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它曾经雄踞天下。但到了夏朝末期,由于奴隶主阶级的腐败,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正如《史记·夏本纪》所言:当时的统治者“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夏王朝由盛至衰,最终走向了灭亡。不能否认,夏朝的灭亡具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夏朝最后一代国王——夏桀的荒淫无道,是加速这一灭亡的重要原因。
夏桀的淫欲暴虐生活中,有一个人物,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她就是妹喜。妹喜是得到夏桀万分宠幸的王后,她以投其所好博得夏桀的欢心,又以百般迎合保住宠位,她与夏桀如痴如狂,纵欲无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后。
当年,夏桀是个异常骁勇善战的强者,他率兵四处征讨,所向披靡,声威远扬。
一次,夏桀率兵征讨有施氏,这是一个贫弱的小国,哪堪夏桀一击。为防灭顶之灾,有施氏想出一计。他早已听说夏部落的桀非常好色,所到之处虏美女无数。为了讨好夏桀,他决定将全国最美的女子献给夏桀。夏桀一听如此,果然大喜,端坐着等待那美女出来晋见。
不一会儿,臣下领出一女子,款款而至,夏桀细看这女子,眼如秋水,面若桃花,杨柳细腰,顾盼生辉,真是万种风情,直看得夏桀眼都直了,随之是令其伴随左右,形影不离。
妹喜不仅绝色美艳,而且能言善语,妖冶妩媚,令夏桀神魂颠倒,视之如掌上明珠,不仅专宠妹喜,而且还将她尊为王后。
自从得到了妹喜,夏桀的全部心思几乎都花在了她的身上,妹喜也由于得到君王的宠幸,而越发娇嗔放纵,欲壑难平。
一天,夏桀见妹喜闷闷不乐,皱着眉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赶紧凑过去问她:“何事让王后这样闷闷不乐?”妹喜没有做声,把脸扭向一边。夏桀急得拉住妹喜的手:“王后心里有事,何必放在心里,但说无妨,我一定照办即是。”妹喜这才撅着小嘴,娇声说道:“君王贵为一国之主,竟然住这样的宫殿……”话未说完,夏桀旱已明白其意,忙说:“王后不必多言,我自知该如何去做!”
夏桀立即下令打开国库,倾其所有,建造一座新的宫殿,宫事台榭,极尽奢华。为了这一浩繁的工程,无数民工前后出了七年苦役。刮尽了民脂民膏,最终建成了一座几乎是用百姓的血汗堆砌而成的宫殿。《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夏桀“作倾宫,布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以此来形容这座宫殿华丽无比。之所以叫倾宫,是因为它太高,从地面仰起头往上看,似有要倾倒的感觉。殿前还修了一个玉石的高台,为的是让妹喜站到上面远眺,将远近美景尽收眼底。夏桀为了满足妹喜的愿望,真是用心良苦。 妹喜受此厚爱,自然更加得意,她住进这座琼瑶美玉的宫殿,过着极尽奢侈的生活。夏桀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只为讨美人欢心,而他自己则以妹喜之乐为乐,在与妹喜的淫乐中,满足自己的私欲,至于国家社稷、百姓疾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在倾宫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妹喜又觉得腻烦了,夏桀百般哄劝,妹喜仍不开心。她是觉得该有的都有了,该玩的都玩了,实在是缺少新的乐趣,于是又呆坐不动了。一天,一名宫女不小心将裙子刮破了,那“咝啦”的声音,竟使妹喜露出笑容。几天来见妹喜愁眉不展正无计可施的夏桀一下子又找到了新的办法。他下令让人每天进献一百匹帛,让宫女轮番在妹喜面前一条一条地将帛撕碎,以那“咝啦、咝啦”的声音当做音乐,来取悦于妹喜。妹喜见夏桀在自己身上如此投入,不免心中欢喜,反过来又以百般的媚态去迷惑夏桀。
夏桀作为一代君王整日沉迷于声色,满心想的只是如何玩得开心,哪里还有政绩可言!而妹喜则更是风情万种,玩乐有术,只顾让夏桀围在自己身边。她清楚,只要让夏桀开心,就能保住宠位,只要保住宠位,自己就能得到一切,至于夏桀的治国大业,根本不放在她的心上。二人一唱一和,随心所欲,想出了一个又一个残酷而又下流的纵欲方式。
可以想象得出,倾宫是座何等美丽的宫殿,只可惜这种美丽尽管可以赏心悦目,但却无法满足夏桀与妹喜的贪婪,不久,他们就把这种美丽给破坏掉了。
夏桀与妹喜每天吃饱喝足玩乐之余,就开始筹划新的纵欲方式。这天,夏桀又想出了新的点子,只见他下令,征集了大批民工和奴隶,在倾宫内要修筑一个豪华的大池子。民工们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玉石,又一块块地砌起来,汗流浃背,终日苦干。连朝臣们也不知夏桀修这个大池子做何之用。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民工们夜以继日地苦干,耗费了无数的财力,一座前所未有的漂亮大水池呈现在人们眼前,其豪华和美观足以令人惊叹。夏桀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命令民工将大桶大桶的美酒抬到池边,倒进池子。池子里的酒一点点地增加,直到灌满为止。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难道夏桀修这么大的池子,只是为了装酒吗?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夏桀修的这个酒池,决非是为储存之用的。
此时妹喜款款而来,在池边对夏桀指手画脚地说了一番,夏桀连连点头。于是夏桀又找来诸多能工巧匠,制造了一批五颜六色、精美绝伦的小船,一只只地放到池中。酒池中微波荡漾,波光粼粼,酒香飘飘,数里之外都能闻到。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歌女坐于船头,弹琴赋歌,池边是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边歌舞,一边饮着池中之酒玩闹嬉戏,酒醉之后,丑态百出。夏桀、妹喜在宫娥彩女的伴从下,观赏取乐,开怀饮。他们经常是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一天,夏桀又在观赏歌舞游戏,妹喜忽然对夏桀说:“大王整日观看这些人舞来舞去,难道不乏味吗?”夏桀说:“王后又有什么新的招法,让你我玩得开心?”妹喜说:“我倒有一想法,不知大王是否赞同?”夏桀说:“王后但说无妨。”妹喜凑到夏桀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夏桀的脸上渐露喜色,不等妹喜说完,二人便淫荡地大笑起来。夏桀立刻下令,按妹喜的意思操办。
只见宫人一趟一趟地忙碌着,他们一筐筐地抬来煮熟的肉,挂在林中的树上,肉被风吹得渐成肉千。树上挂着干肉,远远望去,就像树上结的果子。挂肉者按旨意,让人站在树下能一抬头就咬到干肉,就这样,一片树林就变成了肉林。P1-3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致由宦官、后妃、外戚组成。对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达官显贵,是高不可攀的上层;对天子而言,他们又是奴、是婢、是臣。由于他们生活在天子周围,所以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皇权决定着他们的生死荣辱,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及活动又对皇权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起着左右、制约的作用。
这批人物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重或轻,都像寄生蟹一样仰仗着皇权,一朝受皇宠,便为人上人。因此,他们之间愈演愈烈地演绎着一场场无情的厮杀,在他们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中或沉或浮,或胜或败。胜者专权乱政,祸国殃民;败者或囚或杀,死无葬身之地。
宠位之哄,加剧了中国专制政体的畸形发展,而这种畸形发展的社会制度,又加速了这一群体的膨胀。因此,宠位的兴衰是中国宫廷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除了母权制度下,人类在最原始的需求中维持了一个时期的平等之外,一旦进入阶级社会,便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这种高低贵贱之分使人类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形成了天壤之别。最高权力的顶峰是君主,是天子,这一位置就像埃及金字塔尖一样高不可攀。皇帝被尊为神,而非人。谁受到皇帝那光芒四射的神秘灵光的恩泽,谁拥有了天子的宠爱与信任,谁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势,可以享受那耀眼的荣光,甚至可以操纵天子,代行职权,窥视帝位……。因而,不顾一切地争得天子的宠嬖就成为一切生活在天子周围的人们最高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在做着不同的表演,手段有别,目的一致。
宦官争宠,是宠位之哄的重要群体之一。
中国的宦官制度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当中就可看到记载。《诗经-小雅》将太监称作“寺人”,《诗经·大雅》中称作“奄人”。所谓“奄人”,就是将原本正常、健康的男人,经过粗糙的手术,使其丧失性机能,并由此改变了所有男性的特征,历史上将这种刑罚叫做“宫刑”。中国素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被施以官刑,实乃奇耻大辱,无异于死。去了“根”的人,自然被视为下贱之辈,遭人鄙视。这些人严格说来,已经不能称其为人,他们不仅失去了做人的生理特征,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他们是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夫权而制造出的残人。这些人之所以还被留在宫中,是因为他们是典型的奴才,更因为他们既能保证其主子的妻妾们的贞洁,又能完成女奴隶们力所不及的劳作。
太监初期并不干预政事,而只是做些看门扫院、侍奉男女主人生活起居等粗活。不过他们身居内宫,诸事繁杂,职责各异,所以逐渐也有了太监们的官职,“奄称士者,异其贤也”(郑玄《周礼》注)。“奄人”之间的等级差别随着官爵的高低升降而越来越大。一些上层宦官为了扩大自己的职权,开始干政。帝王因其整日侍奉左右,深谙宫中之事,又因其没有子嗣、亲眷之嫌,而不断对其委以重任。及至西周时期,一些太监已获高官厚禄,从东汉始,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严重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而且日甚一日。
宦官干政一经有了开端,便一发不可收拾。凭着帝王的宠信,很多宦官开始飞黄腾达,不可小视。他们政治上显赫,经济上暴富,不仅照置田产,建造豪华宅邸,而且收养子、认同乡,生活奢侈、作风腐败,虽为残缺之身,却也妻妾婢女成群,举手投足,无不威风凛凛,权势甚者,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代的大太监魏忠贤,当时已被尊为“九千九百岁”,朝廷上下,一片阿谀奉承之声,百官宵小,甘愿拜其名下,以做他干儿子为荣。难怪尽管“净身”是那么残酷和痛苦,自愿“净身”者却越来越多,以至于统治者要一再颁布法令来禁止常人“自宫”。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剥夺太监一切文武官职的法律,但太监们却老是又回到这些职务上去。东方的太监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祸患。”
既然中国的封建制度赋予了太监们可以争到如此显赫地位的机会,那么,这些男不男、女不女、心理变态的阉人们,争宠作乱也就成其必然。争宠是因为他们都是在皇帝的羽翼下,仰仗皇帝的鼻息而生存。谁得到了皇宠,谁就会使梦想变为现实,谁就会得到无尽的荣耀。受宠者必有权,有权者必得利,太监们非常清楚这一点,为达目的他们不择手段,乃至手中国数千年来不乏宦祸。
当然,宦官中也有对社会颇有贡献的功臣,如东汉的蔡伦、明代的郑和等等,更有多数太监终生默默无闻地做着下贱之人,挣扎在耻辱和痛苦之中。但总体说来,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宫闱之中,已习惯察颜观色,见机行事。他们阴险、狡诈,善于阿谀奉承、玩弄权术,其负面作用越来越大,轻者拨弄是非,陷害忠良,重者干预朝政,专权乱国,致使中国的政治斗争愈发复杂,社会制度愈发腐败。
后妃争宠,是宠位之哄的又一群体,又具有特殊性。
后妃,应该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个个聪明美丽,多才多艺,是封建皇帝万里挑一、精选出来的尤物。她们不论原来的地位如何,一朝入宫,即可锦衣玉食,身价百倍,令社会上的民女艳羡不已。
但是,后妃们的命运却不如她们的花容月貌那样美好,因为她们是中国一夫多妻制度真正的牺牲品。中国历代帝王的内廷制度多沿用《周礼》,除正宫皇后外,还有所谓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等名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他六国的宫女全都用来充实后宫,他将后宫的品级爵位分成八等;到汉武帝时,在皇后之下,又设昭仪、婕妤、烃娥、榕华、充依等等,后宫品级增加到十四等;晋武帝统一南北朝后,再次大肆扩充后宫,极尽享乐,传说当时晋武帝后宫的宫女,人数多达近万人。晋武帝实在爱不过来,便想出一个办法,他自己经常坐在一个羊拉的车里,任凭羊随意将他拉到哪个宫女的门前,他就到哪个宫女那里留宿。宫女们纷纷采来竹叶,插在门前,并在地上洒上盐水,以此吸引羊来吃竹叶,好能得到受宠幸的机会。这只不过是帝王生活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
帝王可以极尽声色,而对后妃,却采取了严格的约束。中国自古要求妇女要以女德为重。其中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等,对于宫中的后妃,除了这些伦理道德,更有一套特定的清规戒律。后妃们终日深居简出,生活起居,全无自由,动辄得咎,对于那些桎梏般的礼法,稍有逾越,便会招致横祸。可怜这些美貌女子,白白在深宫耗尽青春,很难享受人生的真正幸福与乐趣。
由此说来,入宫实乃一大不幸,被选中的女子虽贵为后妃,但却没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下,女子只是男人的玩物和工具。在庞大的后妃队伍中,唯有一人在操纵着这些美丽而又可怜的生灵,那就是皇帝。后妃们得宠时宛若明珠,失宠时不及粪土,于是乎众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得到天子的宠幸,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拥有真正的美丽,才能成为真正的女人。得到宠幸的女人又盼望得到皇子,因为母以子贵,她们要以此来固宠。因而,这一具有着相同命运的群体,为了争宠夺爱,竟然也以纤纤弱手,杀个血雨腥风,其手段之残酷,后果之悲惨,实是令人发指。
从另一方面来说,帝王身边的后妃,对帝王功德的影响,又是任何一个群体所不能代替的。大凡帝王无论怎样德才兼备,一旦沉于女色,便会对爱妃言听计从,而受宠者往往又都追求享乐,贪恋权势,利用帝王的宠爱图谋私利,助纣为虐,致使国将不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致亡国之祸;唐明皇宠杨贵妃祸起萧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除此而外,宫庭还是权力的中心,后妃接近权力,耳濡目染,必将成为参与者。而一旦涉及这种权力之争,又往往愈扩愈大,无法遏止。在中国历史上,后妃们参与权力之争的人无以计数。然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除极个别的女性取得成功之外,后妃们的总体命运均是悲剧性的。
外戚争宠,也是宠位之哄群体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外戚是凭着自己的亲属进宫当了后妃并且受宠而鸡犬升天的贵族。他们有些本来并无太深的根基,但由于他们与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又与宫中的后妃一唱一和,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势力,在朝廷内外兴风作浪,甚至驾空皇帝,干预朝政,我行我素,搞得内哄迭起,国无宁日。
自秦始皇统一后,外戚干政之事便不绝于史。西汉时期的吕氏家族,令刘氏天下摇摇欲坠,最终被王氏家族所取代;东汉时期,帝王频繁更替,幼主事国太后临朝不断,外戚势力不可一世;唐朝的武氏、韦氏、杨氏家族权倾天下,皇帝亦不能左右。如此历朝历代,莫不有外戚干政之事发生。
但是,尽管外戚作为统治集团,左右朝廷大政,影Ⅱ向国势兴衰,可是,中国封建制度却决定了真正主宰外戚命运的并非是他们自己。不论他们的政治势力如何强大,归根结底还是皇权所赋。外戚要仰仗皇权、仰仗皇帝对他们的宠信。因而,外戚的一切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宠位之争,只有得到皇宠,才能保持不败之地,这是外戚们进行一切政治活动的根本所在。
作为封建帝王,他们对于宦官、后妃、外戚之间的争斗所带来的祸患并非没有察觉,甚至制定出种种法令,严加防范。但是皇帝又离不开这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们对他的支持,创业的帝王一般还比较清正廉明,业绩卓著,相应的,宦官、后妃、外戚干政之事也未能主宰朝政。但是,后世守成的皇帝,却往往忘记祖上创业之艰难,骄纵享乐、腐败堕落。有的轻信谗言,有的干脆不理朝政,从而导致宫廷内外,猜疑相嫉,争宠夺位,最终是失德乱行,促成国家败亡。中国封建社会皇权高于一切、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政治制度,派生出宦官制度、后妃制度、外戚制度等一系列毒瘤,为宠位之哄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皇帝与这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们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致使封建专制制度的积弊越来越深。因此,封建专制制度是宠位之哄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封建皇帝对宠位之哄应当负有相当的责任。
不过,无论这些争宠、弄宠者曾经有过怎样的嚣张,甚至是不可一世,但除了武则天等少数成功者之外,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中国的皇帝言出法随,随心所欲地占有和支配社会上的一切,杀人如碾蚁,加之其主观好恶的随意性、偶然性及其喜新厌旧的本性,致使这群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如履薄冰。受宠者也罢,遭贬者也罢,伴君如伴虎,整臼都在提心吊胆中生存。今朝也许是心腹重臣、掌上明珠,明天也许就是屈死之鬼、阶下之囚。其生死荣辱全都被皇帝把玩于股掌之上。这就决定了宠位之哄的矛盾之尖锐性,斗争之残酷性,千刀万剐、“人彘”、剁手、分尸……这些惨绝人寰的残害手段,均在争宠、固宠、弄宠的斗争中被使用。争宠者们根本不顾国家社稷,一味寻求个人私欲的满足。有的残害忠良,将皇帝引入歧途,害国扰民;有的令皇帝沉迷声色、不思朝政;有的为扫清夺权之路,不惜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总而言之,宠位之哄带给国家和百姓的是无尽的祸患和灾难。 然而,历代争宠夺位、鲜血淋淋地倾轧无一能摆脱皇权这条铁的链锁,其结局是争斗者们或者两败俱伤,或者旧宠换新宠,坏了朝政,乱了国家,败了风气,害了百姓,此乃我国封建政体的一大弊端。正因为这种腐败的政体,使宠位之哄决不会因其厮杀的惨烈、结局的悲哀而停止,相反,争宠者野心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毒。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在诸多的历史教训中,宠位之哄留给后世的教训更是深刻、沉痛的。通过这一侧面,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也就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本书以有限的篇幅,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目的是以史为鉴,以飨后人。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力求生动翔实,通俗易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思考空间,得出应有的结论。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作者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致由宦官、后妃、外戚组成。对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达官显贵,是高不可攀的上层;对天子而言,他们又是奴、是婢、是臣。由于他们生活在天子周围,所以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皇权决定着他们的生死荣辱,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及活动又对皇权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起着左右、制约的作用。
《宠位厮杀》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目的是以史为鉴,以飨后人。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宠位厮杀》力求生动翔实,通俗易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思考空间,得出应有的结论。本书由张国庆、蒋玮编著。
历代争宠夺位、鲜血淋淋地倾轧无一能摆脱皇权这条铁的链锁,其结局是争斗者们或者两败俱伤,或者旧宠换新宠,坏了朝政,乱了国家,败了风气,害了百姓,此乃我国封建政体的一大弊端。正因为这种腐败的政体,使宠位之哄决不会因其厮杀的惨烈、结局的悲哀而停止,相反,争宠者野心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毒。《宠位厮杀》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本书由张国庆、蒋玮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