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的《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是为《经典与现代生活》的第三版。本书把朱自清的著作剔出,补入针对大陆读经运动、国学发展、教育改革等现实状况而写的一些文章,几乎成了一本专为大陆读者而作的新书,从各个角度,综合地说明向古人借智慧之必要与方法。第一部份,是稍说读古书之门径,教人如何向古人借智慧。第二部份,介绍若干经典,具体指明它们可以提供些什么样的智慧,读它们的态度与步骤各如何。第三部份,则结合社会思潮、时事动态、舆论导向以及学界言说,讨论为何要读国学经典和怎么读的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古人借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龚鹏程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龚鹏程的《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是为《经典与现代生活》的第三版。本书把朱自清的著作剔出,补入针对大陆读经运动、国学发展、教育改革等现实状况而写的一些文章,几乎成了一本专为大陆读者而作的新书,从各个角度,综合地说明向古人借智慧之必要与方法。第一部份,是稍说读古书之门径,教人如何向古人借智慧。第二部份,介绍若干经典,具体指明它们可以提供些什么样的智慧,读它们的态度与步骤各如何。第三部份,则结合社会思潮、时事动态、舆论导向以及学界言说,讨论为何要读国学经典和怎么读的问题。 内容推荐 《向古人借智慧》作者龚鹏程以开阔的眼界、深厚的学养对《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唐诗三百首》等众所周知的国学经典一一点评,融入生活感悟,涉及文、史、哲、宗教、艺术,与读者一起踏上国学巡游之旅;以过来人和引领者身份对当代国学现象去伪存真,启发读者领悟国学真义。 《向古人借智慧》教你用人生的觉悟品味国学,从里到外评说国学! 目录 序 为什么要向中国古人借智慧 自序 第一章 经典与现代 何谓“最低国学书目”/2 从经典借取古人智慧/7 打破固定的思考方式/8 由经典中了解“理性”/10 如何阅读经典/12 第二章 经典入门 思想篇 《易经》/21 《论语》/27 《老子》/31 《人物志》/35 《近思录》/39 《庄子》/41 《传习录》/47 《四存编》/51 《盐铁论》/53 《明夷待访录》/55 《韩非子》/57 生活篇 《茶经》/61 《觞政》/67 人生哲学篇 《菜根谭》/73 《醉古堂剑扫》/78 《太上感应篇》/81 文学篇 《唐诗三百首》/87 《花间集》/92 《红楼梦》/97 《诗品》/100 《古文辞类纂》/103 《沧浪诗话》/109 《人间词话》/111 宗教篇 不像宗教的宗教/119 天台、华严、禅/123 《华严金狮子章》/128 《金刚经》《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132 《观世音普门品》/138 艺术篇 《艺概》/145 《书谱》/152 《画谱》/158 《园冶》/164 第三章 读懂经典的方法 向古人借智慧/169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181 读经/189 何谓国学/194 新时代旧思维/197 五四新学术的成果/200 儿童读经/203 经学概说/206 民国时代的国学入门书/219 知识基本功/224 怎样读书?/227 寻找方法/232、 灵修时代的警觉/238 智:儒家怎么看?/241 智:道家怎么说?/247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252 第四章 国学随笔 中华文化现代化/257 国学热/260 祭孔杂感/263 传统与现代化/265 传统文化热/268 尊孔的年代/270 南宗祀孔记/272 发展国学之道/274 《论语》征文比赛/276 国学营记要/279 六经皆文/284 文化在民间/290 民间讲学/292 国情国学/295 清华国学院传奇/297 迷踪拳之谜/299 我们错了吗:教育孩子的方式/302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304 试读章节 清朝末年以来,大家对孔子是否属于“儒家”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孔子是儒,儒家则是孔子以后成立的学派。但是《汉书·艺文志》介绍九流十家的时候,往往征引孔子的话,于是有人认为孔子不只是儒家,他和其他各家都有相通之处。同样的,对于老子,也有类似的争论。我们都说老子是道家,老子是不是道家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悬案。 《史记》中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庄子》书中又称老子为博大真人,总管周朝的学术。而在历史上,最早出现注解《老子》书的,却是与儒道分立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韩非以下,《老子》的注解有700种以上,大概在日本就有250种左右,连西方近代最具原创性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在注解及翻译《老子》时,也曾数度表示:老子“道”的思想,非常接近于他对“存在”的理解。这样看来,老子是不是所谓的道家?或者他也和孔子的学说一样,具有相当大的统摄性,很多不同的思考角度,都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他的想法。对于这本智慧之书,我想先请大家对它的性质做这样的了解。 在今本《老子》书中,共分成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很简短,有点像诗歌,明隽而练达。但是《老子》却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像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样,《论语》和《老子》这两本书,都是文辞简约到不能再简约,而又丰富到不能再丰富的了。 我们已经说过了,《老子》文字本身就具有晶莹的美感,它的言论更有许多诡谲的趣味。例如《老子》里有所谓“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类话,有最卓越辩才的人却像是口吃的样子,这话用理论来解释可能不太容易懂,我们不妨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文化圈里有许多所谓的“名嘴”,这些名嘴到任何场合,都能总揽话题,谈笑风生。可是这些人是不是真的会说话呢?其实大家稍加观察便会发觉,他们多半只是耍贫嘴,内容则插科打诨兼陈腔滥调,从没有深刻的智慧,只是博人发笑,带动现场的气氛而已。再者,他们的话题,也总是在现实生活中东拉西扯,不能发挥语言传达信息、表露情感、揭示真相的功能。当他们在任何场合和任何人都能谈得很愉快时,语言中所负载的情感就非常稀薄了。然而“大辩若讷”,真正会说话的人,却能谈言微中,掌握到语言最深刻、最内部的东西。 再说到“大音希声”。真正美妙的音乐,不在于繁复、变化多端,使人听了意眩神摇。在《近思录》这本书中,就曾引到周敦颐谈论礼乐的一段话说:古代的音乐淡雅而不哀伤,和乐而不淫晦,人乎耳,感人心,没有不使人心境平和的。而后来音乐,却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使人听了之后,情欲颠狂而不能自制。那么音乐主“和”的功能,便丧失了。我们也可以发现,对现代许多年轻朋友来说,音乐不过是激情颠狂之媒,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更是极端孤独的。因为“随身听”的音乐和经验无法和人共享,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与众乐乐的境界。再者,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下,他选择的音乐只能带给他们自我情欲的迷惑和盲动。即使在舞会之中,音乐翻天价响,然而在每个人闭着眼、摆动身躯时,音乐也只是使他们发泄自我情欲,不再与人交流。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再想想老子说的“大音希声”。音乐原本靠声音来表达,现在声音却几乎泯灭,甚至进一步到达《礼记》所说的“大乐无声”,也就是中国人谈美所谓“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一种想法不是很特殊、很诡谲吗? 这种“无”的智慧,也显现在“大巧若拙”这句话中。譬如我们在谈杜诗时,会说杜诗有拙趣,“拙”是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又如词,这种文学形式,是讲究轻巧精美的,而许多批评家却说:词在创作时要有“重、拙、大”的趣味,才是真正的好词。这就像大家熟悉的例子: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提到独孤求败带的那把玄铁重剑,是代表“大巧不工”。剑应该轻灵方才易使,在此却好像是反其道而行。音乐本靠声音来表达,而老子却说要希声,甚至无声才好;文学以锻炼文字为美,而老子却要人无意于文,要消掉这些东西。我认为这一种“无”的智慧,是从一般人的思虑中翻上去,提出另外一个层次来,值得我们再深思此中的境界和智慧。P31-32 序言 序:为什么要向中国古人借智慧 ——著名学者龚鹏程访谈录 记者:今天不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更倾向于学习西方理论或者是现代科学知识。而您却提出应向古人借智慧,并_再重申其重要性。原因何在? 龚鹏程:大陆已经兴起了国学热,然而,人们对于国学热应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流于一时的跟风,国学也不应当只热一时。我们应该明确定位国学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也可以说今天的人实际上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人们是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先有学习,后有创造。从这点上说,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意义来说,国学表明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各国同时发展,但是国学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标志。现在世界各国正走向同质化,中国要凸显自己,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尤其是现在,各国都在推销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的竞争比过去更加激烈和重要了,民族的传统更不能丢,这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中国对外说明自己的重要凭证。中国人如果没有建立起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对本国文化也不了解,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另外,我们现在总在说要实现现代化,事实上,当我们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时候,并不会帮助我们很快地达到现代化。 从学术意义上讲,国学对全世界的文化是有贡献的。国学不仅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产。人类的思想是相通的,我们现在更应强调一种大背景的全球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比较文学专业的建立便是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发展使然。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的许多思想有契合之处。例如,海德格尔的某些思想就源于对老子思想的认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建立中国学术和西方学术互相对话的平台,对充实我国的学术资源、提高我国的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曾经在其他场合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大文化相比,它是丰富、优秀、流传久远的文化体系,有其特殊的优点,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这个文化如果灭绝了,或者是衰弱了,是全人类的文化损失。所以,作为当代人,我们应当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不仅要向古人借智慧,还应当将国学发扬下去。 记者:您怎么理解国学的当代价值? 龚鹏程:第一,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有一次我去四川,听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有朋友在外事单位接待外国使节,有一天他带他们到成都的青羊宫参观时,比利时使节就问他有关道教的历史、易经之类,他根本答不出来。最后是外国朋友给他解释,说中国这个那个,他听着觉得非常惭愧。另外,川大的谢校长,他是院士,来往的都是国外有文化、有学术涵养、学术地位的人,他就听他们讲外国的艺术家、歌剧、画家什么的,他们反过来问中国是历史古国,都有哪些伟大的诗人、画家、艺术家?校长是学工程的,答不出来,想了半天只知道李白、杜甫。人家问他,李白、杜甫到底有什么诗,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位校长想了半天,说知道李白有“床前明月光”,他们说那个我们都知道,有没有更长一点的?校长很受刺激,觉得这样不行。中国的教育都是各搞各的,学理工不管人文,没有素养,外国人不是这样,他们的人文素养非常好,对历史文化很珍惜,每个人都能谈上一点,都能欣赏这些东西,很有品位。所以,他就觉得在学校里面必须对所有的学生开这个课,让学生都来通读。 所以说,国学重要在:第一,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是跟人家交往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连自己都不认识,怎么让别人认识我呢? 第二’,认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习焉不察的行为习惯、跟人交往的行为,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这些东西。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历史文化传统下慢慢浸润的,有些我们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我们怎么样通过了解国学的方式,重新深入挖掘我们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方法,通过国学的研读,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了解。这也是我们当代进行新时代人文精神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过去我们常常骂小孩“这个人没家教”。家教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已经不是很了解了。古人对家庭对人文关系的重视,对现代人可以有一些新的提醒。更不要讲古人的哲学作品、文学作品是那样深邃、精美,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思想上的启发。这些都是国学对我们现代人比较重要的一点。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国学对于国家和学术的重要意义。但是现在是经济和技术发达、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很多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生存压力,无暇顾及与己无关的东西。在您看来,国学与个体生命有何关联? 龚鹏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不仅仅是“快乐的猪”,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恰恰是在这个经济、技术发达的时代,目前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多。比如,贫富差距、暴力、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今天人们的精神越来越迷茫,心灵越来越脆弱,心理医生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人需要。现代科技的进步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所以说,经济、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完全满足。我们迫切需要国学。 而学习国学可以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使得个体尽量地与社会相和谐,从容地面对困境。不论个体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值得炫耀的东西,都不应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养料。古语说“内圣外王”,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身处世的原则,一种个体与社会尽量平衡协调的互动关系。而当今媒体经常报道的残忍的暴力手段,正是个体信仰缺失、没有“人化”的一种表现。同样,缺乏深厚的文化滋养,现代人很容易流于浮躁。我们读《老子》、《庄子》、《诗经》、《菜根谭》,读唐诗宋词的优秀篇目,可以领略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体会古人的那种人生境界,帮助自己对抗社会浮躁,过有质量的人生。我相信,一个受过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应当是一个不危害他人并会生活的人。 记者:近百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一直遥遥领先。有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科技进步,而不是古人智慧。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这类说法是否会引起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的怀疑? 龚鹏程: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确是遥遥领先。但在发展现代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将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例如,在他们的大学课程里讲解圣经、莎士比亚等;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或者证人在出庭作证时,都需将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这既是一种宗教意义的行为,也是对古典文化精神的传承。很多事例都证明了,欧美发达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并没有放弃古代的东西。 当我们说欧美的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纵观科学史,现代科学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如现代物理学由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发展而来。第二,要正确理解“科学”的涵义。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蕴含了精神与思想在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正如任何学科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一样,科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哲学与文化的东西。但我们在用“拿来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时,只看到了、拿来了西方技术,而没有看到西方科学是一种从古代思想延续发展而来的文化。 当代中国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学习西方科技时,学来了技术,却忽略了科学思想。这真是舍本逐末。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同样是尊重自己传统的东西的,即便是他们引以为荣的高科技,也蕴含着从古至今发展而来的科学文化。作为中国人,更应反观自身,提高继承发扬国学的紧迫感,并且要将国学中古人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记者:您刚才一直强调国学在当代的重要价值。那么,您如何估价我国国学教育的现状?在这方面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龚鹏程:简单地说,国学目前比以前受重视多了。上至精英阶层的学术研究、下至儿童的“读经运动”,以及一些在社区中推广普及国学的社会团体的兴起,都表明了国学的地位有所上升,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国学的推广是一个过程,还有待加强。国学要渗透到生活中去,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思想行为中去。 至于国学教育,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国学教育要从小做起。在大陆,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办国学班,我认为大学才学国学稍晚了一些。我们要从心理上纠正对典籍的认识偏差。教要得法,学要得法,使得小孩将典籍当朋友,创造机会多接触、多熟悉这个朋友,形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乐读书境界。 其二,国学教育一定要求博,不能只求专,这既是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王安石说:“不通六经,则不通一经;不通一经,亦不通六经。”博与专本身就是一体,一个人的博识是他成为专家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国学也不能像现代的大学分科一样划分到哪个专业之中,它本身就是打通了文史哲界限、综合了多个专业的独特学问。在古代,讲学者本身都是博学多识且造诣较深的,能够讲授文史哲各方面知识;而现代教师的学科分工则更为具体详细,这种专业划分的标准不能严格地运用到国学教学中。 书评(媒体评论) 鹏程是在书本中、师友中、为人行事中和自我的心灵中去自觉地学、求、证、行。 ——国学大师 汤一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