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用基因技术回答“人类从哪里来”话题的颠覆性著作。《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赞誉《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为《文明之光》前传并作序推荐。生物社会学之父E·O·威尔森,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D·沃森、《新科学家》《科克斯评论》推荐。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作者尼古拉斯·韦德通过基因图谱从遗传学、生物学、历史及社会科学等视角,追述人类在史前五万年中的演化,其中关于语言、基因和种族进化的阐述,突破了传统专业叙述方法,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思考,阐述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内在根源。内容横跨多学科,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社科人文科普书。
人类最初的语言昕起来像什么?我们最早的祖先是不是好战?最初的社会有多大的规模?
专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对这些未解之谜有着种种猜测。但直到近几年来,基因科学才开启了一个信息宝库,填补了我们对人类起源认识的种种空白。在《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一书中,纽约时报著名科学记者尼古拉斯·韦德详细地描述了这些鼓舞人心的发现,从我们身体的体毛特征到成吉思汗的秘密。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充满了启示,第一次回溯了五百个世纪之前人类史诗的第一个篇章。
语言的本质
许多人认为思维不能没有语言,两者如出一辙,还有人把语言等同于说话。对语言学家来说,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动物可以有丰富的思想过程,黑猩猩自然知道所有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谁可以合谋,但它们不能把思想变成语言。说话只是语言的一部分,其他还有书写和手势,如美国手语。语言学家把手语和口语一样认证为语言,它们都有完整的词法和语法。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说话,而是把思维转化成物理输出的一个系统,通常以说话和书写的方式。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大脑能够处理两个综合系统:一个产生词汇,另一个产生语法。
这种组合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的词汇量问题。许多动物用一系列的呼叫来交流,每一呼叫都有特定的意思。如果人类语言运用同样的方法,超过一定数量后,呼叫声就会相像得不可区分。但自然选择排除了那些无穷词汇,使得词汇系统建立在一小套清晰可分的语音基础上。这些语音能够连起来形成无限的组合,每一个组合可以任意地代表一个意思来形成语言。这个系统称为组合是因为它用不同的元素组合成词。
用组合系统来解释词法就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几个不同而又相关的方面。最初的答案来自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人的大脑里一定有一个普适系统使得儿童能学会他们周围所说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语言有很多的语法规则,但那/看起来像是同一系统的变化。乔姆斯基把这种学习机制叫作普适语法,同一词也用于描述多种语法的共通原理。
许多学者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大脑是一个普适的学习系统,它起始于空白,没有什么专为语言而设的预编程序或遗传电路。人类行为自然比其他动物更有控制意识,但动物的许多行为也与遗传有关。通过研究实验室中的蛔虫之类的动物,生物学家可以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行为。我们可以假设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有遗传基础,尤其是学习语言和认别面孔这样基本又复杂的功能。
以语言为例,词汇和词法的组合系统如此复杂,很难想象一个婴儿能够很快地从零学起。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演化把基本的语言学习能力嵌入大脑的神经系统。如达尔文的观察,学习说话的能力也许是天生的,但写作能力却不是,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里需要勤奋学习。最近发现的一个人类基因看来与语言直接相关,支持语言的能力是先天的这一观点。我们下面来谈一下。
世界各地的儿童都能在同样的发育阶段很容易地学习语言,清楚地表明遗传功能在一定年龄发挥作用。乔姆斯基断言普适语法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作为发育能力的一分子嵌于基因中,在一定的时间显现出来。
但乔姆斯基和其他的理论语言学家们并不关心人类的进化如何激发语言的进化。在2000年之前,语言学学会的《语言》杂志中没有关于语言进化的专著。“语言学家为什么如此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自我否定的条条框框?这本身应该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夏威夷大学的德里克·比克顿写道,他是仅有的几个探索语言起源的语言学家之一。
几位知名的语言学家指责乔姆斯基需要为此失误负责。批评者认为他提出的普适语法系统如此之复杂,根本无法逐渐演化形成,因为它在最终结构成形之前毫无用处。这种批评也许有所不公,因为进化可以很好地解释如人眼和人耳之类高度复杂的系统如何渐变而成。无论如何,语言学家们还是认为乔姆斯基阻碍了任何关于演化的争论。“普适语法的反对者认为不可能有普适语法,因为它不能通过任何进化途径产生。”雷·杰克道夫写道,“乔姆斯基总是在否定演化的作用。”
“即使乔姆斯基愿意猜测语言的起源,他的评论总是压制阻碍理论语言学家对此的兴趣。比如,他极力反对普适语法有助于人们生存和繁衍的观点。”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佛雷德里克·纽迈尔写道。这两个批评者都不是等闲之辈,纽迈尔是美国语言学学会2002年的主席,杰克道夫是下一年的主席。
乔姆斯基否认他阻碍了人们研究语言的演化,认为他的观点备受误解。“我毫不反对对语言进化的研究。”他说。他在25年前讲课时就简单地勾画了他的观点,但因为对它了解不够就一直将其束之高阁。他始终认为罗列各种情况来解释语言的演化并不难,但找到合理的解释并非易事。 行外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杰克道夫和纽迈尔会把忽略演化的现象归罪于乔姆斯基,他们的同事们毕竟都是独立自主的学者。然而,如史蒂文·平科指出的,乔姆斯基确实能影响他人,一来是他的学术地位,二来是他独断的辩论方式,常常造成领域内分裂。
“为什么一个人的观点会如此举足轻重?”平科说,“事实是,乔姆斯基对语言学过去有、一直还会有非凡的影响。他既有言听计从的狂热追随者,又有势不两立的敌人。这使得学者们很难接受他的某些观点(语言是一个脑力、组合、复杂、部分遗传的系统),而反对他的其他观点(他语法理论中空想多变的技术细节,他对演化或其他理论的敌对态度)。”
尽管进化论已经是生物学的基础,但像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语言学家还没有习惯于从进化论中找答案。平科就是这样的语言学先行者之一。与保罗‘布鲁姆合作,他写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来达到一个他自称为“极端无聊”的目的。与乔姆斯基和科学历史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的观点相反,他的目的是要向语言学家们证明,“人类语言和其他专门的生物系统一样,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P34-37
吴 军(《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作者)
非常有幸受电子工业出版社之托,为《黎明之前》(Before the Dawn)一书中文版写序言,尤其是这本书还恰巧扮演了拙作《文明之光》前传的角色,这件事情就显得更有意义。《黎明之前》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佳作。我们一般在谈论历史时,都是从人类文明开始之后谈起,就连我在写作《文明之光》时也是这么做的。而对于再往前的关于人类的故事,由于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加上留下来的实物也甚少,所以今天的人们对此知之甚少,相关的读物更少。但是,人类在文明开始之前的历史,几乎占到了人类历史的90%。
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我们的祖先的早期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一直对此非常好奇,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如果往更深一点思考,就涉及一个人类终极的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在过去,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就在最近的十多年里,遗传学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帮助历史学家勾画出一幅比较清晰而完整的关于人类进化、发展和迁徙的图画,其中很多结论具有颠覆性。一个最让中国人惊讶(而不安)的结论恐怕就是人类起源的同源说,即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种族的人一样)都是源于非洲的现代智人的后代,而和曾经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种猿人(包括元谋猿人、蓝天猿人和北京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个观点和过去教科书里的说法完全不同,以致于中国的一些学者至今拒绝接受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遗传学的证据非常有力地证实了这种观点,当然同时也就否认了中国过去教科书里的观点。
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这方面的权威——复旦大学遗传学教授金力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这个认识转变的过程。他讲到,他本人以前因为(从教科书里)所学的知识都是说中国人(以及东亚人)和世界其他的民族不同,是各种中国猿人的后代,因此当看到西方学者提出的同源说后,本能地有抵触心理。于是,他自己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成果来否定人类同源的学说,以支持中国过去教科书里的观点。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他在中国各个地区对成百上千个家庭进行了DNA采样,经过比对发现,这么多不同的中国人样本中,没有任何一个样本能够证明中国人不是非洲现代智人的后代的证据;相反,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我们都是非洲现代智人的后裔。今天,在学术界大家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全世界70多亿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源于来自于非洲的共同的祖先。这个共识就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接下来,大家还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类要走出非洲”,“我们的祖先是何时离开非洲的”,“在当时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他们如何到达今天并不相连的美洲和澳洲大陆的”,“和现代智人共存的猿人还有很多,为什么他们都消失了”,当然可能还有涉及中国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气候比欧洲温暖,但是中国人却长了一副防寒的脸”。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一读《黎明之前》这本书。不过在这里,我不妨可以先透露一下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
和我们祖先现代智人共存的大部分猿人在智力上都不如前者。不过也有一个例外,而这个例外导致了人类祖先在迁徙过程中,遭遇了一次关乎人类存亡的“生死之战”。和现代智人竞争的是尼安德塔人,他们在基因方面和今天的人类非常相似,而且他们大都头大体壮,脑容量甚至比现代人的还大,智力发展水平也非常之高。尼安德塔人比人类的祖先更早到达中东和欧洲,因此,当我们的祖先试图从北非经过中东走向世界时,曾多次尝试但都未成功——尼安德塔人对东北非出口的封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人类的祖先最终到达欧洲时,和尼安德塔人展开了几万年的生存竞争。当时尼安德塔人已经能够制作相当成熟的武器,如带石尖的长矛,而且他们躯干长而大、四肢粗短的体型更适合在相对严寒的地区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类的祖先最终得以战胜尼安德塔人呢?一般认为,现代智人比其他猿人更富有想象力,这可以从现代智人和尼安德塔人当时住过的洞穴中找到证据;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智人可能还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总之,人类的祖先是赢在文化上,而不是在体力上。
《黎明之前》不仅给出了很多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而且详细地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当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破解这些难题时,就如同和一位神探在一起侦破一桩桩富有悬念的谜案,这个过程充满着玄机和乐趣。比如,书中介绍了人类的祖先是在什么时候穿上衣服的。这一点单纯从人类基因突变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不过,遗传学家从伴随人类周游世界的虱子身上找到了答案。虱子这种令人讨厌的寄生虫,只能生活在动物的毛发中,当我们的祖先在褪尽身上的体毛后,它们在人类身体上的活动空间只剩下了头发那一点点领地。但是,在千万年以后,当我们的祖先开始穿上衣服后,它们就迅速地进化,长出了能够勾住衣料纤维的小爪子,这就从“头虱”进化到了“体虱”,而体虱只有在穿衣服的人类身上才能找到,因此通过体虱出现(或者说头虱到体虱的基因突变)的时间点,就可以推算出人类大致在什么时候发明了衣裳。算下来至今大约已经有7.2万年了。
破解很多更复杂的问题(比如人类社会的形成),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而答案甚至不是单一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作者显然花了更多的心思尽可能地收集各种证据,并且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完整的图画。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将这些谜题一点点剥开,最终找到答案。
在《黎明之前》一书中,作者不仅提出问题、给予答案,更多地是启发读者的思考。比如,从现代智人战胜尼安德塔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又比如,从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角度看,为什么人类之间的信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此重要。再比如,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等等。我想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远古历史的好奇,而是要告诉我们,人类本是同根同源,从诞生到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常艰辛的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因为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环境,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产方式,最终导致了今天不同种族从外表到文化上巨大的差别。对这个过程的了解无疑有助于今天我们去理解(和宽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黎明之前》揭示了人类开启文明之光之前几万年的历史,全书不仅信息量极大,而且写得非常生动,中文版翻译亮点颇多,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朋友推荐的好书。
《黎明之前》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佳作。
——吴军博士(《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
在我所读过的关于人类遥远历史的书籍中,本书确实出类拔萃。
——E·O·威尔森(生物社会学之父,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普利策奖得主)
本书精彩综述了DNA族谱的改变,是如何使我们了解人类怎样从狩猎采集者进化成今日发达社会的一员。
——詹姆斯·D·沃森(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之一)
我一直兴奋地向我的朋友推荐此书……韦德……对科学的政治性、正确性的批评既有力又有新意。
——理查德·科恩《华盛顿邮报》
尼古拉斯·韦德提出了一个完美、无畏、负责和具有吸引力的解释……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常年不倒的意见领袖。
——莱昂内尔·泰格(罗格斯大学的查尔斯·达尔文人类学教授)
韦德对最近的研究做出了精彩的总结。
——《新科学家》杂志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美国著名书评杂志《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