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简称粤,地处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五岭之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在这里,“三言两语”(会说粤语、外语、普通话),最吃香;在这里,英雄不问来路,只要功夫真,就能喝到头啖汤。这一片热土,虽然只有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5%(另有海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却养育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旧移民78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7%。他们是一群勤奋的、开拓的人。他们不善张扬,却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本书试图将广东这片热土的妙趣与英姿浮雕般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共分十一类,内容涉及广东的历史、乡俗、物产、饮食、交通、民居、娱乐、名人等方面。
广东,简称粤,地处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五岭之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从飞机上看广东,版图不方不圆,略呈三角形放射状。这里地形复杂,以粤北南岭为制高点,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韩江、榕江、珠江、漠阳江、鉴江等五大河流构成五道隆起的陆地走势,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由北向南张开,覆盖着中国南疆最富庶的一方土地。
翻开历史看广东,会发现这一方土地历史悠久,南越文化自成体系。当年的“马坝人”,在这里开创了岭南新石器文明;秦朝统一之际,秦始皇挥手南下两广,大军即顺南岭“手背”之势,高屋建瓴直驱而来,从此,粤地纳入中原文化融合洪流。这一方开合之地,成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缩影:大唐盛世,粤地领远洋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之先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狼烟从海上生起,中华从此不得宁静,广东“铜关铁锁”,承担起忍辱抗敌的历史重负;太平军起、康梁维新、孙文革命,海啸卷起冲天浪,近代的广东硬是要与大清江山作个对,把2000年的封建皇帝拉下了马。再下来,居然是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孰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生水起的广东又变得有声有色。国人鹜趋,世人瞩目,一口滑稽的“广东普通话”硬是说遍了神州大地。
来到现实的广东,传统正与现代化加速水乳交融。饮早茶的,仍然在悠闲地消磨时光;打拼族,则早出晚归、炒更转场,总是匆匆忙忙。在这里,“三言两语”(会说粤语、外语、普通话),最吃香;在这里,英雄不问来路,只要功夫真,就能喝到头啖汤。这一片热土,虽然只有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5%(另有海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却养育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旧移民78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7%。他们是一群勤奋的、开拓的人。他们不善张扬,却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当年,“亚洲四小龙”曾经是大陆人可望不可即的经济偶像;而现在的广东,要超过“亚洲四小龙”,只是一两年的事了。
有人笑话广东,把省府广州说成是“暴发户——没文化”。其实,有着2000多年辉煌经商史的广州,文化存货有的是!只是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晕轮遮掩罢了。也有人揶揄广州是“中国最大的镇”,“镇民”们也不气不恼。这个“大镇”正在一年一变,变得靓丽,变得连洋人也目瞪口呆;变得民工乘巴士,也自觉排队投币;变得时髦的彩发青年,总给老太太让座;变得广州人出国旅游,就像去了趟小菜园。
走进广东,会体会到这是一块神奇而快乐的土地。这里不但地形复杂,而且社会生活也复杂。这里的人,也是中国人中最复杂的一群。广东,古代曾是中原朝廷的流放之地,同时又是外国人云集的东方都市。有人说岭南人无悟性,这里却产生了顿悟的禅宗六祖;有人说广东人不豪放,但他们有韧劲,而且敢为天下先,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有人说广东习俗保守,事实上这里又是民风最开放的地方;有人说广东人情冷漠,其实乐善好施也是广东人之最爱;有人说广东人政治上胆小,其实广东人除了不能干的全去干;有人说广东人迷信,事实上广东人最讲实际,他们最关心的是“银纸”(钞票),他们最不关心的是打扮。随便的穿着,就连小偷也难区分谁是拥有亿万家财的大款。
这就是广东,充满趣味、令人向往的地方。
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初期,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烟毒很快泛滥全国。上至官吏,下至士兵,国内吸毒者多达200万人,严重削弱了清朝军队的战斗力。道光皇帝看到银荒兵弱对清朝统治不利,就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经过一番努力,在虎门海面共收缴英国鸦片115万多公斤。怎么处理这批鸦片呢?开始时准备押送京城验明烧毁,后来考虑到押送上京费工费时,而且还有路上被人偷窃劫掠的可能,后来道光皇帝下令就地焚化处理。怎么样才能把鸦片尽快处理干净呢?如果按以前的老办法,即拌以桐油火烧,那残膏余沥就会渗入土中,如果把这些泥土挖起来重新提炼,50公斤泥土还可得到烟膏一二十斤,流毒实在难以尽绝。为此,林则徐费尽心思。他深入民间,多方采访考察,从百姓那里得知鸦片最忌海盐和石灰,一跟海盐和石灰搅和在一起就会销化,即使有残渣,也不可能再合成烟膏。经过试验,林发觉确实如此。林则徐又从印度“开池制造”的流程中悟出“开池销化”的道理。于是,林则徐就准备采用这一方法销烟。
150多年前,虎门镇口村这里还是一片海滩,林则徐经过勘察,决定就在此地挖两个长宽各约50米的池子,池周围用木桩钉板,池底平铺石板以防渗漏地前有通海的涵闸,后有通水渠,涨潮时可以把海水通过水渠引入池中,退潮时则打开涵闸把已溶解的烟土渣滓流入大海。
销烟那几天,虎门海滩人潮簇拥,旌旗蔽日。林则徐率文武百官并邀请在粤外国领使及商人参观。销烟从6月3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除去中间端午节停顿一天及清池用了两天外,整个销烟实际用了20天,才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坚决禁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大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林则徐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被誉为“世界禁毒第一人”。
三星旗下誓死抗英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进入广州城内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5月29日,侵略者一路杀掠到三元里的萧岗乡,调戏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闻讯赶来,在村内的东华里伏击侵略军,当场打死几名英兵,并将其尸体投入猪粪坑内。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村民们估计英军定会前来报复。于是村民们在村北的三元古庙前集会,群情激昂,决定武装抗击,并立即与各乡联络,由萧岗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东北郊、南海、番禺、增城各乡联合抗英。于是,各乡代表在韦绍光率领下,众志成城,齐聚庙前誓师。他们取出庙里的三星旗作为指挥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一旦发现英军,就“一乡锣响,众乡响应”。
果然不出所料,英军由统帅卧乌古率军进犯。义勇军诱敌于牛栏岗,顿时,满山遍野的义勇军高举义旗,手提大刀、长矛、藤牌、三尖枪、挠钩、长棍、抬枪以及锄头等原始武器,追歼敌人。连妇女、儿童也在呐喊助威。除当地农民外,前来参战的还有打石和纺织工人、驻防石井的水勇等。
中午的时候,天空突然间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使得敌人的火药枪不能开火,敌人只得结成方队退却。村民们用挠钩把敌人从队伍中拖出来劈死,或用锄头将陷在泥泞里的敌兵锄死。
这次战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死伤200多人。残敌在英侵略者总司令卧乌古的率领下,狼狈退回越秀山四方炮台的指挥部内,连鸦片战争的策动者、英军全权代表义律亦被围困在里面。
第二天,103乡农民和从增城县、从化县、花县等地赶来助战的群众将四方炮台团团围住。英军非常恐慌,急求广东当局给予解围。于是两广总督命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率领南海、番禺知县来到现场,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乡民解散。当天,义律在余保纯的护卫下,率残部逃回停泊在珠江白鹅潭军舰上,退回虎门。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反帝斗争史迹,1958年11月,三元古庙这座当年义勇抗英盟誓的古建筑物被辟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广州市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皓月黄花溅碧血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领导过八次武装起义。这八次起义,都是在广东组织的,而最著名的一次,便是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的辛亥“三二九”起义。
1910年,由于前几次起义的失败,部分革命者产生了悲观情绪。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马来西亚)召开了槟榔屿会议,参加者有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上,孙中山分析了形势,认为革命风潮已盛,起义时机已成熟。于是,大家决定于1911年春在广州集合各省革命之精华,发动大规模起义,先占领广州,再由黄兴统率一军进军湖南、湖北,由赵声带领另一军出江西攻南京,两军会师长江,然后北上直捣北京,推翻清朝。
起义日期,原定在1911年4月13日。不料,4月8日发生了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杀清广州将军孚琦的事件,反革命加强了戒备,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这样,原定的起义计划受到了影响。起义日期经几次改变,最后由黄兴决定在4月27日,亦即农历的三月廿九日发动起义。由于敌人戒备森严,革命党人联络困难,加以部分枪械未到,致使原定的四路进攻计划无法落实,最后只有黄兴统率的一军孤军作战。
三月廿九日下午5时半,一声锣响,黄兴带领着敢死队130多人,臂缠白布,从越华路小东营5号总指挥部冲出,直捣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逃跑,革命党人遂火烧总督府。起义军退出衙门时,遇到大批清军伏击,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咨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同盟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现在的黄花岗,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历。
“三二九”起义中革命党人的英勇牺牲精神震撼了中国,敲响了清朝的丧钟,黄花岗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正如孙中山所说:“是役也……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果然,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奋起响应,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P12-15
广东,简称粤,地处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五岭之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从飞机上看广东,版图不方不圆,略呈三角形放射状。这里地形复杂,以粤北南岭为制高点,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韩江、榕江、珠江、漠阳江、鉴江等五大河流构成五道隆起的陆地走势,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由北向南张开,覆盖着中国南疆最富庶的一方土地。
翻开历史看广东,会发现这一方土地历史悠久,南越文化自成体系。当年的“马坝人”,在这里开创了岭南新石器文明;秦朝统一之际,秦始皇挥手南下两广,大军即顺南岭“手背”之势,高屋建瓴直驱而来,从此,粤地纳入中原文化融合洪流。这一方开合之地,成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缩影:大唐盛世,粤地领远洋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之先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狼烟从海上生起,中华从此不得宁静,广东“铜关铁锁”,承担起忍辱抗敌的历史重负;太平军起、康梁维新、孙文革命,海啸卷起冲天浪,近代的广东硬是要与大清江山作个对,把2000年的封建皇帝拉下了马。再下来,居然是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孰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生水起的广东又变得有声有色。国人鹜趋,世人瞩目,一口滑稽的“广东普通话”硬是说遍了神州大地。
来到现实的广东,传统正与现代化加速水乳交融。饮早茶的,仍然在悠闲地消磨时光;打拼族,则早出晚归、炒更转场,总是匆匆忙忙。在这里,“三言两语”(会说粤语、外语、普通话),最吃香;在这里,英雄不问来路,只要功夫真,就能喝到头啖汤。这一片热土,虽然只有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5%(另有海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却养育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旧移民78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7%。他们是一群勤奋的、开拓的人。他们不善张扬,却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当年,“亚洲四小龙”曾经是大陆人可望不可即的经济偶像;而现在的广东,要超过“亚洲四小龙”,只是一两年的事了。
有人笑话广东,把省府广州说成是“暴发户——没文化”。其实,有着2000多年辉煌经商史的广州,文化存货有的是!只是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晕轮遮掩罢了。也有人揶揄广州是“中国最大的镇”,“镇民”们也不气不恼。这个“大镇”正在一年一变,变得靓丽,变得连洋人也目瞪口呆;变得民工乘巴士,也自觉排队投币;变得时髦的彩发青年,总给老太太让座;变得广州人出国旅游,就像去了趟小菜园。
走进广东,会体会到这是一块神奇而快乐的土地。这里不但地形复杂,而且社会生活也复杂。这里的人,也是中国人中最复杂的一群。广东,古代曾是中原朝廷的流放之地,同时又是外国人云集的东方都市。有人说岭南人无悟性,这里却产生了顿悟的禅宗六祖;有人说广东人不豪放,但他们有韧劲,而且敢为天下先,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有人说广东习俗保守,事实上这里又是民风最开放的地方;有人说广东人情冷漠,其实乐善好施也是广东人之最爱;有人说广东人政治上胆小,其实广东人除了不能干的全去干;有人说广东人迷信,事实上广东人最讲实际,他们最关心的是“银纸”(钞票),他们最不关心的是打扮。随便的穿着,就连小偷也难区分谁是拥有亿万家财的大款。
这就是广东,充满趣味、令人向往的地方。
编者
2008年8月
抱着好奇,我们走进广东,发现路上行人的面孔已今非昔比,道听途说的口音也越发复杂。这个有着“两千年移民社会”之称的广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感到“百味交加”,充满活力。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看看周围,细细品味广东,发现还是蛮有风景的。于是我们几个“新移民”不揣浅陋,编撰了这本《趣闻广东》。作者中除谢德明先生供职广州市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外,其他皆是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老师。具体分工是:
胡幸福,主编,拟定写作内容和提纲,统稿,撰写前言及《乡俗广东》。
夏建国,撰写《历史广东》。
曾燕闻,撰写《文物广东》。
李佳莎,撰写《风情广东》《娱乐广东》。
谢德明,撰写《住宿广东》《广东宗教》。
魏晓明,撰写《美食广东》《购物广东》。
杨铭德,撰写《园林广东》。
肖佑兴,撰写《名人广东》。
本书编撰中,吸取了学界不少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该书能顺利付梓,得到了旅游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胡幸福
2008年6月于广州可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