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了启蒙的角色,对孩子良好习惯、道德品格的培养,对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用心抚养子女,还应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要高度重视孩子早期的培养和开发。本书以《颜氏家训》为底本,以《曾国藩家书》作补充,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选择优秀的家训理念,结合当今家庭教育实践,帮助天下父母完成家庭教育的历史任务。它不仅能帮助父母掌握必要的家教理念,帮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快乐,还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关爱父母,实现亲子和谐的家庭氛围。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观点,教育孩子从小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志趣高尚、抱负远大和博学多才的人。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为孩子及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本书以《颜氏家训》为底本,以《曾国藩家书》作补充,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选择优秀的家训理念,结合当今家庭教育实践,帮助天下父母完成家庭教育的历史任务。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牢固建立起的家庭习惯,并坚决遵守规定的制度是成功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条件之一。”孩子的成长与性格培养是一个连续而相对稳定的过程,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并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兄弟姐妹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微妙的影响,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比如,良好的兄弟关系,会使人受用终生;反之,则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同样如此。
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于他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影响深刻作用于他的性格形成,以及日后的事业发展。
我们熟知这样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比同龄孩子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毫无疑问,因为孩子自小就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环境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勤奋的性格和意识。
而一个从小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人,由于他从来不为一些日常小事发愁,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大度豁达的性格——在许多事情上不会跟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放得开,也就是说具有一种包容的气度。比如,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的家庭中,不仅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还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气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教子的传说流传深远,“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带给我们的也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子最终没有让母亲的苦心付诸东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
具体来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父母的职业或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技能训练和职业选择。
比如,给国家领导人当过高级翻译的朱彤,其一口流利的英语不知折服了多少青年人,也让许多父母动心。实际上,朱彤从小生长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就受到了有关英语方面的良好训练。朱彤的翻译才华和口语能力固然有个人努力,但是家庭环境中的耳濡目染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父母如果具备卓越的才华,在某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往往会在这方面深刻影响到孩子。比如,有些家族同时产生了很多音乐家,这里面既有音乐天赋的遗传,也有音乐环境的良好熏陶。显然,一个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小孩,如果生长在一个与音乐完全绝缘的环境中,恐怕也很难在音乐方面脱颖而出。
(2)父母为人处世方面的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待人接物。
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礼貌,对待他人能够彬彬有礼;反之,孩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很容易骄横跋扈,不懂得尊重他人,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些都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培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从孩子的内向与外向两种不同的性格差异来看,父母有很多朋友,经常在家招待客人,孩子与他人交往时往往面前显得落落大方,表现出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反,家里不经常来客人,孩子就很难学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往往与人交往时一说话就脸红,给人忸忸怩怩的感觉。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他人表现出足够的爱心,善于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反之,父母不懂得关心他人,孩子往往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性格,让人难以接近。
由此可见,恶劣的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恶劣的性格,良好的家庭教育则能够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期的性格。所以,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具备优秀的品质。
2.父母要注重对孩广言传身教
许晴已经是一个7岁女儿的妈妈了,由于昨夜加班,她今天早晨想多睡一会儿。蒙蒙之中,许晴听到丈夫在督促女儿起床上学。女儿从床上爬起来,一睁眼就看见妈妈还在睡觉,于是极不情愿地喊起来:“妈妈怎么不起床呀,为什么让我起呀?”
爸爸只好在一边解释:“妈妈昨天晚上加班了,需要多休息一会儿!”但是女儿根本不买账,始终愤愤不平。许晴躺在床上,不禁猛然醒悟过来:“如果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看来,我应该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做法。”
于是,许晴迅速穿好衣服,开始洗漱。女儿看到妈妈起床了,也开始穿起了衣服,顺从地准备好一切上学去了。最令人吃惊的是,孩子再也没有出现往常吃饭、洗脸磨磨蹭蹭的现象,许晴终于明白了“言传身教”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日子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许晴总是自己先做到,同时也这样要求丈夫做到。结果,女儿改掉了许多原来的坏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榜样。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去告诉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道理很简单,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少,对父母的话往往难以理解,所谓“润物细无声”,对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用言行来影响,即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手把手教的精神,用自己的言行深刻影响孩子幼小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早日成材。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安邦定国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父亲。他从不娇惯孩子,总是让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成长。在两篇有名的《诫子书》中,诸葛亮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观点,教育孩子从小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旨趣高尚、抱负远大和博学多才的人。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自己也身体力行,他一生俭朴自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孩子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诸葛亮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的子孙都成了智勇足备的将军,对后世影响深远。
P4-6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了启蒙的角色,对孩子良好习惯、道德品格的培养,对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用心抚养子女,还应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要高度重视孩子早期的培养和开发。
事实上,我国自古就形成了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传统。古人认为,个人一切道德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如果能够在“幼稚之时”就进行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么成人之后就能自觉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强调培育良好的家风,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家训”文化。
“家训”是指父母对晚辈子弟的训诫、规劝,其中有的以家书等文字形式流传下来,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比如,《孙叔敖家训》、《孟轲母训儿》、《班固与弟超书》、《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优秀的家训代表作品。不过,以系统性著称、足以垂范后世的第一部家训专著,当属颜之推(北齐)撰写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曾经在北齐、北周和隋朝做官,见惯了政治风光、阅尽了人间世情,在做人处世方面可谓见多识广。因此,颜之推年老的时候对于孙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担心他们能否掌握安身立命、磨砺意志的本领,具备读书上进、和睦共处的品性,不致于让家道过早衰落。于是,他力透纸背,为家人也为后人留下《颜氏家训》这部家训专著。千百年来,《颜氏家训》广泛流传,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变革,家庭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转型,这为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因为,孩子为了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更需要从小进行潜能开发,更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关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系,最有利于孩子早期教育的开展。
继承家训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孩子提早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位父母的现实选择。我国传统的“家训”,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因此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原则,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继承和发展这些教训文化的优秀成果,能够帮助父母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素质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越发展越进步,就越需要赋予“家庭”新的活力。在此,我们以《颜氏家训》为底本,以《曾国藩家书》作补充,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选择优秀的家训理念,结合当今家庭教育实践,帮助天下父母完成家庭教育的历史任务。
本书不仅能帮助父母掌握必要的家教理念,帮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快乐,还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关爱父母,实现亲子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