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最新经典散文集。这些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人生的写意。《拥有一方绿荫》(作者陈忠实)是《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作品之一,此书系先期已推出五本,分别为莫言、蒋子龙、柯云路、肖复兴、周大新的散文作品,每人一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拥有一方绿荫/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忠实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最新经典散文集。这些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人生的写意。《拥有一方绿荫》(作者陈忠实)是《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作品之一,此书系先期已推出五本,分别为莫言、蒋子龙、柯云路、肖复兴、周大新的散文作品,每人一集。 内容推荐 《拥有一方绿荫》收录了陈忠实创作的很多经典的散文作品,如《原下的日子》、《第一次投稿》、《晶莹的泪珠》、《在河之洲》、《也说中国人的情感》、《与军徽擦肩而过》、《老陈与陈老》、《默默此情谁诉》、《告别白鸽》、《娲氏庄杏黄》、《漕渠三月三》、《也说乡土情结》、《那边的世界静悄悄》等。文章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拥有一方绿荫》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 目录 序: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辑一 原下的日子 三九的雨 娲氏庄杏黄 漕渠三月三 永远的骡马市 在河之洲 一把铁勺走天下 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半坡猜想 关中娃,岂止一个冷字 ——读《立马中条》 辑二 最初的晚餐 ——《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之一 尴尬 ——《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之二 沉重之尘 ——《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之三 与军徽擦肩而过 第一次投稿 五十开始 六十岁说 老陈与陈老 家之脉 为城墙洗唾 ——关中辩证之一 粘面的滑稽 ——关中辩证之二 遥远的猜想 ——关中辩证之三 孔雀该飞何处 ——关中辩证之四 乡谚一例 ——关中辩证之五 也说乡土情结 ——关中辩证之六 两个蒲城人 ——关中辩证之七 辑三 晶莹的泪珠 也说中国人的情感 默默此情谁诉 活着,只相信诚实 ——怀念胡采 陪一个人上原 ——林兆华导演印象 别路遥 一九八○年夏天的一顿午餐 仰天俯地,无愧生者与亡灵 ——感动孔从洲将军 敬上一杯酒 何谓良师 ——我的责任编辑吕震岳 何谓益友 ——我的责任编辑何启治 舒悦里的亲情和友谊 辑四 拥有一方绿荫 ——《我的树》之一 绿蜘蛛,褐蜘蛛 ——《我的树》之二 绿风 ——《我的树》之三 火晶柿子 ——《我的树》之四 一株柳 种菊小记 又见鹭鸶 告别白鸽 家有斑鸠 遇合燕子,还有麻雀 喝茶记事 旦旦记趣 皮鞋·鳝丝·花点衬衫 汽笛·布鞋·红腰带 辑五 鲁镇纪行 追寻貂蝉 威海三章 天之池 伊犁有条榘 在乌镇 黄帝陵,不可言说 柴达木掠影 中国餐与地摊族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那边的世界静悄悄 ——美、加散记之一 北桥,北桥 ——美、加散记之= 口红与坦克 ——美、加散记之三 试读章节 蓝田朋友老曾打电话来,说岭上杏黄了,约我去摘杏吃杏。听这话时,心里已沁出酸水来,因为手头事情太稠,一时难以确定成行与否,只好把话说到活处。隔几日,老曾又打电话来,杏熟正到洪期,过三几日该清园了。我终于经不住记忆里的大银杏的诱惑,决定上岭去,又有酸水沁出来。完全是生理反应。 村子后背的崖坡上,东头有一株粗大的银杏树,西头也有一株。从杏儿在刚刚萎干的杏花里形成如小拇指大小。绣着一层茸茸细毛,我和伙伴就开始偷摘了,咬一口就酸得龇牙咧嘴睁不开眼睛,仍然还是要偷摘,在树的女主人尖锐的叫骂声中,迅即逃遁到坡沟里隐避起来,嘻嘻哈哈品尝那酸过醋精的小杏儿。到我成年后成为基层干部,有年夏天到盛产杏子的一个村子去帮助收麦子,生产队长曾领我到一棵最好的杏树下,几乎吃饱了肚子,实在忍不住这大银杏清香绵甜味道的引诱,中午饭都免吃了。三十多年过去,留在味觉记忆里的香味,再也没有重得享用的机会。 大清早起来,空气都是燥热的。城里燥热,家乡的田野里也燥热。毕竟是夏天的气候了。汽车在我最熟悉不过也亲近不过的灞河川道里疾驰,满眼扑来绿树和绿草,以及刚刚割过麦子在阳光下闪闪泛着亮光的麦茬地。怎么看都觉得舒服。这种舒悦是潜存在生命深层的每一根神经里。除了父母和屋院,我睁开眼睛看到世间的第一道风景,就是割过麦子后留在土地上的麦茬子,被夏天的太阳晒得闪闪发亮,还有河川灌渠上一排排优雅傲然的白杨树。几十年里年年都重新温习反复观赏这河川和岭坡上的景致,铸成一种永久的油画在心灵深处,只是近年间隔断了。今日又触及了,搞不清是眼前的景致融汇到心底,还是心底的那幅油画铺展到眼前的天和地之间,我却是陶醉了。发亮的无边际的麦茬和碧绿的白杨树。引发的是久违的生命本能的舒悦。乡情何止一杯酒所能比拟。 车子拐上岭坡通直的乡间公路。在遇到第一个村子时又拐向西。村子里一幢幢红砖红瓦的新房子。还有两层小楼,迎面的墙壁多用白色和橘红色瓷片装饰,在庄前屋后的椿树槐树桐树和杏树的绿荫里,看去煞是鲜艳煞是清爽。新房和小楼背后的黄土崖下,还遗存着一孔孔窑洞,那是不知多少辈人出出进进过的落生和终老的穴居式住宅。他们搬出窑洞住进新房小楼了,从昏暗的穴居迁入阳光敞亮的新居了。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河川和岭坡上的农民,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告别。 车子向西走到一个阔大的河谷的东岸。再沿山路往北,满眼都是绿树,可以闻到杏子成熟时散发的香味了。这觉得有点眼熟,这应该是红河谷,二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就在车子向北折拐的坡嘴上。那是杏花三月。我从自家门前的场塄上看到对面坡岭上一片白色的花云,回家收了书桌,戴上草帽,越过灞河,在小镇上买了两瓶啤酒,找到一条上岭的小路走上去,已见热力的太阳正对着后背。浑身有热骚骚的感觉,走到这个坡嘴上,我被眼前阔大的沟壑迷住了。红河谷入口处不过是一条小小的窄巴巴的山沟,上游却豁然展开一片偌大的谷地。被四周的山岭环抱着,岭坡上到处都是粉白的杏花,如同云彩。隐隐可以看到隐藏在花石之中的村庄里的黑色屋瓦。我便坐在红色黏土地上,面对那层层叠叠的岭坡环抱的谷地,吸着弥漫在温热的空气里的杏花的清香,席地而坐,打开了啤酒瓶。那是我最温馨的一次春游。我那时就想到这漫坡满岭杏黄的时节,再来尝一回刚刚摘下的杏子,不料几十年过去,到今天才成行了。我走进了盛产大银杏的娲氏庄。 娲氏庄在红河谷延伸过来的谷地的南岸。娲氏庄以女娲名字得名的,现在无人能说得清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启用这个村名的。村子的西北是开阔的谷地,四面再大的暴风刮到这谷地时。都会减弱其暴力而温柔起来,确属一块天成的风水宝地,七八千年前的女娲选择这块地盘,哺养她繁衍的和用泥土抟造的儿女是有道理的。这方岭坡地带整个都弥漫着人类始祖的美丽神话。下了谷底。上了对岸的岭坡,一直向北走,不过三十里地就是闻名天下的骊山下的秦始皇陵墓了,我现在摘杏的娲氏庄,是骊山南麓的边缘,整个骊山浑然一体无所间断。北边的山顶上有“人祖庙”,是秦汉以前始建的女娲祠,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乡民都来朝拜,多为成年女性,依然向这位抟土繁衍了华夏民族的女神乞求一个大胖大壮的儿子。人们广泛知晓骊山下杨贵妃沐浴的香池,也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丢失江山的典故,更知晓杨虎城和张学良在这儿扣蒋发动西安事变的故事,却忽略了女娲氏在这方山地岭坡上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我到女娲的村庄里摘杏来了,我踩踏的村巷和坡地上的黄土小路。我走进的杏园里的松软的土地,肯定是这位老奶奶无数次奔走踩踏过了的。还有比这更幽远更神秘的岭坡吗? 得了山水地脉独有的优势,娲氏庄的大银杏是口味最好的杏子,左右的或对面岭上坡下的村庄,不过三五里或几十里,都是铺天盖地的杏林,为何娲氏庄的银杏远近传出了名声?据说还是土地和地下水的差异,还有光照的差别,再就是沾着女娲氏的神韵仙气了。娲氏庄银杏出名,不是商业宣传的效应,而是早已名声远播,起码在我小小年纪就听说了,早已有口皆碑了。眼目所到之处,尽是大大小小的杏树,岭坡被层层叠叠的杏树覆盖着;屋院内外都是杏树,金黄的杏子在绿叶里显露出来,墙外的杏树把枝条伸进院子,院里的杏树的枝条又逸出墙头来,枝条上都串结着半黄的和金黄了的杏子。 走出村子,下一道坡坎,沿一条铺满青草的小径走过,草木的清香和杏子的香味在微风里迭过。小路上有男人和女人推着用大竹笼装满银杏的独轮车走过,汗涔涔的脸上堆满真诚的笑,大声爽气地礼让我和朋友吃杏。几经转弯,走到一棵大杏树下,树冠遮盖了至少一分多地的山坡,树干已有空洞,枝叶却依旧茂盛,壮气而又精神,不显一丝衰老气象。老人说这棵杏树已超过百年,记不清是哪代先人栽植的了。我相信他的话,两人合抱的树干就摆在这里。我惊讶的是这株杏树依然着的活力。杏子已经黄了,熟了。主人颇为遗憾地说,他刚刚摘掉树顶上的杏子,只剩下中下部树股树枝上尚未熟透的杏子。杏子是从树梢往下逐渐成熟的。我坐在杏树下,浓密的树叶遮挡着六月的阳光,一片让人可以享受树荫的凉爽。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诸多的现代享受,也可以获得前人想象不出的快意乐趣,却难得这种原始的树叶遮盖下的一方阴凉儿的享受。远处是不尽的群山岭坡,眼前是随着地势起伏着的杏园里的绿叶,坡坎上正竞相开放着的野萝h野豆荚的白色和紫色的花,我坐在一棵百年大银杏树荫下。享受山野里大太阳下的一种清凉。似乎回到我青壮年以前的天地里的生活方式和歇息方式。我没有拒绝现代文明生活的矫情,却在重温以往的那种生活形态里除了苦涩,只留下简单的温馨和单纯。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山野里的树荫下独坐和吸烟的那一份纯净到简单的心境了。P12-14 序言 当下,文学的确有些萧索与寂寥,但并不荒芜。有些领域如散文,甚或还很蓬勃热闹。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得道,悄然兴旺,凭的正是那份见性情的真,和既能影响读者的心性,又可化作者心性的盎然韵致。对缺乏宗教,长期找不到普世价值观的读者,沉浸浓郁的散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诚如贤者歌日:散文的世界。就是如花的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即便从先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历史。其间散文大家迭出。各领风骚,名篇流传,光焰万丈。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言宏,志远则言永。或持象牙板,吟晓风残月,或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多元,滋养了中国文学,滋养了一代代作家。 散文和一切文学样式一样,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芬兰的勃兰克斯说“文学是灵魂的历史”。文学的魅力,是人格魅力的直呈。散文出于人品。其人之胸襟、主体之境界,决定散文的境界。即古人所云,所谓文者。言乎志者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非慷慨悲壮之人,不可为之。 散文既是理性的、现实的、世俗的行走,又是感性的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梦想。其间不乏有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视为散文的要义。既要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的话。还要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 散文的诞生,就是作家与生命相遇,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相遇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有灵魂的孕育、诗学的漫染和哲学的潜流。徜徉其问,荡气回肠,如闻天籁,如饮仙醪。 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我的这些经年老友,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历史经验到生命体验,却深深打上了中国式文人思考的印记——高洁超迈,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容淡定,举重若轻。 读他们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文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心美则响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读之,乐于钟鼓琴瑟,暖于布帛。 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它们是人文精神和精粹语言形式酿成的玉液琼浆。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天堂的玫瑰;有土地的悲歌与人生的写意。高标逸韵,定将一一垂范丹青。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编辑了一辈子的小说,退休后却偏偏爱读散文,举凡大家佳作,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欣然而忘食。“温暖之后”,遂给几家出版社主编过这些大家的美文,以期与读者共飨,反响不俗。 今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再次编老友的美文新作,仍得到老友的拨冗赐稿、鼎力相助,不胜感谢。对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本套丛书的远见卓识,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续上这捧柴薪的道义,也深表敬意。 才疏学浅,编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作家与读者见谅。对序中的离题谬误之论,方家晒之可也。 壬辰年立春于北京抱独斋 (主编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杂志副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