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朋党争斗/中国王朝内争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蒋重跃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朋党争斗/中国王朝内争实录》编著者蒋重跃。

本书所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朋党斗争,题材是严肃的,内容应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有些史实可能已经家喻户晓,不过,再读一下,或许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至于那些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史实,读了更会增广见闻,以资品评。

书中的十三个历史故事是在权衡了朋党的广、狭两种含义以及本丛书的分工情况后选定的。所谓朋党,其实是个贬义词,指的是历史上统治阶级里面那些与国家最高权力者及其统治下的正常秩序相违背或相对抗的政治派别。具体言之,就是对君主(王、皇等)及其统治秩序造成威胁、削弱、破坏、瓦解的各种政治集团,尽管在阶级本质上,这些政治派别又都依赖君权而存在。

内容推荐

《朋党争斗/中国王朝内争实录》编著者蒋重跃。

《朋党争斗/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内部许多利益冲突的政治派别都可作朋党观,如春秋时大夫之家和陪臣的宗族朋党,战囝封君朋党,两汉时出现的士大夫朋党,此后,官僚有官僚朋党,宦官有阉党,宗藩有藩党,后妃有后党、外戚有戚党,几乎无所不形成朋党。有时,皇帝本人也成了朋党的招牌,也就是所谓的帝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朋党斗争,是君主制官僚机器的一种不治之症,只要这架机器运转起来,这个顽症就会越来越严重,一遇合适的时机还会狠狠地发作一番,搅得政治一片黑暗,加速社会危机的爆发!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三桓之乱

宗法时代多怪事:逼死亲哥哥,再和侄儿结朋党。

齐国党祸

堂堂霸主饿死宫中,尸体生蛆无人收;赫赫权臣一朝倾覆,逃至天涯有人诛。

赵氏专权

“千古忠臣”竟是党乱元凶,赵氏复兴却靠孤儿一线单传。

“重人”争权

朝廷上拔剑相迎不能取胜,反要请市井屠夫做刺客以求得逞。

田文养士

鸡鸣狗盗之徒、狡兔三窟之计,岂能保主人家道昌盛?

赵胜成名

为笼络党羽,不惜砍掉美人头;邯郸围困,终能毁家纾难成美名。

无忌兴废

为救姐姐竟买通王妃窃虎符,身佩将印却难免家国同灭亡。

黄歇乱楚

献爱妾借巢孵卵,弄巧成拙一朝倾覆。

吕□同奸

一个是奸商进官场,如鱼得水;一个是奸佞入后宫,太后欢心。

文景之乱

老宦官错点鸳鸯谱,窦猗房三朝四党争。

清流钩党

名士联翩标榜清流,有几人不是为了争个当官的门阶?

牛李党争

一个要急流勇退,却难以明哲保身;一个自比松柏,反倒攀附藤萝。

东林党议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可闹一番,闹垮了大明闹大清。

试读章节

季友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更知道如何利用大哥庄公这块招牌。这夭他奉了庄公之命,将叔牙逮捕,交鲁大夫铖巫氏看管,铖巫是季友的党羽,受季友的指使,劝叔牙饮鸩自尽。他命人端来毒酒,貌似诚恳地对叔牙说道:“喝了这碗酒,你的后代才会在鲁国生存,并且还能继承你的家业,祭祀你。不然的话,你的身份地位就要废除,还要殃及后代,死了就不会有人祭祀了。”古人迷信,认为死后变成鬼,也需要世上的子孙后代时时祭祀,送些酒肉衣食,度过漫无天日的冥界生活,若无人祭祀,将成为饿鬼,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所常用的“有后”或“无后”,就是指贵族的后代能否继承爵位,立为公族,世世代代享受禄位,祭祀祖先的意思,因此,“有后”就成了贵族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也成了巩固礼制、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重要手段和精神力量。一旦获罪,受到惩罚,后代便会失去禄位和祭祀祖先的世袭权利,为人父母者,哪个不怕变成个饿鬼呢。叔牙满眼含泪,权衡了半晌,觉得还是自杀合算,便端起碗来,一饮而尽。鲁庄公和季友也不失信,立叔牙的子孙为叔孙氏,继承叔牙的地位和家业,并祭祀他。

这年八月癸亥日,鲁庄公寿终正寝。季友履行自己的诺言,立公子般为君,安排他住在舅父党氏家,等待时辰出殡。

在这之前,有一次鲁国举行祭天祈雨的盛大活动,当时叫雩祭,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几次大规模的社会活动。祭祀活动很正规,也很隆重,同时也是民间百姓观看娱乐的好机会。事先,祭祀人员在鲁大夫梁氏家进行练习、彩排,、般的妹妹喜欢热闹,也兴高采烈地前往观看。养马的圉人名叫荦的,在墙外看到般的妹妹长得娇媚动人,便隔着墙和她攀谈起来。古时候大凡像雩礼、社日这样隆重的社会活动,往往是青年男女们交友幽会的机会,可公室的女公子和一个养马的下等奴隶淡情说爱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正当两人说得热烈,不料般路过这里,看到这个场面,气得大发雷霆,他一面拉过妹子,一面命人将荦捆起来,重重鞭打。后来,庄公知道了,提醒般说:“不如把他杀了,可不能只抽几鞭子还让他活在世上,这个家伙力大过人,能举起门扇投出去呢!”般压根就没把荦当人看,毫不介意一个圉人能做出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来,所以也就没有杀他。

一个奴隶,要想做出什么犯上作乱的事情来,也真不容易,可偏偏主子们却不是铁板一块。般打了自己,没承想股的叔叔庆父却同情自己,于是荦便死心塌地做了庆父的打手。

原来庆父曾与庄公的夫人,也就是自己的嫂子哀姜私通,所以一直想立哀姜妹妹叔姜的儿子启(即开)为君。看到弟弟季友已立般,便不得不采取非常行动。农历十月己未,庆父唆使与般有仇的荦偷偷潜入党氏家,将般杀死。第二天,庆父便立八岁的公子启为君,他就是鲁闵公(或作鲁□公)。季友一看大势已去,便逃往陈国。他的母亲是陈国之女。鲁国出现了庆父专政。

鲁闵公元年(前661年)农历八月,鲁闵公与齐桓公相会于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请求恢复季友的身份地位,使他能够回国,齐桓公表示同意。齐桓公是当时诸侯的霸主,他发了话,诸侯一般还是要听的。鲁闵公才八岁,不可能自己出主意做出这个决定,自然是鲁国亲季友的贵族们迫使闵公这么做的,庆父虽然专政,但势力尚没有大到控制一切的地步。这样,闵公亲自到郎(今山东昭阳湖)迎接季友归国,鲁国史宫特地在《春秋》上郑重地记载此事,似乎是庆祝季友的胜利。

这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慰问,回去后,桓公问他鲁国的形势如何,,仲孙湫说:“不除掉庆父,鲁国公室的祸乱是不会停息的。”桓公听了,表示理解,接着又问:“怎么才能去掉庆父?”仲孙湫笑着说:“鲁国公室变故不断,他为恶一天比一天严重,会自行倒台的。”

这时庆父觉得自己大权在握,无所顾忌,与哀姜私通更频繁,哀姜没有子女,觉得庆父是自己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便想让庆父当国君,二人密谋寻找机会杀掉闵公。机会很快就来了。闵公的太傅即老师曾经强占卜熵的田地,闵公未能制止。卜熵对闵公怀恨在心。庆父看准了这一空隙,便笼络卜□,卜□为了报仇,夺回田产,也甘心找庆父为靠山。闵公二年(前660年)卜□在宫中的武门刺死年仅十岁的闵公。鲁国立刻又出现了君位危机。

这时季友又一次被迫逃亡在邾国,距鲁国曲阜仅五十余里,庄公的另一个庶子(成风所生),闵公的庶兄申在邾国,季友拥戴申,请求鲁国接纳。按照宗法关系,父死子继是正常的,闵公太小,没有儿子,这说明鲁庄公的继嗣暂时中断,只要他还有儿子,那就应该继续在他们中选一个,还轮不到庄公的弟弟出来改变鲁国公室的宗法系统。相比来说,公子申比庆父更有资格。,再加上鲁国贵族们对庆父专权早就限之入骨,他们已经秘密策划,准备联合起来铲除庆父之党。庆父没有想到国内国外竟有这么多人反对自己,他害怕了,便逃奔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躲了起来。季友拥护公子申回到鲁国,立公子申为国君,即鲁僖公。哀姜看到大势已去,也恐怕鲁国将不利于自己,便奔往邾国。季友掌了权,立即派人带着厚礼到莒国活动,请求引渡庆父。莒国果然将庆父送还鲁国。季友派人要杀掉庆父,庆父以为自己是季友的兄长,又是僖公的叔叔,本希望能得到允许,出奔他国,现在才明白季友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只得自缢身亡。齐桓公听说哀姜参与庆父之乱,危害鲁国,便将她从邾国召回齐国,把她杀死,把尸体送还给鲁国戮尸即对尸体施加刑罚,鲁僖公请求安葬哀姜,鲁国的史官和礼学家们也认为桓公的做法有些过分了,照他们看来,哀姜已经嫁给鲁国,应由鲁国决定如何治罪。

庆父虽死,后代仍旧为公族,称孟孙氏或孟氏,和他的弟弟叔牙享受同样的待遇,因为他们都是自杀,而且贵族之间处罚不严。

鲁国在春秋时代的第一次党争,以季友的胜利而告结束。

季友除掉了威胁自己的两个哥哥,叔牙和庆父,但却有意保护两个人的宗族一孟氏和叔氏,他是很有远见的。庄公是季友的大哥,季友要保证庄公的正统地位,因此拼命拥护庄公的儿子公子般和公子申,阻止庆父以兄终弟及的把戏夺取政权。铲除了叔牙和庆父却又保护二人的宗枝,这一方面是因为季友要表现出宽宏大度,自己是出于维护庄公正统大宗的公心,不是个人恩怨;另一方面却是想利用这两支兄弟之族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因为每个君主都有众多的儿子,形成大大小小的贵族宗法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同出于一个父亲的几个系统当然是血缘上最近密的,季友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兄弟之间争权夺势的一面,同时又认识到了同一父系宗枝之间互相援助的另一面。由于季友的这个战略眼光,产生了后来三桓——季孙、孟孙、叔孙这三个桓公宗枝一专政并控制鲁国的局面。三桓既斗争又勾结,一直到鲁国衰亡。

三桓之中,季氏最强,它的影响直到战国初年《左传》成书时仍然可以感觉到。《左传》记载季友出生时的卜辞就说明了这一点。季友出生前,鲁桓公请卜楚丘的父亲亲自用龟甲占卜,卜辞是这样说的:“男孩,名字叫友,长大后在国君左右用事,总治内朝外朝,身为公室的辅佐大臣,季氏若亡,则鲁将不昌。”龟卜之后,又用筮策占卦,卦辞说:“尊如父,贵如君。”出生时手上有纹,如汉字的“友”,于是便命名为友。桓公的妾成风,即鲁僖公的生母,听说有关季友出生的卜辞和卦辞,便偷偷地联结季友,把公子申(即僖公)嘱托给季友,所以季友才立公子申为君。《左传》作者这样地捏造历史,明明是为季氏唱颂歌,卜筮之辞当然都是事后造的。P6-P8

序言

本书所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朋党斗争,题材是严肃的,内容应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有些史实可能已经家喻户晓,不过,再读一下,或许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至于那些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史实,读了更会增广见闻,以资品评。

书中的十三个历史故事是在权衡了朋党的广、狭两种含义以及本丛书的分工情况后选定的。所谓朋党,其实是个贬义词,指的是历史上统治阶级里面那些与国家最高权力者及其统治下的正常秩序相违背或相对抗的政治派别。具体言之,就是对君主(王、皇等)及其统治秩序造成威胁、削弱、破坏、瓦解的各种政治集团,尽管在阶级本质上,这些政治派别又都依赖君权而存在。根据这个理解,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内部许多利益冲突的政治派别都可作朋党观,如春秋时大夫之家和陪臣的宗族朋党,战国封君朋党,两汉时出现的士大夫朋党,此后,官僚有官僚朋党,宦官有阉党,宗藩有藩党,后妃有后党,外戚有戚党,几乎无所不形成朋党,有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皇帝本人也成了朋党的招牌,这就是所谓帝党。以上是广义的朋党。

如果按照这个意义去编排,那么十三个题目、二十万字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那样做也与本丛书的其他一些题目重复,比如帝党的某些内容,就可以在《血溅龙袍》中去写;戚党、奸党则可在《宠位厮杀》中展开;而与丞相有关的内容在《相位抢夺》中也会有适当的论述;宗藩之党在《群雄逐鹿》里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变法悲歌》、《文网血泪》两书也会从广义的朋党斗争的题材中瓜分去一些内容。如此看来,留给本书所写的内容就比较有限了,因此作者就想到了狭义的朋党概念。

所谓狭义的朋党,我以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制度的产物,是特定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官僚之间的政治派别。这样的政治派别,萌生于春秋战国土人活跃、百家争鸣的历史转折时期。汉代的黄老与儒家之争和经今古文学争论又促使其逐渐成长、壮大,到东汉末期土人学生公开与宦官斗争、与外戚抗衡时,可以说士大夫官僚朋党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士人之间的门第之见、方舆之见,唐中叶以后的牛李党争,两宋的新旧之争,明末东林党议,清初党社运动,清末帝党后党之争,北洋军阀时代的冗员朋党,国民党的派系斗争,等等,都属于这种狭义的官僚朋党及其残余和变种。  由于作者学术专业侧重在前半段,再加上本书写作的时间比较紧迫,所以便斟酌以上情况,采取了调和广、狭两种含义,突出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最后落脚在汉、唐、明三朝官僚朋党之争的做法。窃以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明确与其他作者的分工,避免重复;二是可以集中力量说明官僚朋党之乱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本书选择的这十三个题目,读者会发现朋党之乱是如何从分封时代的大夫之家专权,过渡到战国时代的封君士人朋党,最后形成独立的官僚士大夫政治集团的历史脉络,从而在动态中把握历史。如此看来,本书的选材就不是毫无原则、漫无目标的折中了。

其次,这十三个题目可大致作三组看待。前三章算做一组,再现春秋时代大夫之家如何把国君的礼乐征伐大权据为己有,甚至废储立君、犯上作乱、谋弑君亲以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影响和历史变局。《左传》曾引《商书》的话,宣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这句话在今本《尚书·洪范》中。看来,在三代时,伸张王权,抑制朋党就已经成为君主政治的主题了。孔子不止一次地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为政、子路》),结党营私,危害君权在春秋时代也是受到批评的。这说明,朋党在春秋以前是客观存在的。有趣的是,当时不论是“朋”还是“党”,都与宗法亲族有关,所谓朋友,也就是兄弟,乡党也就是宗族,这与当时大夫之家发展宗族朋党的实际情况相符。除了晋国特殊外,其他诸侯国的大夫之家几乎都是国君公室的兄弟子侄,三桓、崔庆之流又都是与同姓宗族相勾结而成朋党的。当时的一切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宗族制度这个历史条件,朋党当然也不例外。

第二组有六个题目,记述的是战国时代封君士人朋党发生、发展的典型事例。战国时代是宗族制度瓦解、集权制确立、官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朋党从宗族兄弟子侄结党转向官僚士大夫结党的重要的过渡时期。当时的封君不同于春秋时代的大夫之家,有的虽系宗法贵族,如田文、赵胜、魏无忌,或是公子,或是同宗,但他们的封邑比春秋时代的大夫之家要小得多,权力也远不及从前的卿大夫执掌国政者。而有的,像黄歇、吕不韦之流,根本就不是贵族出身,只是平民阶级的士人,属两姓旁人。另外,这些封君的朋党也早已不再是清一色的宗族乡党了,而是行遍天下、自由择主的各类士人。韩非子说:“党与之具,臣之宝也。”(《韩非子·孤愤》)又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韩非子·饰邪》)这里的“臣”、“群臣”,当然已经不再是春秋时的大夫、士等贵族了,而是专制君主的僚佐们。这说明,官僚朋党在当时已开始形成,山东六国比较严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官僚朋党与旧的宗族制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封君和士人相结合的形式居主导地位的原因。相对于春秋时代,这是新式的大夫和新式的士结成的朋党,而相对于新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说,封君势力仍是旧势力的代表,对新制度起着阻碍和瓦解的作用。山东六国旧势力的残余比较严重,此类朋党猖獗,所以纷纷灭亡,秦国只在一个偶然的条件下,才出现了吕、缪之党,但却没能维持多久,便被秦王赢政粉碎了。秦国没有经过改换公室的政治革命,却因此而主权强大,朋党难以立足,所以能够日益强盛,最终消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

第三组四个题目,具体讲述官僚朋党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秦汉以后,官僚制度在全国逐步确立,单纯的官僚士大夫朋党也在发展。著名的“文景之治”在朋党政治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说是“文景之乱”,黄生与辕固生的争论,不只是意识形态之争,更是两派官僚士人的朋党之争。袁盎、晁错之争,也同样是官僚朋党之争。这种斗争又不同于战国时代的封君朋党之乱,其中没有贵族,而完全是士人官僚之间的争斗。不过,在他们之外,像梁孝王那样的宗族朋党和魏其侯、武安侯那样的外戚朋党也同时存在。尽管梁孝王之党中包含了许多士人官僚,外戚朋党也和官僚朋党合二而一,但这种宗族势力的存在毕竟说明了朋党的历史发展和许多其他历史现象一样,不是简单的一个代替一个的直线前进,而是在旧的基础上生出新的东西,新对旧不是简单的抛弃和消灭,而是有保留的扬弃和共存,历史正是在这种不断扬弃和积累中发展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不是在一个代替一个的简单更迭中做直线运动,而是在吸收历史遗产和不断积累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增长、扩大起来的;它不可能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纯洁,恰恰相反,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