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泰斗级人物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此书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独具风格的叙述风格。
大量颠覆主流史学的观点,奇特、有趣的论断层出不穷。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由杨天石所著,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天石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术界泰斗级人物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此书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独具风格的叙述风格。 大量颠覆主流史学的观点,奇特、有趣的论断层出不穷。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由杨天石所著,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内容推荐 《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由杨天石所著,此书是作者集五十年辛亥研究功力而创作的作品,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这一段历史中从当权的袁世凯、载沣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持各种政见的人物的活动脉络。《帝制的终结(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目录 第一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_002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_006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 _011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_015 交结日本朝野 _022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 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改良思潮的兴起 _030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_035 各地维新活动 _039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_050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_059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_076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_079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_082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_087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_090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清廷推行新政 _104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_113 第五章 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 _120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_128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_143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_145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_148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_150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_156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_161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_167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_175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_188 第七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萍浏醴起义 _204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_207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_211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_216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_218 暗杀活动 _222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_230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_232 共进会 _235 五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_237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_242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_244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五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_250 立宪政团的组建 _251 清廷的官制改革 _256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_258 “皇族内阁”的建立 _269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_274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_278 保路运动 _285 保界拒约运动 _294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武昌起义 _302 各省响应 _316 南北议和 _329 列强动态 _334 民国建立 _341 清帝退位 _353 结语:帝制终结,专制难除_367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_370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_382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_386 试读章节 (二)新型知识分子与传统会党的结合——香港兴中会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被新起的岛国日本打败,人们对清廷的愤懑增强。孙中山急于利用这一时机行动,向人们宣告革命党人的存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冬,他带着邓荫南和孙眉等资助的6000余元美金,匆匆归国,筹备起义。兴中会中的少数工人会员及欧美技师、将帅随行。舟过日本横滨,孙中山在船上向侨胞演讲革命要义,为横滨侨商陈清所闻,陈邀请孙上岸商谈。孙中山因开船在即,交给兴中会章程及讨满檄文一束,要他转交当地侨商冯镜如等。孙告诉陈,广州不日起事,陈若有意参加,可到香港投效。不久,陈清果然到香港参加革命,可见孙中山演讲魅力之大。 1895年1月(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在欢庆夏历新年的爆竹声中,孙中山回到香港。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及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等,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总部,托名“乾亨行”。辅仁文社成立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3月13日,社纲共6条:1.磨砺人格,臻于至善;2.不得沉溺于当世之恶习;3.为未来中国青年作表率;4.以多途增进中外、文武两种学识;5.精通西学;6.以爱国者自励,努力扫除吾国所遭之屈辱。@该社发起者7人,陆续入社者共16人,杨衢云为社长。辅仁文社成员的加入增强了香港兴中会的力量,不过也增加了矛盾、分裂的因素。谢缵泰认为孙中山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事情——事事一帆风顺——‘大炮”!“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时全神贯注”,“一言一行都显得奇奇怪怪”,因此,不能“将领导运动这个重大责任信托给他”。@谢和孙的政治理念不完全相同,对孙有偏见。不过,从他的评论里倒不难发现孙中山性格中的若干优点。 和檀香山兴中会宣言比,香港兴中会宣言增加了指责清廷的一段:“乃以政治不修,纲纪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括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原有的《规条》9则改为《章程》10条,如会名宜正、本旨宜明、志向宜定、人员宜得、交友宜择、支会宜广、人材宜集、款项宜筹、公所宜设、变通宜善等。在“本旨宜明”部分,特别加强了对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的呼吁:“不思中国一旦为人分裂,则子子孙孙世为奴隶,身家性命且不保乎?急莫急于此,私莫私于此,而举国愦愦,无人悟之,无人挽之,此祸岂能幸免!”在“志向宜定”部分列举“利国利民”事件四项:“设报馆以开风气,立学校以育人材,兴大利以厚民生,除积弊以培国脉。”《章程》表示,期望通过人人~睢力是视”的努力,使中国达到国泰民安的理想境界:“上匡国家以臻隆盛,下维民众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这就说明,孙中山从革命的一开始,除关心国家强盛外,也深切关心民生幸福问题。 香港兴中会的主要成员一部分是具有近代政治理念的新型知识分子,以孙中山、陈少白、陆皓东、杨衢云为代表;一部分是具有传统反满精神的会党分子,以郑士良、邓荫南、谢缵泰为代表。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长时期起作用的主要是这两种社会力量。不过,年深月久,会党初建时的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参加兴中会的手续有时也过于简单。据记载,其方式为:约好在茶楼喝茶,孙中山来到时,凡起立者即为会员。@以这种方式发展的成员自然没有信仰和战斗力。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时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James Cantlie,1851—1926)这时仍在香港,孙中山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返港目的,希望得到有良知的外国人士的援助。康德黎为孙介绍了在当地开照相馆的日本富商梅屋庄吉。孙中山迅速造访梅屋,对他说:“欧美各国人都称中国为睡狮。如果是狮子,要醒起来才有用。”“现在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国就会被西欧列强殖民主义者所瓜分。不独是中国,所有亚洲各国都将成为西欧的奴隶。中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但我们非团结起来不可,使中国脱离殖民化的危险,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为了拯救中国,我与同志们正准备发动革命,打倒清朝。”他向梅屋详细介绍了在广州发动起义的计划,要求得到援助,梅屋赞赏孙中山的理想,富于侠义精神,当即爽快地答应:“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这一天的谈话缔结了两个人一辈子的友谊。梅屋很快为孙中山筹集了一笔资金,派人赴澳门、新加坡、厦门等地购买军械。 除香港兴中会外,日本横滨、台湾台北、南非的约翰尼士堡及彼得马尼士堡、越南的河内、美国的旧金山等地陆续成立分会。横滨分会成立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会员有经营印刷事业的侨商冯镜如、冯紫珊、冯懋龙(自由)等十余人。台北分会成立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由陈少白介绍美时洋行买办杨心如创建,有商民会员数人。南非两地的分会由杨衢云创建,有侨商黎民占等会员数十人。河内分会由孙中山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建,会员有洋服店商人黄隆生等。旧金山分会成立于1904年,发起人为孙中山,仅会员数人。 涓涓细流,可以汇为江海;星星之火,可以发展为燎原烈焰。这时的兴中会,虽然人员寥落,势孤力单,但是它却很快发展、壮大,终于在十几年后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进程。 P8-11 序言 本书写于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目的在于记述先人们推翻专制、创立共和的思想和业绩。但是,由于排印匆忙,书稿有一些脱漏,常感遗憾。今年本书再版,得以弥补,我很高兴。在校正重排,并且增写了一两个段落之余,想起那年我还曾为《中国文化》秋季号写过一篇小文,题为《辛亥之梦》,概括革命先行者们当年做过的三个梦。在当前人们竞说“中国梦”的时候,重读该文似乎也还有点意思,因取之以做本书的再版序言。 小文照录如下: 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期待着一个新中国的出现,做过许多梦。概括言之,大致有三。一日振兴中华之梦,二日民主共和之梦,三日民生均富之梦。 还在1894年,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 选择何种政体呢?人们在饱受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制度之苦后,自然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充分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由,享有选举、罢免、监督、批评、弹劾为自己服务的“公仆”的权利,以及创制、复决各种法案的民主权利,真正实行民治、民有、民享,创造出一种“各国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 为了避免西方世界已经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孙中山在民族、民权主义之外,特别与众不同,创造性地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对未来、对新中国的期待,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理论。从它1905年面世以来,曾经鼓舞了大批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前赴后继,虽断头沥血而甘之如饴,其结果是,六年以后,就在一个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四亿的超级大国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跃进。其意义,不能低估。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来,中国人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途。回首往事,不免思绪潮涌,感慨万端。人们也许会问,当年的梦想实现了多少呢?自然,答案会是各色各样的,难以尽述,也难以统一。然而,有一点,可能大家都会同意,这就是:辛亥之梦并未完全实现。我们的前面还有路,或者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就用得着孙中山说过的话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两年前的小文如上。 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年革命先行者的“梦”,了解他们为“圆梦”而奋斗的英勇实践,步武前贤,继续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去。 著者,2013年4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