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梦正美好!到天涯海角,美食追逐之旅!
到南极吃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永远的地不老、天不荒!到法国潜入五大酒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但有白喝的美酒,到沙漠骑骆驼不算什么,用越野车玩冲沙才过瘾,篝火旁,流浪的灵魂偷偷想,如果三毛重回撒哈拉也许不会走。
美食和玩乐,可以进阶,可以顶级。《爱吃鬼的华丽冒险》中李昂历经岁月与积累,以“熟女大冒险”的华丽姿态,将爱吃爱玩进行到底、推到极致,是构建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场追梦的旅行。挑战你爱吃、爱玩的可能吧,一起完成你可以企及的享乐:旅行,从”爱吃鬼”做起!
旅行,从“爱吃鬼”做起!《爱吃鬼的华丽冒险》包含四十年旅行经验横跨五大洲寻觅顶级美食,南极年夜饭、法国酒庄午餐、撒哈拉越野……世界很大,梦正美好,《爱吃鬼的华丽冒险》中李昂带路的美食追逐之旅!
爱吃、爱玩、追求顶级。李昂历经岁月与累积,将爱吃、爱玩推到极至,构建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场疯狂的逐梦冒险大旅行。
爱吃、爱玩、追求顶级。从南极到法国,从撒哈拉到天涯海角,寻遍世界美食,尝试各种生活方式。李昂历经岁月与累积,将爱吃、爱玩推到极至,构建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场完美的逐梦大旅行。
女人的禁地
旅行究竟会去些什么地方?有时候还真的很奇妙。我不是一个会特别挑地方去旅行的人,但是,因缘际会里,今年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文化遗产,我居然去过三个地方:土楼、三清山、“石谷遗址”。
“石谷遗址”这个位于沙乌地阿拉伯内陆的古迹,参访过的观光客一向不多,我居然也到过,也算值得骄傲吧!
理由无他,因为到沙乌地阿拉伯旅行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我是一个女人,更加困难。
终于拿到签证
这里基本上不欢迎观光客。除了拥有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外,每年从世界各地至少两百万人次以上的信徒到圣城朝拜,本身就是一笔庞大的观光收入,不用外求其他。
沙同还基本上相信,观光客是“教坏囝仔大小④”。尤其是那些露出肩膀、大腿,不戴头巾而露出头发的异教徒女人,更不应该到此地污染他们的女人。
所幸如此严格的要求正在放宽标准,两年前我曾想要到此,得到的答案是:未婚的女人不管几岁,都不准入境。(未婚的女人,不论年纪已多老,都会是问题?)
好不容易,今年标准放宽,我终于得以拿到签证,只是团证,得跟着一团人才能进人。
除了伊拉克这类动乱的地区之外,沙国堪称是最难到达,也是戒律要求最多的伊斯兰教国家,大概一点也不为过。
到之前大伙戒慎恐惧,因为一名名沙国妇女刚刚被判入狱,还被鞭刑鞭打两百下。理由是她被好几个沙国男人在一部汽车内强奸。
被轮奸还要入狱,还得被鞭刑鞭打二百下,沙国法官的理由是:这名女子伤风败俗在先,没有丈夫父兄陪同,居然单独与男人共同处于车内,发生这种事情当然错在她。
后来因国际舆论强力攻击,沙国国王才特赦这名妇女,不用鞭刑。为何是“特赦”?因为法官的判决没有错误。而特赦是皇室才有权行使于民的恩典。
由于原油的累积,沙国早非多年前还要依赖台湾地区派来的农耕队、医疗队。首都利雅德在一片沙漠中,以巨资建造许多近百层的摩天大厦,“王围中心”与“费瑟楼”是两座雄踞市内、上百层的超高大楼。
尤其是“费瑟楼”,听说是出于沙漠载重力与风力的考量,得在最顶层挖空一个大空间。远看形成一条曲线,有如伊斯兰教女人脸上罩的面纱。晚上,面纱四周一圈灯光亮起,在周遭一片黑暗里,这一道曲线灯光如悬挂在空中的一圈钻石项链,璀璨非凡。只有远天闪亮的星星与它争辉。
这样美丽的夜景,我真是生平仅见,它的神奇与神秘,更有如“天方夜谭”故事的再现。
最特别的是百货公司为了让不能“露面”的女性同胞消费,会有女人专属电梯,一整层楼面只有女人能到达。我好奇地前往,都是世界顶级名品,电梯出口处就是一家占地极广的阿尼,价格比台湾更贵。
而女士们因为没有男人在现场,可以不戴全罩式只露出眼睛的黑面纱。洗手间里更可见女士们整个拿下面纱、罩袍,脸上化妆,身穿现代华服,满戴珠宝,一头头长发梳成高髻在脑后。啊!原来最不能被看见的阿拉伯女人的头发,深褐、黑色,细如西方人。
头发真是会迷惑人心,所以要把它盖住吧?
“石谷遗址”
从首都利雅德转往麦旦沙列,在这里便可参访沙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列为世界遗产的“石谷遗址”堪称是沙特阿拉伯最精彩的古迹。
一大片各式各样的巨岩林立,沙漠的风沙仍不断吹来,掩盖一条条小小的水泥路面。这整个十三四公里广大无边的地区,有一百三十一座由外往内人工雕成的奇特的岩石陵寝。彼此距离遥远,参访都得搭车。
两千四百年前,时为闪族人的游牧民族纳巴特人在这个地区留下这一大片墓群,可见当年整个王国的盛况。纳巴特人靠从也门运送乳香、没药香料,到现今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区,并征收贸易保护费,累积了大量的财富。
他们在沙漠建构巧妙的灌溉系统、发展农业,能制作极佳的陶瓷器,文明程度高。直到公元后第一世纪,才被并入罗马帝国。
上百座的纳巴特陵寝,有的由单一岩石凿刻,有的沿着石山一个接着一个墓室,绵延成一片。墓室内有单人埋葬或双人多人一室的石棺。
最壮丽的阿法锐单一岩石墓,一块像一座小山的巨石,向内挖空雕成墓室。外观延承陵寝传统,由上往下成i层,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命阶段。死后灵魂的永生安置,应是建造如此雄伟、巨大墓群的由来。P22-25
整个世界前所未有地对许多价值观念重新排列组合,但有一些爱,在人生中,还是不能随便说出口,更别说大声、高调地说出口。
比如什么呢?最显而易见的,比如爱情。有些爱情,还真不能轻易大声说出口,否则,一说出口魔咒尽失。
不要谈这么大的问题?那好,换个简单的,即便像爱购物,爱shopping,这样的爱,说得太大声、太高调,都很容易被叫做“败家”、“拜物”,认为并非绝对必要。
然而在我玩乐这许多年,真正发现,能大声说出口的爱:
就是爱吃、爱玩。
道理其实很简单,爱吃与爱玩,受限于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你只有一个身体,要吃要玩,能吃能玩到多少,都受这“一个身体”的限制,有一定的极限。这种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的体验,与同时能买三千双鞋子放在鞋柜里,但一次也只能穿一双的“拜物”,意义自是不同,受“公评”之处,也有所不同。
因为这种只有自己的“一个身体”才能亲临的体验,无从过度,使得爱吃、爱玩较之其他能大声、高调说出的爱,更容易形成一种被认同的所谓“品味”——而于我来说,我毋宁会更简单地认为:一种生活态度。
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爱吃、爱玩可大可小,可以渐进,可以进阶,还可以从追求极致的完美、顶极,到繁华过尽、反璞归真。
是啊!没有人会反对巷口的一碗牛肉面、夜市的小吃,一趟单车之旅、探寻所住城市的街道。当然,像我所说的,爱吃爱玩可大可小,台湾开放观光近四十年,从岛内到全世界,都有了各式玩法。也有作家们加入,提出了个人化、人文化的玩乐方式。
《爱吃鬼的华丽冒险》便包括我多年来爱吃、爱玩留下的一些记录。有不容易达到的极致——比如在南极住在俄罗斯让出来的科学站“货柜屋”两个晚上;但也有容易到达的花东之旅。
爱吃的部分,我舍弃了写吃到有两百万人在排八千个座位、居世界第一名餐厅多年的EL BULLI,因为一般人要订到位几乎不可能。而“爱吃鬼”如我,书中的爱吃体验,多半是旅行中肯多花一点心思便能做到的。
如果暂时做不到,就当作一个将来要实现的梦想、一篇华丽的文章来看待吧!
当然有人会说:“二十一世纪,还有那么多冒险的场域吗?不是人类自从到了太空之后,已经无所谓“冒险”这回事?”或者说:“早在上个世纪初,人类‘征服’了南极后,探险家已经宣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吗?”
我的回答是: “冒险毋宁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爱吃、爱玩这许多年,我得到的一种体悟,也就是我强调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会努力让所有走过的,没有不好玩的地方;所有吃过的,都能从中找到好吃的。
如此,我成就了自己作为一个“爱吃鬼”,探寻一次又一次最华丽的冒险!
亲爱的读者,你呢?
一起继续努力吧!
生命来到这样的时刻,我终于能够确定的说:
“我真能懂得什么是慢游/漫游。”
当“慢”成了一个流行的词汇,所有跟着“慢”而来的,方能代表另一个同样流行的字眼:“乐活”。
我不是一个跟流行的人,事实上,我是个创造议题的人。于今,我要谈的慢游/漫游,真的是一种生命体悟。因为从内在而来,也因而值得分享。
准备好自己去旅行
旅行要准备的不只是有了假期、时间,有了钱,准备好护照机票旅馆订位,参加哪个团等等。
要准备好的恐怕更是自己。
旅行中要能扩展更多的体验,达到对自己、对生命的更多体悟,也许得从一开始准备好自己起。
先说说自己吧!我是一个着急的人,我永远是那个动作很快的人,我可以从床上起来后,十来分钟即可出门去大学教书。这当中包括刷牙洗脸穿好衣服抓起包包穿上不用绑鞋带的鞋子……
(我常常是那个等男生出门的人,尤其如果他们穿的鞋子要绑鞋带的话。)
我永远在很快地下判断:开车时这时候要换车道、准备好要左转/右转;事情要这样做,要站在这个位置上……
我很少迟到,除非真的有不可抗拒的情形发生。因为动作慢、拖延、不在意的迟到,对我来说基本上不可能。
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蓄意迟到。不必要太早到,不想停留那么久,不想见这个人,做那个事。
我有个朋友是美丽的女演员,她的一个经典故事是:要出远门到美国,由母亲陪同,临出发前母亲一再问她:证件带齐了没有?她正拿着本书看,随口回答带了,还嫌母亲哕嗦。一路继续看书到了机场,果真没带护照。只好打道回府,她继续看书,还觉得妈妈太大惊小怪,美国,下一班飞机再去就是了。
这样的事,绝对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堪称“超级紧张大师”,如果一个人自己旅行,像护照、航班、旅馆等等这种事情,一定一再确定。不过,如果跟团或有人一起旅行,我也十分懂得,不需要操心的事,让别人忙去,只要维持我的不迟到。
我常被称赞“反应快”,事实上,我便是这样一个紧张的人。我还记得年轻时被问最受不了什么样的情人时,我毫不考虑的回答:
“笨的人。”
什么才是“笨”,现在看来很难定义。但当时,“笨”毫无疑问的一大部分代表“慢”。
你是一个比较“快”,还比较“慢”的人呢?先体认这点,可作为如何旅行的开始。
快与慢
一项世界性的评比,世界上走路最快的人,常常是香港人与新加坡人互争第一名。这两个地方,以良好的工作效率闻名于世。
无庸置疑,快代表效率,也可能代表成功、进步,但当然也失去了许多乐趣:包括慢。
往好处想,期望在工作时候能够快,但在休闲的时候,能够慢。但这基本上有困难,习惯了快,要在生活中慢下了,还真不容易。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传播业界的大老,特别提起他的工作,是因为他所做的还与创造、文化、潮流相关,不单纯只是制造鞋子冷气等等。繁忙的工作当然压力很大,朋友出门在外,工作之余也想停留下来“度假”,但却发现十分无聊,做什么都不觉得有趣,不知能玩些什么。最后,只有从旅馆打电话回来与台湾的朋友聊天。还说他只有这个时候能够给朋友打电话聊天。
我常常觉得可惜了那么昂贵的电话费。要打电话聊天?告诉他的秘书他外出了,躲在台湾的别墅里打不就得了!
忙到停不来都不知如何度假?千真万确。
慢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成果,资本主义化最早的西方社会,一定也走过了快的阶段,到了现在度假的时候,不像我们行程排得满满的一站赶过一站。到海边山里租个房子,住下来,什么也不干,轻松地过一两个礼拜。
我们试图推展这样的旅游、度假方式,但并不成功。看到仅有少数例子是一些留过洋、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人。我有一种感觉,他(她)们真是平时忙不完的人和事,度假时才真的什么人都不想见、什么事都不做,连电话也不接。
整体来说,现在这个阶段要台湾人,或者说华人,以这样的方式度假,时候未到。不过有的时候我不免要怀疑,这种度假方式根本不可能在东方华人社会普及。
所谓东西方文化不同吧!
是不是我们太爱热闹了,家族关系、朋友同事之间少有个人空间,那种带本书躺在海边躺椅晒太阳,根本不是我们的cup ofTea?
或者是,贫穷了太久,我们一直在做什么,连度假,连玩乐,都要有“事”可做。否则,便没有满足感。
(还亏东方哲学里讲那么多空、无!)
尊重不同
然而,旅行中学习不要去嘲笑那些“慢”的人、习惯和文化,应该是立即可以做的。
而且不需要从什么难度很高的旅行做起。
很多年以前,我有一回在东南亚,常听到当地的华侨嘲笑在地人,那些他们口中的“番仔”,如何懒惰,宁愿每个下午在树下睡午觉,也不去找工作赚钱。生活中只求顾好几棵榴裢树,榴裢成熟时拿到市场去卖,换得的也不过是吃饱。 (穿暖在热带地方问题不大,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寒冷的地方便不容易了!)
我当时只感到难过,他们口中的“番仔”,是在地的原住民,也才是那个国家的“主人”。如此不尊重在地人的生活方式,却又要在人家的国家和土地上谋利,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高高在上。
而我当时尚不能体会的还有另一层面更重大的意义:对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尊重。
的确,华侨以其勤奋,在侨居地赚得大量的财富。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华人的能干精明也缔造了经济奇迹。可是他们日以继夜忙碌工作的生活方式,就一定好过每个下午在树下睡午觉吗?
这牵涉到生活价值观的问题,只要有充分的选择机会,不管结果如何,都该被尊重。毕竟,是自己要活的人生,只要不造成他人的困扰,不需他人说三道四。问题在:如不想“日以继夜忙碌工作”,又能如何过活?不想“每个下午在树下睡午觉”,是不是尚有其他的工作机会?
这样的基本自觉,使得我以后到旅行难度很高的非洲、伊斯兰教世界,都能不以自己的主观去对许多事物下价值判断。
从旅行中,我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这些简单的道理,更因为出自“亲身经历”,备觉深刻。
旅行中了解自我
如果我不是发现自己是那种会提早三个小时前到机场、在欧洲搭火车会提早一个小时到车站的人,我不会知道我其实内心充满不安全感。
旅行帮助我发现潜藏的性格,一向连我自己都不曾深刻体会到的自我。这是过去很难想象的。
是啊!我一向敢言、说真话不畏权势,我也一向给人很强势的印象,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这样强烈地缺乏安全感。
因为不安,我一个人旅行时,便会把自己局限起来,不去做太多事,自然失掉许多旅行的乐趣。我尤其害怕长时间一个人旅行那种孤单和寂寞的感觉。知道自己有这样的缺点后,我尽量避免长时间单独旅行。
有一句名言说:
“You are what you eat。吃什么变成什么。”
同样的,我们的工作长年累月地一定影响到我们“自己”。
我是个作家,比如我的工作在许多层面上,修正了我快、赶的个性。
写作一直是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最爱,写好作品绝对快不得。海明威写《老人与海》时,小说结尾至少修改了四五十次。这是从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知道的。
不断地修改要有耐心,也一定快不得,这成了我心性上最好的修练。是啊!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真的是一个慢字了得。
在搜寻题材的过程,我也服膺了一些原则:快与慢。快在第一眼的印象,所谓的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在最短的时刻里,接收到的第一印象,常常是最强烈也是最深刻的。我的快的个性,很适合我在旅行中,于很短的片刻间,就能够掌握外在的现象。
可是同时我也知道,要能深入,得靠慢的功夫。慢常常代表更多的时间与心力,去更仔细地观察、去了解,甚至去揭发内在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些都需要平心静气的慢工夫。
这样的“快与慢”,成了我旅行时最好的“方法论”。
你可能不是个作家,但在其他方面,你学会了“慢”:工作上得与“慢”的人打交道,带孩子成长的过程,适应亲人的慢、照顾不方便的人……
上苍有好生之德,我们的生活,一定也在某一些方面上帮助我们修正自己,以求得更多的平衡。
所以,先认识自己,准备好自己开始去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