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的坚信》;《他把雷锋留在了营口》;《来自雷锋故乡的勇士》;《雷锋传人的人性光辉》;《灾难中的红丝带》;《因爱升华的公民意识》;《民族与时代精神的诠释》;《青年学会了责任担当》……《中国志愿者》(作者裔兆宏)以中国志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为线索,以中国志愿活动开展以来涌现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为内容,展现典型志愿者的人生轨迹,勾勒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当代历史,凸显志愿事业的中国特色,展望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前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志愿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裔兆宏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战友的坚信》;《他把雷锋留在了营口》;《来自雷锋故乡的勇士》;《雷锋传人的人性光辉》;《灾难中的红丝带》;《因爱升华的公民意识》;《民族与时代精神的诠释》;《青年学会了责任担当》……《中国志愿者》(作者裔兆宏)以中国志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为线索,以中国志愿活动开展以来涌现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为内容,展现典型志愿者的人生轨迹,勾勒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当代历史,凸显志愿事业的中国特色,展望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前景。 内容推荐 《中国志愿者》(作者裔兆宏)以中国志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为线索,以中国志愿活动开展以来涌现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为内容,展现典型志愿者的人生轨迹,勾勒中国志愿事业发展的当代历史,凸显志愿事业的中国特色,展望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前景。通过《中国志愿者》,您将会深刻认同中国志愿者所践行的“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志愿理念,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雷锋从未走远 社会视点 为什么总是雷锋 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 雷锋在哪里 雷锋与志愿者 时代人物 老战友的坚信 他把雷锋留在了营口 来自雷锋故乡的勇士 雷锋传人的人性光辉 第二章 灾难中的红丝带 社会视点 因爱升华的公民意识 民族与时代精神的诠释 青年学会了责任担当 时代人物 13位农民的义举 陈光标的汶川天 最牛“80后”志愿者 第三章 从“奥运大使”到“世博名片” 社会视点 微笑,中国的名片 荣耀,需要使命承担 中国软实力的形象展示 时代人物 “女儿老师”的真情 鹤立鸡群的济南姑娘 从“最美火炬手”到公益大使 第四章 和谐社区里的春风 社会视点 这里需要爱的乐章 照亮别人的一颗星 社会保障的另一支力量 时代人物 “爱心小院”的暖流 一座城市的“爱心符号” “张扬”的001号志愿者 不平凡的乡村邮递员 第五童 绿色家园的守护神 社会视点 地球母亲的呼唤 他们心中一定还有梦l 执着,可贵的品格 时代人物 难以理解的“环保狂人” “淮河卫士”的赤子情 拯救民勤的“后” 第六章 托起明天的太阳 社会视点 谁说贫困的孩子没梦想 希望就在明天 与高尚事业同行 时代人物 歌手与183个贫闲儿童 蓝天下的助学梦 来自新疆的好巴郎 倾情高原的并蒂雪莲 绽放在大山里的青春之花 第七章 让公平正义充满人间 社会视点 为弱者撑起一片蓝天 彰显法律的尊严 自身价值的升华 时代人物 无手律师的高尚情怀 执着的法治阳光播撒者l 她将温暖送上了高原 第八章 青謇在西部闪光 社会视点 美丽的西部在召唤 青春,因砥砺而精彩 在奉献中体验责任 时代人物 草原上的青春之歌 他到西部当村官 穷山乡里的青年名医 扎根边疆的胡杨 第九章 爱心无国界 社会视点 民族自信和大国责任的展示 民间外交的使者 时代人物 跨出国门的“1号志愿者” 女博士在非洲屋脊的日子 远赴也门的中国医生 第十章 我们怎样做志愿者 一些真实的声音 令人伤感的故事 为何选择当“逃兵” 志愿者需要温暖 社会视点 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 拒绝作秀 志愿服务事业任重道远 试读章节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助人为乐”的传统。《礼记·访记》中说:“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大诗人白居易则写道:“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但是,有人认为,如今,真正能把钱财当作身外之物的人少之又少,太多的人把追求一己私利作为至高无上的理想,拭目社会世象,物欲横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泥沙俱下,社会上渐渐流行起了一种说法:“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而事实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得到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却一直被传承着。这正如普卢塔克说:“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有一个核心的内容,那就是助人为乐,这也正是崇尚和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志愿?志愿,意味着主动承担。 志愿精神,在摆脱了旧时特定政治文化氛围中流行的被动奉献观念后,强调奉献精神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主动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升华。 志愿精神是现代社会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的产物,它秉承“我为人人,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和谐社会。 莎士比亚说过:“善良使人美丽。拥有—颗善良的心,远胜过任何服饰、珠宝 近年来,“雷锋”这个名字再度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词。 尽管岁月沧桑,尽管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不同,但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要素,即使在中国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仍然为绝大多数国人所认同。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传颂。尽管历经岁月的冲刷,雷锋仍不失为我们现代人道德行为规范的楷模。 2003年,在近20家媒体联合进行的大型调查中.雷锋人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只为三人题过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隆重地提到的一个人,也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为什么总是“雷锋”? 雷锋出生于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雷锋贫苦的生活。他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进入小学,进入少先队,当机要员,进钢铁厂,参军。 雷锋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表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人们发现,雷锋的日记中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他时常参加义务劳动,一上火车就帮旅客端茶送水…… 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抵达人心;雷锋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从此,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进,成为一根不灭的火炬,光照人间。 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雷锋的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雷锋是什么?雷锋,是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 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的雷锋,备受关注;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人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了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着时代进步。 雷锋精神.是体现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的“精神样本”,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而经久不衰,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澎湃着不绝的激情。 雷锋,是中国志愿活动的先驱。 我们生活中的雷锋在哪里?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泥沙俱下,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易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学雷锋活动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的中心。 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造成严重的负面社会效应。之后,人们开始反省,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人们发现,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中拥有太多的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托起年幼的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危急时刻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勇救学生,失去双腿,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崇高;“最美司机”吴斌面对飞来横祸,用生命履行职责,在生死抉择中抒写职业的责任和忠诚……P9-12 序言 他们主动承担,他们甘愿吃苦,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虽然年龄不同、岗位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志愿者! 从南方雪灾到汶川大地震,从舟曲泥石流到玉树地震,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广州亚运会乃至远赴海外……这些年来,人们到处都能见到志愿者们的身影,到处都能听到志愿者们的动人故事。 何谓志愿?志愿就是主动承担,心甘情愿。以真诚面对世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营造一个个生存、奋发向上的空间,这是志愿者的共识。 1985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作为国际志愿者日。两年后,志愿者的理念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珠三角地区渐次传入中国内陆。 创办中国大陆第一条热线电话的广州市志愿者回忆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收看香港电视时发现,义工热线电话对诸如解答青少年心理疑难问题、阻止轻生行为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于是,在广州团市委、香港义 1990年,在深圳团市委的支持下,一批以年轻人为主的热心人士借鉴香港义工的工作方式,创建志愿者热线,正式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志愿服务社团。 长期从事中国志愿活动研究的谭建光在调研中发现,参与“手拉手青春辅导热线”的志愿者主要是教师,大都是大专以上文化,文化程度高,生活安定。深圳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公开征集志愿者时,报名者也多是文化程度较高、事业相对成功、社会地位较高的年轻人。 他发现,当时志愿者服务的动机非常单纯:“因为我有快乐的童年,所以我希望天下人的童年都快乐”、“社会给予了我许多,我也愿意回报社会”,等等。 1987至1993年是中国志愿服务“自发探索”阶段。这一时期,自发组建、自发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力量单薄、社会影响有限,“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新型友善互助风尚,为党和国家提供了先行探索的经验”。自1994年起,成规模的中国志愿者活动开始展开。同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也相继实施。同时,民政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基层人民的深切欢迎和关怀。从最初的组织、动员阶段,到:1996年实施扶贫接力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渐形成了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1997年11月,第5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23个国家提交的提案,将2001年确定为志愿者年。2002年5月,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并通过了《北京宣言》。 2001年,中国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中国的志愿服务开始进行规范化冒理。 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标志,2003年6月,团中央等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生活,志愿服务进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领域,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提升到一个高水准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志愿服务的队伍、组织、项目、机制等各项建设,深深根植于中国迫切的社会需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截至2011年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吸引近10万名大学毕业生参与。 几年间,中国成立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在部分地区,这一体系还延伸到社区和农村,以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形式出现。 2002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启动。中国的志愿者们首次走出国门,把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关怀带到了海外。 19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一支超过5500万人的注册志愿者大军,其中包括逾2600万名社区服务志愿者和超过2900万名青年志愿者。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丁元竹教授推算,全国志愿者总数应该在。7000万左右。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志愿服务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举世震惊。数十万名志愿者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其规模之大、热情之高让全世界为之震动,海外媒体称其为“中国温柔的心”。 “我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路,听了多少电话,接待了多少情绪激动的志愿者。每当他们为救灾而着急上火,或拉着我的双手默默流泪时,我总会耐心地给他们解释,默默地陪着他们流泪。”这是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蒋银凤的肺腑之言。她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经历了汶川博大地震,这名柔弱的女生承担了协调管理志愿者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中,共青团四川省委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178万余人次。从震后的第3天起,在团中央的牵头组织下,由20多个省(区、市)团委组织的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从全国各地迅速抵达灾区一线参与救援。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一盛大赛事结束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毫不吝啬地盛赞中国的志愿者:“当我们把奥林匹克梦想变成现实之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这开创了在奥运会上为志愿者颁奖的历史。 北京奥运会总共发动了170万名志愿者,包括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和20万名啦啦队志愿者。 西班牙《国家报》、日本《读卖新闻》等海外主流媒体相继发表文章,盛赞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以民间外交官的形象走向国际舞台。 在中国,目前有数以千万计的志愿者,他们或默默无闻服务于城乡公益事业,或献身遥远的贫困山乡。他们的足迹散落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们毅然放弃了优越,选择了艰苦。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却推迟两年入学,到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支教…… 莫锋,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放弃了深圳月薪7000元的工作,毅然到内蒙古巴林右旗支医,一年后扎根在当地。远在广东的母亲患癌症期间,他都未能好好尽孝,这最终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 熊宁,一个L978年8月出生的女孩。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孤儿学校和牧民捐资捐物。2008年年初,熊宁得知青海玉树等地遭遇雪灾的情况后,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青海灾区募捐。3月10日,为商讨募集资金改建校舍和支教事宜,熊宁从玉树乘车前往贡奔香巴林民族技能(孤儿)学校,途中遭遇车祸…… 一个个美好的青春身影,烙在了岁月的记忆中,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他们的事迹或感动苍天,或激励人心,或震撼灵魂…… 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也是与国际社会接触日益密切的事业。 2012年5月11日上午,泰国曼谷,阳光灿烂,花木葱郁。泰国总理府和平友谊楼大厅里济济一堂,2012年中国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泰国总理英拉、中国驻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管木、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以及泰国教育部长素察和第ll批汉教志愿者共500多人,出席了当天的项目启动仪式。 英拉在致辞中对中国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投入和奉献表示赞赏和感谢。她深情地说:“你们不仅仅是志愿者和教师,更是促进泰中两国友谊的纽带,希望你们在这里的每一秒都能收获知识和经验。”英拉结束语中的一句汉语“谢谢”,赢得了全场志愿者和教师们热烈的掌声。 2012年是中国第11次向泰国派遣汉语志愿者教师,人数达1300人,是历次派遣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些志愿者教师将在泰国从事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自2003年起,中国已累计向泰国派遣志愿者教师。7000多名。 在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还介绍,中国目前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合作设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每年派出。7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 中国志愿者!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形象大使,正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展示着中国的魅力! 如今,在东南亚,在非洲,在美洲,在欧洲,人们都能见到中国志愿者的身影。 中国志愿者,不仅出现在各种传媒中,出现在你的梦里,还会出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之中,走近你的身边。他们在车站、码头,在商场、超市,在社区敬老院,在医院、学校,在贫困地区,在深山边陲…… 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爱,温暖人心,给国人信心,给国人希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中国志愿者的精神高地,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大爱情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