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著的《品读国学经典(精)》《品读国学经典》视野宏阔,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时间,品读三十六篇经典。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有韵文和骈体文;源于《古文观止》有二十二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品读五篇,唐朝品读七篇,宋朝品读六篇,明朝、清朝各品读四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各个领域。在介绍经典内容、作者用心和文笔特色的基础上,把普及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经典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观点进行全方位阐释,寄托着品读者的人生沉思。
夏海著的《品读国学经典(精)》是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从我国古代文史哲名篇中,选取部分思想深邃、特点鲜明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介绍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阐释。文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各个领域,基本是采用“解构”与“建构”的写作手法,在解析原文、“走近古人”的过程中重构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广大读者特别学习古文经典、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文化修养,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品读《谏逐客书》,不能不为文章鲜明的观点、恰当的身份、严密的逻辑和优美的文笔所折服。鲜明的观点就是谏逐客之过,认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决策是错误的;恰当的身份就是语气婉转,不逆龙鳞,明明是秦王下令逐客,却说是“吏议逐客”,为秦王转圜留下余地;严密的逻辑就是从历史事实、一统天下的帝业和国家存亡的利害综合论证逐客之过;优美的文笔就是巧用典故,善于铺陈,运用大量的对偶和排比句,注意语言的色彩和动词的运用,句子工整而又富于文采,造成流畅的气势、和谐铿锵的音节,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更为李斯的见识和胆略所折服。“国以才立,政以才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亡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李斯,已经认识到这一客观真理和历史规律,敢于上书建言,既为中国政治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中华文化留下了瑰宝佳作。
《谏逐客书》说服秦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的事业。所谓“跨海内、制诸侯”,对于秦王赢政而言,就是消灭六国、称帝天下。这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可以消除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李斯正是因为仰慕秦王的宏图大志,在荀子那里学成“帝王之术”之后,即决定“西说秦王”。在他看来,当时诸侯称霸,只有秦王志向远大,只有秦国才能为他提供事业平台,“今万乘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谈游者之秋也”。到秦国后,李斯向秦王呈上《论统一书》,献计秦国“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深得秦王信任。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看准了秦王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君主,因而敢于上书,从秦王帝业的高度论证逐客之过,这就使奏疏立意气势恢宏、高瞻远瞩。具体而言,一是从国家安危的角度告诫秦王。李斯认为:秦国的逐客“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还说:“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意思是,现在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民众去增加仇人的人口,对内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又在诸侯各国中树立了怨恨,使得天下的人才不敢来帮助秦国。这要想国家安全和不发生危机,是不可能的。从而明明白白地告诉秦王,如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都没有保证,何谈发展,更何谈统一大业。二是从统一大业的角度劝诫秦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批评秦王喜欢留用他国的奇珍异宝,而不重视使用他国的客卿和人才,认为这不可能实现“称尊天下”的宏图大业。三是从三王五帝的角度激励秦王。三王五帝比较明确的说法,是指上古时期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喾、尧、舜,他们是历代帝王效仿的楷模。李斯说:“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意思是,对待大地没有四方的差别,对待民众没有国界的差异,四季自然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会来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通过三王五帝,激励秦王称尊天下、无敌于天下。可贵的是,刚愎自用的秦王竟然被李斯说服,“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据汉刘向《新序》记载:“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达始皇,始皇使人逐至骊邑,得还。”这说明恢复李斯之职还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李斯已经在离开秦国的路上,是被追回来的。由此可见,秦王的政治气度以及对人才的重视。这还可从郑国事件的结局加以证明。
P56-57
三联书店新版《品读国学经典》,这既是对本书的肯定和褒奖,更是对作者本人的鼓励和鞭策。在《品读国学经典》新版之际,作者对三联书店谨表谢意。
《品读国学经典》自2014年8月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好评不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均有书评,其他媒体也不时刊出书评,今年2月还有媒体刊发“读经典,涵养历史底蕴”的书评。《品读国学经典》之所以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与其说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一定的学术水准,倒不如说是因为国学的博大精深和根固木长。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任何一个中国人的脸面都显现着国学的表情,任何一个中国人的肌体都保存着国学的基因,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积淀着国学的智慧知识。《品读国学经典》的出版发行,正是契合了中国人的心灵结构,才会受到欢迎。《品读国学经典》受到欢迎,实质是国学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好。
人们爱好国学,是因为国学内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名言,凝炼地指明了国学的崇高境界,概括了国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当然是主观与客观、思想与行动、历史与现实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国学内容的富足和精神的强健,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在国学的瑰丽宝库中,我们不难看到,政治文化是家国同构、中央集权,经济文化是义利并举、重义轻利,社会文化是礼教体系、中庸恕道,道德文化是家族伦理、孝悌为本,哲学文化是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宗教文化是三教并存、拜天祭祖。这些文化和精神密码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程度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
人们爱好国学,是因为国学充溢着重构现代社会精神和价值的源头活水。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论断,认为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精神层面的建设还有些跟不上物质文明前进的步伐,社会正在急切地呼唤着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系统重构,以便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嵌入灵魂,让人们能够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和道德载体;国学推崇的礼义廉耻、忠恕孝悌、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观照着人类的良心,保存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请益先贤往圣,从国学尤其是国学经典中汲取原料和养分,这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系统重构的主要途径,而且能够为精神文明和价值系统搭建主体性架构,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人们爱好国学,是因为国学集聚着学习消化外来文明精华的强大能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秦皇汉武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框架,形成了国学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历史上经常有改朝换代和政治危机,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文明危机,这应归功于国学博大的包容性和充满生机的同化能力,诚如古人所言,“夷狄之人中国,则中国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曾经受到外来文明两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的冲击。国学很好地学习消化了佛教文明,通过援佛人儒和以儒释佛,在宋明理学中完美地吸纳了佛教精华,复兴了儒学文明。第二次是晚清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一定意义上说,国学概念是西方文明冲击的产物。对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国学一直坚持着学习借鉴和吸收消化。客观地说,这一学习消化过程十分艰难,迄今为止,国学与西方文明还是若即若离,西方文明仍然处于强势地位。学习消化西方文明,是国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而其前提则是中国人要学好国学,在社会大众和日常生活中要普及国学,疏浚国学的源流,夯实国学的根基。只有国学根深叶茂、躯干坚挺,才能化欧风美雨于无形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地分析,中华文明具有惊人的吸收融合外来文明的能力,假以时曰,国学一定能够吸纳西方文明的精华,在艰难中获得生机,从弱势中转为强健,从而把中华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以崭新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近代以来,国学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作者愿意继续深入研究国学,竭诚推荐介绍经典,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贡献绵薄之力。
写上这些关于国学的思考,是为《品读国学经典》新版序言。
《品读国学经典》付梓之际,特别想写上几句话,感谢许多人和各个方面的帮助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支持,就不可能有《品读国学经典》问世。
首先要感谢报纸杂志。2012年11月,《中国政协》杂志最早刊载了品读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章,这实际成了《品读国学经典》一书的起点。2013年2月,《党建研究》刊载了品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新华文摘》予以转载,从而增强了我品读经典的信念和决心。《金融世界》从2013年2月开始,一直在刊载品读国学经典的文章,给了我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2014年2月19日,《深圳特区报》以一个整版首发品读《曾国藩家书》的文章,使我十分感动。上述报纸杂志不吝版面的慷慨,不揣作者愚陋的大度,让我不时涌起感激之情和由衷谢意。
同时要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出版界,三联书店是品牌、品位和品格的象征。能够在三联书店出书,是作者的荣幸。我深知,《品读国学经典》离三联书店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三联书店同意出版,实际是对作者的鞭策和鼓励。在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关丽峡女士协调各方,从封面设计、书页装帧到文章校核,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说到责编,还要特别感谢党建读物出版社王丹石先生。对于《品读国学经典》,他不仅作了最初的编辑工作,而且也是多数文章的第一读者。我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请他校核和提出修改建议,这不仅帮助我更加正确地理解经典,而且纠正了不少偏差和误读。
此外,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夫人。她为我的品读写作创造了良好家庭环境,而且给予了许多实际帮助。当我没有编辑出版的念头时,她及时予以提醒;当我放松品读时,她善意进行催促;当我遇到困难时,她经常提供有益的写作和修改建议。
陆游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古往今来,官员总是欠缺读书的。但是,读书是进步的阶梯,阅读是相伴终生的事业。作为官员,要终身读书学习,坚持品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命运,让我们的人生更有尊严、更加尊贵。
2014年夏月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