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海潮音(艺术大家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叔同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李叔同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前期的作品很少集结成册,本书收录了其经典作品数篇,分“清风论道”、“弘泽奇珍”、“文采韵语”、“悲欣赋吟”、“小雅精言”五个部分,主要作品包括《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南闽十年的梦影》、《致夏丐尊》、《谈写字的方法》等,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在近代天津这块沃土上,曾经诞育了一位有嘉言懿行的人,他集艺术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皈依佛门之后,又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就是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前期的作品很少集结成册,本书收录了其经典作品数篇,分“清风论道”、“弘泽奇珍”、“文采韵语”、“悲欣赋吟”、“小雅精言”五个部分,主要作品包括《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南闽十年的梦影》、《致夏丐尊》、《谈写字的方法》等,以飨读者。

目录

辑一 清风论道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南闽十年的梦影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弟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最后之□□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了识律师传

 厦门万寿岩瑞山禅师传

 心灿禅师传

 法空禅师传

辑二 弘泽奇珍

 致夏丐尊

 致刘质平

 致丰子恺

 致马冬涵

 致陆丹林

 致刘肃平

 致杨白民

 致毛子坚

 致李圣章

 致李绍莲

 致蔡元培等

 致林奉若

 致芝峰法师

 致聂云台

 致高文显

 致瑞今法师

 致穆犍莲

 致李芳远

 致许晦庐

 致郑健魂

辑三 文采韵语

 呜呼!词章!

 谈写字的方法

 图画修得法

 石膏模型用法

 水彩画略论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西洋乐器种类概况

辑四 悲欣赋吟

 西湖夜游记

 梦

 清凉歌五百

 断食日记

 惠安弘法日记

 壬丙南闽弘法略志

 行脚散记

 绍兴开元寺募建殿堂疏

 悲智颂

 大中祥符朗月照禅师塔铭

 题永嘉庆福寺缘册

 晚晴院额跋

 过化亭题记

 重兴草庵碑

辑五 小雅精言

 《二十自述诗》序

 《李庐印谱》序

 《李庐诗钟》自序

 《诗钟汇编初集》序

 《城南草堂笔记》跋

 《国学唱歌集》序

 旭光室额跋

 《朱贤英女士遗画集》题辞

 《音乐小杂志》序

 为杨白民书座右铭跋

 《李息翁临古法书》序

 胡寄尘编《四上人诗钞》题记

 《韩僱评传》序

 《一梦漫言》序跋

 金陵刻《华严疏钞》题记

 赠夏丐尊篆刻题记

 本妙法师般若心经沦解序

 《佛学丛刊》序

 鼓山庋藏经版曰录序

 《华严集联三百》序

编后札记

试读章节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最近《越风》社要出关于《西湖》的增刊,由黄居士来函,要我做一篇《西湖与佛教之因缘》。我觉得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泛了,而且又无参考书在手,于短期间内是不能做成的;所以,现在就将我从前在西湖居住时,把那些值得追味的几件零碎的事情来说一说,也算是纪念我出家的经过。

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按:本篇所记的年月皆依旧历)。在杭州住了约莫一个月光景,但是并没有到寺院里去过。只记得有一次,到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而已,而同时也就把西湖的风景,稍为看了一下子。

第二次到杭州时,那是民国元年的七月里。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说是很久的了。

我的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只两里路光景。

在钱塘门外,靠西湖边,有一所小茶馆名景春园。我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到景春园的楼上去吃茶。

当民国初年的时候,西湖那边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在景春园的楼下,有许多的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

在茶馆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庆寺了。

我吃茶之后,也常常顺便地到那里去看一看。

当民国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在西湖的广化寺里面住了好几天。但是住的地方,却不是在出家人的范围之内,那是在该寺的旁边,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楼上。

痘神祠是广化寺专门为着要给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当时我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时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里却感觉得很有意思呢!

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夏丐尊居士两人,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丐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叮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

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方面的:谓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要行断食时,需于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预定十一月,来作断食的时间。

至于断食的地点呢,总需先想一想,及考虑一下,似觉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地方,有一所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

那么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

阎为从前那个时候的虎跑,不是像现在这样热闹的,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的时候,我还不曾亲自到过。于是我便托人到虎跑寺那边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间房里住好。回来后,他说在方丈楼下的地方,倒很幽静的。因为那边的房子很多,且平常时候都是关起来,客人是不能走进去的;而在方丈楼上,则只有一位出家人住着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人居住。

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楼下的那间屋子里了。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弘祥法师)在我的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却十分的欢喜呢!因此,就时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拿佛经来给我看。

我以前虽然从五岁吋,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而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这回到虎跑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欢喜而且羡慕起来了。

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头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欢喜吃。及回到了学校以后,我就请用人(佣人)依照他们那种样的菜煮来吃。

这一次我之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及到了民国六年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时候,即请了许多的经,如《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很多的佛经。

而于自己的房里,也供起佛像来,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的像。于是亦天天烧香了。

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面去过年。我仍旧住在方丈楼下。那个时候,则更感觉得有兴味了,于是就发心出家。同时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楼上的出家人做师父。

他的名字是弘详(祥)师。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而介绍我拜他的师父(即虎跑寺的退居僧了悟法师)。他的师父是在松木场护国寺里面居住的。于是他就请他的师父回到虎跑寺来,而我也就于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于此年的暑假来人山。而预先在寺里面住了一年后,然后再实行出家的。当这个时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学习两堂功课。

P3-6

后记

编后札记

沈建中

人世间有因缘否?友人归纳日“善”,故常能结缘。虽似偈语,亦信乎。

虎跑,李叔同一绝红尘之寺。“破四旧”过后,旅游景点开发,寺庙逐步恢复。那是1982年季春,单位组织青年人赴杭州休养。我游览至虎跑,甫人山门,迎着青山耸峙间的蜿蜒小上道向上走去,沿路古树下溪涧,清泉玲净流淌,遂脱鞋挽裤涉水。进得二山门,在凉亭小憩片刻,过石桥仍于澄碧小溪而行,幽逸古静之间,情不自禁地哼起刚看的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平远清幽的曲调似乎化人悲凉心绪,引得一个无忧无虑者竟然心事茫然。太喜欢这首歌词了,我后来专门请钱君匐先生法书屏条悬于卧室。

由此在一段时期,我几乎年年要去虎跑吃茶,又大多在盛暑,家人假期是一个因素,最吸引我的是那里地处大慈山白鹤峰麓,北、西和西南三面群山怀抱,浓阴蔽日,幽壑恬寂,清洌泉水从岩石罅间汩汩涌出,当地人不急不躁地拿桶接水带回家。要说是个怡情悦性之灵地,不如来句大白话:“凉爽!”谈不上心栖禅于此佳胜,却大有“泻火安神”之功效,虎跑即“疗养院”。嘻!起初的自我功利意识矣。

每次一种“听泉”“赏泉”,直至茶社,不顾粗劣的桌椅、茶具,欣然叫上一杯明前龙井慢啜细品,享用宜茶的泉水为乐事,顿感神清气平。在游客打牌的喧闹声中,抬眼窗外修篁漫山,漫想弘一法师自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俟不觉得怀中还有味时,照例参观李叔同纪念馆。松枫参差间,常能碰上导游给观光客戏说法师扮演茶花女、娶了日籍夫人诸事。我则快速来到弘一精舍,虽说不喜欢陈列的法师蜡像,总还是要拜谒的,因为法师曾在此修行。再沿着山路而上,瞻仰纪念塔。倘遇薄暮微雨,也会念诵法师诗文而归。

去多了,凭吊遗迹,于遐思中追怀法师事迹,当年他由效仿古时人物,来此“断食”三个礼拜,到年假小住,到目睹他人剃度而感动,直到毅然出家。这样,我便读了好几本法师的传记及多种年谱,亦寻到旧本《弘一大师永怀录》,游心寓目,极为珍贵。法师“廓尔亡言”之说,时刻萦回于我的心里。恰如蔡丐因方家感觉的,“往往是面对面的默默然坐着。那时虽然有许多的问题,或是关于人生的,或是关于佛法的,很想请教一些,而对着他那副真诚的态度,和慈祥而带着微笑的颜面,似乎觉得一切已解决了,已明白了。”可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毕竟还会有许多疑问。

这些年,在阅读旧报刊中了解到当年法师以盛年披剃,其间虽有如夏丐尊所忆的种种偶然,按法师自己的说法源于内心,是“夙愿使然”,但确实让文坛学界普遍震惊,尊敬理解有、困惑不解有、猜测演绎有、叹惜扼腕有。我惟服膺丰子恺“三层楼”之释,“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另有一种“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之论。在我观之,法师归隐未必是“归于平淡”,而正是迈向“绚丽至极”新生活的开始,最终达到生命的辉煌。

戊戌以降,及至“五四”,是文化思想界群星璀璨的时期,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王国维、严复、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道路和命运却各不相近,可谓精彩纷呈。而法师性格特别,既注重特立独行,又欲摆脱尘累而专心志业。从“严肃之教育家”到“戒律精严之头陀”,当为其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施蛰存说:“非有大勇毅大智慧,亦未易勘破此一关也。”以此“关”划分,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世生活39年,历经内忧外患,成为我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遁人空门前,正值风雨飘摇,蒿目时艰。他早在十五岁时诗云:“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如此就容易思虑“独善”与“兼济”问题,悟世如幻,参透人生,难为世俗所见容,于是顿悟前非,大弃大毁,息影于古寺深庙,孜孜以复兴律宗为己任,应在情理之中的。

法师为僧24年,“不乐名闻,不受供养,不蓄徒众,不作住持;虽声望日隆,而退抑弥甚,自责弥严,习劳习检,洒扫浣濯,垂老躬行”。貌似无有“宏图大略”,其实蕴蓄“鸿鹄之志”,如斯超然境界,与其性情极有关联。他甘澹泊守枯寂,于前所未有的传统文化大动荡中守望理想。姑妄以为,法师并非在奋斗的鼎盛期突然收起脚步,避世绝不厌世,苦学潜修,精研戒律,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顽强攀登。在其冷寂道貌间,涓滴之情,大爱之怀终究没有泯灭。暮年仍为激昂志士,抗战爆发时居万石岩,自号“殉教”室:“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当日寇轰炸,弹片入室而无所畏惧。这正是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最终成就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诚如朱光潜说:“人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

近时读得较多的是法师的词曲、讲演录,特别是书信,诵读再三,文采风流,葆其真性,使我颇为着迷:“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西湖清芬为快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作两钮,寄请法政。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1913年致陆丹林)

法师皈依佛门后,除闭关不作书信外,在现存书信书读来与其人格精神之关系更为密切,颇具魏晋风骨之神韵,清疏高逸之情致,似弧云野鹤,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手札虽“落落无世俗意”,然和蔼廉恭,克己慈悲,宁静庄严;又细心之至,无处不疏散精妙趣。如1935年在函中描述了一段生活:“近来惠邑多风,地瓜稍有损失,无有水灾也。夏季山中不热,蚊蚁亦少。余居净峰,每日标点研究《南山律》约六七小时。精神尚好,无有疾病。”法师千山云水,行无定踪,赤足露顶,破衲藜杖,曾大病大次。1936年初在泉州致夏丐尊函中谓:“一月半前,因往乡间讲经,居于黑暗室中,感受污浊之空气,遂发大热,神志昏迷,复起皮肤外症极重。此处大病,为生平所未经过,虽极痛苦,幸佛法自慰,精神上尚能安也。其中有数日病势凶险,已濒于危,有诸善友为之诵经忏悔,乃转危为安。”显而易见,法师遭遇荆棘坎坷,始终自强不息。

法师的生平、思想给后人留下许多思考,以及富有传奇性和超常智慧的遗事,扑朔迷离,难免有以讹传讹、说法不一之况。我总觉得,法师的手札足以能当作重点史料来研究。况且,就我自己粗疏的看法来论,其“思想”研究重点可在“词曲”,“行迹”往往能以“书信”为据,再参照其著述作品,讲演录和他人的“回忆”文章,进行深入的考释索证,许多疑问能够迎刃而解。如果还能在充分掌握并梳理各种史料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发散性的思辨感言,即使不很成熟,或许在平静湖面上出现微波抑或争论,如此能使研究更为活跃一些。是为编后札记。

丁亥小满日沈建中写于申城谦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