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维艰,谁在为大清王朝遮风挡雨?
由王晓秦著的《李鸿章大传(上下)》以近400幅罕见历史图片,独特视角,人性化解读
揭秘晚清头号重臣崛起与毁誉真相及大清王朝诡谲的政治生态和历史风云。
帝国黄昏,体制腐败,官宦保守顽固,社会风气不开,李鸿章辗转周旋其间,移祸避衅,苦心孤诣把持大局,为清廷鞠躬尽瘁,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助清廷苟延数十载,终未能立百年大计于后世。盖棺论定,正如梁启超所言,“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文笔老辣凝重,展示宏大的叙事风格,以场景转换和人物对话串联重大历史事件的方式,架构历史大场面,写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末世才志之士李鸿章,任首席封疆大吏兼北洋大臣二十五年,主持海军衙门十年,手握清廷水陆兵权。他又被誉为中兴名臣,主持洋务运动和筹办海防,开中国军用、民用工业之先河。他更是近代外交史上的“和谈状元”,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处于关键地位,受命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
由王晓秦著的《李鸿章大传(上下)》以老辣凝重的文笔、宏大的叙事风格,以场景转换和人物对话串联重大历史事件的方式,架构出历史的大场面的大架构,描述了李鸿章浮沉跌宕的人生传奇,勾勒了一个性格矛盾、复杂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社会局势。同时,重要人物、重要战场、宫阙、会馆、炮台、服装、枪炮、军械、兵舰等辅以老照片或插图近400幅,重现历史现场。
第一卷 婉转随人盖九年
第一章 吕贤基临危受命,李鸿章投笔从戎
第二章 团练大臣抵达合肥,七品编修返归故里
第三章 随天大王扯旗造反,巡抚大人借力乡勇
第四章 七大圩主分兵剿捻,官军乡勇当阵对峙
第五章 周盛波刀劈陆遐龄,众乡勇血洗旗杆村
第六章 朝廷捉襟见肘,幕客巧开财源
第七章 押送厘金踏访炀帝陵,酒后失言道员遭冤杀
第八章 英公使探访天京骄天王辱慢洋人
第九章 太平军攻克舒城,吕贤基劈印自刎
第十章 左右无靠心绪茫然先奸后娶险生激变
第十一章 刘铭传逞威蚌埠镇解埠商随机巧周旋
第十二章 李鸿章投靠福济磨店乡毁于兵燹
第十三章 满汉合力攻含山佐领意外受超擢
第十四章 李家父军中病殁,福巡抚夺情留人
第十五章 嚣张跋扈天怒人怨,睚眦相报同室操戈
第十六章 杀臣子天王渡难关,战局缓少荃丁父忧
第十七章 候补官贱卖顶戴,记名道茫无指归
第十八章 李鸿章投奔座帅,曾国藩训导门生
第十九章 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皇帝巡幸木兰
第二十章 廷枢动荡扑朔迷离,总督谨慎应对变局
第二十一章 筹办安庆军械所,弹劾门第鼎盛人
第二卷 三千里外欲封侯
第二十二章 钱鼎铭千里求援,李鸿章招募淮勇
第二十三章 督率淮军赴上海,初识华尔常胜军
第二十四章 上海战局蹇涩,天京连声告急
第二十五章 常胜军讨要赏银,李巡抚驾驭洋酋
第二十六章 怡和码头验收洋枪,上海海关针插不入
第二十七章 洋总兵命丧慈溪城,白齐文抢劫海关道
第二十八章 布罗网缉拿洋逆贼,借客将管带常胜军
第二十九章 阳澄湖上订密约,叛将恻隐走忠王
第三十章 程学启苏州杀降,常胜军事端再起
第三十一章 金陵禁脔不容染指,执拗九帅笨法攻城
第三十二章 天京城土崩瓦解,李秀成情急突围
第三十三章 李秀成从容就义,曾国藩删削手稿
第三十四章 湘军大功告成,九帅急流勇退
第三十五章 曾国藩北上剿捻,李鸿章宴请恩师
第三十六章 友军火并,名将难御
第三十七章 抽厘金遭遇参劾,写奏疏严词抗辩
第三十八章 曾国藩劳师糜饷,李鸿章变计运筹
第三十九章 控扼胶莱,倒守运河
第四十章 大功薄赏将领愤懑,济宁聚讼少帅为难
第四十一章 大潜山人矫情,曾李双请名将
第四十二章 龙王庙祈风求雨,徒骇河全歼西捻
第三卷 坐镇北洋牵朝纲
第四十三章 故友同年谈洋务,两宫太后询功臣
第四十四章 恭亲王神侃洋务,李鸿章恭谨应答
第四十五章 津门百姓宣泄积怨,圣母教堂火光冲天
第四十六章 调济人情法理,议结天津教案
第四十七章 淮军公所庆大寿盛家父子买前程
第四十八章 秘鲁华工上公禀,中国买办争利权
第四十九章 日本人谋图台湾,美领事应聘参赞
第五十章 北洋大臣痛斥日使,贪心皇商惹祸杀身
第五十一章 朽木引发泼天案,臣工罢修圆明园
第五十二章 盛宣怀巧意送洋灯,赵小莲坦然收红利
第五十三章 北洋水师无大将,马队统领任操督
第五十四章 李鸿章借力老部曲,刘铭传上折办铁路
第五十五章 吴长庆率军赴朝鲜,袁世凯临机露锋芒
第五十六章 张树声贪名恋位,李鸿章婉转收权
第五十七章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小臣上疏政局遽变
第五十八章 中法和谈三番更张,谅山守军战和两难
第五十九章 枢廷大员犹豫彷徨,福建水师坐失良机
第六十章 台湾岛孤悬海外,李中堂抽调“庆”军
第六十一章 吴长庆金州归天,日本人汉城发难
第六十二章 李鸿章坐镇天津,金登干赴法议和
第六十三章 潘鼎新伤重歇肩,冯子材建功边关
第六十四章 伊藤博文出使中国,《天津专条》暗伏隐患
第四卷 一误流光悔后迟
第六十五章 醇亲王视察海军,庆郡王贪揽财权
第六十六章 洋提督愤怒辞职,老司阍含泪别离
第六十七章 洋举人力争上游,武进士甘拜下风
第六十八章 扬国威水师访日本,议武备总兵上条陈
第六十九章 邓世昌议论无烟药,刘铭传辞官归故里
第七十章 东学道驱逐倭洋,日本人密谋战争
第七十一章 朝鲜国局势恶化,袁世凯逃离汉城
第七十二章 北洋水师丰岛遇袭,“济远”“广乙”仓促应战
第七十三章 诿过饰功蒙朝廷,虚骄颟顸宣战书
第七十四章 平壤城孤悬危地,叶志超怯懦溃退
第七十五章 祸机重叠辗转相继,内外交困心生狐疑
第七十六章 大东沟海战对决,北洋军鬼哭神泣
第七十七章 黄金山下杀逃将,北洋署里议和戎
第七十八章 老佛爷万寿无疆,旅顺口众将为难
第七十九章 西太后煞然收权,救命草随风飘去
第八十章 日本大臣张扬跋扈,清廷专使大受挫辱
第八十一章 困兽犹斗死,孤岛悲歌恸地哀
第八十二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心怅然赴马关
第一章 吕贤基临危受命,李鸿章投笔从戎
咸丰三年(1853)二月,北京地区春寒料峭,苍穹灰暗,京畿一带的田野空旷寂寥,西北风裹着浮尘黄沙一阵阵扑面而来,城内闯巷烟筒冒出的缕缕炊烟被寒气挟裹着,在灰蒙蒙的屋顶和光秃秃的老树上打转盘旋,把整个京城笼罩在漫漫荡荡的黄尘雾霭中。街上行人不多,有的穿着夹袍戴着耳套慢吞吞地徜徉,有的缩脖袖手急匆匆地趱行,有卖炭老翁牵着骡车时断时续地高声叫卖,还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民乞丐呼群引类,东一窝西一群地游闲乞讨。
翰林院是康熙皇帝钦定的三品衙门,位于东江米巷北面,是前明正统七年(1442)营造的老院落,院内殿阁飞檐翘顶,古香古色,松柏参天,黑漆铜环大门里是一进又一进的深深庭院,每进院落都有宽大轩敞的中殿,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朝房。御前会议记录、朝廷文诰、大臣奏稿、军机处和六部三院的政令、章程等都要送到这里分类存档编制成册。翰林的官位不高,却是经过乡试、会试、殿试遴选出来的饱学之士,笔参造化学究天人,消息灵通手眼通天,凡是诉诸文字的国家大事,他们没有不知道的,连后宫的奇闻逸事、风语流言也会传人耳郭。每逢有消息传来,大家难免要议论一番,高兴了夸夸,不高兴了骂骂,清谈加闲扯,反正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这天下午,李鸿章、赵昀、沈桂芬等几个同室翰林奉命抄录工部编制的战船、驿船、渡船和救生船预算,离散班还有一个时辰,所有文牍都已做完,但不能提前溜号。李鸿章闲极无聊,站起身在青砖地上来回踱步,望着窗外阴冷的天。他是丁未(1847)科的二甲进士,字少荃,年方三十,长身鹤立,宽额弧眉,一对细长眼,下巴上留着疏疏朗朗的胡须,一根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子披在身后。他二十五岁考中进士,按科场上的说法,是运气极旺的人,因为在同室翰林里年纪最轻,故而尊称别人为“兄台”:
“诸位兄台,来点儿古记如何?”所谓“古记”就是讲前人的笑话,但笑话宜雅不宜俗,否则有失翰林身份。
几个翰林来了精神,沈桂芬摸了摸剃得黢青的脑门儿,附会道:“好哇,你出个题目。”李鸿章用木尺敲着掌心,眼珠一转:“就叫‘人不可貌相’,如何?”然后一转脸:“请沈兄台先来一段。”
沈桂芬长着一张瘦长脸,身子骨瘦得像一支毛笔杆,脸上的胡须刮得净尽,他将屁股后的袍子一撩,坐在加官椅上,轻叩长案道:“让我来一段就来一段,讲一则状元公的古记。康熙八年,浙江湖州府举子蔡启傅公车进京会试,途经淮安府山阳县,山阳县的县令是他的乡试同年,他到县衙投了名刺,准备拜访,门房见他破帽旧衣,其貌不扬,但名刺上写着‘举人某某’,不便梗阻,还是进去通报了。山阳县令知道蔡某出身贫寒,以为是来打秋风的,在名刺上批了四个字:‘查明回报’。门房心领神会:县太尊不愿见,但不便直接回绝。于是他来了一番仔细盘查,恨不得把蔡某人的祖宗八代都问一遍。蔡启傅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第二年庚戌科会试,蔡启傅大魁天下,中了状元,山阳县令这才知道得罪贵人了,赶紧修书一封,讲几句恭维话,附一份厚礼,想修弥前非。蔡启傅也够绝的,在礼帖上批了二十八个字:
“一肩行李上长安,风雪谁怜范叔寒?
寄语山阳贤令尹,查明须向榜头看。”
众人一阵笑声。
沈桂芬道:“少荃,我讲完了,该你来一段了。”
李鸿章也不谦让,用木尺敲着掌心:“我讲一段乾隆朝的古记,给大家开心。江西举子刘凤浩经过三场文战,及第三鼎甲,探花郎。乾隆皇帝赐宴新科进士时,发现他瞎了一只眼,立即看扁了他,出了一个又刁又狠的对子:
“北宋寇莱公,双天官,双管齐下著诗书。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