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厦门记忆(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编写的《厦门记忆(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以几十个热门历史人文专题为主线,近200幅陈年历史影像为基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厦门一系列人文原点百年的变迁。旨在引领厦门市民和来厦门旅游的客人一起感受城市的百年记忆。用影像和文字践行习总书记“记得住乡愁”的教导。其中多幅历史老照片是新发现,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配合说明和研究的文字讲述厦门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些地名、事物、建筑等的考证结果。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以及图片观赏价值。

内容推荐

厦门,这座闻名海内外的风景旅游名城,其实也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编写的《厦门记忆(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由“厦门记忆”历史影像专题展延伸而来,但书稿中文字描述和影像篇幅、信息含量和文化品位较之展览都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因为编书才增补的许多老照片、老地图是首度公开的珍品,使这本书平添了收藏价值。

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33个接地气的岛城故事,在190幅历史和现实影像中穿越时空,诉说厦门人文原点的百年变迁,和读者一起去触摸城市的记忆,感受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的深层意义。

目录

“厦门”地名的由来

消逝的厦门城

水师提督衙门寻踪

厦门海关署衙探秘

中国邮政头一家

撩开“打石字”的面纱

寻梦“沙坡尾”

“鼓浪石”的前世今生

“鹿耳礁”寻迹

鼓浪屿兴贤宫

“番仔球埔”与网球

鼓浪屿上打壁球

保龄球在鼓浪屿

百年沧桑“协和堂

寻找“厦门塔”

被“活埋”的大船坞

演武场上看赛马

美国舰队到访厦门

从海后滩到鹭江道

“天一楼”何处是真身

再说“天一楼”

厦门现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近代马路之“开元”

天下为公“大同”炉

从“浮屿”到思北路口

华南城市第一园

“十大市场”觅乡愁

筼筜港的变迁

集美海滨访故垒

火车站的嬗变

湖里,一夜走红的山乡

后记

试读章节

“厦门”地名的由来

文/高振碧

“厦门”地名出现得很晚。这大概与它在地理上孤悬海中,历史上长期属同安管辖有关。自从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厦门就是地方三级政府治理下的一座默默无闻的岛屿。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有大陆的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居住在这座岛的南边,薛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北边,清道光《厦门志》溯望历史,感叹“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1100年前,先民们把这座岛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村落起了个顺口好记的名字叫“新城”。这从1973年泉州发现的唐大中年间(847—860)的墓志铭和2004年厦门出土的唐代陈元通夫妇墓的墓志铭中能得到清晰的印证。“新城”无疑是一座天然粮仓,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稻禾一茎多穗,于是“嘉禾”作为这座岛屿的名称,伴着半耕半渔的悠然景象延续了数百年。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便成了这座岛屿新的官方地名,下设四个都。明代朝廷,面对海上民间贸易和倭寇袭扰边疆,推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嘉禾屿内外海域成了重点设防的地方。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为沿海戍兵防御倭寇,“城厦门,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见清道光《厦门志》卷二《沿革》)。这就是海防史上有名的“中左守御千户所”。这段简约的文字透露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城厦门”说明在“中左所”之前,嘉禾屿就有“厦门”的地名存在。

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的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地为“下门”。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日夏门”,说明“下门”也曾写作“夏门”,后来才雅化成“厦门”,沿用至今。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纂修的《鹭江志》,指厦门(时别称“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诚海疆要地也”。主编薛起凤在《总论》中写道:“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日‘门’也。”按上北下南的通俗说法,泉州之南,即为下方的门户。

厦门地名的演化都以闽南话“下”的发音“e”作为依据,才会出现厦门的“厦”字,在汉语普通话中和“下”字同读“xia”,而不读大厦的“厦”(sha),成为地名孤字。此中,绝无“祖国大厦”的含义。

江夏侯周德兴为了提升驻岛军事机构统一指挥功能,进一步强化对海上来犯之敌的威慑力量,选择在俯瞰港湾的高坡上建筑石头城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作为军事设施的“所城”竣工,“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约1417米×6米,见清道光《厦门志·城寨》)。城堡就取名“厦门城”。历史日晷的时针指向公元1394年,“厦门”第一次以官方确认的地名载入史册。但此时“厦门”只是山坡上的那一小圈子军事城堡,“中左所”代表的才是方圆五十里的全岛。(P1-P4)

序言

这是一本让你记得住乡愁的书,里面有一叠看得见的城市年轮,每页都是有图有真相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在大江南北传唱,让许多初涉世事的心灵,感知先辈记忆的沉重;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首《乡愁》的诗,在海峡两岸传咏,让许多乡音未改的游子,爆开少小记忆的闸门;今天,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响起“记得住乡愁”的声音,这是智者对人文记忆的呼唤。

记忆是一种财富,它是民族精神的积淀;

记忆是一部史诗,它是国家情感的流淌;

记忆是一艘风帆,它是城市文脉的舒展;

记忆是一盅清茶,它是黎民家事的浮现。

厦门,这座风水先得的岛城,因为开放包容而成为世界现代摄影术最先登陆中国的口岸之一。在利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同时,多了一种影像定格历史的手段。一百多年来,不论是源自外国摄影家或是中国摄影师按动的快门,也不论是通过蛋白或是银盐显现的影像,都无不生动、准确、客观地捕捉到厦门原生态的地理景观、人文风貌。这些看得见影调的历史,带着海风磨砺的斑驳,裹着时间包浆的痕迹,是厦门地方史料宝藏中高品位的富矿。这些闪烁着人文光芒的历史影像,已经成为厦门地方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厦门饱受海洋文明的云蒸霞蔚,也有感于厦门坐拥历史影像的天然优势,厦门的收藏家和人文学者把收集、研究和利用历史影像当作留住城市文明履历的课题。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次社会亮相,即凭着大家对这座城市的满腔热忱,以志愿者公益行动的心态,汇涓涓细流于浩瀚江海,把收藏与研究的丰硕成果整合出“厦门记忆”大型系列历史影像专题展。

图文并茂是这个展览的一大特色。33个接地气的岛城故事,在190幅历史和现实影像中穿越时空,诉说厦门人文原点的百年变迁,和读者一起去触摸城市的记忆,感受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的深层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近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见多识广的专家们通过“厦门记忆”这种展览形态,看到了中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并得出“值得全国推广”的权威结论。而要延续“厦门记忆”展览的精彩,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一地方文化的盛宴,编辑成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一个精彩纷呈的展览,演绎成一本珠玑满目的书,这就是鹭江出版社帮助我们呈献给你的《厦门记忆》!

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白延蜻

2015年11月15日

后记

后记

2015年10月1日,“厦门记忆”系列历史影像专题展在厦门市中心白鹭洲公园摄影广场展出,图文并茂的展览形态、记得住乡愁的策划诉求,观众第一次获得了全新的人文认知感受。社会各界对展览的关注度远超预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分地域籍贯、也不论男女老少,都普遍点赞亮灯。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期待策展方能将其编辑成书。

因为是民间社团公益办展,从文案策划、选题征集、制作布展到值守讲解,已经一波三折费尽牛劲,出书更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不过只要执着和心诚,民意驱使下的机遇随时会出现。

“厦门记忆”已经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所以将其作为书名沿用,并希冀得到读者认同,成为大家书橱里耀眼的藏品。本书内容由“厦门记忆”展览延伸而来,但书稿绝不是展览的简单复制。较之展馆局促的展示空间,书稿中文字描述和影像篇幅、信息含量和文化品位都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因编书才增补的许多老照片、老地图是首度公开的珍品,使这本书平添了收藏价值。

这是又一次时空的穿越,和五年前成群结队田野调查不同,这回是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诸位同好操刀提笔,借众人思绪尽其所能,破解历史影像的密码,编织厦门的集体记忆,书写鲜为人知或知之不甚的港城乡愁。这是一次积沙成塔的尝试,选编的33个专题(展厅里展示的是30个),是33个娓娓道来的人文故事。是33个有图有真相的历史考证。它们各自成章,又都紧扣“厦门记忆”这个主题,代表了当下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同好们的收藏和研究水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中历史影像的英文注解,因年代的不同出现Kulangsoo、Kulangso、Kulangsu的差异,均指鼓浪屿。近年,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进行中,文本统一把鼓浪屿翻译成Kulangsu。另外,书中部分历史影像源自百年前的明信片,由于受早期印刷技术和纸质等因素影响,影像品质有些粗陋,特此说明。

《厦门记忆》成书之前,要感谢参与撰写文稿和慷慨提供影像藏品的朋友,由于大家的努力才有眼前的这份成果。要感谢厦门市政协领导始终不渝的关心培植,有效地鼓励了这群历史影像收藏、研究爱好者的热情。要感谢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倾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使一场梦想变成现实,并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要感谢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公司提供了展览场地,让“厦门记忆”系列历史影像专题展得以和市民见面。

《厦门记忆》成书,机遇之外更有缘分。展览伊始,重视地方人文历史图书出版的鹭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余丽珍女士即多次到展厅深入调研、商定出版事宜,观展的人气和出版的热情旋即催生出这本一定会热销的书,感谢鹭江出版社慧眼识珠圆了大家的梦!  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会长 高振碧

2015.11.1于厦门禾祥西拾荒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