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莫斯里所著的《红色死亡(易兹·罗林斯探案系列)》依然沿袭了莫斯里一贯的写作风格,语言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情节推进巧妙而多变,作者要么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引发更大的疑团;要么就是通过令读者目不暇接的情节推进让整个故事更富强劲的阅读感。阅读莫斯里的书永远不会疲乏,因为读者的大脑永远不会停歇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也许这就是莫斯里推理小说的过人之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死亡/易兹·罗林斯探案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沃尔特·莫斯里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沃尔特·莫斯里所著的《红色死亡(易兹·罗林斯探案系列)》依然沿袭了莫斯里一贯的写作风格,语言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情节推进巧妙而多变,作者要么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引发更大的疑团;要么就是通过令读者目不暇接的情节推进让整个故事更富强劲的阅读感。阅读莫斯里的书永远不会疲乏,因为读者的大脑永远不会停歇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也许这就是莫斯里推理小说的过人之处。 内容推荐 沃尔特·莫斯里所著的《红色死亡(易兹·罗林斯探案系列)》讲述易兹在《蓝裙魔鬼》中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此后他用这些钱为自己购置了不少物业,并通过房租来继续赚钱。可是某一天一名白人税务官劳伦斯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为了躲避自己来路不明的钱财被查询,多年来易兹一直在逃税,为了躲过法律的制裁,易兹决定铤而走险为一名FBI的特工充当卧底,从而获悉某一反美国政府的头目的消息,并以此来抵消自己逃税的这一罪责。但在易兹充当卧底的这段时间内,他周遭发生了数起不可思议的谋杀案,他的一名女租客貌似自杀,但实为他杀;他为了探底而混入的教堂也死伤无数;《红色死亡(易兹·罗林斯探案系列)》中最后就连他监视的那个反美国政府的头目也无端被杀,此时易兹已经欣赏并喜欢上了这个头目。凡是易兹所到之处,总有死亡和血腥围绕着他,于是易兹决定自己亲手揭开这个谜底,在数度逃亡和生死挣扎之间,他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近了,原来这个幕后最大的推手不在远处就在身边,这些扑朔迷离案件的缘由不在结局而在源头。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试读章节 在玛格诺利亚大街的公寓楼,我习惯从顶楼_开始打扫。这是一幢三层楼建筑,刷着粉色灰泥,位于九十一大街和九十一广场之间,距离沃茨市区差不多正好一英里远。楼里有十二套寓所。那个月全都租出去了。我刚扫出一堆灰尘,就听到莫法斯开着新买的庞蒂亚克来了。我知道是他,因为那车的变速器有点毛病,一个街区开外就能听到它在高吼。我听到车门砰地关上,又听到他对特拉基洛夫人高声问好,后者总是坐在一楼窗户后头——堪称一种绝无仅有的高效防盗器! 我知道莫法斯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四会过来收滞纳的租金,所以我专拣这天过来打扫。我既要愁钱,又要愁法律问题,莫法斯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能帮我解决它们的人。 听到庞蒂亚克开来的人不止我一个。 J座的门把手转动着,门开了,露出庞因赛西亚·杰克逊浅肤色、怯生生的脸。 她是个高个子的年轻女人,长着黄眼睛和松弛的厚嘴唇。 “哎,易兹,”她用悲伤的高声调慢吞吞地冲我打招呼。她天生女高音,却依然刻意把嗓子捏着,发出更尖细的声音,想勾起我的同情。 我只觉得恶心。焚香的味道从她打开的门里,从她的祈祷台上飘出来,飘过我刚刚打扫好的大厅。 “庞因赛西亚,”我招呼一声,立刻转身,好像要是不赶紧去扫掉的话,垃圾就会逃走似的。 “我听到莫法斯来了,”她说,“你听到了呜?” “我—直在干活。没注意。” 她打并门,消瘦的身体靠在门柱上,睡衣在胸部那里绷得紧紧的。庞因赛西亚虽说事故之后消瘦得厉害,却仍是个大块头女人。 “我得跟他谈谈。易兹。你知道我病得厉害,都没法走下楼去。没准你可以下楼跟他说下我要跟他谈谈。” “他在收迟交的房租呢,庞因赛西亚。要是你还没交,那你就等着好了。他很快就会上来跟你谈的。” “但是我没钱啊。”她哭了起来。 “你最好跟他说,”我说。我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只想赶紧说完话,下到二楼继续干活。 “你能去踉他说说吗,易兹?你不能跟他说下我病得多厉害吗?” “他知道你病得多厉害,庞因赛西亚。他只要打量你一下就能看出来了。但是你知道莫法斯是生意人。他是来收租的。” “可是没准你能跟他说说我的事吧,易兹。” 她冲着我微笑。从前这种微笑足以让男人神魂颠倒。但是如今她细腻的皮肤已经松弛,浑身散发出老妇人的味道,就算焚了香、洒了香水也一样。我可不想帮她,只想赶紧走开。 “行啊,我会跟他说的。但是你知道,他不会听我的,”我撒谎道,“该我听他的还差不多。” “快去吧,易兹,”她哀求道,“去请他宽限我一两个月:吧。” 她已经整整四个月分文未交,但是这会儿我要是提醒她这一点,显然没啥好处。 “我回头跟他说吧,庞因赛西亚。我要是在楼梯上拦住他,他准会发疯的。” “现在就去吧,易兹,我听到他来啦。”她神经质地扯着睡袍。 我也听到了。一扇门被响亮地敲了三声,或许是在B座吧,然后是他低沉的声音,“收房租!” “我下楼了,”我冲着庞因赛西亚没有血色的脚趾说道。 我把尘土扫进长柄簸箕,朝二楼走去,边走边扫干净每级台阶。我刚把灰尘扫成一堆,莫法斯就跌跌撞撞地沿着楼梯爬上来了。 他朝前探出手,抓着栏杆,把身子拽上楼梯,老斗牛犬般踉踉跄跄、气喘吁吁的。 莫法斯看起来也酷似一头斗牛犬。一头穿着三件套棕色西装的斗牛犬。他人很胖,不过挺结实,长着低低的斜肩膀和粗壮的胳膊。他总是抽着雪茄,要么叼在嘴里,要么夹在手指中。他的肤色是深棕色不过很有光泽,好像体内亮着一盏灯似的。 “罗林斯先生”莫法斯对我招呼道。他对谁说话都很注意礼貌。哪怕我其实只是他的清洁工,他也称我为先生。 “莫法斯,”我招呼道。他不让我用别的方式称呼他。“等我扫完这里,我要跟你说件事。没准我们可以上哪儿一起吃午饭。” “好哇,”他叼着雪茄说。 他拽着栏杆,开始把自个儿挪向三楼。 我继续干活,忧心忡忡的。 玛格诺利亚大街的这幢房子的每层都有一条小走廊,走廊两侧各有两套公寓。走廊尽头是一扇大窗,能透进早上的阳光。我这么喜欢这个地方,就是为了这一点。早晨的阳光晒进来,温暖了冰冷的水泥地面,把你这天的开头也照亮了。有时哪怕没活干,我也会到这儿来。特拉基洛夫人总会问我,“管子漏水了吗?罗林斯先生?”我就会告诉他莫法斯打发我来检查屋顶,或者莉莉·布朗几周前看到了一只老鼠,我是来查看捕鼠夹子的。编点什么老鼠啊臭虫啊的最妙不过,因为特拉基洛夫人非常神经质,一想到有什么东西在她的脚边爬动就受不了。 然后我就会上楼,站在窗前,朝下俯瞰大街。有时我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看着车流和云彩挪动。那些年,洛杉矶街头总有一种安宁之感。 二楼的人都要上班,所以我可以整个早上在大厅里随处坐坐,没人来烦我。 不过那种时候已经过去啦。政府寄来一封信,把我的好日子给了结了。 所有人都以为我是打杂的,以为莫法斯是为城里的哪个白人女士收房租。其实我拥有三幢楼,玛格诺利亚大街的这幢最大,一一六大街上还有一幢小一点的。我只用负责它们的维修工作,我很喜欢这样,要是你雇别人来干,他们总会磨洋工,还索个高价。而我做完维修,还有时间干点私活。 除了房地产,应该说,我干的主_业其实是提供便利服务。我帮人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找回失踪的丈夫啦,弄清是谁闯进谁家的店铺啦等等,这样没准哪天他们也会反过来回报我。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乡下人的交易方式。那会儿我周围几乎所有人都是从南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的乡村来的。P1-5 序言 沃尔特·莫斯里和他的“黑色笔记” 尽管黑人普遍进步,但“鸿沟”依然存在。从全国来看,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总体差别一直是很大的…… 整个黑人种族,已经在谋求生存的伟大斗争中,从极端贫困的境况——以财富、知识和权利三者而论——上升到与其他种族群体并驾齐驱的地位。但无论是哪个种族都不曾像黑人那样,不得不从如此低下的起点赶上来,以便和他们的美国同胞携手并进。 ——[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 如果让我推荐一位近年来欧美推理文坛不容错过的实力派作家,我大概会一下子列举出近三十位,其中的佼佼者有斯蒂格·拉森、薇儿·麦克德米德、约翰·哈特、汤姆·罗伯·史密斯、约翰·哈特、露易丝·佩妮、吉莲·弗林等。然而,一旦加上“其人虽闻名世界却鲜为中国读者所知”、“其作拥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却鲜为其他作家所模仿”这两个略显苛刻的条件,我发现脑海中一番“深度搜索”之后,这份名单变得极度“缩水”了,上面有来自挪威、拿奖无数的新科“北欧推理天王”尤·奈斯博(Jo Nesbo),还有缔造了《火线》《太平洋战争》《忧愁河上桥》等知名剧集的HBO“金牌编剧”乔治·派勒卡诺斯(George Pelecanos),但尚有位人气似乎稍逊一筹、影响力却更大一些的美国作家要排在这两人之前,他就是本书作者沃尔特·莫斯里(Walter Mosley)。 莫斯里1990年以“易兹·罗林斯系列”(Easy Rawlins se_ries)首部作品《蓝衣魔鬼》(Devil in A Blue Dress)初试啼音,即同时入围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尼洛奖、夏姆斯奖等多个大奖的年度最佳处女作候选名单和约翰·克雷西新血匕首奖提名,并最终一举摘得“夏姆斯”和“新血匕首”两座桂冠,实现了新人作家的超华丽登场。而五年后根据该作改编、由丹泽尔·华盛顿担当主演的同名电影,则顺利赢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等三项大奖和九项大奖提名。同一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将《蓝衣魔鬼》收入《史上百佳推理小说》(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一书进行了重点推荐。加上此前有着“政治家中的推理迷”之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宣称“毫无疑问,他(莫斯里)是我最爱的作家之一”,这些骄人的成绩和如潮的好评终于将莫斯里推至美国推理文坛的最前沿,令人不得不将目光久久停驻其身。其实令人颇觉有趣的是,关于自己的这本成名作,作者曾坦言:“当我在稿纸上写下:‘看见白人走进乔皮酒吧我吃了一惊,这段后来被很多人奉为‘黑人文学经典开篇’的文字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会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它最终还是变成现在的这副模样。” 出道二十多年来,沃尔特·莫斯里共发表了“易兹·罗林斯”、“苏格拉底·福特罗”(Socrates Fortlow)、“无畏者琼斯”(Fearless Jones)、“利奥尼德·麦克基尔”(Leonid McGill)等系列小说二十余部、非系列小说十二部①、剧本一部和纪实文学作品、文艺论著五部,产量和质量上保有在大众文学领域和畅销书市场不是太多见的均衡状态。除了闪耀在多个推理颁奖仪式上外,莫斯里还陆续斩获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大奖(黑人团体)、欧·亨利奖、安尼斯菲尔德一伍尔夫好书奖、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小说提名奖、冒险者精神大奖、卡尔·布兰登协会奖、格莱美音乐奖(最佳专辑注解)、美国国家笔会终身成就奖等横跨不同领域的文化界大奖,而授奖词无一例外地包含如下内容:“鉴于莫斯里对美国黑人文学(文化)的杰出贡献和他大无畏的反种族歧视精神……”这应该是最切中其作品主题的评价了。 诚然,以《蓝衣魔鬼》发端的“易兹·罗林斯系列”为代表的莫斯里作品,几乎贯穿了美国自二战以来整个黑人社会的成长历程。其中,为时代和历史所裹挟,黑人的地位、生存状况,与白人、犹太人、墨西哥人等其他种族(民族)的关系,时而欣喜、时而悲痛、时而亢奋、时而颓废、时而洞见一切、时而迷茫不解的心理变化,这种种细节皆在以罗林斯为首的黑人主角及其同胞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无怪乎美国的大师级犯罪小说家乔纳森·凯勒曼(Jonathan Kellerman)会这样赞叹道:“倘若你在找一本文笔华美却简洁,并有一种少有作家写得出来的独特节奏,绝不过度渲染、刻意制造悬疑,对人性的把握与发掘准确无误的书,可能沃尔特·莫斯里是唯一的选择。”来自莫斯里家乡的著名报纸《洛杉矶时报》则认为,“莫斯里以毋庸置疑的力量再造了一个时代……唤出战后黑人族群那种既自由又幻灭的不安感,以冷酷和前所未有的观点,抒写了包括洛杉矶在内的南加州所有黑人的心史。”除了“黑人侦探文学先驱”切斯特·海姆斯(Chester Himes),从未有哪一位推理作家将种族问题看得如此之重,必须强调是“白人走进乔皮酒吧”,甚至不惜将自己首个探案系列的前五部作品全都用上了含有颜色的单词。 与自己笔下命运多舛、深陷种族主义泥淖的主人公们相比;沃尔特·莫斯里的早年生活几乎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唯一令其不快的大概就是“父母始终没有取得——也没有人愿意帮他们取得结婚证,尽管他们的结合是完全合法的”。莫斯里-1952年1月12日生于洛杉矶,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母一个是非洲裔黑人,一个是祖上由俄国迁居过来的犹太人,虽然职业都不算很吃香,但家庭倒还殷实。“二战结束后的那段时期,黑人普遍过得很艰难,与他们走得最近的就是同样身世可悯的犹太人(犹太人在欧洲当了上千年的黑人),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最好的见证。”童年的莫斯里过得逍遥自在,没课上的时候他“脑中充满了各种幻想、从未空虚过”,丝毫没有被当时在洛杉矶十分浓烈的种族主义反动思潮所影响(他所就读的胜利浸信会日校是洛城唯一的供黑人专享的私立小学)。这不得不归功于他推崇备至、誉之为“黑人中的苏格拉底”的父亲勒罗伊·莫斯里,“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和故事家”。后者完全没有将任何政治观念灌输给小沃尔特,而是乐于将各种各样的有趣故事讲给他听。等到沃尔特年纪稍长,勒罗伊又将狄更斯、左拉、加缪、兰斯顿·休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文化背景、作品风格大相径庭的文学大师介绍给他,而其母艾拉则在生活方面予以引导和帮助,正是在这样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沃尔特·莫斯里才得以进步神速,其文学素养和思想才华被极大地提升。在应潮流而动、成为一名“嬉皮士”后,他遍游美国西海岸和欧洲各国。这段经历使其对政治学和史学有了兴趣,从艺术气息浓郁的戈达德学院退学后,莫斯里轻松考取了约翰逊州立学院②的政治学学位。逐渐地他对政治产生了厌恶情绪,转向电脑编程而没有继续修博士。1981年莫斯里移居纽约,娶了一位舞者为妻,在城市学院找到一份教授写作课程的工作,那里有其曾经的家庭教师、也是一生的挚友埃德纳·奥布莱恩。几年后的某日,奥布莱恩对他说:“你是个黑人,同时也是个有那么点可怜教养的犹太人,这是你仅有的财富,还不够吗?”没过多久,一部被《纽约人杂志》书评人士誉为“绝妙的技巧、天赋异禀的创作!”的书问世了——正是读者诸君刚刚“结识”、尚未深人了解的《蓝衣魔鬼》。 显然,写下“我不相信公正能落到黑人头上”这句经典台词的莫斯里,没有像自己缔造的人物角色那样对没有灯塔指引的人生充满着彷徨感,因为他成功了,而且还是美国“黑人侦探文学”的旗帜性人物。更何况、,黑人所遭受的完全一边倒的不公正待遇早已随着二战一道走向坟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民间和军方都缺乏人力,种族间的许多障碍被打破了。美国历史上首批黑人海军陆战队士兵在1942年被训练成功。由第一黑人将领本杰明·O·戴维斯率领的两个黑人空军战斗队,曾在欧洲参战(当时1948年,《蓝衣魔鬼》开头,我们的主角易兹·罗林斯正是刚从战场归来,坐在乔皮的酒吧间饮酒——不同的是,易兹还去过北非)。在民营部门,许多战时工作岗位都向求职者开放,而不考虑其肤色、性别或其他诸如此类的条件。在战后初期,杜鲁门总统在1948年义无反顾地将“民权”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列入他的竞选纲领,不惜付出本党分裂的代价,不惜首次丢失几十年来一直属于民主党的南方各州的选票,并差一点在大选中翻船。法院开始宣判歧视性法律及惯例为违宪。曾一度排斥黑人运动员的职业体育运动项目,开始被黑人运动员所主宰……美国文化学者索威尔在《美国种族简史》中总结道,“进步的道路是坎坷的,双方都曾倒退过,也使用过暴力,但前进并未止步。”也正是有了这段时期的进步,才会有莫斯里的崛起,尽管这距离罗林斯“寂寞”登场的年代有四十二年之久。可也正因为莫斯里将这段历史付诸笔端,经由二十余部私探小说,“长日入夜行”般地真实再现了那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黑人黑事”,方能以对“不公平”的诠释赢取“公平”的评价。 有必要在此说一句的是,莫斯里虽被称作“当代版的切斯特·海姆斯”①,其笔下人物却与海姆斯所创造的“黑风双煞”(指的是黑人警察搭档“棺材艾德”和“掘坟琼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易兹·罗林斯等人的身份是私探(P.I.)。艾德、琼斯与罗林斯系列中的昆廷·内勒相近,心理层面有着投身白人组织、“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尴尬纠结情绪,但毕竟没有什么与亲友反目的后顾之忧,况且白人们也不得不依仗他们来对犯罪丛生的黑人聚居区实施管辖。应该说,黑人警察虽落寞了点,却没太多可担心的问题。而黑人私探就很难办了,与白人走得太近、替他们办事,往往吃力还捞不着好,甚至有无处容身(罗林斯在《蓝衣魔鬼》《红色死亡》《白蝶谜影》等前几部作品中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觉得只要有家可回、有房可住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当权者则一再以此相威胁,迫其为之办案)、妻离子散(《黑塞壬》中罗林斯不但投资不动产失败,就连妻女都离他而去)、身家性命不保(多次差一点就殒命了)之虞。应该说,黑人私探虽偶有“好处”拿,却很容易得不偿失。因此,这两种身份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多是主动探案,后者多是被动探案。有意刻写这种具有一定“无力感”的“反英雄式”(anti_hero)私探人物,叙述其在背负着的宿命重压下徘徊不前又挣扎求生,是莫斯里自出道以来的一贯手法。他为美国黑人文学灌注了推理的逻辑趣味,更为灵魂层面的人性增加了几分“冷硬之外的延宕愁思”,这也是其作品为何时时透出一股浓郁的“蓝调”气息的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黑人私探角色的出现,对冷硬推理作品挖掘人性心理和彰显文字张力方面贡献甚巨①。 沃尔特·莫斯里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俯拾皆是、精彩洗练的独自与对白。比如整个易兹·罗林斯系列在这方面就表现得相当出色——时而俚俗,时而雅痞,时而哲思横溢,时而给力断金。这些文字让场景更具活力、让探案过程更具动感,它们是营造气氛和主宰高潮的利器。 总之,作者带给我们的阅读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不管是表面的悬疑,还是背后的沉重,都像是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头,在激起阵阵涟漪之后,滑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撞击着不知何时沦落、早已积淀成灾的腐垢烂渍,久长回响那一记震颤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与无奈。 且请你跟随黑人私探,饮尽这杯中酒,整肃一下行装,最重要的——别忘了枪。然后推开门,迎着你的不是阳光,是那夜色,和夜色下厘不清的黑…… 从此,长日入夜行。就在下一页。 天蝎小猪 2012年12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毫无疑问,他(莫斯里)是我最爱的作家之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倘若你在找一本文笔华美却简洁,并有一种少有作家写得出来的独特节奏,绝不过度渲染、刻意制造悬疑,对人性的把握与发掘准确无误的书,可能沃尔特·莫斯里是唯一的选择。 ——美国大师级犯罪小说家乔纳森凯勒曼 莫斯里以毋庸置疑的力量再造了一个时代……唤出战后黑人族群那种既自由又幻灭的不安感,以冷酷和前所未有的观点,抒写了包括洛杉矶在内的南加州所有黑人的心史。 ——《洛杉矶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