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旗所著的《向南向蓝——亚丁湾护航日记》——一位随舰军事记者前次以参与者的个人视角,反映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全景式记录。
这种集纪实性、事件性、文学性及生活化的日记体作品出版尚属首次。与海盗的较量、军舰上的生活、与外军的交流以及海军官兵的内心世界……在不经意间阐释着亚丁湾护航的强军强国的重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南向蓝--亚丁湾护航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旗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旗所著的《向南向蓝——亚丁湾护航日记》——一位随舰军事记者前次以参与者的个人视角,反映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全景式记录。 这种集纪实性、事件性、文学性及生活化的日记体作品出版尚属首次。与海盗的较量、军舰上的生活、与外军的交流以及海军官兵的内心世界……在不经意间阐释着亚丁湾护航的强军强国的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张旗所著的《向南向蓝——亚丁湾护航日记》是解放军报资深记者张旗随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执行任务的日记。 亚丁湾护航,是人民海军成立60年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远海军事行动。《向南向蓝——亚丁湾护航日记》中详尽记述了官兵们在亚丁湾护航180多天的风风雨雨,展现了海军指战员们威慑、勇斗索马里海盗,经受住大洋风浪和高温、高湿等恶劣气象的巨大考验与挑战,在亚丁湾上谱写了一曲伟大护航的光辉篇章。体现了护航官兵不畏艰险、团结奋斗、勇闯大洋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示了人民海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试读章节 3月3日 星期三誓师大会一“我们的心、我们的 皮肤都是滚烫的”天气:晴 从北京到三亚,在飞机上的两个小时,对于我来说,却犹如在时空白勺隧道。刚才还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转眼间却来到了犹如“战场”般的三亚军港。 三亚,这座面朝南海的海滨城市,已不只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更是中国面向海洋的立足点和始发站。军港内,各种后勤物质、军用装备正在有条不紊的输送至军舰;办公楼内,参谋、干事、助理们仍在抓紧时间完善护航预案;官兵们整理着自己的个人物品,理发室内,一群海军特战队员们正忙着把头上的板寸变成光头……不断有军舰启航,不断有军舰归航,人流穿梭,却没有半点的喧闹和嘈杂,似乎所有的人都习惯了这种状态,似乎这座军港的常态就是如此。 下午四点,第五批护航编队誓师大会在三亚军港礼堂举行。 常态化——这是我在三亚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这意味着,不断历经海浪洗礼的中国海军,经验与自信都随着护航行动的延续而不断增长。 会场不大,坐在我前面的是身着黑色作战服的海军特战队员,他们是第一线的战斗员,随时面临着“战争”考验。 会场两边的横幅是:挺进远海大洋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屹立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军人风采。 国家战略利益——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他的利益也是多元化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过去,军队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如今,随着中国与世界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更加紧密的联系,国家利益也在不断拓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法律的框架内走出国门,不仅能够维护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是履行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义务。欧美人常说自己要捍卫普世价值,而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我们同样是为了捍卫和谐社会的中国式价值观而出征。想起前段时间举行的海上大阅兵时,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和谐海洋”的概念,何为和谐海洋?此行,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是在践行,是在摸索。 “现在,我的心、我的皮肤都是滚烫的。”特战队员胡军对我说。 3月4日 星期四启航:将船远行役天气:晴 昨夜,在军舰的微微摇晃中进入梦中,这是第一次在军舰中入睡,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军港之夜》,不用再想象,那种海军战士的浪漫就在眼前。清晨,只见军港内彩旗飘飘,我们即将启航、出征。 军舰已整装待发,码头上聚集了数百人,有总部和海军首长,有军工企业代表,还有手捧着鲜花的军属。有人兴高采烈,有人暗自落泪,一位漂亮的军嫂露出阳光般的笑容,看到我的照相机,她随手摆了一个V字的手势,那是祝福、是鼓舞。 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五次远征索马里海域。编队政委、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陈俨告诉我,几个特战队员也忍不住落了泪。是的,我也鼻子酸酸,我给爸爸、妈妈、云云(妻子)都一一打了电话。尽管我也长期在外出差,尽管我也常常见不到家人,但此次是远离了祖国,空间的遥远,通信的不畅,思念将只能在无边的海洋里回旋。 舰队启航了,眺望远方,前面是漫漫海洋,能感受到地球是圆的,我们的目光目有所及,人类的视线是如此受到局限,钢铁巨舰在这茫茫海洋里,也不过是水中落叶一般! 吃过晚饭,大家都在甲板散步,落日的余晖,红彤彤的太阳,映照在大海和军舰上。 晚上7点30分,军舰指挥组召开特战分队、直升机组、军工厂保障人员和新闻媒体的记者在军官餐厅开会,主题是讲解“军舰的条令条例和注意事项”,主讲人是驱逐舰某支队副支队长贾晓光。贾副支队长曾任“广州”舰舰长,我曾看过他的报道,在军报记者江婉柳的报告文学中,这位海军史上的第一个硕士舰长有内涵且阳光。 尽管海上风平浪静,军舰仍然轻微的摇晃着,我还是感到头晕、恶心,远离陆地的日子,确实是一种考验! 想起了李白的诗: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P1-3 序言 中国“大兵”来了 2011年3月至4月间,当我第一次整理亚丁湾护航日记时,有两则新闻让人感慨良多,一则是利比亚内乱,在史无前例的3万侨民大撤离行动中,中国空军的4架军机和“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则是各大门户网站几乎同时发出重磅新闻——中国航母今年试水。 还在几年前,人们很难想象,有一天,中国军舰将在海外执行准战争任务。就在我参与护航的2010年期间,当吉尔吉斯发生骚乱,中国政府组织撤侨行动时,我曾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军事力量不应该在撤侨行动中失位。谁能想象,此次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军人首次踏上异域的土地,迎回枪林弹雨中的同胞! 如今,护航已不再成为“热点”,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航行的中国商船,也越来越习惯于中国军舰的保护。我或许能够想象,若干年后,在海外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中国人安全的行动中,中国军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军人将能更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跟随特战队员随船护卫中国商船“永欢”轮时,一位老海员曾经称呼我们是“大兵”。在我的印象中,大兵——这个词似乎专指美国大兵,可是那位老海员告诉我,他之所以称我们是“大兵”,是因为在远隔中国万里的亚丁湾,中国军人也能保护他,所以谓之为“大”。这让我很受感动,诚然,中国人毫不避讳自己的理想是“复兴中华”,但中国不会行“霸道”而是“王道”;中国人也不避讳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但这支军队不会穷兵黩武、恐吓威胁,而是一支文明之师、王者之师。 有朝一日,“大兵”——将会成为中国军人的又一个代名词。但我们不能因为现有的成绩而陶醉。《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的3月4日刊发了一篇名为《假如“徐州”号不在亚丁湾的》文章,作者写道“仅就‘徐州’号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对在枪炮声中饱受煎熬的同胞所能产生的镇静作用而言,这次海空武装力量接力行动就足以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单独的一页”,但“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偶然’因素,那就是中国海军‘刚好’有一支反海盗护航舰队在距离地中海不远的亚丁湾执行任务,刚好‘徐州’号可以从护航编队中退出执行其他任务”,作者的关注点在于,这种“刚好”的“偶然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我们的一些软肋。 我赞同这位作者的观点,以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以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各国的紧密程度,以今天中国人几乎存在于这个地球的每个角落而言,中国军事力量在其海外延伸的程度和广度,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而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近两年来,有一个词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国家利益边疆。我的同事黄昆仑,在2011年3月15日的《解放军报》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观——我军参与从利比亚撤离海外公民行动引出的话题》一文中写道:“我军不仅要维护国家的‘领土边疆’,还要维护国家的‘利益边疆’:不仅要成为国家生存利益的捍卫者,还要成为国家发展利益的捍卫者:不仅要为国内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安全环境,还要保护我海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保卫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比,保卫中国的“国家利益边疆”,显得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并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这种复杂,也充分体现在中国是否需要航空母舰的争论上。航空母舰,绝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当中国的资本与人口在全球流动时,当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全球化时,就必须具备全球能力,这其中,外交等是软实力,军事是硬实力。而航空母舰,代表着一支海军走向深蓝的航迹更加遥远,代表着中国正逐渐发展出具备全球能力的制海权。 百年事业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那一路航行,有很多时候是和数百年前郑和船队相吻合的。庞大的郑和船队为何无疾而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明朝皇帝没有在海外找到包括经济在内的利益边疆时,郑和船队也就成了耗费国库的奢侈物。诚然,今天要想长期维持一支小型舰队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同样花费巨大,然而,当这一中国的海上交通线得到切实保护时,中国的经济利益受益匪浅,这其中的回报显而易见。更不要说,在利比亚撤侨行动中,“徐州”号导弹护卫舰为保护同胞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从亚丁湾护航归来已经整整两年了,我一直铭记着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友,常常思念着那些有血有肉的战舰;在梦中常常回到那片中国军舰耕犁过的大海;也常常想起我们的先辈郑和;想起那些为中国拼搏、失败、牺牲的北洋海军的将士们;想起这个孱弱国家的海军,在列强侵略下有心无力的发出了那微小的一声声呐喊……,假如、假如……,而今天我们所做的、所努力所奋斗的,就是让后来者不再需要痛心疾首的“假如……假如……”。 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中国复兴,岂只百年。1868年9月28日,当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下水时,曾国藩曾兴奋地说道:“中国自强的根基,也许就在这里吧。”尽管洋务运动失败,尽管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未能立竿见影的重振一个大国的辉煌,但我们不应忘记了前辈们在筚路蓝缕中创业守业的艰辛。在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大海是主角,它连结了支离破碎的陆地,所谓蓝色文明,其实就是一种海洋观、世界观和地球观。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我们既要陆权又要海权,中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我们守卫近海只有饿死、被人吓死,唯有走出去、走向深蓝,才能更好的、更有发展的、更有尊严的活着。 其实,亚丁湾仅仅只是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延伸,中国人心中的“蓝海情结”得以发酵,中国的臂膀得以舒展伸长,每个中国人都将从此受益,当一个越来越富裕的中国强大起来时,他与这个世界更加紧密融合,当中国人踏上更多更广的海外异域时,他们渴望能拥有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这是中国的责任,这是中国军人的责任! 跨出第一步,是惶恐的、是不安的。我还记得第一批参加护航的战友回来时,仍然能看出他们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然而,当第N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驰骋时,拥有更加自信的中国军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这片陌生的海域里收获了信任和尊重。 古来多少英雄辈,南北山头卧土泥。在我10岁左右时,曾在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我多么渴望出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啊。”革命年代,国家、民族和个体,都在历史的洪流中面临着选择或抉择。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此时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同样处于历史的洪流和国家的转型中。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那一波又一波的时代潮涌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而我们的记忆也将深刻的烙印着我们所亲身经历的每一个历史关头。 因此,在离开祖国192天的日子里,我在摇摇晃晃的军舰上,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想到的。我庆幸在走出大学校门时,选择了特招入伍,成为了这支军队中的一员;也庆幸,在公务员、大学教师、公司白领等诱惑下,我依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2010年9月11日,是我们168护航编队回国的日子。2012年9月,当我再次梳理亚丁湾护航日记时,正逢日本上演“购岛”闹剧,钓鱼岛——那个浓缩着中国人屈辱史的小岛,犹如我们身上的一块疤痕,又活生生的被人撕扯开。 或许,对于一直有着复兴梦的中国人来说,海洋注定是我们必须迈过的坎,这是一场考试,这是一次测试,我们或许会跌倒,甚至会流血。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还有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吗! 正如《人民日报》发布的微博中所说的: 中国懂得和平之珍贵,也深知改革发展局面来之不易。然而,没有道义互信,何谈礼尚往来;没有主权尊严,哪有和平发展?吾国虽大,寸土不让;犯我疆域,其远必诛!犯我疆域,其远必诛! 这,让我想起了护航之初,我曾问过随舰的特战队员:你们真的不怕吗? 战友,准备好了吗?这是今年9月11日,在许多护航战友中不断转发的短信。 就在我写下这篇序文的时候,祖国的海港、远离大陆的海岛礁盘、大洋中巡逻护航的军舰里,无数战友们正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时刻准备着。 此时,我仿佛又看见了,中国海军那走向深蓝的航迹一路延伸,向南!向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