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高尔基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尔基著,郭家申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名家全译本)》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内容推荐

郭家申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名家全译本)》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 青少年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对于读者来说无比亲切感人,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成长必读书。

目录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试读章节

在昏暗狭小的房间内,我父亲躺在窗前的地板上,全身素白,显得身子特别长。他光着双脚,脚趾头怪模怪样地向外翻着,一双亲切的手平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头也是弯曲的。他双目紧闭,可以看见铜钱在上面留下的黑色圆圈;和善的面孔乌青发黑,龇牙咧嘴,挺吓人的。

母亲半光着上身,穿一条红裙子,跪在地上,正在用那把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将父亲那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向脑后梳去。母亲一直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嘶哑而低沉,她那双浅灰色的眼睛已经浮肿,仿佛融化了似的,眼泪大滴大滴地直往下落。

外婆拽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大脑袋、大眼睛和一只滑稽可笑的松弛的鼻子。她穿一身黑衣服,身上软乎乎的,特别好玩。她也在哭,但哭得有些特别,和母亲的哭声交相呼应。她全身都在颤抖,而且老是把我往父亲跟前推。我扭动身子,直往她身后躲;我感到害怕,浑身不自在。

我还从没有见过大人们哭,而且不明白外婆老说的那些话的意思:

“跟你爹告个别吧,以后你再也看不到他啦,他死了,乖孩子,还不到年纪,不是时候啊……”

我得过一场大病,这时刚刚能下地。生病期间——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照看我时显得很高兴,后来他突然就不见了,换成了外婆这个怪里怪气的人。

“你从哪儿走过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说:

“由上头,从下——下诺夫戈罗德过来的,不过不是走过来的,是坐船来的。水上是不能步行的,小傻瓜!”

这话听起来很好笑,叫人感到莫名其妙:屋内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里住着一个做羊皮生意的黄种人——一个卡尔梅克族老头。从这儿可以骑着栏杆沿楼梯顺势而下,不过一旦摔下来,便一溜跟斗地往下滚——这事儿我最清楚不过了。这和水有什么关系呢?真是乱弹琴,实在可笑。

“干嘛说我是小傻瓜?”

“因为你的话太多了,”外婆说着,也在笑。

外婆说话亲切、快乐、有条不紊、顺理成章。从见面头一天起,我就跟她好上了,现在我只想让她赶快带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使我的心情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号使我心里有一种新的惶惑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看见她这副样子——她一向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清洁、整齐、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强壮、两只手非常有力。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现在她整个人好像都浮肿了,头发披散着,衣服凌乱不堪;平时端端正正盘在头上,像戴了一顶漂亮大帽子似的满头秀发,如今却披散在裸露的肩头,遮住了面孔,而她的另一半头发则编成了辫子,在父亲沉睡的脸前一直摇来摆去。我在屋子里已经站了很长时间,但母亲甚至一次都没有看我——她一直在给父亲梳头,边梳边哭,泣不成声。

几个粗壮的农民和一名巡警在向门内张望。巡警气鼓鼓地嚷道:

“赶紧抬走!”

P3-4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这种体裁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并不鲜见,C.T.阿克萨科夫、Л.H托尔斯泰等先辈作家都曾经写过。但一般来说,他们的作品社会视野都比较狭窄,叙事往往只围绕主人公一个人展开,而且描写的对象也大都限于贵族。

高尔基的着眼点则不同,他几乎包揽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继而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母亲死后,破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传体作品,恐怕首先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来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写作的主观思想出发点和作品所达到的客观效果。

阿克萨科夫生长在俄国农奴制下的贵族世家,他笔下的童年生活脱不开他的历史环境,他的记述充满着对贵族生活的留恋与痴迷,他对自己童年时仆人们如何侍候他、呵护他,讲起来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一去不复返的往昔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写自传三部曲的时候,正是19世纪50年代,当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思想已经成熟。他对自己因出身贵族而在社会中所享有的特权地位已经相当不满,而且在自传三部曲中对一切妨碍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贵族旧礼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毕竟他和阿克萨科夫都出身贵族,其立场虽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时心里仍不免乐滋滋的。虽然托尔斯泰后来对贵族阶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他甚至说:“我现在感到极大的痛苦,因为我想起了我过去过的卑鄙的生活,这些回忆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难再这样生活下去。”毋庸讳言,托尔斯泰也说过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过是和他后来涉足贵族生活圈子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而言,他对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应该说,还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

高尔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野蛮的俄国生活中的种种劣迹”。因此,他写三部曲时的思想起点就比较高,他是把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当作劳苦大众在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斗争时的切身体会和教训来写的。他想表明,他之所以反对沙皇统治,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及俄国的社会、经济、道德制度,完全是现实生活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在他们中间,长期和人民同生活、共呼吸。这也正是劳动者一直视高尔基为自己人、一直喜爱他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尔基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俄国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时代。各种思想家、理论家层出不穷,都在磨砺以须,为当时的俄国把脉、开药方,有甚嚣尘上的斯拉夫派理论和咄咄逼人的西欧派观点,也有边宣传边实践的民粹主义和已经在迅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1861年,沙皇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被迫宣布放弃农奴制,实行改革,名义上给农民以“自由”,实际上从他们身上搜刮了巨额的“赎金”,同时抢走了他们原先耕作的大批良田,使他们的生活愈加贫困。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资本家的压榨剥削,进一步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社会矛盾激化,沙皇政府加强了镇压。民粹派动员农民对抗沙皇统治,发起“到民间去”的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19世纪7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些“工人协会”。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国外组建了俄国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组织“劳动解放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民粹主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生动描写了1888年大伙在秘密阅读普列汉诺夫于1884年发表的《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的情形。

其实,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基本思路,也正是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成长乃至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要打破一般自传体作品的传统概念,不把人物描写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在不同程度上着眼于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应该说,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际上,它不仅是作者二十岁前的生活传记,也是俄罗斯人民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生活纪实,其意义绝对非同寻常。

……

五  三部曲以自传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成长历程。我们眼见他对小市民和小私有者的作派是多么的深恶痛绝,看到他逐步地认识到必须要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制度,也看到他对那些脱离群众、只会空谈的所谓“革命”知识分子的怀疑态度。高尔基是在外公家长大的,后来到了“人间”,过的也是在城镇打工或四处流浪的生活,很少接触农村的现实,但底层生活的经历使他后来对自己所看到的农村状况最终也能够作出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农村中的负面消极现象和农民们的落后意识并没有使他完全感到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斗争决心,因为他相信劳动人民,而且只寄希望于他们。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不表明群众中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它恰恰说明需要革命者脚踏实地地到群众中去把这种蕴藏的革命积极性给挖掘出来。只要追求革命真理的决心不动摇,终究会成为一个革命者,高尔基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高尔基在自传三部曲中真实地表现了俄国革命者整整一代人怎样从最底层一步一步踏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这也是三部曲的巨大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之所在。不仅如此,高尔基在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时,也在履行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一项革命职责,即批判俄国和欧美文学中无视人类的真正思想与感情,践踏自由、民主理想的颓废、反动的文艺思潮。因为就在高尔基着手创作三部曲的那几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有针对性地为现实主义的文艺在进行斗争,批判形形色色颓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高尔基当时就旗帜鲜明地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他不只是简单地在维护已有的现实主义,而是希望在原来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增加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因素,即后来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东西。他在后来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深化这些因素和原则,努力发掘和揭示正在觉醒的劳动者和他们所身处的资本主义险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文学所面临的如何塑造新人形象的迫切问题。因为他们虽然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摆脱了出来,也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但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还背着旧世界遗产的沉重包袱。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写出这些人的发展与变化,高尔基,特别是他的自传三部曲,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的大学》的基本意涵在于回应时代,弘扬革命思想。当时,诸如《毁灭》《恰巴耶夫》《铁流》等塑造新人的苏联早期革命文学作品还未出现,毫无疑问,高尔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它们的诞生作了及时的文学铺垫,在描写新思想的产生,特别是在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扬弃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我的大学》中对形形色色小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的消极悲观、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乃至农民小私有者心理这些与社会主义革命原则格格不入的思想,都有鞭辟入里、耐人寻味的批判。这也是高尔基三部曲的深刻认识意义、教育作用和重大影响之所在,这也完全符合作家本人所说的话:一个革命作家应该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实。高尔基的创作实践就印证了他的这番话,他的三部曲不仅描写了苦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点出了希望在即的光明未来。高尔基深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因为他的这一信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郭家申

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