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质的哈达》不同于当下西藏题材书籍的特点在于:这是一部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的作者创作的作品。首先,作品既叙述了几位英雄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又讲述了人民军队在西藏解放与建设时期的故事,作者赵先前的笔触翔实细腻,感情热烈饱满,既能唤起那个时代亲历者的回忆和共鸣,又能使年轻读者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其次,作者既是久经沙场的新四军老战士,又是西藏的解放者和建设者,他的感受深挚、切实,言之有物,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朴素的力量,相信这部作品一定可以受到历史爱好者和怀揣“西藏梦”的读者们的喜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质的哈达/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先前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质的哈达》不同于当下西藏题材书籍的特点在于:这是一部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的作者创作的作品。首先,作品既叙述了几位英雄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又讲述了人民军队在西藏解放与建设时期的故事,作者赵先前的笔触翔实细腻,感情热烈饱满,既能唤起那个时代亲历者的回忆和共鸣,又能使年轻读者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其次,作者既是久经沙场的新四军老战士,又是西藏的解放者和建设者,他的感受深挚、切实,言之有物,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朴素的力量,相信这部作品一定可以受到历史爱好者和怀揣“西藏梦”的读者们的喜爱。 内容推荐 《金质的哈达》系新四军老战士赵先前的回忆文章结集,其中追述了作者在新四军时期的战斗经历,以及西藏和平解放时期随部队进藏筑路的事迹,尤其对其中英雄人物的业绩作了详尽深刻的描绘,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字里行间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鼓舞。 《金质的哈达》内容积极健康,叙事生动形象。作者以亲身经历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细节展开叙述,既能以真实的力量给人以真切、深刻的教益和鼓舞,又能使读者获得与西藏解放与建设时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目录 抗日烽火 苦历 挥之不去的情思 老战士拿起新“武器” 一把战刀的故事 历史是一颗长青果 殷殷草 血衣上的天书 难忘的章节 历史的足音 五十年后想起的故事 将军白发溢深情 白手夺刀 高路入云 二呀二郎山 大拐弯掠影 春歌 血娃 在昌都小土屋 西部大开发先行者的英雄史诗 把幸福带给康藏人民的英雄们 浩气碧血化春龙 雀儿山钩沉 修路忙 二郎山情思 雪域情思 金质的哈达 雪莲盛开时节 路遥见英雄 一件褪色的军衣 西藏风情掠影 笔战更酣 冀文正的故事 思念“五号” 血虹 川藏线上怒江澎湃 十八军“老西藏”,八十八岁献华章 白发绾住西藏情 铁军精英 元帅母校话元帅 邓政委讲话后 念军长 淮海大战前夕 张震副主席又要看我的枪伤 峨眉山的太阳 我们的翟政委 新四军老战士陈子植掠影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激情似海 祖母绿 叩苍穹 诉衷情 国破方知人种贱 失而复得的本子 孔论新注 红景天 海南(二则) 依依玉门柳 元旦会“三苏” 艳若朝霞 霜重色愈浓 十月,火红的情思 一束圣火 新官梦 中华魂 升彩虹,迎回归 后记 试读章节 血娃 一天,在“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前,我被一位活菩萨似的藏族老阿妈拦住了。她吃惊地望着我,热泪盈眶地叫我说:“大本博……” 我微笑着努力回忆老阿妈是谁。老阿妈深情地说道:“啊,那不是美丽的彩虹,那是通往幸福的金桥,那是筑路部队的青春和热血……” 老阿妈的话语终于唤醒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 那是1953年夏秋之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筑路部队的战士,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加上简单的原始工具,把康藏公路这条巨龙,背过雀儿山,背过金沙江,背进了平均海拔四千三百三十四米的邦达草原。空旷、辽阔、广袤的邦达草原,回荡起豪放的笑声,伴着十字镐叩击顽石溅出的火花和“雪花儿飘,汗水儿淌,我们把荒山变了样……”的歌声,热火朝天地锻打出古老苍茫的壮美…… 蓝天白云间,溢着原始草香的小径上,出现了几个晃动的人影。一个身背重负的女奴隶,在皮鞭的驱赶下,满头大汗,满脸泪水,艰难地移动着摇晃的脚步,眼看接近部队的帐篷时,“哇”的一声蹲下了。当皮鞭再次落到她身上的时候,陈清源等几个女兵围了上来:这女奴在皮鞭下临产了…… 唉,冰河里的冰是冷的,领主的心是黑的,就是慈祥的天神,悲切地看在眼里,也只能默默无语! 首长们都到工地施工去了,我因守电话留在家里。 女兵们让我以“本博”——当官的名义,求执鞭者发点“慈悲”。 我是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的,对受苦人有着本能的同情和支持,对施虐者有着本能的反抗和仇视。何况,我们进藏的使命,就是要把百万农奴从深沉的苦难中解救出来,我怎能去“求”执鞭者发点慈悲呢?……然而,根据党的政策,进藏部队不仅要严格遵守藏胞的一切风俗习惯,更重要的,还要团结三大领主,在他们能够接受和乐意的条件下,才慢慢地进行改革……于是,我只好把愤怒压在心里,然后露出笑脸,以礼相邀,把执鞭者请进我们的帐篷。我把自己仅有的过节时发的舍不得吃的几个糖块和首长们没有带走的几支纸烟拿出来,用我刚学会的藏语和执鞭者攀谈起来。原来,执鞭者只是大头人的一个小管家。他把那几个糖块和纸烟视为难得的宝物,毫不客气地抓起揣进怀里,还把一支纸烟得意地夹在耳朵上。我把仅有的一件衬衣,托他转给那个女奴…… 在女兵们的羞涩、爱怜和无奈中,女奴的血水流进了荒寂的泥土,然后,她扎起烂皮袍子,把血娃儿揣进怀里,背起一百多斤重的皮口袋,又踽踽上路。当看到我和执鞭者从帐篷走出,执鞭者在我们的感召下,对她流露出一些宽大时,她身不由己地向我这个“大本博”嫣然一笑,滚下晶莹的泪花…… 啊,流年似水,转眼已满头霜雪! 我强忍着激情,紧紧地抓住老阿妈的双手,忙问:“你的‘血娃’呢?” 不料,活菩萨似的老阿妈,激动得颤抖不已,抹着泪说:“‘文化大革命’被投进牢狱,还弄去‘陪斩’……” 我忙问:“他叫什么名字?” 老阿妈说:“他叫郎杰……” 啊!老阿妈汨流满面的颤抖,震破了我心灵的又一叶天窗…… 那是1970年严冬飘雪的早晨,一个藏族小伙子满脸热泪地唱着“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卸下镣铐,赤裸着上身被五花大绑地带走;中午,又热泪滚滚地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被带回来,卸下五花大绑,重新锁上镣铐关进“单间”。 我们两个的“单间”仅一墙之隔。我被小伙子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真情深深地感动着。“单问”,只有两个平方米左右,吃喝拉撒睡全在其中。小门用大铁锁锁着,门上有个可以开关的小洞,给糌粑、茶水和倒便盆,皆从这个小洞出入。“单间”高高的墙上端,有一个小铁窗,九十点钟可以投进来一缕金带似的光束。“单间”门外,是又高又厚的大围墙,上边有固定的哨位和来回巡逻的哨兵。监管很严,不准犯人说话,但大声唱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歌曲,监管们听着,怕落上反党反毛主席的罪名,也不敢硬性制止。我和小伙子就通过歌声来交流感情。有时我大声歌唱,他撞击镣铐为我伴奏;有时他大声歌唱,我朗诵毛主席的诗词为他壮威。我背《毛选》四卷,他也跟着背,有时一天可拿下两三页。 我们隔墙私语。 小伙子说,真理的苦汁,比蜜饯有益。太阳的光辉遮不住,真理的火焰扑不灭。和真理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还说,宇宙的明灯是红日,人类的明灯是知识。知识是人们心灵的甘露,失去露汁心灵就会像冬草枯萎。世上唯有知识能使人倾倒,痴情的恋人比不上知识俊俏。不吸收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夜笼罩。只有心中充满知识的灵光,才能自由翱翔在苍穹的怀抱…… 那么,这样一颗酷爱真理和向往知识的红心,怎么会走进“单间”呢? 原来,他叫郎杰,民主改革的春风把他送进党和国家在古老的荒原上建的比较完备的学校。他憨厚、正直、聪颖,继而被送到北京培养,正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成了翻身农奴中的第一代工人。正因为酷爱真理、追求真知又憨厚正直,他像不知拐弯的洁白的雪峰,对“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在学习会上提出了质疑,说“那‘顶峰’不是到头了吗?”话音还在空气中回荡,就被打成“反林(彪)副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弄去“陪斩”,还差点毙了。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他悄悄地问起我来:“那么,你呢?” 我悄悄地回答几句,被暗暗巡查的所长发现了。他骂道:“赵先前!你这个反革命分子,还敢串监!” P38-40 序言 圆梦 张跃平 2010年,阳光明媚的4月,我收到《雪山不会忘记系列丛书》编委会的丛书策划案送审文件。详细看过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当时就签署了支持意见。后来,在书稿的编撰过程中,《雪山不会忘记系列丛书》改名为“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更符合选题内容。 一晃就是三年。今年4月,《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邀约我为丛书写序。欣喜是自然的,担心亦在情理之中。我深知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工作,因为,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委员会的工作者,大多已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此次又重新走到一起,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用他们的真诚和热情,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组建了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协会组建的同时,丛书编撰工作也正式启动。为倾诉一生都无法割舍的西藏情缘,为报答西藏高天厚土给予的养育之恩,为实现大家共同的夙愿和高原梦,他们依旧那么执着,那么敬业,那么坚定,”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花,默默地绽放着永恒的绚丽。 我知道,他们约我写序,并非因为我的职务,而是因为我与丛书作者们有着同样的西藏情结,有着同样的高原梦。这份情谊,这份默契,这份梦缘,没有西藏生活经历的人永远无法想象、无法理解。 但,我懂他们。 丛书中所记录的西藏岁月,是英雄们的战斗史,是前辈们的奋斗史,是西藏文明的发展史。作者们都是“老西藏”和“老西藏”的接班人,每一位我都似曾相识,每一段述说我都非常熟悉。因为,37年前,我和这些热血青年一样,身背行囊,怀揣理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土地,成为继十八军之后支援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一员。那时,我们很年轻,就像籽粒饱满的青稞,耐受着高寒缺氧的环境,执着地生长;就像苍劲的雄鹰,迎着风霜雨雪,勇敢地飞翔;就像健壮的牦牛,承载着重负与寂寞,倔强地前行。在我三十余载的西藏岁月中,半生青春一生爱,半生血汗一生情,我已无法分清藏族与汉族的界限,无法分清藏地与故乡的区别,如同无法分割的血脉一样。在《西藏岁月系列丛书》中,我看到了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工作之余,我酷爱摄影,特别享受按动快门的瞬间带给精神上那种欣慰的满足,特别渴望所有的经历都能成为永恒。我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纪念我的西藏岁月,纪念我人生旅程中最有意义的时刻,纪念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美丽家乡的辉煌成就。 心有多大,梦就有多大,照片和文字是一样的,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圆梦。 与“老西藏”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沿着他们以“老西藏精神”开创的那条“天路”走进高原的,我们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所以,我们自豪,我们自信,我们自强。 光阴荏苒,一代又一代西藏人,览尽风雨苦亦甜;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西藏人,于岁月的车轮里一刻也没有停歇;青稞酒的甘甜,酥油茶的醇香,锅庄舞的厚重,把我们的西藏岁月,永远镌刻在人生的长河里。今天,《西藏岁月系列丛书》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切。其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更宝贵的是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中勇敢而无畏的人们,西藏建设中坚强而无私的人们,西藏发展中勤劳而智慧的人们。不论是谁读懂了其中的情感,感受了其中的真诚,领略了其中的风采,都会被感染,被触动,被洗礼,被震撼,而后,也会有一种冲动,那种背起行囊上路的冲动。 这就是《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给予我们的启迪,这就是“老西藏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 忍不住,抬头仰望《喜马拉雅丰碑》上镌刻的《高原的记忆》,深切感受着不朽的《高原魂》;以真诚和执着《守望》着《我们的西藏岁月》、《源》,领略《墨竹河》的斑斓与阳光相聚,汇成《彩霞东来》的绮丽风光,用我们的青春,骄傲地展示着《雪域风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着高原奇迹,在鲜花、掌声和《金质的哈达》涌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停下,坚强与自信深深地刻在前行的脚印上。因为,我们是“老西藏”们的接班人!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因为我们同属一个国家,所以我们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我们只有继续保持激情、坚持科学发展,中国梦才够美丽;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新局面,中国梦才够坚实。 我们的梦在西藏。 西藏的梦是繁荣昌盛,在西藏的奋斗圆了我们的梦,党的领导和各民族大团结圆了西藏梦。如今,中华民族正在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圆一个梦,那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忠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正是从梦开始的地方讲起,还将继续沿着梦的思绪,在雪域高原,圆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梦。 2013年4月30日 张跃平,1950年5月生,辽宁北票人,中共党员。历任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彭波农科所技术员,西藏自治区衣垦厅生产技术处副处长,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开发建委办综合处处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藏自治区纪委副书记(正厅级),西藏自治区监察厅厅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委会副主任。 后记 近年来,以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为主旋律的文学作品,一直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与关注。向世人宣传西藏,介绍西藏,正确定位西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长历程,是我们每一个西藏人的责任。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以“老西藏”们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记录了西藏解放和建设进程中那些不寻常的峥嵘岁月。有进藏路上的艰苦卓绝,有解放西藏的悲惨壮烈,有建设西藏的忠诚无畏,有守卫西藏的执着奉献……那些真实的故事,虽已成为历史,但仍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这套丛书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无处不体现着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怀与支持,无处不彰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些,雄鹰可以见证,雪山可以见证。 此套丛书组稿及筹备出版几经周折,历时三年,工作千头万绪。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的策划与主创人员,用“老西藏精神”宣传“老西藏”,记录为西藏和平解放牺牲的英烈和健在的昔日英雄。他们用身体铺就了进军西藏的“天路”,把鲜血滴洒在建设西藏的白雪中,把生命镌刻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史册上。书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在向我们昭示:他们与西藏人民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拼搏,以鲜血和正义铸就了整个人生轨迹! 为了那些逝去的英灵和活着的英雄,丛书编辑委员会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在藏工作多年的洋滔、张彦丽、冰融、李敏、闰振中等同志,分别联系离退休老作家,十八军老干部、老战士,向他们征集进藏、建藏的回忆录,组织编写那段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历史篇章。 在拉萨、成都、北京三地组稿座谈会上,与会的116名离退休老干部,谈起当年的经历仍是热泪盈眶,激情满怀。他们对出版系列丛书的现实意义给予肯定,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热情支持。老干部们的行动使大家备受鼓舞,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分量很重。 做书如做人。我们不知道其他编辑是怎么做到最好和完美的,但我们编辑的工作过程,却让人读懂了什么是最好和完美。 由于年代关系,一些书稿的原创人已是八九十岁高龄,提供的全部是手写稿。整理这部分书稿的难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尤其是当年十八军分三路进藏,整个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待书稿集中后,内容冲突和史实矛盾等问题凸显出来。即便如此,这些都是老人们的亲身经历之作,弥足珍贵。工作人员视稿如金,没有一丝马虎和大意,生怕丢掉一字一页,对不住那些颤抖着的手写下的一笔一画。因为他们懂得,这些书稿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其意义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大量组稿,靠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无法完成的,编辑们吃住在办公室,抢时间、赶任务;制订好的工作计划不得不打破,确定的工作方案随时要更改。为了确保史料翔实,协会同志除了对手中的初稿进行整理和比对外,还要随时处理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他们与原创作者不定时、不间断地联系与沟通,有的老人需要辗转几次才能找到,一些老人只言片语的表述需要几经询问,同志们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力和爱心。通过无数次的核对、甄别、印证,这些基础资料得到最后的确认。先遣连勇士和十八军将士绝境坚守、极地永生的气概,鼓舞着丛书编辑人员为这项有别于正常写作、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竭尽全力。 现代都市生活浪漫而多彩。但《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的编辑过程,让那些编辑远离了这个多彩而喧嚣的世界。三年的编辑工作,人脑变成了电脑,离开书稿后的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连正常生活也变得丢三落四。大家多是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中度过了三个春秋。特别是在最后统稿期间,春节、藏历年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什么“三十饺子初一面,初二出门去拜年”等风俗,全然忘记。直到一个清晨,清脆的爆竹声催醒一位编辑的记忆,猛然想起藏历年该到了,于是,临时决定放假一小时,给远在拉萨的朋友发短信拜年。没想到刚给两位朋友发完拜年的信息,回复的铃声便接连不断。她索性先暂停拜年,打开信息想一睹为快,没想到一看却把自己惊住了: “你是喝醉了还是睡迷糊了?藏历年都过去一个月了,还拜年呀?” “难道,你真的忘记哪天过年了?” 藏族朋友的反问,令我们的编辑从机械思维中清醒过来,跑去翻日历,201 5年过去三个月了!这一天是二月初二,民俗中“龙抬头”的日子。她无奈地摇摇头,苦笑。 还有一种难耐,也是对我们编辑的考验。为了这套丛书,有的同志一年内要进出西藏两三次。严重的高山缺氧反应,试炼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毅力。长期在藏的人,到了内地因醉氧而多眠,昏盹难耐,头晕腿软;常人日进三餐足矣,而他们则要饱受饥肠辘辘的折磨。返回高原的情景与内地醉氧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头痛耳鸣,夜不能寐,腿脚发软,食欲全无。三周时间过去,人仍头如灌铅,四肢麻木,身体如腾云驾雾,提不起精神。尽管这样,他们仍坚持工作,无一退却,三年的付出可想而知。 确实,将一部自己没有亲身感受的他人的作品做到最好,是一件难事。尤其是这套丛书,面对工作量大、组编困难、经费难筹等问题的困扰,编辑部人员曾产生过动摇。但“老西藏”们对丛书的渴望和期待之情,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84岁高龄的十八军老前辈赵先前先生,骑着自行车到处寻找资料,不厌其烦地向自己的孙子学习电脑打字;党史专家焦东海先生患病期间也不忘电话询问丛书进展情况,帮忙联系在京的十八军前辈;著名诗人、作家杨从彪,闰振中两位老师的热忱可与重庆的高温相提并论,而且从来“报喜不报忧”;西藏第一位女作家、优秀的藏族领导干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原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德高望重的德吉措姆女士,为了筹措出版经费煞费苦心,辗转奔波,多方求援,如一尊秉烛女神,让大家在黯淡中又见光明,她身上的正能量时刻感染着每一个人;还有因心脏病住院的“老西藏”刘源老师,在病榻上笔耕不辍……他们这种发自内心、视如生命般热爱西藏的情结令人惊叹,令读到与见到的每个人的心灵不止一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 雪莲花绽放的地方本没有路,英雄先遣连壮士用他们的生命,蹚出一条“天路”;十八军将士们踏着他们非凡的足迹,向着雪山顶上的五星红旗奔去……那些让人想起就肃然起敬、长期在藏工作的各民族干部、人民子弟兵,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意志,铸就了祖国西南边陲的钢铁长城,让民族大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让富强民主的新西藏在珠穆朗玛崛起! 20世纪70年代那令人抹不去记忆的岁月,知识青年炽烈的激情燃烧在雅鲁藏布江畔,他们背负那个特殊年代民族的希望,辗转半个中国,聚集在世界最高点。如今,这些“老西藏精神”的继承人也已两鬓霜花,他们付出的是热血,收获的是意志;逝去的是青春,留住的是品格。还有一批批援藏干部,承受思乡之苦,忍耐高原之寒,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实践着“老西藏精神”,为民族富强搭建人才之梯。那些远去的和这些现在的他们,都以不同方式谱写着对西藏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老西藏精神”的崇尚。 面对莽莽高原,生命显得那般脆弱渺小,如一滴水、一粒沙。也正是这一水一沙,把青春、时光、血汗凝聚成“老西藏精神”,积淀成荡气回肠的西藏岁月,没有半点虚伪和空洞。 三年来,丛书编辑部的同志们,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一次次直面困难,一步步在艰难中前行……垫付的数万元编辑费,至今还不知由谁偿还,但从未有人提起。想想这些,算不算是做书和做人的一种境界呢? 在西藏生活和工作,是大自然与人格和意志的较量;为西藏做事,是战胜自我、提升境界、净化灵魂的历程。一代又一代“老西藏”和西藏各族人民,抱着这种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以鲜血和生命及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在得与失、荣与辱、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面前,不改初衷,默默奉献,在世界屋脊上构筑了一个英雄群体。应该说,“老西藏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掩卷深思,作为一名读者、作者、编者,除了对“老西藏精神”的种种感慨,还有更多的感动无法忘怀。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欣然面世,首先应感谢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阴法唐和夫人李国柱(首批进藏女兵之一)一直以来的关心,感谢在北京七月的酷暑下,老书记为丛书题写序言;感谢丛书编委会顾问、西藏自治区原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列确一直以来的关心;感谢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的支持;感谢1976年进藏大学生、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跃平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丁荫楠、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杨华山、中国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丁涛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他们同是这套丛书的奠基者,也是西藏人民的好朋友。 这套丛书的完成,离不开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西藏拉萨指挥部领导在经费协调方面给予的大力帮助;离不开西藏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林清海、原常务副书记高文庭、副书记彭宏(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五批援藏干部)等领导的厚爱和关怀;离不开时任工委宣传部部长唐荣科在方案策划、工作实施、人力安排等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与帮助。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领导甘为西藏办好事,成为丛书编辑工作的精神后盾。第五批援藏干部、现大连市旅顺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马殿文同志虔诚的西藏情愫令人感动,他为丛书后期制作排忧解难,为丛书出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还有丛书的合作伙伴——大连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们,表现出孜孜不倦、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在此,丛书编辑部及丛书作者、广大读者对所有给予丛书以关注、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藏,神圣的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我们的西藏岁月记载着沧桑,刻录着风华。西藏岁月,是无数西藏人环境与精神、磨砺与意志互相较量的历程。但西藏岁月的与众不同,不只是环境的恶劣、磨砺的艰难,更是一种人心向善的精神信仰。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老西藏精神”同美丽的高原一样,将永远成为人们向往的香巴拉。 编者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