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之路套装》剖析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线索,就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破解中日不能两强并立的魔咒,是一本有新闻感的总结之作。
套书中,通过央视4位金牌主持人与21位部长之间的对话,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详解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问题。透视部长们处理问题的精妙对策。本套书带你反思大历史,积蓄大智慧;探索新路径,谏言新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崛起之路套装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时代华语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崛起之路套装》剖析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线索,就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破解中日不能两强并立的魔咒,是一本有新闻感的总结之作。 套书中,通过央视4位金牌主持人与21位部长之间的对话,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详解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问题。透视部长们处理问题的精妙对策。本套书带你反思大历史,积蓄大智慧;探索新路径,谏言新未来。 内容推荐 《日本改变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每每在中华民族气运的关键时刻和转捩点上,总能发现日本幽灵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国“起沉疴、图崛起”的希望,是让近代中国屡次沉沦的梦魇。当中国凭借改革开放重享大国应有的尊严时,日本又因参拜靖国神、挑起钓鱼岛争端,再次成为中国人民的麻烦。当前日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威胁不过是其历史的延续。解除日本对中国的百余年来的威胁,不是想办法让日本弱小,而是要实现中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 本书剖析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线索,就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破解中日不能两强并立的魔咒。《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住房困难、网络污染、司法盲点、资源短缺、交通不完善、腐败新动向、医疗体制改革、近万亿财政赤字……新形势下。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共和国部长们的面前。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本书通过央视4位金牌主持人与21位部长之间的对话,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详解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问题。透视部长们处理问题的精妙对策。那么。未来中国将以怎样的政策解决遇到的问题呢?听听部长们怎么说。 《第9次崛起》:中华文明亘古流传5000年,只有潮起潮落,从没断过烟火。中国是唯一拥有八次崛起史的大国,它的第九次崛起就在我们眼前。 历史的马蹄声仍在向前奔袭,它的悲壮在于:在死亡的边缘崛起,在崛起的巅峰死亡。我们在剖析大国衰败的时候,往往把病灶归咎于“他杀”,而不是“自杀”。汤因比说:“外部敌人的最大作用,只能是在一个社会自杀还没有断气的时候给它最后一击。” 几次衰败的民族基因何在?西方阴谋家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第9次崛起 大变局下的历史忧思与时代强音》以纵向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前八次崛起,一边解说朝代兴亡周期,一边反思衰败和愚昧,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大胆展望中国未来的大目标和大智慧。 目录 《日本改变中国》 第一章 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 一、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 二、日俄战争硝烟下的“清末新政" 三、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 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 五、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一 六、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洲国 七、“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 第二章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一、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态的天下观 二、被扩张论者主导的明治维新 三、侵华思想在日本民问泛滥 四、民间学术研究与武力侵华遥相呼应 五、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泛滥殃及中国 六、等级观孕育的侵华“皇军” 七、文人“从军”,侵华成为一种“文化” 第三章 摆脱日本的威胁 一、战后中日友好幻象 二、被右翼“把持"的日本 三、警惕落入“反日”圈套 四、“中国威胁论”背后的陷阱 五、日本谋求“正常化”触动中国 六、遏制中国符合日本的利益 第四章 假如不以仇恨的目光看日本 一、爱学习使日本进步 二、“忠”使日本有凝聚力 三、跟随强者使日本免于挨打 四、民主政体让日本受益 五、教育家“登上”钞票 六、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 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后记 说一句向日本学习有多么难 《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 《第9次崛起》 试读章节 我们从历史课本上看到,晚清的中国被一个昏聩、懦弱、愚蠢的政府所把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被灌输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因为落后,中国才有了被侵略被侮辱的近代历史。事实上,晚清也有奋发向上的自救行动。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是当时清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其“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引入国外的技术,开展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开放。不幸的是,大清国的这一自救行动因为外部危机而发起,也最终被外部危机所打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开放,甚至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甲午战争,一场由日本挑起的海上战争,以一个让全体中国人蒙羞的《马关条约》作为终结,让洋务运动的所有成果遭到否定。不变革没有出路,变革成果又被日本所毁灭。古老的中国,由此错过了一个富国强兵的大好时机。来自日本的威胁,从此像噩梦一般,给此后的中国屡屡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大清朝的末期是一段最为“有意思”的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空前复杂的内政外交,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几乎沦人万劫不复的境地。 关于清朝走向近代的转折点,最早的说法是1793年。垂垂老矣的乾隆皇帝80岁了,他已经驾驭清朝这艘大船行驶了58年。 这年秋天,作为外交官的马戛尔尼(1737—1806)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来到中国,以向乾隆皇帝祝贺80寿辰为由,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允许英国派遣公使长驻北京,允许英国人传教。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流传。 乾隆皇帝以其不识天朝体制,妄行乞请,而严加拒斥。在赐马戛尔尼筵宴,优加赏赉后,让其回国。 马戛尔尼具体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大致如下: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 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第六,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 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以当时大清朝的实力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乾隆皇帝当然对英国的“无理要求”不屑一顾。 大国的盲目自大与小国的褊狭自负具有同样的逻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同一个大城市的市民与一个偏僻山村的村民一样。在农村人面前,城市人就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农村人一旦偏狭,就会觉得“离开我们农民生产的粮食,你们什么也不是”,甚至对城里人产生仇恨。隔膜与仇恨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够开放和信息的不对称。 一种文化一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常常因为自大而走向封闭,中国就以实际行动论证并上演了这样一个悲剧。驭御大清朝数十年,足以让乾隆皇帝沉淀下足够的自信心。所以,面对英吉利小邦,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屑。 中英此次“外交”,就这样如一段小插曲一样,埋藏在历史之中,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系列大变局,或者不会为后来者对这一插曲再三玩味。 形势和世道的变化,总是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到来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历史早已经埋下了伏笔。 时光飞逝。乾隆皇帝带着康乾盛世酿造的辉煌和积弊谢幕。祖宗的霸业连同历史的包袱,一同甩给了爱新觉罗氏的后人。 29年后,大清朝的好日子似乎还没有过完的时候,英国再次叩响门环。 此时驾驭大清朝这艘巨轮的是乾隆皇帝的孙子,道光皇帝。 这是1834年7月25日。英国新派的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乘船抵达广州,并于次日向两广总督府递交要求通商的信函。 按照大清朝的规矩,律劳卑的这一举动是不敬的、过分的!作为一个商人,他是不能与大清朝官方直接递交公文的,有什么事情应该通过当地的行商代为转交信函。 律劳卑如此大胆,自有原因。他的背后是一艘已经游弋在虎门外的军舰。 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官员还不像后来那样“没有骨气”。对于蛮夷洋人还有优越感。大家认为应该停止中英贸易,对英国人的这种示威行动进行惩罚。 两广总督卢坤向道光皇帝所奏的“为律劳卑来粤不遵法度予封仓示惩片”中说:夷人所恃者,唯有船坚炮利。内洋水浅,礁石林立,夷人施放火炮,亦不能得力。我方只要调兵遣将,水陆分投布置,夷人便会折服。 皇帝的御案上常年堆积着雪片一样飞来的奏折,要让主子有耐心看下去自己的奏疏,文字必须干净简练。卢坤奏折言简意赅,显然是合格的。 快马加鞭,这份奏折越过千山万水到达北京的时候。差不多已经两个月后了。 9月30日,正在圆明园里辛勤工作的道光皇帝看到卢坤的这份奏折时,批了8个字:所办甚妥,所见亦是。 值得感慨的是。直到这时候,大清朝的统治者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但是在这个年代,这种自信已经成为愚蠢的象征。愚蠢不是因为智商不够,而是因为眼光太低。此时的大清朝,在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对比下,已经成为一座很大也很深的井。道光皇帝自然就是地位最高的井底之蛙。 当道光皇帝提起御笔批下那8个字时,英国军舰已经“宣战”了。 但这位坐在京城的皇帝在数天后终于收到广东的奏折:英舰强行驶入虎门,直逼黄埔,轰击炮台,水师竟不能挡……《日本改变中国》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