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惠丰编著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讲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睫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内容推荐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毙伤日军四万多人,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 陈惠丰编著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主要是当年亲身参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对战役的起因、经过和战斗情况,各就所知,作了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役综述

回忆淞沪会战

冯玉祥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见闻

揭开淞沪会战的战幕

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

京沪杭国防工事的设想、构筑和作用

确保淞沪会战通讯畅通

第二章 第九集团军

淞沪会战记略

我在张治中将军身边

杨树浦、蕴藻浜战斗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淞沪会战纪要

孤军奋斗四日记

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

血战淞沪

杨树浦与江湾抗战

虬江、宝山、月浦、广福血战记

蕴藻浜、苏州河战斗

孙立人将军智勇报国

军民成一体,炭篓胜骑兵

痛揍日军侦察,重机枪显威力

张华浜、八字桥战斗

第三章 第八集团军(右翼军)

英勇战士,血肉长城

防守柘林、浦东纪实

浦东“神炮”立奇功

浦东炮兵显神威

第四章 第十五集团军(左翼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

血战罗店

第十四师杀敌见闻

第十一师同仇敌忾,殊死战斗

第五十一师罗店防御战

浏河口、福山镇、无锡之役

第七十七师参战简记

第五章 第十七军团(中央军)

血溅杨行、刘行记

自告奋勇参加淞沪会战

与蕴藻浜阵地共存亡

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

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

车运上海参战记

第六章 第二十一集团军(中央军)

寸土不让,尺地必争

淞沪会战历险记

洛阳桥血战记

桂军参战见闻

坚守黄渡之战

第七章 第十九集团军(左翼军)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坚守松树浦阵地

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桥亭宅石桥与陈家行之战

为国牺牲,在所不辞

第八章 江防军及总预备队

奋勇克敌,显树战功

英勇不屈,奋力拼搏

江南船舶总队军运见闻

第九章 空军

中华战鹰,殊死报国

八一四空战获全胜

空军抗敌纪实

高志航淞沪空战立殊功

附录

 一 淞沪会战大事记

 二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三 淞沪会战日本侵略军指挥系统判断表

 四 附图

 图1 淞沪会战前双方态势要图

 图2 淞沪会战要图

 图3 淞沪会战进攻阶段战斗要图

 图4 吴淞、浏河地区反登陆作战要图

 图5 淞沪会战转入防御前战斗要图

 图6 淞沪会战防御阶段战斗要图

 图7 浦东与杭州湾战斗要图

试读章节

回忆八一三淞沪会战

白崇禧

一淞沪会战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①,我奉委员长电召飞抵南京,委我任副参谋总长职。当时情形日日紧急,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挑衅不已。我最高当局知日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必不会停止侵华之行动,乃于南京召集全国将领开会,表示决心抗战。各将领归去后,秣马厉兵,动员调遣,待命抗敌。八月九日,敌武装官兵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内滋生事端,与我方保安队发生冲突,借此集中多数兵舰,并以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我严词拒绝。八月十三日,敌遂集中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②,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即告发生。我为应付事变,令张治中部三个师向上海增援,初期我以优越之兵力一度进展至汇山码头。八月二十二日晚,敌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及第八师团之第四旅团、第一师团之第一旅团,于川沙③、狮子林、宝山④等地同时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之线南犯,我方续以陈诚部增援,二十四日起开始反攻。上海地狭而近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我军反攻因未能奏效。后以敌人之增援部队陆续增加,以主力进攻罗店。十九日①罗店陷,我军退守闸北、江湾、庙行、双草墩一线。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将军(司令长官原为冯玉祥,冯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由蒋介石兼任)指挥张发奎、朱绍良、薛岳、罗卓英、刘湘(本人未至前线)⑦、廖磊(淞沪战事发生后月余始到达上海)等之集团军,与敌对峙于北站、刘行、浏河之线。当时我军力若每一集团军以三军计算,共十八个军,若每军以三师计,共五十四个师。敌人之兵力至九月底共聚集二十万人,并与强大之海空军力量配合,故以优越之势,突破我庙行、江湾之防线,我军乃向蕴藻浜南岸、陈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转移。

我军转至新防地继续与敌相持,战事激烈。我军因缺乏现代化武器,全赖血肉之躯与之相抗,所以伤亡甚重。后因敌人火力猛烈,我军被迫向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撤退。因制空权操之敌手,敌机日夜侵扰,遂与左翼兵团续退至青浦、白鹤港③。当时因联络困难,下达命令较迟,各部准备不周,撤退秩序甚为混乱,是以青浦、白鹤港之线不守,乃向吴福线④之既设阵地撤退。当时以受敌机日夜跟踪之威胁,各部队撤退秩序更为紊乱,以至吴福线又告不守,而续退向锡澄线⑤。十一月九日⑥敌迫近锡澄,中央见部队伤亡重大,于敌人强大空军之威胁下又无法作战,乃下令撤退淞沪战场,部队主力向浙皖赣边境撤退,一部沿京沪大道向南京撤退,参加守城。上海抗战至此告一结束,历时二月又二十六日。上海抗战原计划本是节节抵抗,故有既设阵地和吴福线、锡澄线,后因敌人掌握制空权,行军不易,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实施,复以命令下达仓促,部队准备不周,故原计划尚未实现便开始撤退。

二淞沪战役之检讨

(一)对日军之检讨

1.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以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予我军创伤甚重。

2.日军官兵在战场上均能发挥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有武士道与大和魂之精神,彼虽为我之敌人,亦应取其所长而效法之。

3.敌人之纪律太差,对民众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我军虽装备不如敌人,因日军之行为所激起同仇敌忾之心理,却为抗日战事中激发精神之利器。

(二)对国军之检讨

1.国军官兵深具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于淞沪战场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而我方之装备训练亦远不如敌人,然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2.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借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及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3.我军因无空军掩护,炮兵又少,攻坚非常困难。抗战期间,我军攻陷敌人坚固阵地之战役,固不乏其例,如昆仑关与密支那两场战役,但终属少数,考其原因乃在于武装不如敌人。

4.日军炮火猛烈,又有空军掩护,我军进攻效果很小。

5.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之威力。

(三)国际对沪战之评论

我军在淞沪作战,装备虽居绝对劣势,因为英勇抵抗,赢得国际间一致之赞誉,今列举数条如下:

1.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海通电云:此间各报对上海前线华军于猛烈抵抗后,能按照预定计划,作最有秩序之撤退至业经布置妥当之防线,一致表示钦佩。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特别提出华军之英勇抵抗,并称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即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2.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路透社电云:《泰晤士报》同日社论,对淞沪战事之最近一幕有所评论,先论本报对于此次上海作战中国部队之英勇智谋表示最大敬意,继谓日军欲使华军有计划退却变为总溃散,殆将感力尽精疲之苦。日军之最大与唯一目的,在摧毁中国陆军,使之不复有坚强有效之战斗力,苟无以达此目的,则土地纵有所得,亦无多大关系。日军纵谓杀死华兵甚多,纵谓上海战事此后不必再延长,然实则未必如是,上海十周血战,将有一日证明中国已安置从来未有的兵力之基础矣。华军现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目前虽华军大部分犹训练未足,武装未齐备,并因无力量购置雨衣,犹携雨伞(指川军)与俱,虽如此犹能抵抗现代化武器,做有秩序之撤退,此种精神将在各处发生影响。

3.十一月二十八日路透社伦敦电云:新闻纪事报同日社论称,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沪地华军之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之诸代表,为维护国际法起见,同取均势之坚决立场,各国有较中国所有更强之武器,力能发起对日之国际抵制,此举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迫令放弃侵略之狂暴行为。P2-5

序言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上海是我国首都南京的门户,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发展军工生产的巨大潜力。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打击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决心和能力,决计挑起战端,攻占上海,并在上海及其外围地区寻求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企图速战速胜,在短期内压迫我国政府作城下之盟。我国政府限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役后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只能由保安团队及警察维持地方秩序;但为了积极备战,遂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在苏州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主持京沪分区防御设施计划,构筑苏州——福山、无锡——江阴和嘉兴——乍浦的永久性国防工事,铺筑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七七事变后,又派正规军一个团化装保安团,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发生,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上海日军。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先后投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队十四个半师团的兵力,共约二十八万人,动用军舰三四十艘,飞机四百余架,战车三四百辆,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我国政府划京沪杭及浙江全省为第三战区,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团队,总计兵力约七十余师,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使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淞沪会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八月十三日至九月十七日,是我方按照预定计划,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后援部队沿江登陆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进行市街战,我方官兵奋勇争先,逐街逐屋攻击前进,一度攻占敌海军操场、汇山码头,压迫敌军于黄浦江左岸狭隘地区,并包围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等据点,予敌重创。八月二十三日,日军增援部队第三、第十一师团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在狮子林、川沙口登陆,与我方陈诚部遭遇,日军恃其武器精良,实施中央突破。我方不顾牺牲,先后在宝山县城、月浦、杨行、罗店一带几度逆袭,血战两周余。终因江岸地形有利于敌陆海空协同作战,同时敌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我方为减少损失,主动退守。

第二阶段,自九月十八日至十一月四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在刘(行)罗(店)公路、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展开激烈的战斗,一村一浜,往往经过反复争夺,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我方许多将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以身报国;有的部队誓与阵地共存亡,出现了全团全营殉国的壮烈情景;有的士兵腰捆手榴弹,宁与敌坦克同归于尽,也不让敌坦克前进一步;有的部队几经整补,斗志不衰。十月二十一日,我方还以广西增援部队为主,向蕴藻浜敌人发起反攻,敌人每占一地,都须付出极大代价。

第三阶段,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一月中旬,是我方转移阵地,撤离淞沪阶段。这时日军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趁金山卫一带中国军队防守薄弱之隙,偷袭登陆,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的威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于十一月八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转入南京保卫战。至此,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随之结束。

纵观这次战役,虽然在客观上,敌军装备精良,占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我方武器落后,海空力量薄弱,难以抵御,但失利主要原因是指挥失当。初期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未能积极实施进攻计划,失去战机;大场失守后,又未及时部署,予敌重创,转移至吴福线、锡澄线既设国防工事阵地组织防御,更造成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以致进攻受挫,退守困难,未能达到全歼日军,阻敌增援,坚守淞沪,巩固南京的目的。尽管如此,淞沪战役是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我国军队官兵,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抗敌,挫败了曰军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上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短期内征服中国的迷梦。广大官兵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抵御外侮,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奋斗。

本书辑录的文章,主要是当年亲身参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对战役的起因、经过和战斗情况,各就所知,作了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由于当年参加这一战役的将领有的已经去世,有的散居海外,本书稿件来源,是全国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部门的存稿,一部分转载自台湾、香港书刊,有的全文照登,有的做了必要的删节。在编辑体例上,除综合叙述外大体上按当时参战部队系统排列。为了阅读和研究方便,我们还编写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大事记》、《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侵略军指挥系统判断表》,绘制了五幅战役要图,并搜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图片。

在稿件征集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作者和各地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上海市政协的同志在征集稿件、核对史料和整理加工等方面费了不少精力,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匆促,水平所限,在编辑加工和史料核实方面,如有疏漏讹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