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并非清一色的水泥森林。钢筋水泥的建筑之间往往留有余地,那是古老坊巷里弄的痕迹。巷子里流淌着千年以前的护城河,如今水流缓缓,沧桑依旧。我看见小水渠上方有一座悠悠古桥,桥头曾经雕刻精美的石头狮子和莲花图案被风霜侵蚀了棱角,依稀可辨的凹凸依旧向匆匆过客彰显着当年的做工精良。古桥弯弯,对岸是一株古榕,沧桑的根须独木成林,揉进护根的泥土,又繁衍出世世代代的新生命。古榕旁边总有供奉地方神的神龛或小庙,终年香火袅袅。古城人坚信,只要精诚所至,什么样的神,无论是临水娘娘,还是齐天大圣,无论是田螺姑娘,还是裴真人、南天照君、关公老爷、孔夫子,个个都会显灵。很多坊巷里的老屋在历史上都曾是官员商贾的豪宅府邸,而今却沦为市井凡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陈迹不能与名胜相媲美,在我看来却更具一番风味,那接地气的温暖,刹那间如暖流溢满心田。
独自踏上悠悠古桥,仿佛听到他们深沉均匀的呼吸,他们如同隐士,藏匿于喧嚣都市之中。落寞却闲适地继续当着古城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见惯了高楼乍起和王朝倾覆,辉煌或倾颓。灿烂或暗淡,都安之若素。鲜至的跫音,就在不经意间,带着我的思绪,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
宋代的福州,水系纵横,贸易繁荣。据考证,当年的福州城内,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中心城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密布的水网上,众多古桥造型各异、仪态万千,成为沟通水系的纽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根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至今仍保存近400座。三坊七巷里的“琼河七桥”(又称“琼东河七桥”)便是福州古桥建筑艺术的代表。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罗城。唐朝末年,王审知建“闽国”,在子城外建“罗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并开凿了环绕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其中,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于城北,平民及商业区居南。此后,三坊七巷的里坊格局逐渐趋于完整。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从古至今都地处城区繁华地带,坊巷内交错的沟渠可与内河琼东河、安泰河相通,“琼河七桥”便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清朝《榕城考古略》有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又西经福枝桥、新桥。至安泰桥、澳门桥、虹桥,稍转向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馆驿桥,而会于观音桥。”这段话中的“城内之河”指的就是福州内河安泰河。1992年,安泰桥、澳门桥、板桥、二桥亭桥、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这七座古桥以“琼河七桥”之名,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泰桥
安泰桥位于安泰河中段,原名利涉门桥,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重修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安泰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11米,宽6米。
澳门桥
澳门桥位于“三坊”之一的光禄坊口,连接着现在的澳门路与南后街。澳门桥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其建筑构造为单孔石拱桥,长10米,宽6米。
著名闽剧《荔枝换绛桃》中的爱情故事就与澳门桥和安泰桥有关。据说在唐朝末年,居住在狭长内河两岸的男女,常常以互投荔枝和桃子表达爱慕之情。居住在澳门桥附近吉庇巷的画师艾敬郎与居住在安泰桥附近桂枝里的姑娘冷霜婵每天隔河相望,日久生情,冷霜婵决定投荔枝给艾敬郎,以私订终身。不料此时闽王征选宫女。冷霜婵被抢进了宫,这对恋人便眺进烈火中,化作一对鸳鸯。双双腾空飞去。
板桥
板桥位于“三坊”之一的光禄坊南侧,又名虹桥。始建于五代,原为木梁桥,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改为石梁平板桥。改建后的板桥长5.35米。宽3米,桥两侧有栏板、宝珠、望住,艺术价值高。
……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