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本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心听无声的讲述,意观无形的演变,接受历史之梳的篦击,体验文化圣水的洗涤,完成一次人生的学问积累。
雪岗编写的《清朝故事(修订版)》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朝故事(修订版)/中国历史故事集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本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心听无声的讲述,意观无形的演变,接受历史之梳的篦击,体验文化圣水的洗涤,完成一次人生的学问积累。 雪岗编写的《清朝故事(修订版)》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内容推荐 《清朝故事(修订版)》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雪岗先生秉承林汉达先生的文风,精心选取材料,进行修订和编写,将历史生动风趣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严谨中不失活泼。本书上起“行痴天子”,下至“帝制归终”。 目录 行痴天子 学贯中西 收权撤藩 台湾回归 豆豉青菜 治河定边 皇储之争 撰文自辩 武举状元 容妃进京 编书毁书 达赖班禅 千叟大宴 和坤跌倒 平冤求雨 查赈遇害 禁门之变 启蒙先生 鸦片之祸 太平天国 权归太后 开办洋务 明耻变法 庚子大难 革命潮起 蹊跷驾崩 武昌起义 帝制归终 试读章节 公元1644年,清军进了北京,原来的“大清国”掌管了全国,清朝也就开始了。清朝和明朝差不多,皇帝不管在位多少年,都只用一个年号。清朝人也喜欢用年号称呼在位的皇帝。这比以往用谥号或是庙号叫着顺嘴儿。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他活着那阵儿还没有,就容易让了解历史不多的人给弄混了。 清朝进关头一个皇帝福临,庙号世祖,年号顺治。顺治帝即位的时候才六岁,所以军政大事都是叫他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管着。多尔衮本来挺想自己当皇帝,他打小就聪明,计谋多,在兄弟当中拔尖儿,又立了几回战功。皇太极一死,他就有心出头挑大梁。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都把着军权,跟他一个心眼儿。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也想接班。豪格虽说是多尔衮的侄子,倒比他这个叔叔大好几岁,拥护他的人很多。两个人较起劲来,谁都不想让步。这就叫福临有了机会。 福临的亲妈庄妃是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她在皇太极后妃里地位不算高。可凑巧,她的堂姐嫁给了多尔衮。如今,看着姐夫和豪格争皇位,她就对多尔衮说:“按功劳论才能,你当皇上没的说。可你哥哥的儿子们不会答应,闹起来对谁都不好。这个理儿,你可比我明白。”多尔衮问:“你有什么高见?”庄妃抿嘴一乐,说:“不如让我儿子即位。你当摄政王,什么都由你说了算。他一个孩子家,能不听你的吗?”多尔衮一想,自己的实力跟豪格比,不占上风,争起来不定怎么样。他就同意了,把这话一说出去,上上下下都说行,豪格也不好再争。这么着,福临即了位,庄妃给尊为太后,就是孝庄太后。多尔衮当了叔父摄政王。一块儿摄政的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比多尔衮大十多岁。 赶到清军入了关,打败了李白成和张献忠,又灭了南明福王和唐王,多尔衮的功劳就大了去了,又被顺治帝尊为皇父摄政王。这等于说,顺治帝把多尔衮看成了亲爸爸。有些人就琢磨,是不是孝庄太后下嫁了多尔衮呐?其实古时候,把功劳特别大的臣子尊为“父亲”的不稀罕。可这么一来,多尔衮就给自己埋了祸根。他做事挺专横,容不得人,有了大权就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了。像把皇帝的大印拿回家里、凡事不和皇帝打招呼什么的,这种事都短不了,可也都犯了大忌。 多尔衮把豪格和济尔哈朗看成对头,想着法儿地整治。有人揭发豪格背地说他的坏话,要造反,他就杀了豪格的亲信,还要杀豪格。顺治帝是豪格的弟弟,见哥哥要给杀了,难过得直哭,饭也不吃了,多尔衮才罢了手。小皇帝为这事特恨他。没多久,多尔衮又说豪格重用坏人、让部下冒功领赏,犯了大罪,把他的爵位免了不算,还给下了狱。豪格也是立过大功的,哪受得了这份儿窝囊气呐?没多久就死在牢里。济尔哈朗一直向着豪格,多尔衮也一直压着他,末了儿把他的摄政资格降为辅政。济尔哈朗表面顺从得像猫似的,心里也恨极了,把多尔衮干的事一笔一笔都记着,等有机会报复。 公元1650年秋天,多尔衮有一次到古北口打猎,不小心掉下马来,摔伤了膝盖,治不好就死了,才三十九岁。十三岁的顺治帝亲政,追封多尔衮是“诚敬义皇帝”,就是名誉皇帝。葬礼也是照着皇帝的规格。哪承想,才过去两个月,济尔哈朗他们就揭发起多尔衮来,摆了好多不是,说他早有篡位的心肠,应该降罪。顺治帝立马翻脸,削夺多尔衮爵位不说,还没收了家产。受过多尔衮气的那帮子人刨了他的坟,拉出他的尸首又打棍子又抽鞭子,连脑袋也给砍了。旁眼人都说,当年多尔衮整豪格过分,如今这么整多尔衮更过分。 别看顺治帝还是个孩子,可他知道有权比有什么都要紧。亲政以后,他就直接掌握了正黄、镶黄、正白三支最厉害的军队,叫上三旗,下五旗的旗主也说好要由皇帝任命。对大臣,他也学了明朝的办法,设立内阁,让大学士辅政,还重用汉族的文官武将。再就是收取人心,他也懂。清朝刚入关那阵儿,还是用满洲老习惯,。谁骑马跑一圈,就把百姓的地和住处都圈进来,他所有,人也成了他的奴仆。这规矩太原始了,搞得好些农田成了牧场,变成了荒地。汉人哪有不反对的呐?顺治帝就下令把圈的地退还原主,以后不许再圈占民间房屋耕地。这么一来,清朝的执政水平就提高了一大块。 顺治帝把太监又恢复起来,宫里一下子召进好几千太监。有的御史反对说:“历朝历代,太监都是祸害,洲人一向不用太监。”顺治帝急了,板起小脸儿说:“我用太监可不许他们干政,和历朝历代不一样。你们就甭管了。”这件事虽说办得不好,可大臣们都看出来,顺治帝人小心大,脾气暴躁还挺拧。别说文武百官了,就是太后,也拿他没办法。P1-4 序言 1978年初春,我来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这本是一次自找上门又“走错门”的工作调动。我当时是想去中国青年出版社,可不知中青、中少是一家,直到报到那天,人事部门告知安排到中少社,我才知道内情。在此之前,我对少儿读物既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记得第一天到中少社上班,一位社领导接见我,我还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想法,希望有机会转到中青社。没想到,这次进了中少社大门,竟干了二十多年没有动,反倒是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少儿读物的感情。事业留人,回想起来,最早引我“献身”于此的,就是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 入社后不久,编辑室主任就把修订重版《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工作交给我。当时说好的是做这么两件事:一是对已经出版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进行修订,重排出版;二是编辑加工已经写好尚未出版的《东汉故事》。 据社领导讲,《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构想和组织的一套书,准备一个时代写一本。选择作者的时候就找到了擅长写通俗读物的林汉达先生。林先生曾写过《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后又写了《前后汉故事新编》,很有名气。约稿之后,他很快写出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和《西汉故事》并出版。《东汉故事》也已写完,因“文革”发生,没有出版。与此同时,林先生还写了更为简短的《上下五千年》,也没有写完。 中少社出版的这几本历史故事,是林先生著作中的精品,展示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是通过写历史故事来尝试用普通话写作,所以这几本书既是历史读物,也是语文读物。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合写起来是个难事。林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联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口头化语言,极少形容词和现成话,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 我在中学时代曾经读过《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也翻看过《春秋故事》,有很好的印象,现在能亲手编辑它,自然感到亲切。在仔细钻研过这几本书的写作方法之后,就很快进入了“角色”。除对前三种书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之外,还根据当时的修订方案,模仿林先生手笔,写了一篇“周游列国”替换《春秋故事》中“夹谷之会”。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他编排故事一线贯穿的方法,掌握了他的语言特点和用词造句的一些习惯。林先生写过一篇谈语言使用的文章,我也仔细阅读过。 ……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与这套书结缘以后,虽有间隔,但我从没有忘了它,大家也希望让它有个圆满结局,而不要成半截子工程。我多次表示:历史是常存的,历史读物是常青的,希望不至于落空。现在我兑现了诺言。留给今后编者和读者的话有三句:一要踏实编书,用心读书,学真知识,长真本事。二要掌握读历史书的方法,既要把人和事放在当时环境中分析,也不要被古人言行所牵引,做冷静的读书人。三是记住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凡书,必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套书不例外。能发现其中的局限和纰漏,也是会读书的表现。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心听无声的讲述,意观无形的演变,接受历史之梳的篦击,体验文化圣水的洗涤,完成一次人生的学问积累。 二○一五年一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通俗语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历史故事实在丰富,内容也真有价值,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用现代口语翻译或改写出来,让一般不大接触古文的读者也可以自由阅读。 ——林汉达(语言学家、教育家) 编作者打算把我国历史,从古到今,编一套《中国历史故事集》,一个时代编一本,一共编十来本,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值得欢迎的计划。 ——吴晗(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叶至善(出版家、编辑家) 在与这套书结缘以后,我从没有忘了它,同事们也希望它有个圆满结局。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 ——雪岗(编辑家、通俗读物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