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
敬德不谄 张鹜(唐)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①,争道②。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③:“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德唯唯。明日对仗云④,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埏于地⑤,奋衣人。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⑥,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之美⑦,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⑧,群臣皆称万岁。
——《朝野佥载》
【注释】
①唐俭:字茂系,唐晋阳人,官至吏部尚书,卒谥襄。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争道:指下围棋时抢先占据有利位置。
③尉迟敬德:复姓尉迟,名恭,字敬德,唐初大将。
④对仗:指当面对证。云:语助词。
⑤玉珽(ting):皇帝所持的玉板。
⑥三品:朝廷高官。唐制,官员分九品,包括三十级。
⑦怒过:改过。怒,谴责,此处指自责。
⑧段:通“缎”。
【译文】
吏部尚书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布子抢占有利位置。太宗大为恼火,把唐俭调出朝廷,贬为潭州的地方官。尽管这样,太宗仍然余怒未消,他对尉迟敬德说:“唐俭不尊重我,我要杀了他。你替我证实,有人控告他。”敬德谦卑地应允了。第二天当面对证时,敬德叩头至地,说:“我确实没有听到对唐俭的指责。”太宗一连问了好几次,敬德还是确定不移。太宗非常生气,将手里拿的玉板恨恨地摔碎在地上,衣服一抖,进去了。
过了好一阵子,太宗让开席吃饭,把三品以上官员都请来入宴。在宴席上,太宗说:“敬德今天使各方面获得利益的事务有三:使唐俭免于枉死,我免于枉杀,敬德自己免于曲从,这是三方面所得的利;使我有改过的美名,唐俭有再生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声誉,这是三方面所受之益。”说罢,太宗赏赐给敬德一于缎。在座的大臣都称皇帝万岁。
【品读】
唐太宗无疑是封建时代最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毕竟是唐太宗,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改正过失,不一意孤行。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这是难能可贵的。
太宗怀鹞 刘侏(詹)
太宗得鹞①,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②,乃藏手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③,鹞死怀中。
——《隋唐嘉话》
【注释】
①鹞(yao):鸟名。
②郑公:即魏征,封郑国公。
③不时尽:没有及时讲完。
【译文】
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乌。那乌儿非常俊异。太宗把它架在臂上玩赏,远远看见魏征,赶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走过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机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而丧国灭身的事,委婉地加以劝谏。魏征唠唠叨叨说了好半天,那鹞在太宗怀里都快要被捂死了,太宗感到很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想让魏征把话讲完。魏征在那里说个没完没了,终于让那鹞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品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历史上玩物丧志、身死国灭的事儿实在不少。本文正是从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中,表现出他的明智。
三镜自照 刘□(唐)
太宗谓梁公日①:“以铜为镜②,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③,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隋唐嘉话》
【注释】
①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梁公:房玄龄,太宗时任宰相,封梁国公。
②以铜为镜: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造的,玻璃镜是近代才有的。
③宝:珍爱。
【译文】
唐太宗对梁国公房玄龄说:“用铜铸成的镜子,拿来照一照,可以使人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代的历史变化作镜子,可以了解历代王朝兴盛、衰败的经验教训;用正直坦荡、敢于进谏的人作镜子,可以看清自己的对错得失。我过去曾非常珍爱这三面镜子,用它们来照照自己,以求防止过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也就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P1-3
1993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小品精华系列”,一共十册:《历代尺牍小品》《历代幽默小品》《历代妙语小品》《历代寓言小品》《历代山水小品》《历代诗话小品》《历代笔记小品》《历代禅语小品》《明清清言小品》《明清性灵小品》。这套“小品精华”,风格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深受欢迎。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想得到这套书的读者,早已无处可购。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崇文书局拟在“小品精华系列”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隆重推出“中华传世小品”,第一辑为十册。主持这套书的朋友嘱我写几句话,我也乐于应命,有些关于小品的想法,正好借这个机会跟读者交流交流。
“中国历史上写作小品文的作家,多半是所谓名士。”现代作家伯韩的这一说法,流传颇广。那么,什么是名士呢?伯韩以为,也就是一种绅士罢了,不过与普通绅士有所不同而已。他们“多读了几句书,晓得布置一间美妙的书斋,邀集三朋四友,吟风弄月,或者卖弄聪明,说几句俏皮话,或者还搭上什么姑娘们,弄出种种的风流韵事来。这都算是他们的风雅”。
这样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小品,如果不是误解的话,真要算得上不怀好意了。
据《论语·先进》记载:一天,孔子和子路(仲由)、曾皙(曾点)、冉有(冉求)、公西华(公西赤)在一起,他要几个弟子谈谈自己的志愿。子路第一个发言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连年灾荒。让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光景,便可使人人勇敢,而且懂得同列强抗争的办法。”孔子听了,淡淡一笑。冉有的志愿是:“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使人人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有待于贤人君子了。”第三个回答孔子的是公西华,他说:“不是我自以为有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只是说我愿意来学习一番。国家有了祭祀的典礼,或者随着国君去办外交,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好傧相!”公西华说话时,曾点正在弹瑟,昕孔子问他:“点,你怎么样?”曾点放下手中的瑟,站起来道:“我的志愿跟他们三位都不相同。暮春三月,穿一身轻暖的衣服,陪着年长的、年轻的同学,到沂水沙滩上去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去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感叹道:“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孔子以为,子路等三人拘于礼、仁,气象不够开阔、爽朗。只有精神发展到能够怡情于山水自然的境地,人格才算完善。
孔子这种陶醉于山水之美的情怀,由魏晋时代的名士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一部书,专记当时名士的言行,名叫《世说新语》。其中有个人物谢鲲,他本人引以自豪的即是对山水之美别有会心。晋明帝问谢鲲:“你自己以为和庾亮相比怎么样?”谢鲲回答说:“身穿礼服,庄严地站在朝廷之上,作百官表率,我不如庾亮;但是,一丘一壑(指在山水间自得其乐),臣自以为超过他。”以“一丘一壑”与朝廷政务并提,可见其自豪感。因此,当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谢鲲画像时,便别出心裁地将他画在岩石中。问顾为什么这样,顾答道:“谢自己说过:‘一丘一壑,臣自以为超过他。’所以应该把这位先生安置在丘壑中。”足见魏晋名士的趣味相当一致。
也许是由于魏晋以降的儒生多拘束迂腐,也许是由于全身心陶醉于山水之美的魏晋名士对老庄更偏爱些,后世人往往将名士风流与儒家截然分为二事,似乎它们水火不容。晚明袁宏道在《寿存斋张公七十序》中批评这种误解说:
山有色,岚是也。水有文,波是也。学道有致,韵是也。山无岚则枯,水无波则腐,学道元韵,则老学究而已。昔夫子之贤回也以乐,而其与曾点也以童冠咏歌,固学道人之波澜色泽也。江左之士,喜为任达,而至今谈名理者必宗之。-俗儒不知,叱为放诞,而一一绳之以理,于是.高明玄旷清虚澹远者,一切皆归之二氏。而所谓腐滥纤啬卑滞扃局者,尽取为吾儒之受用,吾不知诸儒何所师承,而冒焉以为孔氏之学脉也。袁宏道的结论是:“颜之乐,点之歌,圣门之所谓真儒也。”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是要说明一点: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小品文作家,《论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小品文著作。以小品的眼光来读《论语》,不难发现一个亲切而又伟大的孔子。
比如,从《论语》中不仅能看出孔子陶醉于山水之美的情怀,还能感受到他那无坚不摧的幽默感。孔子曾领着一群学生周游列国,再三受到冷遇,途经陈、蔡时,被两国大夫率众围困,“不得行”,粮食没有了,随行的人也病了,而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衰”。他开玩笑地问:“‘我们不是野兽,怎么会来到旷野上?’莫非我的学说错了吗?”颜渊回答说:“夫子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不能容纳。不能容纳有什么不好呢?这才见出你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听了,油然而笑,说:“你要是有很多财产的话,我愿给你当管家。”置身于天下不容的困境中,孔子师徒仍其乐陶陶,在于他们互为知己,确信所追求的目标是伟大的。北宋的苏轼由此归纳出一个命题:“师友以道相乐,乃人间之至乐也。”
在人们的感觉中,身居显位的周公是快乐的、幸福的。其实未必然。召公负一代盛名,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弟弟,连他们都怀疑周公有篡夺君位的野心,何况别人呢?这样看来,周公虽坐拥富贵,却无亲朋与之共乐。苏轼由此体会到:周公之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富贵不值得看重。他的《上梅直讲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论语》记载,孔子还曾有过一件韵事。跟孔子同时,有个名叫南子的美女,身为卫灵公夫人,却极度风流淫荡。一次,她特地召见孔子。孔子拜见了她,还坐着她的马车,在城内兜了一圈。性情爽直的子路很不高兴,.对孔子提出非议,孔子急得发誓说:“假如我孔某有什么邪念的话,老天爷打雷劈死我!”
对孔子的这件浪漫故事,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是迷恋南子的漂亮。另一种意见则较为规矩,其代表人物是南宋的罗大经。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南子虽然淫荡,却极有识见。“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不能道者”。孔子之所以去见南子,即因看重她的识见,希望她改掉淫行,成为卫灵公的好内助。“子路不悦,是未知夫子之心也。”
前一种说法似乎亵渎了孔子,但未必没有可取之处。孔子讲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他看来,好色是人的不可抗拒的天性,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假定自己从不好色。所以,当孔子向子路发誓,说他行端影直的时候,我们真羡慕子路,有这样一位可以跟学生赌咒发誓的老师。孔子让我们相信:圣人确有不同凡俗的自制力,但并不认为他人的猜疑是对他的不敬。相反,他理解这种猜疑,甚至觉得这种猜疑是理所当然的。
孔子是一个伟大而又亲切的小品作家,《论语》是一部伟大而又亲切的小品文著作。亲切而又伟大,这就是小品的魅力。关于中国历代小品的定位,理应以《论语》作为坐标。我想与读者交流的,主要的也就是这个看法。
回到“中华传世小品”,这里要强调的是,这套书所秉承的正是《论语》的传统。它们的作者,不是伯韩所说的那种“名士”,而是孔子、颜渊、曾点这类既活出了情怀、又活出了情调的哲人。不需要故作庄严,也绝无油滑浅薄,那份温暖,那份睿智,那份幽默,那份倜傥,那份自在,那份超然,足以把生活提升到一个令人陶然的境界。读这样的书,才当得起“开卷有益”的说法。
愿读者诸君与“中华传世小品”成为朋友!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文新
范军、阮忠主编的《人间掌故(历代笔记小品)》选录上自魏晋,下迄近代的200余则笔记小品,从宫廷到市井,从名流到百姓,从尘俗凡间到禅道境界,林林总总,涵盖广博。所选篇目质朴自然,富有情趣。当您徜徉其间,或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或驻足沉思,或一触即悟,皆能在轻松自在的漫步中获得精神的愉快与心智的启迪。
期望能跨越时空的阻隔,用现实去感悟历史,用生活去融会人生。
古代小品文短小隽永、活泼灵动,富有情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小品文内容自由广泛,除立身处世、修身养性、奇闻逸事、寓言哲理,还有山水园林、花鸟虫鱼、琴棋书画等,表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和世俗生活的闲情逸致。
与那些经世致用的宏文巨篇相比,小品文更加亲切可人。范军、阮忠主编的《人间掌故(历代笔记小品)》选取富有情趣的笔记小品,说尽天下事。
匆匆又匆匆,日子如白驹过隙。快节奏的生活是否觉得心灵落上了灰尘,思维变得愚钝,翻翻中华传世小品吧,也许会让你会心一笑,也许会你豁然开朗。也许只是随意翻翻,也会领略一番别样的趣味。愿“中华传世小品”像一阵清风,给我们带来一丝清爽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