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二十讲/大家西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王甘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年,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那段时期。今天更精细的区分,认为童年是从婴孩起,到十几岁的青春期止。由于较远年代前,人们还没有如今这么细致的时期划分。因此,本书中所说的童年,泛指出生后到成年之间的时期。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头脑思考过童年的问题。本书所选的,就是这样一些论述。

阅读经典著作,是在和历史上伟大的头脑对话,聆听他们对人类共同问题的看法,扩展我们的视野,开启我们的智慧。

在这方面,名著提要和经典节选各有其功。名著提要,使我们迅速了解一些伟大人物的最主要思想,综合全面,简明扼要。可是,也有着无法回避的缺点:脱离了原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一些精微的论证被简化成干巴巴的纲要。这方面,名著节选则有其长。

经典著作浩如烟海,本书的选编原则是以通俗为主要方针,节选作者某一方面的精彩论述,不求全面反映其观点,但力求表现作者思想特点和思辨过程,以窥一斑而略知全豹。同时在导读中概要介绍该作者大致流派,使读者了解概貌。

内容推荐

儿童到底是一个缩小的成人,还是与成人有不同心理过程的人?儿童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童年的发展动力到底来自外界还是来源于自身?教育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本书广泛选取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童年的研究,以期拓展我们成人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去重新思考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孩子的童年教育。

目录

编者序

王甘

第一讲 教育立法

[古希腊]柏拉图

第二讲 儿童的养育

[古希腊]亚里土多德

第三讲 儿童的教育

[捷克]夸美纽斯

第四讲 健康教育

[英]约翰·洛克

第五讲 论儿童期的教育

[法]让一雅克·卢梭

第六讲 婴儿与儿童的教育

[瑞士]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

第七讲 少年期的人

[德]福禄培尔

第八讲 教育即生长

[美]约翰·杜威

第九讲 儿童的养育与敏感期

[意大利]蒙台梭利

第十讲 个体心理学看童年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第十一讲 对儿童天性的认识和习惯的重要性

[英]伯特兰·罗素

第十二讲 夏山学校的教育

[英]尼尔

第十三讲 儿童期的性心理

[奥地利]弗洛伊德

第十四讲 永久的客体和感知—运动反应的情感方面

[瑞士]让·皮亚杰

第十五讲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

[前苏联]维果茨基

第十六讲 不同文化中的童年

[美]玛格丽特·米德

第十七讲 迈向“教育”的路径和通向“学习”的路径

[美]卡尔·罗杰斯

第十八讲 自我效能的发展分析

[美]艾伯特·班杜拉

第十九讲 道德发展的阶段

[美]劳伦斯·柯尔伯格

第二十讲 正在消失的儿童

[美]尼尔·波兹曼

试读章节

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

[瑞士]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

【编者按:此部分向母亲提供了这样一条法则:不仅让儿童被动地受教育,而且要使他成为智育中的动因。】

一、儿童的自发活动

我可以解释一下我的含义:让母亲记住,她的孩子不仅具有注意和记忆某些概念或事实的能力,而且还有不受他人思想支配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儿童去阅读、书写、听讲和复述都是有益的,但是,让儿童去思考则更为有益。我们或许能够利用他人的见解;我们或许感到了解这些见解是有价值且有帮助的;我们或许得益于它们的启发。但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脑力劳动;利用我们自己探索的结果;依靠和运用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我们自己的智力财富,由此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对他人最有用的人,我们将可以具备社会有用成员所具有的资格。

在此我不是谈论那些不时为人们提出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或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我谈的是那种每个人、甚至最质朴的个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可以获得的智力财富。我谈的是那种思考习惯,有了它就可以防止在任何情况下不假思索的盲动。思考习惯总是积极地去仔细考虑让人思考的东西;那种思考习惯克服了无知的自满或“浅薄的”轻浮,可以使一个人谦虚地承认他所知道的实在太少,使他诚实地意识到自己懂得的不多。要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种思考习惯——经常性的、自觉的思考习惯,没有什么能比早期发展这种习惯更为有效的了。

二、母亲的经验性的知识比哲学更有指导意义

有人认为幼儿的大脑根本不能进行任何思考,并反对这么做。不要让母亲因为他们的反对而作罢,因而造成损失。我可以冒昧地说,提出这种异议的人,可能是最渊博的思想家,或者是最伟大的理论家,然而可以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实际知识,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他们没有任何道义上的兴趣。而我总是更信赖母亲的经验性的知识,它来自于母亲因母爱情感的推动而作出的种种努力。我信赖这种经验知识,哪怕是一位文盲母亲的经验知识,而不信赖最有才华的哲学家们的理论假设。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健全的感觉和富有同情心的心灵会比一个非常精明、冷酷而且专门为自己打算的头脑看得更远。

因此,我要呼吁母亲着手进行这项工作,而不要顾忌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对意见。她如能听从劝告,着手去做,这就行了;她就会自己接着干下去;她就会从她的工作中得到欣慰乐此不疲。

当她展示出幼儿脑中的瑰宝,唤醒迄今为止一直沉睡着的思维领域时,她将不再羡慕哲学家们的自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由于她调动一切脑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工作中,她就会嘲笑哲学家们独断专横的假说和故弄玄虚的学说。她不会为是否存在天赋观念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感到困扰,假如她成功地发展了头脑中的先天能力,她就会心满意足。

如果有位母亲要求指明哪些学科可以作为工具用来有效地发展思维,那么我可以告诉她,任何一门学科假如用与儿童才能相适应的方式来教的话,都可以发展思维。从不为选择一个可以解释说明某个真理的事物而感到困惑,这就是伟大的教学艺术。没有一个事物会微不足道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它被一位熟练的教师拿在手里却不会引起儿童的兴趣,即使这兴趣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至少也可以来自教师用它进行教学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新奇的魔力转瞬即逝,这一点是真实的。假如没有多年养成的爱挑剔的习惯,至少也有幼儿期的急躁情绪与之相抗衡。但是,在另一方面,教师将简单的要素联系起来是极为有益的,这样既可以变化课题,又不会分散注意力。

如果我说任何一门学科都能培养智力,那么我的意思是要不加歪曲地去理解这一点。不仅在儿童的生活中没有一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消遣和娱乐活动、与父母、朋友及游戏伙伴的关系——而且事实上在他们的注意力所及范围之内也没有这样的事情。无论是有关大自然的事情,还是有关职业和生活技能的事情,不仅能成为学习的对象,通过它们可以授予某些有用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它们可以使儿童掌握根据所看到的东西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之后能发表意见的习惯。

三、谈话和提问的方法

实施这一工作的方式绝不是对儿童讲话,而是要同儿童交谈;不是给儿童讲述许多单词,不管这些单词是熟悉的还是精心选择的,而是要引导儿童就这个话题自己进行表述;不是要无一遗漏地讲述这个问题,而是要就这个题目向儿童提问,让他找到并纠正答案。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因而期望他们去倾听冗长的讲解是可笑的。长时间的讲解会麻木儿童的注意力,而生动的提问却可以吸引儿童。

应当让这些问题提得简短、清晰、易于理解。这些问题不应引导儿童用相同和不同的措词重复他刚才听到的内容。应让问题激发儿童去观察摆在眼前的事物,去回忆他们已掌握了的知识,并且去搜索他们那不多的知识贮存,以找出回答问题的素材。向他们指出有关某一事物的某些性质,让他们在其他事物中找出同样的性质来,告诉他们球的形状称之为“圆”。而如果你引导他们相应地找出属于这同一范畴的其他物体,那么这就比最完美地向他们阐述圆形物更调动了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一种情况是他们必须去倾听,去回忆;另一种情况是他们不得不去观察,去思考。

(选自[瑞士]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夏之莲等译。)

P101-104

序言

童年,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那段时期。今天更精细的区分,认为童年是从婴孩起,到十几岁的青春期止。由于较远年代前,人们还没有如今这么细致的时期划分。因此,本书中所说的童年,泛指出生后到成年之间的时期。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头脑思考过童年的问题。本书所选的,就是这样一些论述。

阅读经典著作,是在和历史上伟大的头脑对话,聆听他们对人类共同问题的看法,扩展我们的视野,开启我们的智慧。

在这方面,名著提要和经典节选各有其功。名著提要,使我们迅速了解一些伟大人物的最主要思想,综合全面,简明扼要。可是,也有着无法回避的缺点:脱离了原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一些精微的论证被简化成干巴巴的纲要。这方面,名著节选则有其长。

经典著作浩如烟海,本书的选编原则是以通俗为主要方针,节选作者某一方面的精彩论述,不求全面反映其观点,但力求表现作者思想特点和思辨过程,以窥一斑而略知全豹。同时在导读中概要介绍该作者大致流派,使读者了解概貌。

儿童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儿童到底是一个缩小的成人,还是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过程?童年的发展,其动力到底来自外界还是来自自身?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都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希腊时代,儿童首先被看做城邦未来的战士。柏拉图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因此,从孩子的孕育开始,父母就应该以为城邦提供最优秀的后代为目的。儿童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公民性格,生命的头三年尤其重要,应该让儿童养成服从的习惯。在游戏中不应鼓励儿童发明新花样,这会使他们藐视古老习俗,将来追求不同的体制。男孩子是“最狡猾的、最惹是生非、最不服管教的野兽”,需要许多老师来教育。同时,柏拉图主张女性要受同等教育,这是因为妇女儿童可能担负保卫城市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我们经常“偏爱最初的所见”,因此儿童应该远离包藏仇恨和邪恶的事物。儿童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城邦的共同事业。体育、音乐等帮助灵魂的成长,但内容需要选择,以培养德行为最重要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儿童白有其价值。夸美纽斯充分认识到童年的重要意义,因为童年是形成理性、聪明、德行和虔信的重要时期。夸美纽斯已经抛弃了中世纪的性恶论,提出尊重儿童的天性。同样是提到男孩子的好动,夸美纽斯的语气与亚里士多德亦有很大不同。夸美纽斯认为,应该承认这是有利的。成人该做的,不是大加限制,而是有所准备,让他们有事可做,和他们共同游戏。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出如何从婴儿期开始,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开端。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夸美纽斯,相信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世界第一本带插图的直观式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洛克在童年观方面以“白板说”著称,他认为,儿童的意识中没有先天的思想和观念。对孩子来说, “我只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画或铸造成时髦的样式”。这个观点尽管失之片面,但在当时亦有进步意义,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并质疑了以出生为依据的歧视。其实,除了“白板说”,洛克关于童年的理论极为丰富。基于他丰富的家庭教师经验,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关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智育教育的观点。本书所选其关于健康教育的观点,有些观点今天看来略显迂腐,却体现了洛克童年可塑性的思想,于今仍有启发意义。

卢梭的童年观在西方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令人信服地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大自然自有其安排,过早成熟的果子不会甜美。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刻画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强调童年的纯真善良不该被社会污染。他反对洛克提出的发展儿童理性的观点,认为儿童期应该进行消极的教育。他的童年观对后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杜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在若干所实验学校的实践,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顶峰。裴斯泰洛齐强调儿童要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并精心设计了关于数、形、词的直观教学法,这里不一一详述,只选取他有关婴儿早期和母爱的重要性的相关论述,以及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的论述。后一观点被福禄培尔、蒙台梭利发扬光大并发展成完整体系。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是幼儿园的首创者。曾在裴斯泰洛齐的学校学习并任教,继承和发展了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具有开创性的。在本书的选文中,福禄培尔所谓的少年,指的是已经脱离婴儿期的学龄前儿童。他敏锐地指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自发地做事,自发地探险。这些自发活动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年人不应该拒绝儿童做事的要求和探索的要求,应该创设条件,使儿童能够自我发展。从这段不长的选文中,我们可以感到福禄培尔对儿童发自内心的爱与欣赏。

如前所述,蒙台梭利继承发扬了前人观点,将童年发展的内发性发展到极致。蒙台梭利认为,童年发展,有内在的程序表,儿童自身有发展的原发动力。以此为依据,根据多年来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她发展出系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书选录了蒙台梭利著作《童年的秘密》中的两部分,介绍了蒙台梭利理念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精神胚胎和敏感期。儿童刚一出生时,处于孤弱状态,但这只是他未来潜力的表现。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通过神秘的过程,儿童成为自身的创造者。而敏感期,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帮助儿童的精神生命发展。

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对世界范围内的先锋实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选取的关于夏山学校的文字,反映了尼尔的童年观。他认为儿童本性向善,因此我们需要把儿童看做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坏人。健康自由的儿童生活不应受到干扰,为了给儿童自由,应该放弃一切纪律和道德训练。只有儿童得到自由,才符合生命的法则。自由发展使儿童在心理和情感上不受外在权威的管束和压制,得以成为健康、幸福而独立的人。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知天命年得子,开始近距离观察儿童,并深入考虑教育问题。在本书选文中,他用独特幽默的文笔,旁征博引,有说服力地指出,中世纪的儿童性恶论以及另一极端的儿童性善论都是错误的。童年时期,习惯的培养最为重要。习惯培养得是好是坏,端赖母亲和保姆的聪明才智。

美国哲学家杜威,同时也是著名教育家,曾有过主持实验学校的经历。在本书所选章节中,杜威指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是某种缺乏状态,而是生长的首要条件。发展不是对环境的静止的适应,而应强调应付新环境的首创精神。习惯不应僵化,而是成长的表现。这些观点体现了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观念,以及对儿童时期的尊重。

近代西方教育家不断呼吁要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并对儿童进行心理学化的教育。科学家达尔文,第一个给自己的儿子做了详细的观察日记。19世纪末,研究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观察儿童,把研究建立在扎实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数据基础上,从此,儿童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西方童年观的演变,也增加了心理学色彩。

童年时期,儿童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呢?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是怎样进行思考和推理的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不是第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但他的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观察细致,实验设计精巧,理论体系宏大,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逻辑推理、道德判断、语言发展、记忆和艺术发展,无所不包。本书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现,只选取了关于婴儿的永存的客体概念和情感发展部分,让读者有机会领略皮亚杰的独特观察和整体性发展观点。

如果说皮亚杰是把儿童的成熟放在首位,强调个体的成熟,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是在与社会和他人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英年早逝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生前和身后都曾受到苏联心理学界的压制,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苏联和西方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书所选的章节中,维果茨基提出,儿童3岁前的发展有自己的大纲,上学后按照教师的大纲学习,在3岁到上学之间的学前期,他的学习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而定的”。因此学前期是一个过渡期,既要有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同时这个大纲又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大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思维特点。对照维果茨基和蒙台梭利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对儿童观研究的不同侧重。

20世纪著名思想家弗洛伊德,使我们在面对成人心理问题时,去关注童年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弗洛伊德提出,儿童也有性生活,这是儿童的兴奋中心。随着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儿童经历不同心理发展时期。弗洛伊德惊世骇俗的观点对社会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性驱力为动力的儿童发展观给我们以新的角度。

同样是注重早期经验和童年经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不认为人的行为内在驱力是性,他认为人对卓越的追求和自卑感是内在驱力。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如果发展成自卑情节,就会带来心理和行为问题。童年的身体缺陷、出生次序、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自由学习和提供促进性的学习环境。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本书选取了罗杰斯笔下一个通俗而鲜明的对比:一个孩子去的是传统的“受教育”环境,他体验到学校僵化刻板,教师对学生兴趣漠不关心,犯错误带来羞辱;另一个孩子去的是促进性的学习环境,这里兴趣受到尊重,好奇心得到鼓励,她因此对学习产生旺盛热情。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概念,即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的信念。在本书所选章节中,他分析了婴儿期的个体动因感起源。婴儿如果能够经常有机会操控物体,并发现自己的行为能产生相应后果,如果能有机会观测到别人的操控行为产生后果,这些经验对婴儿个人动因感的发展极为有利。接着,他讨论了家庭、同伴和学校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个人动因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

儿童是否天生就有道德感?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在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建立了系统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儿童顺序经过这些阶段,但不一定都会发展到最高阶段。本书选文列举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7个阶段,并用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举例说明了这些阶段。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致力于让孩子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应该了解儿童所处道德阶段,唤起道德冲突,揭示高于他所属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道德。

本书还节选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作。米德根据自己在萨摩亚人中的调查提出,所谓青春期的危机,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而是有着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童年经历,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虽然我们不能用人类的儿童做实验,但跨文化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实验的平台。人类学的研究挑战心理学,使心理学家重新审视文化因素。

在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童年各个方面的发展时,另一些研究者在思考童年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演进。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阿利耶斯在1960年发表(僮年的世纪》,通过对艺术肖像作品等资料的研究,他提出,中世纪的西方人没有儿童的观念,儿童被看成是小大人,与成人世界混杂在一起。直到18世纪中叶,现代儿童观才出现。阿利耶斯的理论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但目前尚无中文译本。

本书选择了媒体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的章节,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后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成人与儿童的界限模糊,导致童年消逝。这一观点为我们观察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观念的演化,往往反映当时历史环境。后人以前人为基础,也时时总结前人的偏颇。关注童年观念演化,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童年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维度、越来越贴近儿童。

了解童年观念,对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儿童,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更幸福地与儿童共同生活。

了解童年观念,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因为,童年既是我们生命过去也是我们未来的基础。了解童年,才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自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