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满人间(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作品集2008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中华慈善总会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满人间——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作品集》以一篇篇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大善为基调的精彩报道,以一个个发人深省、诠释人生的感人故事而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界和新闻界读者们的欢迎。

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是一本不一样的书。它是一本新闻精品集,人们可以从中在新闻技巧和创作激情方面获得裨益;更重要的,它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人们可以从中感受爱和善的力量、高尚和美好,在提升精神境界方面获得启迪。

内容推荐

将我国首届(2008年度)“中华慈善新闻奖”获奖作品汇集成书,出版发行,是件可庆可贺的事情。《爱满人间——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作品集》,将以一篇篇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大善为基调的精彩报道,以一个个发人深省、诠释人生的感人故事而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界和新闻界读者们的欢迎。

评选慈善好新闻,设立“中华慈善新闻奖”,在我国慈善界和新闻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肯定和激励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宣传慈善的积极性,加强我国慈善文化传播,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具有积极意义。中华慈善总会为成功主办我国首届(2008年度)“中华慈善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而感到欣慰。本人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和慈善新闻奖组织委员会主任也为此感到高兴。

在全国媒体的热情支持下,经过由中国新闻界资深媒体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认真工作,从来自全国200多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500多篇参评作品中评出了139个获奖作品,

包括特别奖1件,一等奖20件,二等奖41件,三等奖77件,涉及文字、电视、广播、图片、网络各类。这些获奖作品典型地记录了我国2008年这个不平凡年份善行天下、大爱无疆的种种令人震撼、催人泪下的真实画面。它们虽然只是2008年浩繁的慈善报道的一小部分,但却代表了我国慈善报道的高水平。

目录

特别奖(共1件)

 晚会

 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

一等奖(共20件)

 评论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热烈祝贺中华慈善大会召开

 通讯

 血浓于水大爱无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倾力捐助汶川地震灾区纪实

 敬礼!向志愿者——礼赞抗震救灾中的第三种力量

 一位异国友人的苗山涅架

 “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的灾区志愿行

 两个人的特殊学校

 化作涌泉报真情——宁波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的感恩故事

 专题、系列

 汶川记忆——百名亲历者讲述鲜为人知的人性故事

 专刊、专栏

 “扶助行动”专栏

 电视专题

 我建议——如何让民间慈善不再尴尬

 《志愿者行动》特别节目

 “千万富翁”汪大妈

 电视专栏

 《慈善真情》栏目——留住生命的彩虹

 广播

 爱心穿越

 广播专题

 庞志平的最后一次救助

 爱心奶奶沈翠英

 汉族女孩捐肾救助维吾尔族学生

 图片

 母爱

 四川唐山心手相牵——唐山市赴四川抗震救灾志愿者在一线

 网络

 抗震救灾手机报: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二等奖(共41件)

 消意

 上海奶奶捐房为灾区造学校

 震后巨额捐款挑战中国红十字会管理能力

 爱心战胜灾难

 大干一宿废墟上建起帐篷营

 一家四代爱心接力70年

 评论

 请别计较他人的爱心

 通讯

 我国慈善事业期盼立法“出面”规范

 抢运伤员:列车传递大爱

 爱心榜外,还有大爱“无名”

 追记青年楷模刘朝华

 44岁工程师清苦一生死后留下20年捐款单据

 为了23元回报33年

 2008,中国“草根慈善”蓬勃兴起

 泰州:“一滴水”引来感人“道义协议”——120名受助大学生通过道德“大考”

 “卖煤翁”感动社会

 用爱心播撒阳光——记四平市残联副理事长籍雅琴

 专题、系列

 爱是答案

 “钻石新书包计划”——用爱心装满灾区孩子的新书包

 专刊、专栏

 《中国商业周刊》慈善专版

 《爱心佛山》专版

 电视专题

 陈光标:我是志愿者!

 扶残助残共享小康

 热血师魂——记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民教师

 我们在行动

 感动就在你我身边

 电视

 永远的守望

 电视纪录片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电视专栏

 情动心动

 广播专题

 让心灵不再流浪

 三位女兵的故事

 28个孩儿一个爸

 生命谱写助学歌——追忆“鱼片”刘朝华

 广播录音特写

 农民爱心献灾区

 广播消息

 震后百日:什邡市思安小学正式奠基启动校舍重建

 广播新闻

 好人刘乾坤36年善举不辍

 广播新闻特写

 一路向前

 图片

 心手相连

 就诊

 满载人间大爱的列车

 网络

 志愿者“鱼片”系列报道

 总书记的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动员令

三等奖(共77件)

 消息

 这个年假我们去救人

 天津百名农民工资助6贫困大学生

 盲人党员捐出十万元“特殊党费”

 网友演绎“爱心接力”

 韩国男子成爱心常客

 4200名大学生每年获助2000元

 陈祥顺收养百位老人

 评论

 志愿者:救灾一线抒写大爱无疆

 五大宗教大爱赈灾

 “72小时”虽过抢救仍在继续

 通讯

 他走了,却把生命传给别人

 播下慈善的种子

 侯玉林:痴心慈善不言悔

 怀揣爱心奔波在伦敦与川藏山区

 “大爱有踪”——民政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发放捐赠款物纪实

 仅仅为了“帮一点”

 为筹集资金流浪儿学校校长拍商业广告

 养育弃婴十四载

 王西林:享誉中华的爱心大使

 “总部基地”里的感人事——都江堰体育局抗震救灾工作见闻

 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更多便利——2008·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侧记

 灾区孤儿需要怎样的关爱?

 尽我们所能,想灾区所想——为灾区筹集环保设备工作周记

 资助金传递父爱的温暖

 燕赵“帮一点”再汇爱心暖流

 城里好“亲戚”温暖送下乡

 奉献,不等企业做大

 一位贫困生和一个爱心账户

 专题0系列

 “心跳如你”都江堰——晨报2008夏令营系列报道

 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行动”专题报道

 汶川地震半月纪念版爱心特刊《生死不离》

 《帮你回家》专题系列报道

 “一对一”帮扶身边的震区孩子系列报道

 专刊、专栏

 2008真情人物系列报道

 2008“爱心成就梦想”大型慈善系列报道

 爱心大合唱——山东慈善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纪实

 电视纪录片

 星星的温度

 心路——寻找失落的家园

 圆梦黄河源

 福州爱心食堂

 电视消息

 农民工买买提明的心愿

 电视专题

 圆梦2008紧急行动

 行进中的快乐

 帐篷小学

 良心

 温暖灾区行之“汶川映秀漩口中学整校搬迁山西长治”

 千里寻亲记

 慈善在海西

 电视访谈

 《头脑风暴》和你在一起——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电视系列

 为阿金姐弟加油

 电视新闻

 爱心大接力

 广播消息

 常州1500多人争当“爱心妈妈”

 爱涌巴蜀情动江淮

 中秋圆梦,地震灾区学子获得慈善助学金

 我希望为灾区做点儿事

 爱心互助众志成城

 广播

 我们在四川

 广播时事

 我们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国际台德语部与震区中德医院新生儿结成资助关系

 广播专题

 我们和你在一起——“5·12”汶川地震一个月,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住在家里的养老院

 一切为了灾区人民——西藏阜康医院医疗队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援纪实

 生命的救援

 广播现场直播

 我们和你在一起

 川湘两地情,有爱一家亲——爱心专列到湖南

 热心义工为北川姑娘罗丽娟补课

 孩子,山西就是你的家——社情民意热线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图片

 人民教师谭千秋

 片刻

 争分夺秒

 一名火炬手的故事

 首批伤员从汶川救出

 “我想要个温暖的被窝”——暖心行动系列报道

 网络

 大山里的奥运会——杭州网义工分会《爱心传递·共享奥运》活动

 济南的哥谱写临终父爱舜网网友帮扶襁褓女婴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央视网爱心捐助进行时

 “空头慈善”体现了我们什么缺失

 与爱同行·2008青岛市爱心义工大型慈善活动

试读章节

他们是农民、是学生、是经理、是律师、是医生、是教师、是自由职业者、是中国社会普通的公民。他们的籍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爱心和理想。在黑暗降临之时,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帮无力者驱走阴霾;在危难突至之际,他们勇于挺身而出,显示出众志成城、挽狂澜于既倒的信心与力量。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困难,他们都秉持这样一种信念:“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一个自发前来的山西农民

“地震发生后,我天天看电视,看着看着实在受不了了。我决定要到灾区来,干什么都行。”

跟老婆打了个招呼,杨志林先买张火车票到了成都,又从成都到了绵阳。“不知道去哪里,听说九洲体育馆人多,就到了那里,白天帮着发救灾物资,晚上就睡大街上。

后来那里人少了,听说北川灾情重,我就过来了。我在老家是电工,还会开车,让我干什么都行,有的是力气。”

记者6月5日在北川擂鼓镇的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见到杨志林时,他已经在灾区干了半个月之久。

杨志林从山西介休老家出来的时候带了1000元钱,这笔钱除了买车票,还要解决自己的吃喝问题。直到现在,杨志林83岁的老爹和上中专的儿子还不知道他来灾区当志愿者的事。

转运站里的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个朴实憨厚的汉子来自何方,只是见到他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哪里有重活他就到哪里抢着干,吃饭的时候他就买一盒方便面。

杨志林并不孤单,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在灾区随处可见。在成都通往各个灾区的路上,挂着横幅打着旗帜、运送物资的志愿者车队排成长龙。据四川省政府统计,截至5月底,大约有20万志愿者、数百支志愿者队伍活动在灾区。一个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甚至估计,志愿者的规模多达上百万。

一个当过兵的上海退休工人

朱乐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1970年当兵,曾在解放军原独立一师步兵三团服役。

从上海第一缝纫机厂退休的老朱得知汶川地震后,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援。然而,飞往成都的机票已全线停售。他只好买了从上海开往成都的火车票。5月13日,老朱终于登上开往灾区的火车。然而,这列火车用了整整60个小时才到达成都。老朱说,这是他坐过的最难熬的一次车。

5月16日早上4点半,老朱一下车,就直奔成都红十字会,要求当志愿者。随后,他被红十字会安排到成都退伍老兵抢险突击队报名。

报完名,在部队曾当过通信兵的老朱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任突击一班班长,带领另外9名退伍老兵负责运送通往绵竹市天池、清平两乡的移动电缆。

天池、清平两乡是此次地震中的重灾区。从16日下午,老朱带领全班同志将一捆捆重达30多公斤的通信光缆斜挎在肩上,开始向绝地险境天池、清平两乡运送。

在老朱这个班里,数他年龄最大,其他几名都是晚辈。来自大连的张广和四川的张长文两位退伍兵,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让他不要扛光缆了。老朱像战场上下命令一样说到:“我和你们一样来当志愿者,灾区就是战场,谁也不能当孬兵!”

像朱乐年一样奋战在抗灾前线的退伍老兵数不胜数。有5年军龄的黄伟是名保险推销员。他瞒着出差在外的妻子,同其他三位退伍老兵一起,5月13日晚从都江堰徒步向震中汶川开进。在去汶川的路上,他们亲眼目睹了地震带来的一幕幕惨剧,黄伟说他们的心都快碎了。5月15日凌晨,在出发去汶川两天三夜后,他们返回都江堰,在第一时间赶到团省委办事处,将亲眼看见的灾情及时做了汇报。

5月15日,经团省委批准,黄伟等四人联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退伍老兵,组成“热血老兵突击队”。他们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护送沙特捐赠的价值1000万美元、重达300吨的物资到理县、茂县和汶川。

正常情况下,从都江堰到汶川只有40多公里,但由于地震引发的严重塌方使道路受阻,他们不得不改道经雅安至康巴再转道马尔康,行程870公里。整整4天的押运,整整4天的历险,最后,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每到一个地方,还帮助当地政府发放救灾物资,并按政府的要求把物资发送清单一丝不苟地整理出来。

在青川、在北川、在都江堰,处处都有“老兵”志愿者,他们帮助政府搬运赈灾物资、清理废墟、搭建帐篷,身影无处不在……

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

一群特殊年龄段的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的名字叫“80后”“90后”。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23岁的倪波和20岁的张伟、18岁的倪欣等5人就聚到一起,共同报名当了志愿者。

5月14日中午,根据有关部门安排,他们赶到殡仪馆协助工作。到殡仪馆后,倪波等人被安排负责安抚死者家属。但送来的尸体太多,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力量不足,倪波他们过去帮忙。倪波坦承,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害怕,只敢拉着尸袋的一角。一次,尸袋裂开,里面的尸体一下掉了出来,大家吓坏了。有一天,一共拉来了118具尸体。倪波说,以前从没如此近距离见过死人,根本接受不了。当天晚上,倪波找来其他志愿者陪着他值班。

此后几天,倪波和朋友们不但要帮助搬运尸体,还要协助法医对没人认领的尸体进行尸检,把尸体衣服内的物品翻找出来,帮助确认身份。在最忙碌的那段时间,几名志愿者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殡仪馆工作人员说,这些小伙子工作很出色。

在地震发生不久,以追求个性而备受青少年追捧的“80后”作家韩寒,自己花钱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在大规模救援队伍进入前就踏进了条件艰险的灾区。韩寒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博客上告诉网友灾区需要帐篷和医疗人员,并理性地告诫大家不要随便涌入灾区,避免危险和给救援“添乱”。

一个叫谢从武的陕西岚皋中学高二学生,因为火车不通,干脆徒步翻越秦岭来到灾区,在江油的救灾安置点干最苦最累的活。临走时,因为可以搭便车,谢从武把身上仅剩的94元钱也捐了出来。

来自北京的22岁的隋倩倩,通过网络组成了一支18人的志愿者队伍赶到灾区,其中有来自北京的,上海的,还有南京、广州的。在此之前,他们未曾谋面。他们自己携带着装备物资,深入灾区一线,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灾区群众提供帮助。

地震之前,“80后”“90后”这一代曾经被很多人认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自我”。而地震过后,许许多多“80后”“90后”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我们生活是很优越,但这不影响我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因为我们懂得,什么是义务和回报。”一位“80后”志愿者如是说。

“他们没有变,他们不是地震‘震’好的,他们本身就有这么好的素质。”一位老师这样评价。

《澳大利亚人报》则写道:“多数志愿者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完全是自发自愿的,没有任何人的行政命令。他们有的驱车几千公里到灾区救助灾民。”这家报纸把志愿者称作“中国温柔的心”。P13-16

序言

将我国首届(2008年度)“中华慈善新闻奖”获奖作品汇集成书,出版发行,是件可庆可贺的事情。我相信,《爱满人间——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作品集》,将以一篇篇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大善为基调的精彩报道,以一个个发人深省、诠释人生的感人故事而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界和新闻界读者们的欢迎。

评选慈善好新闻,设立“中华慈善新闻奖”,在我国慈善界和新闻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肯定和激励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宣传慈善的积极性,加强我国慈善文化传播,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华慈善总会为成功主办我国首届(2008年度)“中华慈善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而感到欣慰。本人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和慈善新闻奖组织委员会主任也为此感到高兴。

在全国媒体的热情支持下,经过由中国新闻界资深媒体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认真工作,从来自全国200多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500多篇参评作品中评出了139个获奖作品,包括特别奖1件,一等奖20件,二等奖41件,三等奖77件,涉及文字、电视、广播、图片、网络各类。这些获奖作品典型地记录了我国2008年这个不平凡年份善行天下、大爱无疆的种种令人震撼、催人泪下的真实画面。它们虽然只是2008年浩繁的慈善报道的一小部分,但却代表了我国慈善报道的高水平。

慈善离不开媒体,慈善事业的发展,全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慈善文化的传播和蔚成风气,都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媒体的舆论支持。读者透过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获奖作品集,可以感受到我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对传播慈善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捕捉重大慈善典型、发掘生动感人故事所倾注的满腔热情;可以感受到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重视现场报道,为追求慈善人物和慈善举动的真实性而不遗余力;可以感受到媒体对社会救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关爱、向善、奉献、高尚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活跃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志愿者大军的关注;可以发现省市级、地市级媒体,晚报和都市报,正在成为我国媒体界传播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是一本不一样的书。它是一本新闻精品集,人们可以从中在新闻技巧和创作激情方面获得裨益;更重要的,它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人们可以从中感受爱和善的力量、高尚和美好,在提升精神境界方面获得启迪。

借该书出版发行机会,我谨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向大力支持首届“中华慈善新闻奖”评选活动的全国媒体表示感谢,向为慈善新闻奖评选付出艰辛努力的新闻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的全体成员表示感谢,向承担该书出版的新华出版社表示感谢,向为出版该书提供赞助的徐镱轩先生表示感谢。

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