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帝国》
是谁创造和操纵着社会财富?是谁控制着社会权力的运行?是谁充当了媒体的幕后老板角色?本书就以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公司帝国”为例,研究它们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影响力,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启示,希望给读者一种积极的影响。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身处华尔街风暴眼,对话各方高端人物!新华社驻美国资深财经记者刘洪亲历华尔街一线,金融界、证券业、学界权威人士鼎力推荐 详细讲述中国经济迷局的第一书,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的背后操盘全揭秘!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理清中国真问题的世纪预言,每个人都不能置之身外!
《华尔街回忆录》
亨利·克卢斯所著的《华尔街回忆录》描述的就是华尔街如何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而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本书中,克卢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我们展现了1857年到1907年这50年间的金融博弈。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华尔街是一步步从金融领域发展壮大,又是如何影响政府的,克卢斯本人的经历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公司帝国》
在当今经济是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司充当了国家影响世界的先锋;公司力量的变化,是世界性大国崛起与衰落韵风向标。公司正在改变世界的政治结构、权力结构,甚至行为方式。
本书详细解读全球最顶尖的10大公司帝国,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创业家、行业巨头的敏锐嗅觉和商业谋略,追踪和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的兴起轨迹,总结公司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迈向全球的中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出谋划策。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在我担任新华社驻美国财经记者的四年里,我亲身经历了金融危机肇发地华尔街的突变、中美关系演变以及国际金融秩序调整的种种重大问题。我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决策者在危机中的行事方式,描绘出一幅权力与资本博弈对攻的酣战图。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似乎成了最大的赢家,但中国更需要警觉。来自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和转嫁危机,正使中国的处境出现恶化。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突变之际,我们必须反思:
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各国的中央银行、全球的金融监管者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金融寡头是如何绑架全球经济的?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与资本市场能否突破国际炒家的围攻?世界离下一场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华尔街回忆录》
华尔街是财富和奇迹的代名词,“低买高卖”这个简单的定律成就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
1857年至1907年,是华尔街变化最大的50年。作者以亲身经历向我们披露了这期间历次金融风暴的真实情况和鲜为人知的金融内幕。诸多华尔街风云人物的生平和得失荣辱穿插其中,令这部金融历史著作比小说更吸引人。
从美国的西部开发到伊利运河的修建,从铁路兴起到南北战争,从1857年大风暴到1907年大恐慌,从伊利铁路股票到黑色星期五,从长袖善舞的范德比尔特船长到寡廉鲜耻的伊利王子菲斯科……
华尔街不仅控制经济,还输出政治决策。一位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一部资本市场的沉浮录,一段跌宕起伏的鲜活历史,成就了这部不凡的金融史巨作。
《公司帝国》
高盛集团: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
金融危机下,华尔街投行中的幸运儿
高盛集团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声誉始终影响着高盛的兴衰成败
IBM: 蓝色巨人的成功转型
引领IT行业的蓝色巨人
IBM历史上的战略转型
IBM战略转型的思考
微软公司:新经济时代的代表作
软件帝国的崛起
知识资本,微软成长的助推器
微软的企业文化
通用汽车公司:最大汽车帝国的涅檗之旅
通用汽车的百年历程
百年汽车巨头倒下
新通用汽车公司
安塞尔·米塔尔集团:国际钢铁巨头并购案
真正全球性的钢铁企业
拉克希米·塔尔
米塔尔的全球并购战略
丰田汽车公司:陷入困境的“丰田模式”
后起之秀,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生产管理模式
丰田深陷“召回门”,丰田模式遭质疑
默多克新闻集团:21世纪的巨型跨国公司
默多克,“传媒业的拿破仑”
传媒帝国的管理揭秘
跨国传媒集团的社会控制力量
松下公司:经营之神的精乙髓
松下电器,谁与争锋
松下公司的经营理念
松下精神,松下成功的重要因素
墨西哥美洲电信公司:垄断暴利造就了世界新首富
世界首富卡洛斯
地方性的商业帝国
寡头型经济体制
西门子公司:小作坊里闯出的跨国企业
西门子公司的诞生
西门子公司跨国经营的启示
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
《金融大博弈(金融战略下的中国与西方未来)》
第一章 华尔街覆灭的开始/1
华尔街的“密室政治”/3
保尔森和福尔德的恩怨/5
英国人隔岸观火/9
雷曼兄弟的绝唱/13
第二章 美林卖身求存/16
病急求救美国银行/17
美林被迫卖身求存/20
“贪婪者”最后的归宿/24
第三章 AIG的幻灭/28
AIG祸起CDS/29
破产决定让盖特纳大惊失色/32
保尔森痛下杀手/37
第四章 中国抄底华尔街?/41
中美合作应对“两房”危机/44
大摩向中投抛出绣球/46
保尔森请布什向中国求助/49
高西庆拂袖而去/51
第五章 巴菲特出手/55
让雷曼兄弟破产的留言/56
巴菲特说“不”/59
巴菲特的慈善观/63
拔刀助高盛/67
第六章 世界离下一场金融危机还有多远/72
格老埋下房市泡沫隐患/74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房市危机/77
2美元贱卖贝尔斯登/79
泡沫都会以眼泪结束?/83
第七章 华盛顿惊心动魄的一周/88
9月28日星期日夜半突破/89
9月29日星期一“黑色星期一”/93
9月30日 星期二 各方挞伐/95
10月1日星期三风正一帆悬/97
10月2日星期四黎明前的恐慌/98
10月3日星期五喜悦中忐忑/100
第八章 风尘底特律/102
奥巴马终于痛下狠手/103
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105
“汽车之城”的历史幻影/108
“犯罪之都”/110
中国汽车闯荡底特律/113
汽车+赌场,底特律的重生/118
第九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上)/121
美国微妙的地点选择/121
王岐山突出奇招/124
美整个财经班底出动释疑/126
盖特纳前倨后恭/128
美放弃“抱怨式外交”/133
对话中的文化交融玄机/137
隐藏的保护主义弯刀/139
第十章 暗战人民币汇率(下)/146
美国知名学者打前阵/147
美各集团各有算计/149
中美展开多点交锋/154
美国不得不以退为进/157
人民币汇率仍将是“筹码”/160
第十一章 奥巴马“新政”/162
“大衰退”时代的奥巴马“新政”/164
学习中国好榜样/167
“绿色新政”是系统工程/170
全面重塑华尔街/172
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博弈/175
高盛“欺诈门”成改革突破口/179
第十二章 危机中最大的赢家/184
与新兴经济体的恩恩怨怨/185
IMF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9
“中国智慧”被延揽进入IMF高层/191
IMF:金融世界未来的联合国?/192
卡恩努力修补和中国的关系/194
第十三章 林毅夫叫停抄底华尔街/198
不辱使命的责任感/202
给世行带来林氏变化/207
贡献中国发展经验/209
浓烈不灭的家国情怀/212
化不开的乡愁/213
第十四章 G2:陷阱还是现实/216
世界在大变局的前夜/217
G2:可做,但不可说破/220
迈向G2需突破三大难关/224
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227
后记:我的记者生涯/241
参考书目/246
《华尔街回忆录》
致读者
第1章 我在华尔街的初次登场
第2章 华尔街的赚钱之道
第3章 投机为何亏损
第4章 内战时的华尔街
第5章 我是如何推销美国内战贷款的
第6章 蔡斯部长和财政部
第7章 “垄断”和它对价值的影响
第8章 船长的“垄断”
第9章 德鲁和伊利垄断案
第10章 恐慌为何发生,如何规避恐慌
第11章 曾经的恐慌
第12章 黑色星期五真相首次曝光
第13章 美国经历过的数次恐慌
第14章 华尔街的繁荣
第15章 1900~1904年间华尔街的数次投机风暴
第16章 华尔街领军者的沉浮
第17章 格兰特将军连任总统
第18章 纽约70人委员会驱逐特威德集团
第19章 “股票掺水”艺术家丹尼尔·德鲁
第20章 节俭的丹尼尔大叔
第21章 谨慎的威廉·范德比尔特
第22章 奇特的“小柯尼尔”
第23章 德鲁和范德比尔特
第24章 铁路巨头杰伊·古尔德
第25章 慷慨的肯尼
第26章 精明的维拉德
第27章 口若县河的费迪南德·沃德
第28章 坚持卖空的亨利·史密斯
第29章 投机天才查理斯·沃里奇霍夫
高盛帝国的蜕变史
1869年,高盛初创。高盛集团起初从一个创建于地下室、只有一个雇员的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坐落在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有着3.2万名雇员、在全球开展业务、年净收入130多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马库斯·戈德门1869年在曼哈顿南部创建了马库斯·戈德门公司,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当时公司只有一个员工与一个兼职记账员。每天早上,马库斯就从珠宝商手中收购商业票据,然后转卖给附近的银行,赚取差价。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高盛公司。
马库斯退休之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凭着高盛几十年来积聚的声誉,高盛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取得的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和雷曼兄弟的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的绝大部分。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和超过50%的利润。后来,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雷曼兄弟的破产。
1929年,声名扫地。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股市也不断攀升。在威迪尔·卡钦斯的主持下,高盛于1928年12月,成立了投资信托公司,被命名为“高盛交易公司”。由于高盛交易公司是由享有盛誉的“高盛公司”发起、运营,而且高盛公司还是高盛交易公司的公开持股者,因此高盛交易公司受到投资者狂热的追捧。
在威迪尔·卡钦斯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地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甚至涨到了200多美元。但好景不长,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溃。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价格狂跌到1.75美元一股,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投资失败案例之一,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对高盛灾难性的打击。它使高盛声誉扫地,在随后的5年中,高盛没有能够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一起证券包销业务,直到1935年才停止亏损。
重建声誉。1930年,高盛选择了沃尔特·萨克斯与悉尼·温伯格作为公司的接班人,领导处于破产边缘的高盛公司走出困境。悉尼·温伯格不仅重建了高盛的声誉,还带领高盛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1956年,悉尼·温伯格完成了福特公司6.5亿美元的IPO,这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而主承销商就是高盛,高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高盛公司因此挽回了之前被败坏的名声,恢复了以前诚信、保守的习惯。
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格斯·李维成为高盛的继承人。选择格斯·李维继任是一个关键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决策。当时,高盛的竞争对手的高级合伙人都是银行专业人员,而李维却是交易员,以证券交易成名的他继任之后积极促进高盛在证券交易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李维对高盛的贡献还在于它让高盛重新确立了对待风险的态度,他主张利用合伙人的资本进行有节制的冒险,让高盛获得更多的利润。他把交易风险带到了高盛,让高盛对此后各种风险业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另外他还为高盛立下了“长远上的贪婪”这一格言:只要公司长远来说能够盈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
20世纪90年代初的繁荣。高盛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跑步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1991年税前利润为11.5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是达到了27亿美元。英国《卫报》更是在头版头条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坦桑尼亚和高盛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答案就是,一个非洲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亿美元,用于2500万人的消费。另一个是盈利27亿美元的投资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在161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1994年,遭遇挫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于1994年2月4日开始提高短期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雪崩式的下跌。对于债券市场上的这一变化,高盛也没有做好准备。在1993年12月,也就是高盛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3.75亿美元利润的历史记录,这是高盛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1.5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年以后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达到1.33亿美元,这使高盛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近十年来最差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经营方式向高风险经营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和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人们信心的丧失和团体精神的动摇。
P7-9
帝国,一般是指版图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国家。在经济领域也有一种组织常常被人们冠以“帝国”的名号,它们是那些实力强大或居于垄断地位的集团,特别是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如微软帝国、默多克传媒帝国等。
为什么“公司”这个看似简单的经济性组织会给人以“帝国”的印象?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些“公司帝国”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公司从起初单纯追逐利润的经济组织,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社会性组织。是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它,提高了社会文明的程度;是它,促进了市场公平的竞争;也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支配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现在,诸如IBM、西门子、通用、松下、安塞尔·米塔尔钢铁集团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巨大实力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09年,丰田汽车的年销售额超过了以色列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丰田、通用、西门子三大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总和几乎与波兰这个中欧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
在国际市场上,汽车、石油、电气设备、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几乎完全为少数的几个跨国公司所控制。它们规模巨大,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掌握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而且对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以通用汽车、高盛集团、IBM等200多家美国大型公司为例,它们不仅支配着美国经济,而且还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繁荣。2009年,这些公司的年收入之和竟是美国财政收入的数倍之多。不仅如此,这些企业巨头的一举一动还影响着美国政府公共政策的拟定。
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切断与某个国家的贸易往来,微笑着让那些陷入财政困难的政府债台高筑。
本书就以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公司帝国”为例,研究它们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影响力,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启示,希望给读者一种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