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赛珍珠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赛珍珠最新的这部小说既简洁,又引人注目。它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让人的眼眶禁不住噙满泪水。它有着与世界最好的书同样的一些品质,尤其是不论把它看作何种类别的书,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命运的完整性等,都令人感到满意。

内容推荐

小说主人公没有具体姓名。作者用“母亲”这个词来凸显出一个含辛茹苦、勇敢坚毅、慈祥博爱的形象。母亲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与许许多多的作品或作家一样,在赛珍珠的笔下,母亲和大地都是她创作的原型,两者贯通融会,血脉相连。所以母亲的原型和原型的母亲其实都是以大地为载体和表象。而作为个体的赛珍珠,则不论是生是死、在中国还是在他国、被赞美还是遭误解甚至谩骂,都改变不了她永远是一个大地“女儿”的本质属性。母亲母爱,人间至爱。大地不会因为偶尔的干涸或贫瘠而告别滋润与肥沃,“女儿”也不会因为受了委屈就不再感恩,而历尽炎凉曲直的“母亲”更是从来就没有舍弃过孕育万物、普济众生的职责。赛珍珠笔下的母亲可谓是中国妇女生活史上一座活化雕像。

试读章节

在一个农家茅屋的厨房里,母亲坐在炉灶后面的一个矮竹凳上,很伶俐地向着铁锅底下烧火的灶口里投着干草。火刚烧着,她四下随处捡几根柴火或树叶子,再加进去一些去年秋天从山上砍下来的干草。在厨房靠火炉不远的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干瘦的老太太,她身上穿了一件很紧很厚的红棉袄,棉袄的下摆从外边罩着的一件补丁蓝布褂子衩角边露了出来。她的眼睛因为曾经害过严重的眼病,让她成了半瞎的人,眼睛几乎全紧闭着。但是偶尔从她那半睁开的眼睛缝里,还是可以看见不少的事儿。当母亲那双敏捷的手把火烧得旺旺的时候,老太婆注意到了火光的闪动,她说话了。她那细小嘶哑的声音经由她那瘪塌没牙的牙床缝里透出来:“留心注意着火,不知道可还有两捆子柴了?这才是春天头里,我们还要等很久,才能等到草长到能让我们割来烧呢。我!看我这样子,我实在不能再到外边去割草了,老了!一个没用的老太婆,早就该死啦!”

这后面的几句话老太婆一天不知道要说上多少遍,每次她说这话,总是等着她的媳妇这样接着回答:“妈!不要这样说吧!要是我们到田里做工的时候,没有您老人家看着门,没有您看着孩子,不让他们滚到池塘里去,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太婆咳嗽得很厉害,还没咳完,就抢着说道:“是呀!这都是我的事,如今世面不好,毛贼和土匪到处都是,这些时候,门户是一定要看牢的。要是有坏人到这里来,媳妇呀!我就大声地喊。我想起来了,我年轻的时候,世面可不是这样的,要是你晚上留下一把锄头在门外,第二天早晨,锄头还在那里,夏天的时候,把牲畜拴在门鼻子上,第二天,它仍然在那里,还有……”

年轻的母亲虽说很顺从地笑着听,并且大声应着说:“那倒真是的,妈!”其实她也并没有真的留意听老太婆一天讲到晚的唠叨。当老太婆散漫的声音喋喋不休的时候,母亲她正在愁烦着柴草呢,不知道家里的干草能否烧到过了春耕,一直要到那时才会得空,再忍着寒风,拿着镰刀,去砍些小树枝,到处拾些零散的柴草。其实,就在厨房的外边,靠着稻场的边上,还有两堆稻秆子,秆堆上面用很厚的泥土铺着,怕被刚下的雨雪浸湿坏了。稻秆是很好烧的,但也只有城里人烧得起,她和她的男人要用根扁担,两头挑了两大捆稻秆,送进城里卖好价钱。稻秆自己是舍不得烧的,非得留给城里的人们烧不可。

母亲聚精会神地一点一点地向着炉灶里递送柴草,火光照在她那宽圆而健康的脸上,丰满的嘴唇,透着被风吹日晒成的暗紫色,她一双乌黑的眼睛,映着闪耀的火光,显得明亮又安详地平躺在眉睫下边。她的面孔并不好看,但是充满着热情和慈爱。人人都说她脾气急,然而是个温柔的贤妻和良母,也很孝敬她家里的婆婆。

老太婆一直说个不休,因为她的媳妇和儿子,白天到田里去以后,她除了身边有几个小孩子以外,终日总是独自一个人。现在她好像有许多事要告诉她的媳妇,所以她那细哑而喘息的声音,又继续起来了。可是,当烟从灶边冒出来的时候,她又不得不停止说话而咳嗽。她说:“我总是说呀,一个男人,尤其是像我这个年轻力壮的儿子饿了的时候,打个鸡蛋煮到面条里给他吃好了。”她苍老的声音提高起来,为的是要盖过那趴在母亲肩上两个孩子的吵闹声,而母亲正弯着腰在递送柴草呢!

母亲只管忙她的事,她的脸显得很安详,很平静。是呀!她静得就像没有听见孩子的吵闹,没有听见老太婆哕唆的话语。她自己想到,她今天是比平常回来得晚些,因为春天来了,田里的活儿特别忙碌,她一直等到种完最后一行豆子才回来。在这样的春天里,白天的气候很温暖,夜间的露水也很重,正是要抢着多做些活儿的,所以她趁着这时候,把那最后一行的豆苗盖好了。她想到,豆子在今天夜里就会发芽,让她感到很满足。是呀!整个的豆田里,今晚上就要在那温润的泥土里开始酝酿着新生命了。她是因为远远听见孩子哭喊的声音,才不得不丢下了田里劳作的男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她的男人仍在田里忙着,赤着脚,把豆畦的泥土踩得紧紧的。

小孩们都站在厨房门口,现着饥饿的脸色,母亲一走到门口,他们丽个就哭了起来。男孩子倒还和缓些,眼里没有什么眼泪,女孩子一面呜咽,一面咬着自己的小拳头。老太婆静静坐在那里听任他们哭。她已经哄了他们一会儿了,可是他们不听话,仍旧不能安静,她只好任他们去了。母亲也不同他们说什么,她很迅速地一边走,一边拾了一把柴草,很快走到灶前。这一来,可就好了,大男孩立刻止住了他的哭叫,尽量使出他只有五岁的力气,跟在母亲的后面跑。不满三岁的小女孩,也跟在她哥哥后面追。

现在锅里的饭煮滚了,从那木头锅盖的下面,喷出饭的香味来。老太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咬磨了一会牙床。锅底下的火很旺,火苗冒得很高,碰着锅底以后,找不着发泄的空隙,变成一股烟窜出来,散满了这个小厨房。母亲的身子向后一退,同时将小孩子也向后拉,但是熏辣刺眼的烟已经扑到了女孩的脸上,她一面眨着眼睛,一面用那满是污垢的拳头背揉着眼睛,开始大哭起来。母亲很快地站起来,提起孩子,把她放在厨房门外,说:“小东西,就站在这里!烟愈是蝤你的眼睛,你愈是欢喜把头往烟里面钻。”

老太婆仍然和先前一样,静静地听她媳妇说的话,于是把这事当作她自己的一个新话题:“是呀!我就是说嘛,要不是因为我烧火这么多年的缘故,我现在也不会变成个半瞎的老太婆。我这双眼睛就是被烟给弄瞎的,这烟……”

但是母亲没有听到她的这些老话,只听见坐在厨房门外泥土地上的孩子,揉着想睁又睁不开眼睛痛苦的尖叫声。女孩子的眼睛确是时常红红肿肿的,要是有人问母亲:“你孩子的眼睛有什么毛病?”她便回答说:“她就是欢喜在我烧火的时候把头钻到烟里去。”

P1-4

序言

在扬子江和大运河交汇处,一座有三千年历史的城市——镇江,是锦绣江南的著名都会。六朝以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壮美篇章。从童稚到少女,从教书到成婚,赛珍珠在这里成人、成才,饱吸中华文化营养,对这座古城留下了“母亲般的记忆”,亲切地称镇江为“我的中国故乡”。在今天的镇江,能随处感受“珍珠”的气息:图书馆旁的珍珠广场,古运河上的珍珠桥,风车山上的原崇实女中,登云山上的赛珍珠故居和纪念馆……

创作于1934年的长篇小说《母亲》,与《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战斗的天使》两部传记同为赛珍珠赢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授奖词称“母亲在赛珍珠的中国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这《母亲》也是她最好的一部”。国内赛珍珠研究自进入新时期以来,其他几部作品屡受关注,唯独《母亲》中文译本由于出版年代久远,鲜有图书馆收藏,因而为读者所少见。

2009年夏,美国《文心雕龙》研究学者林中明先生偕同台湾夏尚澄先生莅镇。蒙尚澄先生惠赐修订过的其母万绮年女士翻译的《母亲》打印稿,我们有幸得睹名著风采,从而进一步领略到赛珍珠对中国乡土的深入了解,对下层民众的真挚同情,以及刻画女性心理的深厚功力。

小说主人公没有具体姓名。作者用“母亲”这个词来凸显出一个含辛茹苦、勇敢坚毅、慈祥博爱的形象。母亲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与许许多多的作品或作家一样,在赛珍珠的笔下,母亲和大地都是她创作的原型,两者贯通融会,血脉相连。所以母亲的原型和原型的母亲其实都是以大地为载体和表象。而作为个体的赛珍珠,则不论是生是死、在中国还是在他国、被赞美还是遭误解甚至谩骂,都改变不了她永远是一个大地“女儿”的本质属性。母亲母爱,人间至爱。大地不会因为偶尔的干涸或贫瘠而告别滋润与肥沃,“女儿”也不会因为受了委屈就不再感恩,而历尽炎凉曲直的“母亲”更是从来就没有舍弃过孕育万物、普济众生的职责。赛珍珠笔下的母亲可谓是中国妇女生活史上一座活化雕像。

《母亲》的首次出版有一段传奇,作者废稿三千,书稿失而复还。其后评论界的那些赞美却令作者始料不及。无论是书名,还是文字,赛珍珠俱“为文用心”,试图塑造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典型。今天要解密那种“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的复杂心理,似乎可从作品人物身上看出。

原译者万绮年女士,家学渊源,天资聪颖,生长于民生多艰、灾荒屡降的皖北,又在金陵女子学院受业于赛珍珠。此书结合融入原乡人故土情结翻译,是极为难得的跨文化协作,故译本读来如写家事,如述家常。时过境迁,许多似不可复制而复制,明知难为而为之,恰如“江水烹新茗”、“河水煮河鱼”,尽在本真不言中。尚澄先生攻习工程建筑,事母至孝,待人至诚,今又费尽周章修订再版,接续出感人的道德佳话,书写出报恩的人间美谈。作为赛珍珠故乡的文化建设者和人桥精神的继承者,我们深受感召,遂多方奔走,全力玉成,终于实现了《母亲》的复生。

天若有情,珍珠有知,也会含笑天国。

是为序。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会长许晓霞

写于2010年春节前

后记

书前“自序”说到我童年的记忆,先母曾从箱子底下拿出这本《母亲》教我读过,当时我才念小学,这次拿到书看了一遍,也依稀有些印象。母亲还教我读过《爱莲说》、《琵琶行》和《岳阳楼记》等,都能背诵。母亲也教我读些英文,我英文的基础和兴趣都是那时候建立的。

我生平不用功读书,专业又是建筑工程。似与文学相差太远,平时只喜欢看看短文,对中国古文经典等论著更是没门儿。也就这样到了耳顺之年,一次四十年同学会,与老同学相聚.遇见“张敬国学基金会”负责人林君中明兄,他对我聚会后的一首诗作,大加称赞,也就是这样激发了我的信心和对文学的兴趣。

由于久仰林君家学渊源,又知晓他在中国文学方面卓有名声。更令我惊讶的是他的专业还是电机工程,一位在美国有着30多项专利的电子芯片设计者。八年下来,他每有论著、诗文或画作都会传来给我,我除了增长学识,还需自行恶补跟上,也试着唱和应对,都能得到他的好评和鼓励。

谈起先母1936年在上海翻译并出版赛珍珠原著THE MOTHER,他热心替我多方查寻,更鼓励我何不自己翻译一本,并告诉我:“要翻译一本书可要先看三遍才行!”我试翻了开头就没能翻下去,大概是真没听他的话。

今年我兴奋地找到了母亲翻译的原译本,想经过八年中明兄的支持,也想一试重新编译出版。先看了两遍,觉得先母能在七十年前,她二十四五岁时完成这一本直译的译本(原著1934年出版,先母译本1936年5月出版),其间需经过“要先看三遍才行”,而后翻译、多次校稿及出版等等,除了中、英文的底子好,她执著的毅力是我经过这次重新编译本书所最敬佩且不能想象的。编译本完成后经请中明兄并请多位学者会审,又历经笔者五次校改,最后获得一致好评,我信心大增。

说到翻译,大家都马上想到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我之所以重新编译先母的《母亲》译本,也正是这个原因。并不是原译本不好,看过的朋友也都称赞说好。只是时空的背景和先母当年以仅二十四五岁之年龄,似乎对原著中主人公“母亲”的角色,尚不能发挥出她自己亲身的感受,而是以直译的译法,忠实地一字一句翻译完成。这也不是说我重新编译的就会比原译本要好,而是我在先母翻译时至七十年后,又四十岁年长于先母翻译时之人生经历,或还值得把她的《母亲》做得更好一些。但我要说的是先母做了最难的部分,而我做的却是最容易的部分。

巴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说:“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然而我还是把它修改了一遍,不过我改的只是那些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同时我也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想先母一定也会这样想,这样做,也会同意和高兴她的长子能替她圆了她不能做的梦。

乔治·亨利·路易斯(George Henry Lewes)在《歌德传》(Life of Geothe 1855)中说:“一篇翻译可能会是一篇好的翻译,但它不可能会是一篇原著完美的再现。”林语堂说:“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凡文字有声音之关、有意义之美、有传押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关,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我想中外名家对于翻译都有一定的见解,值得我们遵循。但我却从中明兄的论文《现代书法的能与不能:科技、文心与士人》衍生得教于他的独到论解“书法三达”的观念,称之为“文达义、字达情、书达识”,将其应用于翻译,受益良多。

虽然“书法三达”的观念是针对士人书画加以诠释,然而“翻译之书艺”又何尝不是遵循着他的观念所述:首先“文达义”是说一纸之上,除了书法的表现,所写的文字内容,无论是诗是文是款是跋,一句应该有一句的意义,不是闲话废话,也不是客套应酬语。次说“字达情”,孔子说“诗无邪”,是说《诗三百》的特点就是“不做作”,摈弃虚情、妄情、矫情。好的艺术讲求表现真情,自己先有所感动,才能感动他人。最后书而不能识,那是书艺……所以应有“人可识读”与“己有见识”的“书达识”。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因此,如果一件作品写得观者见而不能全识,感情和诗文的意义不能全部“达”于观者之心,而且可能误导意义,那么这件作品就失败了,而且浪费了写者与许多观者的精力和时间。

以上观之“书法三达”的观念,正与我们近百年来奉为圭臬之“信、达、雅”的“译事三难”相互印证。我曾请教了一位知名杂志的副总编辑,她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当然直译是较严谨,能忠于原著也较费工夫的,翻得不顺时,往往会为了一个句子而滞殆不前。你既然已退休,为了母亲的译本,花个半年不是很有意义吗?”也有学者把翻译称为“译作”,也就是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依译者的个性或译作的性质需要,没有绝对的,只有所谓“成色”的比例。先母的译本却是“成色”极高的直译之作,她绝对忠于原著的思想和保有原著语法,当然也就难免有一些直译的别扭和不合时宜的用语。我之所以编译,也是为了针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在绝对尊重原著和原译的原则和“书法三达”的观念下尽心去做。

世间译者都知道“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我花半年时光的编译经验告诉我,只有“要先看三遍才行”,而且还要比三遍还多的校读而非校对。译者读完三遍,有了整体的概念,才能融会贯通,前后文义连贯,各段章节呼应地逐句翻译。再经过译者自己当作是一件作品,经几遍校读,边读边改,并拿捏直译和意译的“成色”,以“己有见识”,“字各有情”,一句应该有一句的意义达到最后“翻译之书艺”。

《母亲》这本书,赛珍珠原著的封面是丁HEMOTHER A Novel特别指出是“小说”,这是她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专题演讲“中国小说”的主题。她之所以得奖也是因为《大地》这本小说。但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授奖词”中,却指出“母亲”在赛珍珠对中国女性形象描绘中是最完美的,《母亲》这本书也是她最好的一部。或许那是因为《大地》比《母亲》早了三年出版,是最早以小说形式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特质和存在的一本书。授奖词开始就说“她根本就没把写小说当作是一种文学去做”。赛珍珠自己也说“我叙述他们就跟我叙述我自己的亲人一样”,我想这也就是小说的精义。她的演讲说到“是中国的而不是美国的小说塑造了我自己写作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和怎样写作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

她还说:“当我说中国小说指的是道地的中国小说。”她也指出“小说在中国从来不是一种艺术,也不被尊重过,小说家也从不自认是艺术家……把文学视为艺术是学者专属的范围,他们按照自己订下的规则创作,根本没有小说的地位”。

但是赛珍珠的授奖词特别拿中国的章回小说《水浒传》等阐述,她说:“为什么中国小说都是用白话写的,那是因为一般老百姓都不识字,所以当大声念出来,可以让平常以口语交谈的老百姓们听得懂。”古人说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金圣叹批过《水浒传》,但他却在他儿子十岁时教他读它,为的是想看他儿子读它时的高兴。我也是十岁出头时读的,至今印象不灭。所以当我读完三遍先母的原译本,我想到这么一本“道地”的中国皖北农村的小说,我这半个皖北人,一定要用我妈妈、姐妹、兄弟和外婆她们说的话来重新编译。居然!当中明兄看完了说有山东口语的韵味,太让我高兴了。  说到口语和韵味,又要回到翻译,直译能忠于原著,但较意译在口语和韵味上难于发挥,所以我翻了看,看了改,只希望在能既忠于原著和原译的原则又能做到口语和韵味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心。全书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赛珍珠这本书所要表达中国传统的思想——传承,全书主人公母亲,为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受尽苦难,当她有了孙子时,她忘记了一切。全书最后一句原译是“看呢,嫂子!……嫂子!你看我的孙子!”而我却觉得不足以表达全书的感情和感受,所以我写作“看呢,嫂子!……你看!我的孙子!看呢,我的孙子!”如果看官们要读的话,要像说书的一样把语音语气渐渐加强。

这次为了重新编译先母的《母亲》一书,实有力不从心之感。幸有中明学兄“《文心雕龙》文体构思与《建筑十书》建材设计”与“书法三达:文达义、字达情、书达识”的宏论,自己凭着执业建筑工程师四十年之建筑设计、建材及施工之经验,得以启发并蒙指导,圆满竣工。

最后谨录纽约《时代》杂志早在1933年赛珍珠《母亲》一书出版时的评论“是赛珍珠女士在她先前所有著作中,最具建筑整体结构性且臻于写作之简洁、有力之著作。其简洁而有力之特性正是本书的自然特质”这句他拿来作为激励我的话,借花以献中明学兄老友,并致最高谢意。

夏尚澄

2010.2

书评(媒体评论)

赛珍珠从不曾写过比《母亲》还好的书。她凭借敏锐直觉的天赋,深入到中国农村女的的思想、内心和精神之中,揭示了生命永恒的价值。

《时代》文学增刊(伦敦)

《母亲》是赛珍珠至今创作的所有作品中,最具有建筑统一性和简洁有力特征的作品。简洁和力度几乎具备了强人的特质。不仅如此,赛珍珠的成就还表现在她从人类普遍价值观的角度来描述与我们自己相异的民族。

《纽约时报》

就像一位珠宝商从一堆毫无光泽的卵石中,打磨出光彩夺目的宝石;赛珍殊以中国村庄的简陋生活为原型,创作出情节丰富、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的故事。赛珍珠就是这样一位能解开生活中的秘密的小说家。

——《星期日评论》

赛珍珠最新的这部小说既简洁,又引人注目。它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让人的眼眶禁不住噙满泪水。它有着与世界最好的书同样的一些品质,尤其是不论把它看作何种类别的书,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命运的完整性等,都令人感到满意。

——《新共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