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具有穿透时空魅力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产生持久不衰影响力的著作和思想。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和思想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管理世界。他创立了管理学科,成为“现代管理之父”。他撰写了40多部管理经典名著,这些著作对全世界的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常之道》由吴越舟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常之道(德鲁克管理思想精粹)/盛世新管理书架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吴越舟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具有穿透时空魅力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产生持久不衰影响力的著作和思想。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和思想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管理世界。他创立了管理学科,成为“现代管理之父”。他撰写了40多部管理经典名著,这些著作对全世界的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常之道》由吴越舟编著。 内容推荐 吴越舟编著的《非常之道》从德鲁克的大部头著作中嚼英萃华,选取经典理论观点和思想,集中加以阐述。通过本书作者吴越舟对德鲁克思想体系的长期学习与思考,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逐渐洞察到了大师理论体系的一条主要脉络。通过对这一主脉络的领悟,为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绩效、不断创新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全书共分8章,较为系统地提炼出德鲁克思想的精华,非常适合管理领域各层级人员学习研究与实践之用。 目录 第1章 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一种实践 实践重于理论 行动胜于纲领 绩效是唯一权威 管理就是“使命+激励”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依据 企业的使命在于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改变 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能 管理是真正的综合艺术 管理学科的创建者 管理的最大特征是综合性 管理绝不是一门精确科学 第2章 管理的历程 科学管理是一场革命 泰勒科学管理的历史贡献 科学管理的内容与实质 科学管理在中国 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是当代管理的最大挑战 “知识工作者”之父 知识工作者的五大特征 决定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6类因素 自我管理是管理中的革命 管理者双重角色的发现 自我管理的两类要素 实现自我管理的5个问题 第3章 管理的主体 管理层的内涵、要务与任务 管理层的三重含义 管理的两大要务 管理者的三项基本任务 管理者的五项作业 管理者角色 高层管理者的管理 中层管理者的管理 基层管理者的管理 营销组织的分层培训 管理者卓有成效的五大支柱 善于管理时间 重视贡献 用人之长 要事优先 有效决策 第4章 目标管理 从科学管理到目标管理 以目标为中心的系统的管理体系 引导管理者从注重过程到重视结果 强调参与管理、自我控制,重在激励 目标管理四个环节 目标管理的前提 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实施 成果的检验 目标管理的评价 目标管理的优点 对目标管理的批评 目标管理的应用原则 目标管理在海尔的成功运用——0Ec管理法 第5章 决策管理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条件 预测就是预判加推测 预测的流程 预测的三种方法 预测的基本要求 决策的要素与步骤 从见解出发 搜集事实,确定问题的性质 界定问题的边界,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 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决策 制定多项方案 衡量选择方案 化决策为行动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决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做了不该做的决策 信息反馈纠偏混乱 不重视反面意见 第6章 绩效管理 何谓“绩效” 绩效就是成果 绩效就是行为 绩效是员工的潜质 基于平衡理解的绩效 企业绩效的五大指标 市场地位 创新 生产效率 资金流动性和现金流 盈利能力 绩效管理的误区 德鲁克的一次失误 戴明对绩效理论的批评 被绩效主义毁掉的公司 第7章 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资源而非成本 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漠视 人际关系理论对人的片面认识 将关心人与重视工作结合起来 “2l世纪人才最贵” 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全面地认识人 赛马不相马 用长容短 人力资源的管理设计 人与岗位的匹配机制 人才的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沙场点将的得与失 第8章 创新管理 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找创新机会 创新是为改变资源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的行为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创新的七大来源 偶然性事件 不可协调的矛盾 克服流程中障碍 产业和市场的变迁 人口的变化 观念的变化 新知识的应用 创新的五大原则 从分析机遇入手 多看多问多听,发现新问题 针对市场需求,简单而专一 从小处起步,从不起眼处开始 目标是领导地位 成为创新与变革的领导者 走在变革的前面 变革的原则与方法 从管理走向领导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模型 试读章节 毋须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奉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行动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盲目草率地行动。其实这是误解了孔夫子的原意,论语中记载,有学生问孔子,三思而后行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也就是认定要做某件事经过两次思考就足够了,就可以付诸行动了,不能一味地追求把什么都想明白。如果有这样错误的理念,试图在行动之前把未来发生的一切都想明白,既无必要,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事情未来的发展是复杂的,而人的知识和理性又是有限的,人不是神,怎么能把未来发展的一切都弄明白呢?草鞋没样,越打越像。只能在行动中边干边完善,行动起来才能逐渐趋近目标。当我们做销售工作时,如果在拜访客户前,把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都罗列出来,想到应对方法再去行动,这样就永远不会有完善的那一天。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销售员,聪明的销售员总是立即行动,在与客户的不断接触中积累经验。即使刚开始时被客户不断拒绝,但由于积累了经验,知道了客户经常提出什么问题,自己的回答为什么令客户不满意。长此以往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形形色色的客户和客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应对,都能找到令客户满意的回答,既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远离夸夸其谈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清朝同治时期的重臣曾国藩,论资质天分并非绝顶聪明之人,但他一生谨守孔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埋头苦干,从不说空话,在选择朋友和部属时,也以此为标准,远离夸夸其谈者,最终成就功业。曾国藩常说:“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方可大可久。”他把实干作为选人的第一标准,坚决不用浮滑之人。曾国藩早年在翰林院时,曾认识一个叫庞作人的庶吉士,曾国藩看他好说大话,不着边际,于是就和他断了往来。后来,当曾国藩事业有成,官至两江总督、领导四省军务时,庞作人慕名来见曾国藩,希望凭借自己是曾国藩的故旧而谋得官职,但曾国藩怎么会用这种夸夸其谈的人呢?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叫庞作人的,自己一无所知,但是却偏偏爱讲学,早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讨厌他了。今天他又来,看起来为人更加卑劣无知。”在曾国藩看来,假如一个人实干但缺乏才华,也可以委以重任,让他在实践中成长;如果某人有才华,但无实干精神而夸夸其谈,则绝对不能重用,这种人平时难以管理,关键时刻往往导致事业的失败。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40万大军被坑杀,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促使赵国早亡;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同样夸夸其谈,理论上头头是道,一旦放在实践中让其担当重任,却在关键时刻导致行动的失败,使诸葛亮的北伐大计难以成功,自身也差点命丧敌手。曾国藩也谆谆告诫部属,要远离夸夸其谈者,否则必致失败。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曾国藩发现义字营管带吴国佐自视甚高,自以为可当天下任,不屑于从小事、实事做起,遂写信肯定他的志存高远,但同时告诫他“以脚踏实地,事事就平实上用功”。但可惜的是,吴国佐并未把曾国藩的告诫放在心上,结果导致在战争中失利,曾国藩不得不坚决予以撤换。吴国佐从此再未得到重用,不得不结束了军旅生涯。治国理政如此,管理企业也是如此。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联想的成功离不开柳传志,柳传志的成功靠的是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柳传志自己说:“创业的时候,我没高报酬,我吸引谁?就凭着我多干、能力强、拿得少,来吸引住更多的志同道合的老同志。要部下信你,还要有具体办法,通过实践证明你的办法是对的。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3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时,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他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他,最后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他做对了,表扬他,承认他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他做错了,他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他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在一些组织中,开会迟到是常态,虽有规章制度,但往往难以执行,为什么?这与最高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紧密相关。柳传志曾在联想作过一条规定:开20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任何人必须执行。这条制度实施后,柳传志本人迟到过3次,虽然每次都有原因,都情有可原——比如被困在电梯里找不到人帮忙请假,出来后迟到了,柳传志不作任何解释,自觉罚站。依靠这样的示范,其他的人迟到了就没有例外,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允许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如写下《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的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P4-6 序言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具有穿透时空魅力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产生持久不衰影响力的著作和思想。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和思想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管理世界。他创立了管理学科,成为“现代管理之父”。他撰写了40多部管理经典名著,这些著作对全世界的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德鲁克首次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人力资源”、“目标管理”、“自我管理”等概念和思想,没有因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随时代的发展愈加深入人心,绽放出超时空的光芒。他提出的“管理本质在于实践”、“优秀的管理是平淡的、没有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管理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绩效是管理者的最终使命”等论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初次听到的人产生醍醐灌顶之感。德鲁克的著作和思想是进入管理之门、领悟管理大道的“圣经”。 回顾我23年营销职业生涯——5年销售员、6年营销经理、12年营销总监的成长过程还历历在目。在这充满困难、挑战、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德鲁克的思想理论就像一座明亮的智慧灯塔,总是在最黑暗、最迷茫的时候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无论是市场经营上的困惑,还是组织管理上的烦恼;无论是模式探索的疑虑,还是队伍培育的焦灼,通过对德鲁克思想体系的长期学习与思考,我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逐渐洞察到了大师理论体系的一条主要脉络。通过对这一主脉络的领悟,为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绩效、不断创新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何领悟德鲁克的管理大道?我的启蒙恩师、我国研究德鲁克思想的第一人、中国人民大学包政教授曾经说过:“要想领略彼得·德鲁克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他的思想源头开始,从他早期的著作开始。”也就是说要老老实实地研读原著,对德鲁克的原著应细读慢品,常读常新,读思结合,思中悟道,行中创新。 读大师经典著作的第一要点是“慢读”。越是具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就越是沉淀着作者经年累月、凝神沉思的成果,越不可能被读者一眼看透、快速领悟。大师们的思想精髓有时是隐含在文章的言外之意中,读者需要透过表面去参透文章背后的大道,需要放慢阅读的节奏,去细细体会作者文字背后凝结的思想,看透作者在文章潜台词中所表达的思想。读大师著作拒绝快餐式的阅读,只有慢,才能品、才能思、才能悟、才能深。 读大师经典著作的第二要点是要“精读”。德鲁克的著作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如果一部一部地慢慢细读下去,不知何年何月可读完。职业经理人的时间永远是紧迫的,更何况他们时刻都面临着经营与绩效的压力。俗话说:“知要精,行要快。”为了使广大职业经理人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德鲁克思想的主脉络与精髓,这本书从德鲁克的大部头著作中嚼英萃华,选取经典论断和思想,集中加以阐述,较系统地提炼出德鲁克思想的精华,以供管理领域各层级人员学习研究与实践之用。 读大师经典著作的第三要点在于“活用”。如果只读不用、只读不做,恰恰违背了德鲁克的教导。管理的关键在于行,而不在于知。虽然德鲁克的大部分著作创作于20世纪的后50年,距今已有几十年之久,但这些著作的灵魂与神韵则是在神奇地穿越着时空。在当前这个全球化与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德鲁克跨越时空的智慧大道似乎时时刻刻在指点着当前商业社会的发展轨迹与脉络,许多现实在不断地应验着他的神奇“预言”。所以在研读的过程中,应吸取原著中的核心精髓并领悟其中的关键哲理,不断结合当前活生生的“现实”与刚刚发生的“案例”,去分析、探讨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 读大师经典著作的第四要点在于“我用”。不管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其共同点都是以我为主,在应用中思考,在思考中应用。通过学习经典,为实践寻找出普遍与必然性的理论指导;通过大胆实践,检验、丰富与发展理论,从而推动中国管理实践理论的发展、培育出优秀的中国管理者和中国管理大师。为此,必须实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中国化,使大师的著作在中国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使其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正如德鲁克所说:“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大师毕竟是大师,大师是永远的大师! 吴越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