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卓别林自传(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查理·卓别林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晚年撰写的自传,生动展现了一代喜剧之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完整回顾了贯穿其一生的电影活动。在书中,卓别林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开诚布公的描述。从他凄苦悲惨的童年,到通往世界电影工业的顶峰;从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打杂,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偶像,期间的辛酸历程以及种种是非,书中都有详细的交代,对于读者和影迷更好地了解卓别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卓别林的从影历程和创作经验,尤其是对电影艺术的独到见解。卓别林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对电影特别是喜剧电影的种种心得,以及为何他的喜剧表演会令人捧腹大笑,却又让人们在笑后品尝到泪水的苦味。 书中以较大篇幅描述了卓别林与当时世界各领域重要人士的交往经历,记录下许多与他们相关的有趣事迹。因此,这本自传不仅是卓别林个人电影生涯的精彩记录,更是一部生动、个性化的电影简史,而且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的人文风貌。 目录 第一章 童年 序幕 童年时光 兰贝斯贫民习艺所 兰开夏八童伶舞蹈班 艰难度日 第二章 演艺生涯 初登戏台 在卡诺剧团 第一次出国 初赴纽约 离开美国 基斯顿电影制片厂 埃山奈电影公司 互助影片公司 和道格拉斯的友谊 第三章 绅士流浪汉 第一国家影片公司 募购公债 第一次婚姻 重返英国 回到纽约 第四章 进入联美 联美影片公司 玛丽昂·戴维丝 《城市之光》 第五章 故乡之行 为《城市之光》作宣传 东方之旅 第六章 为自由而战斗 宝莲·高黛 拍摄《大独裁者》 一个孤独的人 初识乌娜 《凡尔杜先生》 好莱坞的最后时日 第七章 永别好莱坞 永别纽约 定居瑞士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威斯敏斯特桥通车之前,肯宁顿路还只是一条骑道。一七五○年后,才从桥头那儿新辟了一条路,直接通到布赖顿区。这样一来,我在那儿度过大部分童年的肯宁顿路上,就出现了一些建筑得很华美的房子,它们临街的一面都有铁栏杆围着的阳台,居民也许还在那上面看到过乔治四世驾幸布赖顿区。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那儿多数的宅门已经零落破败,改成了论间出租的住房和公寓。然而,其中仍有一些保持着原状,里面住的都是医生、富商和歌舞剧名角儿。每逢星期日上午,沿肯宁顿路,你不时可以看到一辆时髦的双轮弹簧马车,在一家住宅门口停下,准备接一位歌舞剧演员去兜风;经过十里路程的遨游,他可以远达诺伍德或默顿,回来时还要沿途停车,光顾各个酒馆,如白马酒馆,号角酒馆,以及肯宁顿路上的巨盅酒馆等。 我十二岁那年,常常站在巨盅酒馆外面,留心看这些大名鼎鼎的先生们跳下他们的马车,走进酒馆休息室,到那歌舞剧红角儿聚会的地方;原来他们星期日回家午饭之前,习惯是要在那儿来上最后“一杯”的。身上穿的是格子花纹衣服,头上戴的是灰色常礼帽,钻石戒指和领带别针灿灿闪亮:瞧他们风头够多么足啊!星期日午后两点钟,酒馆歇业关门了,于是这些顾客都一溜儿走到外边,彼此开一会儿玩笑,然后互相道别。这时候我总是出神地紧瞅着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因为他们有的摆出了神气怪招笑的一副架子。 等到所有的人都走了以后,那情景就好像是太阳隐进了云层一样。这时我才走向肯宁顿路后边不远那一排凄凉的破旧屋子,回到波纳尔弄三号,走上那道通到我们家小顶楼、摇晃得像就要倒塌的扶梯。屋子里的情景见了叫你感到沮丧,那儿空气污浊,只看到桶里的污水和破旧的衣服。在我要谈到的那一个星期日,母亲正坐在那儿向窗外呆看。后来,她转过了身,衰弱无力地笑了笑。屋子里很闭塞,它只略大于十二英尺见方,并且看上去要更加小,而那斜倾的屋顶也显得更加低。靠墙的桌子上摆满了龌龊的盆子和茶杯;低矮的墙根儿那块地方恰够安放母亲给漆成了白色的那张旧铁床。床与窗之间是一个小火炉,床脚头是一张旧扶手椅,它被拆开了改装成一张单人床,我哥哥雪尼就在那上面睡。但是,那时候雪尼出海去了。 那一个星期日,屋子里的气氛更使人感到抑郁,因为,不知道为了什么,母亲不曾收拾屋子。往常,她总是把它整理得干干净净,因为她性情开朗,兴致很好,并且年纪还轻,那时还不到三十七岁,她能使那间寒碜的顶楼显得十分舒适。特别是在冬天的星期日早晨,她总是让我在床上吃早饭,我一醒就看见小屋子里收拾得挺整齐,小火炉里的火烧得挺旺,炉台上的水壶热气腾腾,一条鳕鱼或者熏鲱鱼放在火炉炭围跟前,这样她烤面包时就可以不致让它冷了。母亲喜孜孜地出现在我身边,屋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开水灌进我们的陶器茶壶时发出了柔和低沉的声音,我这时候看自己的每周滑稽连环画:这一切是我在一个宁静的星期日早晨享受到的乐趣。 但是,那一个星期日她却无精打采地坐在那儿望着窗外。最近三天里,她一直坐在那个窗口,显得那么异样地沉默寡言,心事重重。我知道她很烦恼。雪尼出海了,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有收到他的信了,而母亲租来拼命做活计、挣点儿钱维持我们生活的那架缝纫机,已经因为过期未付分期摊付金而被收去了(这种事情是司空见惯的)。再说,我靠教舞蹈挣来贴补家用的每星期五个先令也突然落空了。 我不大留意我们的经济恐慌,因为我们经常在那种恐慌中过日子;再说,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儿,我对家中的烦恼事情很容易淡忘了。仍旧和往常一样,我总是放学后才回家,帮母亲做点杂事,倒掉污水,拎一桶干净水上楼,接着就匆忙赶到麦卡西家去,在他们那儿度过整个黄昏——只想到要躲开我们家令人愁闷的那间顶楼。 麦卡西夫妇是我母亲在歌舞团内演唱时认识的老朋友。他们在肯宁顿路比较幽静的地方租了一套舒适的公寓房子,过的那种生活在我们看来是相当富裕的。麦卡西夫妇有一个儿子叫沃利,我总是和他一块儿玩到天黑,照例要被留下来吃茶点。而那样留连着不走,我就扰了他们好多顿晚饭。有时候麦卡西太太探询母亲的近况,问最近怎么没有见到她,于是我就托词掩饰一下,原来母亲自从生活潦倒后,就难得去看她剧团里那些朋友了。 当然,有时候我也待在自己家里,于是母亲就沏一壶茶,用烤肉上滴下的油煎一些面包,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再读一个小时书给我听,她书读得非常好听,这时我就感到和母亲在一块儿很快乐,觉得自己待在家里要比去麦卡西家更好玩儿。 再说,那天我一走进屋子,她就转过身来,用谴责的眼光瞅着我。我看到她那副模样,不觉大吃一惊。她面孔消瘦,形容憔悴,眼睛里露出了一个人熬受着痛苦时的神情。一种无法形容的悲哀控制了我,我一时感到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想要留在家里陪着她,又是急于摆脱开家中的一切烦恼。她愣头愣脑地瞅着我。“你干吗不上麦卡西家去呀?”她说。 我差点儿哭了出来。“我要陪着你。” 她别过脸去,茫然地望着窗外。“快到麦卡西家去吃你的晚饭吧——家里没你吃的啦。” 我听出她的口气里是在责备我,但是我仍旧赖着不肯走。“既然你要我去,那么,我就走吧,”我最后勉勉强强地说。 她苦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脑袋。“好,好,你快去吧。”虽然我也曾央求她让我留下,但是她坚持要我走。看到她一个人留在那间可怜的顶楼里,我走的时候怀着负疚的心情,但是当时压根儿没想到,就在此后不多几天内,一件可怖的噩运就要降落在她身上了。 P5-7 后记 十九世纪末发明了电影放映机,不久电影就成为娱乐和宣传工具。美国最初是在一些游乐场内放映粗陋的影片。一八九九年,埃德温·S.波特首次献映了故事片《一个美国救火员的一生》,一九0三年又映出了长达一本的《火车大劫案》。于是美国各地纷纷开设所谓五分钱电影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电影工业初具雏形,制片商群集加利福尼亚州,主要是为了避免东部电影垄断发行的控制,同时因为旧金山一带阳光充沛,适宜于当时用的摄影方法摄制影片。西席·地密尔早期导演的电影和麦克·孙纳特监制的喜剧片,为好莱坞电影业奠定了基础。由于看电影是比较便宜的娱乐,电影业在美国经济萧条的年代里发展得很快,再加欧洲各国的电影在两次大战中受到限制与打击,于是美国电影业便一时独霸全球。一九三0年至一九五0年可称为好莱坞电影全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日益普及,电影亦随之寝衰。好莱坞制片商多用色情、暴力、盗案等内容吸引观众,电影的品质更江河日下,美国电影的统治地位很难继续维持,它在艺术方面已为其他国家所取代。 卓别林于一九一三年去美国拍电影。最初是与麦克·孙纳特合作,先后参加了基斯顿、埃山奈、互助、第一国家等电影公司,并成立了联美影片公司,从一九一三年起至一九五二年,也就是从好莱坞电影草创之日起,经历其全盛年代,直至其衰微时期,他前后一共演了八十余部电影。纵观卓别林拍电影的一生,以及他所记载的见闻,我们仿佛重温了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兴衰史。 卓别林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还不仅是一部电影史。他不但生动地叙述了自己不平凡的身世,更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了他所结交的许多知名人士,包括政治家、科学家、诗人、画家、小说家、剧作家、雕塑家、芭蕾舞演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新闻记者,下逮政客、财阀、富商贵介等。作者以其艺术选择的眼光,描绘了这些人的特点,辑录了他们的逸事,其中不少材料都是极有趣的典故。 当然,自传中最有价值的材料,应推那些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作者缕述了他对摄制电影,尤其是对编演喜剧片的种种心得,如说明演喜剧时应如何刻画性格;指点如何以讽刺为中心思想,形成故事的结构,穿插各种笑料;泛论笑料应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探讨笑料的来源;辨析幽默的意义;阐明影片的主题;联贯思想、动作与表情的关系;甚至谈到精简时间与决定摄影机位置等具体问题。虽然与卓别林同时代的某些影评家已批评他的摄影技术是老式的,说他未能紧跟上时代,然而,像这样一位喜剧天才艺术家,薪传自己毕生的创作经验,纵谈备个方面的体会,如果将其作为演导电影,尤其是作为编演喜剧片的参考,相信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小人物”,给观众带来了笑与泪。在他的影片中,喜剧与悲剧的成分多交融在一起。讲到这一创新,自传中追捕亡羊的故事虽然有趣,但未必就是启发他演这类影片的主要原因。英国作家莫姆认为,悲伤的成分反映了卓别林留恋穷苦生活的阴郁心情,此说似更能说明喜剧片的特点。尽管卓别林不肯承认,甚至还驳斥了莫姆的“谬论”,声明自己是喜欢金钱的,是向往上层社会的,但同时又嗟叹,自己一直不能忘怀出身低微,经常担心受人轻视,暴富后只感到凄凉,成名后只觉得孤独,而这一切就清楚地说明,卓别林是生活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里,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社会里,而这些可笑又可悲的成分不但体现在他本人身上,也反映在他所演的电影里,这就使怀抱同情的观众笑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但我们看了卓别林的电影,不仅仅是怀抱同情而已。有谁能不敬仰这样一位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艺术家?正当希特勒喑蟋叱咤,气焰万丈,欧洲那些尸居禄位的执政者都仓皇失措,但求自保的时候,这位艺术家竟毅然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再不能一心去迎合妇女的兴趣,写浪漫故事或爱情问题”。在影片公司的警告下,在美国当局的恫吓下,他威武不屈,拍摄了他那部轰动全世界的《大独裁者》,淋漓尽致地嘲笑了这个狂妄嚣张,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伸张了正义,鼓舞了人心。《大独裁者》的片尾演说词,道出了一切热爱自由者心底里的话:“我要向那些听得到我讲话的人说:‘不要失望呀。’我们现在受到苦难,只是因为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在即将消逝之前发泄他们的怨毒,满足他们的贪婪。这些人的仇恨会消逝的,独裁者会死亡的,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去的权力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几句话说得多么透彻,多么雄伟。这部电影不仅在四十年代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这篇演说词将永远是宣扬真理的号角,是慑服一切专制独裁者的判词。戏里的丑角实际是一位英雄,是一位战士,真正可笑的小丑是到头来被人民判了罪,永远被人民唾弃的独裁者。 本书根据英国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一九六四年版本译出。从内容看来,自传是作者一九五三年移居瑞士韦维后所写,完稿不早于一九五七年。其后作者虽曾于一九五七年拍摄《一个国王在纽约》,一九六六年拍摄《香港女伯爵》,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去世前,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主要已概述于这本自传中。据说一九六四年后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又重版此书,然而估计新版在内容方面不会有多少补充了。 译者 一九七九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