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持写作,成为钢铁巨人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家从许多优秀的共青团员的生活中收集素材,加以虚构、典型化,塑造了典型人物保尔的光辉形象,突破了自传的局限,增加了主人公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
小说从十月革命前的1915年写起,一直写到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保尔的活动、思想发展都是在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其英雄业绩、性格,也是在一系列激烈的斗争中显现的,主人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命运与苏维埃政权的命运息息相关。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
这是一部在中国盛传半个多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
这是一部生活教科书,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诵读与传承。
“我认为,应当留下水兵朱赫来。”叶尔马琴科说,“第一,他是本地人;第二,他是钳工,又是电工,在车站找份工作容易;第三,没有谁看见他和咱们的队伍在一起,因为他今夜才赶到。”
布尔加科夫点点头:
“好,我赞成。同志们,有反对的吗?没有,那就这么办了。咱们发给朱赫来一笔经费和委任状。”
接着,大家又讨论第三个问题:怎样处理存放在本地的一批武器。沙皇时期,这儿存放着两万支步枪,堆积在一个农民的仓库里,那个农民告诉了游击队。
“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武器毁掉,万一给德国人知道就不妙了!”
“我们为什么要毁掉这些武器?难道不能把它们发放到当地的工人和其他老百姓手里吗?”长满络腮胡子的史特罗兹可夫提议道。
“是啊,当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自己可以拿起武器来反抗。”布尔加科夫赞同道。
“这是个好主意!”叶尔马琴科热烈地说。
早晨,保尔从发电厂下班回家。他当锅炉工的助手已经整整一年了。
今天,小城里热闹非凡。一路上,他看到拿着步枪的居民越来越多。有的拿一支,也有拿两支三支的。保尔急着回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列辛斯基家的宅院附近,他昨天见过的那些人正在纷纷上马。
“妈妈,哥哥回来了吗?”
保尔回到家里就问母亲,听妈妈说阿尔焦姆哥哥还没回来,就又往外跑,向城区另一头的谢廖沙家奔去。
谢廖沙的爸爸是一个火车副司机,有所小房子,还有一份薄薄的家当。谢廖沙不在家,他的妈妈,一个白净面孔的胖女人,不满地瞧着保尔。
“鬼知道他在哪儿!天没亮就出去疯了。听说什么地方在发枪,多半他也去了。你告诉这小捣蛋鬼,哪怕带一粒子弹回家,我也要揪下他的脑袋……”
保尔早就不听她的唠叨,一溜烟跑了。
他穿过两条街,迎面碰到一个小男孩,这孩子托着一支步枪,还上着刺刀呢。
“哪儿领的枪?”保尔拦住他。
“学校对面,游击队发的。不过啥也没有了,全领走了。这是我拿的第二支。”小男孩得意地说。
“那么,这支给我了!”保尔从他手里夺过枪来,以不准违抗的口气说。
大白天遭到抢劫,小男孩气坏了,朝保尔扑去,但保尔后退一步,端起刺刀,大喝一声:
“闪开,要不就撞上刺刀了!”
小男孩伤心地哭了,转身跑开,嘴里还在无可奈何地骂骂咧咧。保尔可不管这么多,飞快地奔回家,把步枪藏在棚顶底下的几根横梁上。
夏季的夜晚多么可爱。花香浓郁,空气微微颤动。星星如同萤火虫,在深邃的高空闪亮,人声传得很远……
一群年轻人眉开眼笑,聚集在保尔家近旁的大圆木堆上。保尔有一架双键手风琴,他拉得好极了。年轻人随着琴声,唱起响亮的歌声。
“保尔!”传来阿尔焦姆的喊声。
“对不起,哥哥在叫我,我得走了。”保尔说着,收起风琴,扣好皮带。
他回到家,推门进屋,看见桌旁坐着阿尔焦姆的同事罗曼,还有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你叫我吗?”保尔问。
阿尔焦姆点点头,转而对陌生人说:
“这就是我弟弟。”
那人向保尔伸来一只粗壮的手。
“保尔,”阿尔焦姆对弟弟说,“你不是说你们厂里有个电工病了,明天你打听一下,他们要不要雇个内行替他。如果要,就来告诉我。”
陌生人接过话头:“还是我跟他一块儿去吧。我自己跟老板说。”
“肯定要人的。因为斯丹科维奇病倒,今天机器都停了。老板要找个替工,可没找到。”保尔说。
“照这样看,事情准成。”陌生人说,然后告诉保尔,“明天我来找你,咱俩一块儿去。”
“行!”
保尔看到,对方那沉稳的灰眼睛正在仔细观察他,这人身穿灰色上衣,从上到下都扣着纽扣,紧紧地箍住宽阔厚实的肩背,整个人俨如粗壮的老橡树,充满着力量。
他要走的时候,阿尔焦姆说:
“好吧,朱赫来,祝你好运。明天跟我弟弟一块儿去,事情一定会办妥的。”
游击队撤走后的第三天,德国人进城了。全城像捅开的蚂蚁窝一样,骚动不安。在市中心广场上,德国人列成方阵,打起鼓来,召集到一些胆子较大的老百姓。
P12-13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更是书中的精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了让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加强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灵获得智慧雨露的滋润,从而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出版的《阳光阅读》丛书就是根据“新课标”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携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精心打造的,是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典范之作。
在选择篇目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经典性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本丛书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大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过的经典作品,能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精神基础,为他们提供精神营养,使他们终生受益。
权威性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全部来自“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和教育专家的课外推荐书目,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的人生之路。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在选择书目时,我们还注意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如课内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丛书中便收入了《红楼梦》,并在阅读指南部分专门对《红楼梦》全书做了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所选的《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高中阶段还要读一些哲学著作和艺术理论著作。在本丛书中,《论语通译》属于文化经典著作,《谈美书简》属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范畴,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小说也兼顾了古今中外,《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是中国古典小说,巴金的《家》属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内容的编写上,每本书增加了简明实用的“阅读指南”和“感悟思考”。
阅读指南通过对作品全面的介绍,让孩子在阅读时更轻松。如《巴黎圣母院》的导读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如在《家》的导读中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通过这些导读,我们希望一方面能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感悟思考丛书中经过精心编写的感悟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在读完全书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阅读名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阳光阅读》丛书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阳光阅读》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