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锦上添花/上党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杨巧灵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长治市(旧称上党)特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工艺美术行业中唯一保留的一个地域性民间手工艺品种。杨巧灵著的这本《锦上添花》用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和珍贵图片,再现了堆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花草逼真诱人。作者还介绍了上党堆花的特色、制作工艺、样式等等。

内容推荐

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民情古风,衣食住行,新风旧俗,染乎城乡。每逢岁月节庆,上党人总会把生活礼仪、民间技艺、风情习性演绎得酣畅淋漓,全无遮盖。

杨巧灵著的这本《锦上添花》就是上党文化丛书之一,分为花技花史、花事云烟、掇菁撷“花”、锦色“花”团暖意四溢四部分,主要包括:上党堆花概述;上党堆花简史;花开富贵;花开几枝;“自胜李”堆花兴衰录;口述历史:有一种痛叫难以言说;那条未断的河流等。

目录

透过你的名字感受你的暖

花技花史学

 上党堆花概述

一、上党堆花的专用工具

二、上党堆花所使用的原材料

三、上党堆花的制作工艺

四、上党堆花的特色

五、上党堆花的样式和表现题材

 上党堆花简史

一、花落民间

二、花开上党

 花开富贵

一、巴拿马荣耀

二、花落上党

三、花香四溢

四、旁枝葳蕤

 花开几枝

花事云烟

 “自胜李”堆花兴衰录

一、先祖的故事

二、家学渊源

三、堆花掌门人

四、斗杆院血脉

 口述历史:有一种痛叫难以言说

一、潇洒出尘李时忠

二、才华横溢李时云

三、出类拔萃李时俊

四、淑质英才李时杰

五、家承忧患

六、李双锁的曲折传承路

 那条未断的河流

掇菁撷“花”

 “锦灰堆”中墨韵悠远

一、随笔小品“松鹤图”

二、随笔小品“驼队”

三、李镐先生堆花画稿“耄耋富贵”

四、长卷堆花画稿“群仙集庆”

五、堆花画稿“一路连科”

六、堆花画稿“狮子滚绣球”

七、堆花画稿“八仙过海”四条屏

八、李时云先生堆花画稿“寿”字图

九、李时云先生堆花画稿“官上加官”

十、堆花画稿“代代长寿”

十一、牡丹主题画稿

十二、堆花画稿“四季平安”

十三、堆花画稿“梧桐凤凰”

十四、堆花画稿四条屏

十五、堆花画稿“天中辟邪”

十六、堆花画稿“天地君亲师”

十七、堆花画稿“门神”

十八、堆花画稿“白猿祝寿”

锦色“花”团暖意四溢

一、莲花清供图

二、堆花作品“荷花鸳鸯图”

三、堆花作品“柳毅传书”

四、堆花作品“福禄寿”之一

五、堆花作品“福禄寿”之二

六、堆花作品“三阳开泰”

七、堆花作品“月季图”

八、堆花作品“凤啄牡丹”

九、堆花作品“持莲观音”

十、堆花作品“巾帼英雄”四条屏

十一、堆花作品“四季花鸟”四条屏一

十二、堆花作品“四季花鸟”四条屏二

十三、堆花作品“八仙人物”

十四、堆花作品“麻姑献寿”

十五、堆花作品清供图

十六、堆花作品“三瘦全图”

十七、堆花作品“百寿图” “百福图”

十八、堆花作品“教子成名”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李时俊堆制的这幅堆花和在此以后堆制的其他堆花一起曾参加了全省和全国的民间艺术展并获得一等奖,同时李时俊也获得了民间艺人的光荣称号。与会采访的记者精心拍摄的一张工作照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和李时俊当年的艺术形象并在报纸、杂志刊登。

1964年,正值壮年的李时俊踌躇满志,堆花技艺炉火纯青,正处于其堆花艺术的黄金时期。晋东南地区的有关领导为了发挥他的一技之长,将他从晋东南地区专建调到了准备恢复堆花制作工作的长治县红旗木筑厂工作,随后李时俊又组建了长治县工艺美术厂。

长治县工艺美术厂成立后,堆制了大量的堆花作品,有伟人毛泽东像,山水、花鸟等,这些作品大都经外贸出口。外商对中国的堆花非常喜爱,有些作品是批量生产出口的。在人手不够、任务重的情况下,李时俊把他的堂哥李时忠、女儿李萍英请到了工艺美术厂。兄弟两人带领一批徒弟日夜赶制出口任务,这些出口堆花,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为祖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了荣誉。

在新的岗位上,李时俊倾其所能,满腔热情的带徒传艺,精心制作,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他所钟爱的堆花艺术世界里,他的心里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片憧憬。

李时俊在出席全国老艺人群英会期间,看到中国出口的绢人,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回家后萌发了制作绢人的想法。说干就干,经过多次试制,绢人终于制作成功,当时制作的样品有戏曲人物、少女吹笛、娃娃、英雄人物等。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个只知埋头事业、不谙世事的艺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场“大革命”带给他的是灭顶之灾。

这是“自胜李”家族堆花艺人的悲怆命运——新时代在除下他们身上的长袍马褂的同时,也除下了他们因拥有知识而有的那点羞涩和尊严。他们普遍弯着腰谦恭地生活着,试图以改变自己来适应体制。

1966年的7月,李时俊先是被指责制造牛鬼蛇神,接着便借那幅毛主席会见赫鲁晓夫堆像中的某些枝节问题说他为修正主义头子堆像,蓄意丑化毛主席,是反革命,里通外国,是修正主义。李时俊被打倒,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了他的头上。当时,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份同名同姓一字之差人的档案,这个人叫李世俊,在过去曾担任过日伪时期的小队长,维持会会长。利用这个叫李世俊人的档案,罗织罪名,无限上纲,采用逼供的手段,让李时俊认罪。从白天到黑夜的揪斗,将其挂上大木牌站在窄窄的板凳上斗了整整七天七夜。当家里再次见到他时,李时俊已经在护城河里泡了个不成样子。遍体伤痕的李时俊究竟是投河自尽,还是被人打死后抛尸灭迹,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为一个无解的谜团。  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强加于李时俊的种种罪行均已得到平反,但上党堆花却永远失去了一位十分难得的堆花全才。

P121-122

序言

长治是个好地方

葛水平

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是喜欢古地名的人。他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谈到上党战役时形容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脚盆形容得好。从地理看,山西是一个封闭的斜向平行四边形高原,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东边有高大的太行山与山东遥遥相望,因此称山西;西边吕梁山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因此又称河东;北边有长城与内蒙古分界;南边有中条山、太行山与河南隔绝。总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中原和关中平原之间,矗立起一座险峻的山西高原,居高临下,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苏东坡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盆地,通称沁潞高原,与今日长治市的辖境大体相当。盆地底部平坦,海拔900米左右,四周为太岳、太行两座山脉环抱,最高的为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从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仰望,太行之巅的上党盆地高耸入云,宛在天外。连朱熹也感叹:“太行山,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天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山在半天,如黑云然。”

世界上的万物一旦形成,它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一座城市的灵魂便是她拥有的独特流域文化。

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

上党是神农文化的诞生之地、中国最早的郡治之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代潞商崛起之地。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上党老区备显辉煌,又成为人民战争的制胜之地。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往往促成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文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而那些时间中穿插的人物应该称作是贤德吧。流水里有着风的形态,斯文里留下贤德踪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缘产生亲缘,便有“共饮一江水”的观念。密如蛛网的浊漳河水系,无疑是上党盆地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到现在,长治藏着千年往事。长治久安,凸显出一种追求和平、安抚民生的主题意味。长治遗留的古城门“上党门”有钟鼓二楼,钟楼曰:“风驰”,鼓楼曰:“云动”。近代,阎锡山曾说过:“上党和大同是山西的两只翅膀。”

风驰云动,上党雄城,给长治的往古添了旷远回响。

沉淀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民情古风,衣食住行,新风旧俗,染乎城乡。每逢岁月节庆,上党人总会把生活礼仪、民间技艺、风情习性演绎得酣畅淋漓,全无遮盖。

久安之地,一辈子住下来,长治真是一个好地方。

2015年10月

后记

一朵花,赤橙黄绿青蓝紫,无论浓烈清素,只管随心所欲地怒放凋零吧。

“踏入花径,无须知晓前路何方而不倦怠。”来去随缘,我们不必花心思费力气地帮它们理清思路掰扯未来,徒然地做任何一项人为的无理决定,只管看花开花谢云舒云卷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很严谨地找寻上党堆花的来龙去脉。回望来时路,不可追,遥远的起点掩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根本没有想被你挖掘出来的意思,因为那些荣耀也罢、闪光也罢,毕竟东流水。

民间工艺,伴随着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延存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传统手艺承载着各自家乡的故事、各个家族的故事。而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浮躁时代,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势冲击,使传统手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一方面,由于传统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小、工艺制作过程费时费力,逐渐被机器制品挤出市场;一方面,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传统手艺随着掌握这门手艺人的消失而消失。

许多时候,这些古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意无意地带给我们感动。但我们毕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真正致力于让这些宝贵民间遗产重新焕发光彩的,是像李卫东他们这些传承人,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去做一件事情,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乃至财力。

在书写本书的过程中,李卫东先生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和珍贵的图片。作为嫡系堆花传人,骨子里的情结,少年时的迷恋,虽因为种种原因,他被迫偏离堆花的道路,但中年后最终还是克服了各种心理的、社会的障碍,投身到自家的堆花事业中,拿出自己生意上的经费,收集散失在社会上的画稿和资料,他投入的精力是我们外人所无法想象到的。他曾多次到北京的故宫和广化寺,陕北绥德,山西的乔家大院、常家大院、榆次老城、平遥古城,山西省博物院,芮城县博物馆,流连忘返只为看看自家的作品;多次到屯留县,长治县荫城镇、东和村等地,苦苦寻觅只为找寻旧有的遗迹和有关李氏宗族家谱的点点滴滴。整理资料时,李卫东先生不会打字,就用电脑手写板一字一字写出来敲进去;整理残碎风化的画稿时,他趴在地下一片一片的对接,一对就是一整天。

收藏、研究、传承、发展。

我曾多次与李卫东先生交谈关于上党堆花的未来,看着他倔强的眼神,我知道薪尽火传是怎么回事了,感觉很欣慰、很放心。于是通篇多是自己即时的感受和认识。与他们而言,我只是个观者,观我所观,写我所感。

完成了这本书的手稿,我感觉堆花艺人们是真正的工艺大师,他们不同于普通的民间艺人,属于小众的艺术群体。社会上有许多对他们不公的认识,艺术家们把他们视为民间艺人或者工匠,而在民间他们又孤立与大众之外。无论他们的技艺还是此工艺的材料,我觉得有必要尽自己绵薄之力给他们正名。

此书得到了李卫东先生、何晨先生的鼎力支持,他们将自己前期整理的所有资料都慷慨的全部交给我参考,并一再表示由我随意使用,其实他们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更多。张迎军先生、张汉红先生、张俊平先生百忙中为我书中所需画稿及作品拍照,费神良多。还有我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在资料查寻方面也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与帮助,谨于此一并深表谢忱!

落地成花,只为成全生命中一些记忆。书已定稿,但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同时由于资料和本人学识有限,本书陋误遗缺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恕谅并指正。

杨巧灵

2015年9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