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编著的《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第1卷)》着重于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昔日敌军不自觉所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审视八路军曾经的英勇抗战。为了更立体地体现那段历史,本书也大量使用了盟军和第三方人士提供的图片和说明,并参考我方记录,以期让读者能够对八路军的抗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第1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萨苏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萨苏编著的《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第1卷)》着重于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昔日敌军不自觉所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审视八路军曾经的英勇抗战。为了更立体地体现那段历史,本书也大量使用了盟军和第三方人士提供的图片和说明,并参考我方记录,以期让读者能够对八路军的抗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内容推荐 在日期间,萨苏从日军档案、记载中搜集到了大量关于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新四军、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抗战资料,根据这些珍贵的史料,并与中方记载相比对、相应证,萨苏撰写了《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系列丛书。 在《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第1卷)》中,萨苏依据《华北共产军情报汇总》《共产军编成表》《支那共产军现势》《赤色支那》《大东亚战争秘录》《丸》《陆军航空兵科志》《赤色支那究明》《华北战记》《陆军步兵漫话物语》《一亿人的昭和史》《昭和三十八年第十九大队结队祭纪念集》《军令甲第十八号》《写真周报》《战阵训》《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三兵辎一第六十二号机密书类处分报告》等日方罕见档案、日军战史、日军老兵对战争的回忆及照片,同时参考中方记录、中国盟军及第三方人士提供的资料,细腻重现了八路军抗战的种种细节,为我国抗战史料的研究填补了很多空白。 目录 序 余戈 自序 誓复失地逐强梁 第一部分 名战追踪 第一章 于无声处——日军眼中的地雷战 一 只身东海挟春雷——一颗地雷怎样瓦解一次“扫荡” 二 雷车驾雨龙尽起——“土八路”式反坦克地雷 附:奔雷惊雨溅胡床——日军记载中被八路军歼灭的坦克部队 第二章 善隐者藏于九地之下——日军眼中的地道战 一 遁行千里不留踪——日本兵斋藤邦雄眼里的地道战 二 卷旗夜劫单于帐——险些活捉师团长的“掘子军” 第三章 林暗惊风夜引弓——日军眼中的游击战 一 赵客脱剑膝前横——让日军头疼的麻雀战 二 沐猿有尾难安边——日军向八路军学习游击战的悲剧 第二部分 名著再现 第一章 神出鬼没李向阳——日军眼中的平原游击队和“小兵张嘎” 第二章 一年二十三次战——藏在一名日军相册里的节振国 附: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狼诱子”将军曾雍雅 第三章 驱兽灭寇武工队——日军遭遇的敌后武工队 第四章 大战水道许世友——《苦菜花》的道水城是怎么拿下来的 第五章 冀鲁豫战场的哥萨克——真实版的《连心锁》 第六章 三进山城斗清丰——一场八路军统计战果出错的战斗 第三部分 遍地八路 第一章 磨刀水赤刃伤手——“土八路”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 阴差阳错破炎毒——“土八路”的毒气战 二 肠断狼毒红豆蔻——“土八路”的生化武器 三 运来天地皆借力——“土八路”的环境武器 第二章 百万军中斩上将——毙俘敌军考证 一 太行山下阵如云——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真相 二 愿得燕弓射大将——活捉日军烟台警备司令记 附:太阳旗落神仙山——八路军击落日军飞机的另一次战斗 第三章 他山之石可鉴玉——日军眼中的抗日军民 一 还留猛虎耀丹青——原日军士兵漫画中的八路军 二 扑朔迷离乱点兵——日军情报中的华北共产党军序列 第四部分 中国英雄 第一章 国破恨不抗日死——寻找自戕殉国的八路军英雄 附:处处青山埋忠骨 第二章 桃花马上请长缨——拉手榴弹自杀却炸了日本兵的女八路 第三章 花和尚锤震春兵团——中日史料对照解析陈庄大战 第四章 剥去画皮做衣裳——“日本鬼子”打扮的陈赓大将 第五部分 错位对视 第一章 错认东亚红旋风——满街去抓毛泽东的日本兵 第二章 吴越冰炭座同舟——一段日本兵和八路军战俘的友谊 第三章 大佐报告甚雷人——“土八路”不怕死因女共党阵前献吻 附:不让须眉花枝俏——“晋察冀的英武女八路”是谁 第四章 岂曰无衣歌同袍——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第五章 今是昨非两界心——和八路一起钻地道的美军上尉之谜 代跋 最后一个司令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名战追踪第一章于无声处——日军眼中的地雷战一只身东海挟春雷——一颗地雷怎样瓦解一次“扫荡”分析战例我们可以看出,八路军对(日军)汽车的袭击,常常是缘于对日军杀害当地住民等残虐行为的报复。日本人,总是把中国人当成“没法子”的国民,认为是低一等的民族而加以轻蔑。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以牙还牙的观念。作为儒教国家,在没有遭到对手攻击的时候,便不主动攻击他人,他们实际是一个有着这样高贵理念的民族。——对招远姜家张家伏击战的描述(桑岛节郎《华北战记》第204页)电影《地雷战》是我国经典的抗战题材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当时民兵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片。作为八路军在华北抗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脍炙人口。但是,历史上地雷战的真容,却一直不甚为人们所了解。甚至一度有人撰文,讽刺《地雷战》是“科幻影片”,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地雷战对日军几乎没有威胁,反而常常误伤自己人云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怪论,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的人们对当年的战争渐渐失去感性认识,于是有人便借机来“打扮历史”;另一方面是因为地雷战和台儿庄、平型关这样的一次性战役不同,它的战果分散,每一次给敌方造成的杀伤力有限,不大可能被记入对方战史,因此难以证实。缺乏敌方史料对战果的证实,是地雷战真相难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如果看了曾经直接和八路军周旋作战的日军下层官兵的回忆,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他们对于地雷的恐惧。原日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十二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无疑就是这些日军下层官兵中的一员。1942年,桑岛被征召从军,到山东与中国抵抗力量作战。1945年日本战败时,桑岛等日军从八路军的重围中拼命杀出,沿胶济线撤退至青岛,并从青岛乘船回到日本,1946年复员。他所作的战时回忆录《华北战记》(日本诚进社,1978年出版)中,多处谈到了八路军地雷战的威力。桑岛的这本《华北战记》,其中包含大量可与中方战史对照的珍贵资料。例如,他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在中国抗日武装的军事精神压力下,日军历史上发生的唯一一次集体暴动哗变事件——馆陶事件;他也认真地记述了反战同盟到他所在的炮楼下进行宣传的经历。这些都是此前研究抗战史料中的空白点。桑岛节郎的书中,提到和地雷打交道的就有好几次。他自述第一次遭到八路军拉发地雷攻击是在昭和十八年,即1943年4月11日(日本兵喜欢记日记的习惯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地点是招远县栗下林家。对桑岛来说幸运的是八路军拉雷稍早,他在尖兵后面的本队中行进,所以没有受伤。还有,1943年4月,日军独混第五旅团以第十七、十九两大队为主力,“讨伐”在毕郭等地建立根据地的八路军五旅第十四团(即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团长梁海波)。桑岛随柏崎讨伐队18日偷袭据说暗藏八路军部队的莱阳县姜家庄,结果因为向导带错了路,到达时八路军已经转移。桑岛作为卫生曹长,记录这次行动毫无战果——“虽然向远处转移中的八路军发射过迫击炮和重机枪,但双方没有实质性的交火。敌方遗弃的尸体一具也没有,讨伐队却有两人重伤,可以说日方损失更大些。”(第109页)两名重伤者之一是第十七大队第四中队群马县出生的三轮一等兵。他看到老乡家有一筐鸡蛋,伸手去拿,却触发了鸡蛋筐底下设置的诡雷。当即被炸断一条手臂。而一雷炸死炸伤9名日军的战斗,则发生在1943年5月。5月21日,日军第十七大队命令桑岛所在的第一中队(柏崎与二三中尉指挥)从招远移驻栖霞县塞里,在这里设立青烟公路上的一个警备据点,青烟公路是当时横跨山东半岛的唯一公路,也是独混第五旅团的机动大动脉,塞里则是这条公路去往蓬莱、大辛店的岔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栖霞、蓬莱两县山地纵横,八路军十分活跃。桑岛写道:“青烟公路在蓬莱和栖霞境内山区的路面高出地面六七米,眺望时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山峡之间可见点点村庄,一片和平景象——而这些全部是八路军控制的村子!”(第116页)P2-5 序言 誓复失地逐强梁(自序) “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 笔者的手中有一本原日军士兵编纂的文集,名为《航迹》,这是其中一名日军士兵记录的他听过的一段歌词。 当我将这段日军记录下来的歌词念给一位老八路听的时候,这位八旬老人竟然微微眯上眼睛,很熟练地哼唱起来——“八路军好,八路军强,八路军打仗为哪桩?八路军打仗为老乡!”语调铿锵,意气飞扬,依稀可见曾经老战士的风采。 原来,当年真有这样一支唱遍华北平原的抗日歌曲。日军的记录虽然不够准确,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支民族脊梁在中国大地上曾经的深刻印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937年由工农红军改编,当时共计三个师,数万名战士。经过八年抗战,发展成包括民兵在内约两百万人的抗日铁流。在以华北平原为主,北至伪满,南到江淮,东临大海,西面秦晋的空间里,八路军建立了广阔而巩固的根据地,给日伪军以大量杀伤,担负起了全民抗战的重任。 在长期的交锋中,为了应对八路军的顽强抵抗,日军曾对这支武装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包括日军情报大佐大久保弘一的《赤色支那》、著名记者波多野乾一的《赤色支那之究明》等介绍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在保存至今的日本战时史料中,更有许多翻译成日文的八路军文件,如《吕正操关于平原地区根据地建设的讲话》等。根据这些文件上的签章判断,日军在华各部队长官都要对其进行研读,有时还要上送东条英机等日本军政首脑的案头。显然,日军情报部门为了寻找和八路军作战的灵丹妙药,曾伤透了脑筋。尽管始终未能找到有效遏制八路军的办法,但这些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印证当时八路军抗战功绩的证明。 有意思的是,在日军中,对八路军记述最多的并非这些专业机构,而是普通的官兵。这些日军官兵因为在实战中不断接触八路军,甚至不断从八路军身上吃到苦头,堪称是对八路军最感兴趣的日本人。二战中的日军士兵颇有一些人有记日记的习惯,甚至有些人还会携带照相机。于是在保留至今的这类资料中,与八路军相关的记述和照片便很普遍。其中有些读来令人忍俊不住。 比如,有一个颇为顽固的日军军官在日记中慨叹连铁杆汉奸都靠不住。或许为了表示对八路军的藐视,日军内部将八路军称为“匪”。这个日军军官出发“扫荡”,晚上在一个村子宿营时向当地伪军头目询问:“周围可有匪贼之活动?”对方干脆地回答没有。于是日军安心住下,结果半夜遭到八路军袭击伤亡惨重。愤怒的日军抓不到八路军,便把那个伪军头目绑了起来,问他为何“欺骗皇军”。这个铁杆汉奸矢口否认,说:“你不是问匪贼吗?我们这儿的确没有匪贼。你可没问有没有八路军啊!”日军大怒:“八路军难道不是匪贼吗?”伪军头目情急之下说了句实话:“八路军从来不祸害老百姓,怎么能是匪贼呢?” 连汉奸都认为八路军是仁义之师……日军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虽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个细节,却往往生动地体现了人心的向背、战场的真实。敌人眼中的八路军,或许可以给我们在研究这支军队的历史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着重于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昔日敌军不自觉所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审视八路军曾经的英勇抗战。为了更立体地体现那段历史,本书也大量使用了盟军和第三方人士提供的图片和说明,并参考我方记录,以期让读者能够对八路军的抗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篇幅有限,不能全面反映八路军整个征战生涯的历史,因此难免挂一漏万,也难以回避因为撰写人员历史水平的限制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尚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提供宝贵意见。 萨苏 2014年12月5日 后记 当年河北来老乡,说起抗战时的事情来,对吕正操司令是这样形容的吕司令啊,那是温侯吕布之后,跨下赤兔马,手中盒子炮,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打鬼子天下无双。 听得传奇,后来渐渐觉得不对劲一吕布是三姓家奴啊,给吕正操司令安这么个祖宗,好像完全不对路啊。 其实,乡人只是想说吕司令的勇武,其实吕布是内蒙古人,吕正操是辽宁人,根本不搭界。 作为河北人,习惯上怎么也没法给吕正操将军另一个称呼,只能叫他“吕司令”,因为“冀中有个吕司令”是太有名了。在日军的围攻下泰然自若,吕正操是河北抗战的旗帜。1943年以后,吕正操离开了河北,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但是在冀中坚持的部队依然是他的老底子,一说起来依然是“吕司令”的队伍。 想给老将军写点儿什么作为纪念,一时却又不知从何写起——吕司令的传奇太多飞。 忽然来了灵感——何不看看日军当年是怎样看待这位“吕布”的呢? 日军在抗战期间的文献材料,有一个特点——日本官方资料中最喜欢描写的抗日武装,一定是最后被日军吃掉的抗日武装,对吕正操这个打,打不着,抓,抓不住,比豹子还凶狠,比刺猬还难下嘴,比狐狸还狡猾的对手,日本方面的记载实在不愿意多加描写。 所谓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儿干不得,日本人也是明白的。 然而,吕正操,是绕不开的。因为他太活跃了。 在日军留下的地图资料中,不时可以看到吕正操的名字,于此,也许就可以理解吕司令在日军眼里意味着什么了。 实际上,日军当时是把吕正操部作为一路威胁巨大的抗日力量来看待的,所以,在1941年6月《北支那方面敌情要图》中,吕正操的名字和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差不多一样大。 不过,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我对图中另外一些被列入的名字产生了兴趣。 如果说吕正操算是华北抗日战争中的一路诸侯,那当时在华北抗战的诸侯,起码有几十路,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名字消失了,有些名字变了颜色。观察这一变化,既能让我们感到当时战况的残酷,也能让我们感到中国抵抗者的前仆后继。 就让我们看看昌正操周围都有哪些战友吧——哪怕仅仅是曾经的战友。 例如前文所示1938年10月的地图上。吕正操的北侧,有固安的朱占魁(河北安次人,1938年加入八路军任三纵队一支队司令员,曾任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一度被日军俘获并逃回,后叛降国民党军,1951年11月因历史问题被判处无期徒刑),江东升(华北民众自卫军出身,一度自封上将,被日军击溃后率部投八路,编为独立六支队,后编入一二。师序列),魏文光(似应为五支队司令员魏大光),王昆(不详)。 西侧为高鸿飞(曾任国民政府河北安国县县长,似未直接组织抗敌,其妹高尔华为八路军,在日军包围八路军总部之战中跳崖殉国),赵玉昆,孟阁臣(均为地方武装,带有土匪性质,后被八路军处决),黄士杰(不详),杨成武(一分区司令员,开国上将);南侧为葛荣华(卖菜出身的地方武装,后编入八路军),八路军沈载道(陈再道)部,范筑先(爱国将领,山东六区游击司令,死守聊城之战中城破自尽)。 东侧为邢仁甫(八路军冀南支队司令,1943年叛变),窦同义(天津土匪,曾与日军作战,骁勇善战,并被八路军收编,后投高树勋,战斗中被俘),刘景良(沈鸿烈部,国民党军)。 在这张地图上,我们还可以找到金宪章(百灵庙抗战反正将领,1939年战败投卫立煌),高云翔(即高志远,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后以通敌嫌疑被内部处决)。 仅仅一张图上,已经有如此多内容,如“吕正操”一样屹立不动的名字,直如中流砥柱。而在他们外围,还有更多的部队,聂荣臻、徐向前、刘悒承…… 忽然醒悟一随着吕正操的去世,这些名字,都已经落入了历史的长河。走了,对吕司令来说,或许到那边,只是回到那个属于他和他的战友们的世界去了吧。 司令,归队了! 英勇抗战的八路军万岁!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着重于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即昔日敌军不自觉所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审视八路军曾经的英勇抗战。为了更立体地体现那段历史,本书也大量使用了盟军和第三方人士提供的图片和说明,并参考我方记录,以期让读者能够对八路军的抗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萨苏 在这套丛书中,萨苏所搜集的日方史料,绝大多数在过去的抗战史文本中不曾出现过。真实总是比成见更为丰富。读后更多的应该是“原来如此”式的感喟。 ——余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