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l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由本书编写组编著的《让青少年懂得尊老爱幼的故事》带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让我们抓住希望,对今天更加珍惜,对明天充满自信!《让青少年懂得尊老爱幼的故事》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
刘邦敬老得贤臣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族。其父刘瑞(刘太公),字执嘉,生有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刘邦,刘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刘邦已经有48岁了。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楚怀王与他们约定,先进人咸阳者为关中王。
刘邦率领大军直捣秦国国都的门户——函谷关。他途经高阳(今河南杞县西边),要消灭驻扎在那里的秦军。
高阳有位很有韬略的名叫郦食其的老人,酒量大得惊人。他看到刘邦是个能成就大业的人物,就让在刘邦帐下当骑兵的一个乡亲引见,想见刘邦,愿为他效劳。刘邦答应了。
郦食其来到刘邦居住的驿舍,进到屋里,看见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这不是见贤者之礼,郦食其故意慢腾腾地走到刘邦面前,作揖而不拜。刘邦见来人是个60多岁的儒生,坐在床边纹丝不动。
郦食其看到刘邦这样傲慢无礼,很生气,高声问道:“足下带兵到此,不知是帮助秦国攻打起事的诸侯呢?还是帮助各诸侯讨伐暴秦?”
刘邦听他说话这样随便,明知故问,也不下拜,举止故作斯文,于是大动肝火,吼道:“你真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天下人谁没有尝过暴秦的苦头?天下的豪杰都讨伐秦,我怎么会去助秦?”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足下如果真心讨伐暴秦,为什么见到年长的人这样无礼?你对待贤人这样傲慢,谁还为你献计献策呢?没有贤才相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推不倒暴秦的。”
刘邦听了这番话,知道自己失礼了,急忙擦脚穿鞋,整好衣冠,向郦食其道歉,请他坐在上座,并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有何良策,请多多指教。”
郦食其见刘邦改变了态度,又虚心求教,便对他说:“足下的兵马还不到一万人,就打算长驱攻入秦国的国都,这好比是驱赶着羊群扑向老虎,只能白白送命。依我看不如先去攻打陈留。陈留是个战略要地,城中积存的粮食很多,作为军粮足够用,而且陈留交通四通八达。”
郦食其向刘邦献出了这条妙计,刘邦非常高兴,请郦食其先行到陈留。然后选派一员大将领一部分精兵赶到。郦食其来到陈留。见到县令,劝他投降,县令不肯。郦食其就在酒宴上灌醉了县令,然后偷出县衙令箭,假传县令的命令,骗开城门,把刘邦的军队放进去,砍死了县令。
第二天,刘邦的大队人马进入陈留。由于郦食其事先早已为刘邦写好了安民告示,刘邦一进城,就受到百姓的欢迎。刘邦看到陈留果然贮有大量的粮食,十分佩服郦食其的神机妙算,于是,封他为广野君。
刘邦在陈留招兵买马,军队扩大了将近一倍。抢在项羽之前攻入了关中。最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来,一代代人由孩童到老人,不管在任何时期都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就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和长辈,是一个文明人的象征。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就十分重视老人的生活,那时人们过着平等互助的氏族部落生活,采果、打猎等重体力劳动都是由身强体壮的青年人去干,在分配食物上却是偏向老人和长辈,团结互助成为原始人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我国奴隶社会也曾提出礼、孝、智、仁等道德规范,里面也渗透着尊老敬贤的思想。
俗话说得好:富不孝敬枉为富,穷能孝敬光祖宗,家有千金万两银。不如孝敬父母亲。古人云:“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青年人的义务。
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知培养一个人谈何容易。长辈对晚辈的培养,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培养晚辈,是与之具有亲缘关系的长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晚辈的健康成长,有赖于长辈的栽培;而晚辈的成才,又是长辈的殷切希望。对于晚辈,长辈应当注重双方的语言交流,通过彼此之间的交谈,及时交流思想,并且有意识地进行批评、指点或者帮助。这就是对晚辈言传的基本意义。倘若长辈为老不尊,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当面跟晚辈说一套,背着晚辈又去做另外一套,那么即使可以骗对方一时,也终有被对方识破之日。到了那个时候,长辈不仅会失去晚辈的信任,而且还会对其产生恶劣的影响。与此相反,长辈若是言行一致,凡事身体力行,就会为晚辈树立良好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每一个作长辈的人,对于自己在晚辈面前的示范作用,绝对不应当忽略或者低估。
古人云:“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每个人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大家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行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薪时代青少年的责任。
总之,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阅读尊老爱幼的故事,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应为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书中故事不仅为了启发大家,更希望引导大家从故事中学美德,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模范。人人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