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翁同龢/大家精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谢俊美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历任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他反对列强侵略,主张积极抵抗;经济上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边务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甲午战后主张召开世界大和会,立约共保中国……他就是翁同龢——晚清著名政治家,咸丰状元,同治、光绪两朝帝师。

《大家精要》之《翁同龢》带大家走进翁同龢的世界!

内容推荐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咸丰状元,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有凡晚清重大朝政活动无不参与。他反对列强侵略,主张积极抵抗;经济上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边务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甲午战后主张召开世界大和会,立约共保中国。关于国家治理,在法律上坚持“任法不如任人”;在文化教育方面强调“以德教为先”,传统与开新并包。在内政方面,主张从官制着手进行改革。援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力量,支持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维新第导师”。

目录

第1章 耕读世家

 家风清白守仪型

 少壮才名第一流

第2章 状元及第

 青天碧海感离合

 状元及第

第3章 弘德殿行走

 继父述志入值弘德殿

 给两宫皇太后讲书

 奏请太后权理朝政

第4章 毓庆官行走

 再为帝师授读光绪帝

 突出经世思想的教育内容

 德教为先

第5章 职管多部

 为杨乃武冤案平反昭雪

 参与会商收回伊犁的中俄交涉

 参与会商中日琉球问题交涉

 公拨民助弘扬文教

 奏请将黄宗羲顾炎武从祀京师文庙

第6章 首参军机

 查办云南军费报销舞弊集

 参加会商中法越南问题交涉

 校士抡才为国求贤

第7章 筦钥户政

 筹措西征军饷

 筹措堵塞郑州黄河决口要工巨款

 阻开中美合资华美银行

 建议缓修津通铁路

第8章 再参军机

 参加会商中日朝鲜问题争端

 反对割让台湾

 筹措对日赔款,办理对德、俄交涉

第9章 维新导师

 援引康、梁维新志士

 代拟宣布变法的国是诏

 开缺回籍

第10章 庐墓虞山

 平息西乡抢粮事件

 再遭严谴

 庐墓虞山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家风清白守仪型

据《海虞翁氏族谱》一书记载,翁氏祖先,出于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命氏。西晋末年,石勒之乱,翁氏北渡南来,居于浙西钱塘、仁和(今杭州)、海盐、余姚一带(今杭嘉湖地区)。北宋元丰年间,浙西翁氏一支迁居江苏平江(今苏州地区)。明初,江苏长洲(今属苏州)县相城里的翁寿一的幼子翁景阳入赘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这就是常熟翁氏始祖。

翁同龢的祖上属常熟翁氏乐志堂一支。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字子晋,号紫书,晚号潜虚。自幼家贫,犹节衣缩食,刻苦读书。他将自己书房名之为“困学斋”,自谓困学斋主人。在《困学斋记》一文中他写道:“困学者取孔子所称困而学之之义。以困学之人气禀有厚薄、清浊之异,清而厚者,明足以察己,建足以致决,不二过者是也;薄而浊也,愚而进于明,柔而进于强,困而学之者是也。”以顽强的意志,奋发自励和修炼自己,没有不能上进的。乾隆年间,考中举人。嘉庆三年(1798)选授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学正。自入清以来,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淮河泛滥,以致黄水与淮水一时并集于下,而海州首当其冲,成为受害最重的地区,废黄河故道正好从其境内穿过,流入黄海。翁成封任海州学正十三年。在任创建书院,编纂州志,先后八次奉檄救灾和赈灾。经手赈款数万而一文不染。学正薪俸微薄,一家老小终年过着“豆麦杂麸皮”、“饘粥拌野菜”的生活。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长年的奔波劳碌严重损坏了翁咸封的健康,嘉庆十五年病死学正任所。去世之日,海州士者“皆失声痛哭”,绅民们念及他在海州十多年的业绩,呈文知州,要将其入祀海州名宦祠。道光十三年(1833),终经江苏学政廖鸿荃、江苏巡抚林则徐坚请,又经两江总督陶澍据实呈奏,礼部奉旨依议。翁咸封官虽“卑”,但“绩显”。他实心实政、勤政爱民,清介自持、廉洁奉公,不“乘权藉势”的优良品质,无疑为翁家子孙日后做官为人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字二铭,号邃盒。其字“二铭”,系取自孔子“困而学之”和孔子弟子颜回“困学不二过之意”。幼年随父在海州学正任所,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母亲在家,翁心存则外出处馆,收入十分微薄。有一年旧历年三十,家中仍无米为炊,他不得不将一件旧棉袄送到当铺换了几升米度岁。嘉庆二十一年,翁心存考中举人,但举人只是功名,在当时还不能授职。只有考中进士,才能做官。因此,他一边温书,准备参加会试;一边为了家计,继续外出为人处馆。

道光二年(1822),翁心存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供职翰林院。从此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之路。三年后庶常馆散馆考试,翁心存以一等第一名,正式授为翰林院编修。此后他四次奉旨赴福建、顺天、四川、浙江主持乡试,先后担任广东、江西、奉天学政。这不仅使翁心存的门生遍布朝内外,而且也使翁氏的家境“今非昔比”。后来,翁心存用这些俸银在常熟购买了一座明代宅院,这就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綵衣堂”。难能可贵的是,翁心存贵而不忘当年艰窭岁月,仍以父亲为榜样,廉洁自守、力疾从公,无论是在主持乡试,还是担任学政时,从不另外予取予受,对于他人的馈赠一概拒绝接受。故有“廉正传四海”之誉。

道光九年(1829),翁心存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惠郡王绵愉。十六年,又一次奉旨入值上书房,这次授读的是六阿哥,即后来被道光帝册封为恭亲王的奕_沂。入值期间,他还为大阿哥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讲授过唐诗。翁心存的这些经历对他本人的仕途及其子孙的政治前途均具有不小的影响。咸丰改元后,翁心存继续得到咸丰帝的重用,前后担任工部、户部尚书,擢为体仁阁大学士。虽然官位日显,依然保持简朴作风,如一介儒生。任事勤恳,议事刚正不阿,不附权贵。同治元年(1862),同治帝改在弘德殿读书后,翁心存又被命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但入值仅一年,就因病去世了。翁心存去世后,恭亲王、惠郡王等亲自登门祭奠,廷旨赏银办理丧仪,加恩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赐谥文端。朝廷还对其孙辈大加封赠。其孙翁曾源著赏给进士,准其一体会试;候选同知翁曾纯著以同知即选;监生翁曾荣著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刑部学习郎中翁曾桂著为候补郎中;举人翁曾翰著赏给内阁中书。继父述志,后来翁同龢走的也是父亲翁心存这条路。六年之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同治七年,翁心存灵柩由翁同龢扶持运回常熟,安葬在虞山鹁鸽峰。

翁同龢的母亲许氏,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通诗、易、五经大义,尤好阅读历史书籍。嫁入翁家后,由于翁心存在外处馆,全部家务和子女教育由她一人承担,当时家中只有薄田数亩,岁入不足一家人开销。许氏除了靠刺绣、制絮帽换钱籴米外,还常常利用晚问为当地藏书家抄书影写,借以贴补家用。

翁同龢共有兄姐五人:长兄同书,字祖庚,号药方,又号■斋,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国史馆纂修,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咸丰三年(1853)奉旨前往扬州江北大营任行营翼长,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虽在军营,读书不辍,丹黄仍不离手。翁同龢后来喜爱摩桫碑帖,收藏字画,都是直接受他的影响。

次兄同爵出生之前,翁母还生过一子,取名音保,可惜只活了四岁,就因出疹去世了。但因翁心存特别怜爱此子,所以,后来将翁同爵之子翁曾荣承嗣音保。翁同爵,号玉甫,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翁同爵并非科举出身。咸丰元年(1851),他“承荫”被授为正二品签分兵部,撰有《皇朝兵志考》。后官至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

翁同龢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名寿珠,字绎龄,生于道光元年(1821),从小聪明喜读书,七八岁诵唐代诗人元白诗如流水,各种诗、书读一两遍即能成诵。十岁后协助母亲料理家务,为当地藏书家抄书影写,辅导弟弟翁同龢与妹妹旋华读书。22岁嫁给当地诸生俞大文。道光二十三年因难产而卒。

二姐旋华,又名端恩,字纫卿,生于道光六年。父亲历官各地,她自幼随父在任所,饱览各地名胜古迹。四岁识字,五岁读书,特别聪明,尤其喜欢写诗。后来她的诗作被汇编成《簪花阁集》(又名《簪花阁诗钞》),于光绪十二年(1886)刊刻存世。全集共收录旋华诗作110首。她的诗格调高,内容多反映当时社会。叶恭绰在编选《全清诗钞》时,将她列为清代女诗人,选录了她的部分诗作。道光三十年(1850)旋华24岁嫁给翰林院编修、浙江归安钱振伦。

翁同龢就是在常熟这样一个封建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环境下长大,他的家庭给他日后的成长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5: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