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兄弟袍泽(史客1102)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逸云三洲//张玲玲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兄弟袍泽(史客1102)》新浪十大草根博主、旅日历史学者萨苏主编的系列历史文摘读物,外行的视角,隐藏的历史,生动的故事。

从学校到战场,从同窗到仇敌,听史客讲述民国四大军校的同窗故事,看总在危急时候被牺牲的陈长捷,走近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谁的祖爷爷是一半国军将军的老师,如今的医院大院里曾住过哪一位国军王牌,历数黄埔恩恩怨怨,文物背后又藏着什么渊源?

翻开《兄弟袍泽(史客1102)》,这是当今最时尚、最活泼有趣的阅读方式!

内容推荐

萨苏主编的《兄弟袍泽(史客1102)》以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四大军校为主线,穿插讲述了诸多知名人物的同窗之谊与生平轶事,以外行人的独特视角再现了民国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从学校到战场,从同窗到仇敌,听史客讲述民国四大军校的同窗故事,看总在危急时候被牺牲的陈长捷,走近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谁的祖爷爷是一半国军将军的老师,如今的医院大院里曾住过哪一位国军王牌,历数黄埔恩恩怨怨,文物背后又藏着什么渊源?精彩历史,尽在《(史客1102)》!

目录

自山黑水,楚汉春秋——记东北讲武堂堂友

 三建讲武堂

 讲武堂的老前辈们

 辅帅与少帅

 义勇军堂友曲

 西安旋涡中的红帽子

 当八路去

 东北军孤儿

总在危急时候被牺牲的陈长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抗战疆场显身手

 “投桃报李”的“恶果”

 剪不断的恩怨情仇

 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

 从《林彪、罗荣桓将军致傅作义将军的公函》说起

傅作义过复兴门

 平津战役前的国军:“一字长蛇阵”

 三十五军的覆灭

 张家口失守

 天津失守与北平和平解放

 绥远“九一九”起义

一个同学的显赫家世——祖爷爷是一半国军将军的老师

 可能教过蒋介石的保定教官

 带兵失败后从教

 他的其他足迹

 往事并不如烟

八一旗下的保定生

家在我们大院的国军王牌

 不能说的秘密

 狼烟

 西安事变唯一的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王牌对王牌

 “旗常著绩”

黄埔文物背后的故事

 同学会的来世今生

 名将如云共史册

 最早的师生,最后的合影

 给蒋总司令做个广告

 堪叹那“武冈时期”

 何来“校长陈芝馨

黄埔袍泽恩怨录

 筚路蓝缕,携手创黄埔

 首树军威,东征北伐共生死

 分道扬镳,兄弟操戈相煎太急

 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各为其主,大决战殊死较量

约为兄弟,后乃异主一闲谈云南讲武堂堂友

 引子

 川滇之间

 分手与聚首

 教育团里的学弟

 从讲武课堂到黄埔讲台

 广东的堂友们

 北伐先锋

 邻国桃李

鸣谢

试读章节

白山黑水,楚汉春秋——记东北讲武堂堂友

逸云三洲

民国年间,就军官养成教育而言,全国有四所著名的军校:一为保定军校,一为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为云南讲武堂,一为东北讲武堂。这四所军校的存续时期并不完全重合,有的根本就是两世为人,比如黄埔兴起的时候,保定已经落幕;有的也不完全搞初级军官养成,比如云南、东北两个讲武堂,因地方割据势力的需要,都曾或长或短地从事过相当规模的高等军事教育(连黄埔军校亦根据需要搞过一些);但就民国时期而言,把这几所学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初级军官学校,还是说得过去的吧。

比较而言,四校里面,黄埔军校出道最晚而星光最为灿烂;保定军校则是盛装舞步,一派职业风范;云南讲武堂是老寿星,在大陆地区的存续时间最长;轮到东北讲武堂,不但历史较短,而且身后萧条,四校之中,是相对最少有人关注的。东北讲武堂的办学时间虽然没有其他几所学校长,培养的学生却并不少,发达者一度也很多,怎么会搞得这般灰头土脸呢?无他,东北讲武堂的学生们多数集中于奉系军中,东北军爬得高,摔得重,覆巢之下虽也有完卵,多乎哉?不多矣。学生们早早集体失声了,他们的母校自然也就较容易为人遗忘了。

那么四校里面,哪个学校建立得最早呢?这个问题就稍微有点复杂了。现在的操作方法,通常是要找到老祖宗的生日才算数的。好在西洋军事教育在中国是个舶来品,不必狂追到国子监去;小字辈黄埔靠边,另三所学校老些,也只不过追至清末。查了一下血统,将扯得上的前身都算上吧,基本还要数保定军校起源早,东北讲武堂第二。当然云南讲武堂的连续性最好,要是只算连续历史的起点,它就要好看多了,不在话下。

东北讲武堂的前身,极端一点,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奉天武备学堂去,这样就可以赶到保定军校前面去了。可惜这个学校只能算是官僚主义的账面资产,基本没怎么运作起来,甚至在账面上也不坚挺,不久就消失得无形无踪了。合理一些的算法,最多追至九年之后开张的奉天讲武堂了,也有称之为奉天陆军速成将弁学堂的。这个学堂存在时间亦不长,两年后在其基础上续办了东三省讲武堂,共培训学生三期。所以也有人将奉天讲武堂,称为东三省讲武堂的筹办阶段。  奉天讲武堂是谁兴办的呢?盛京将军老赵。东北因为是满族的发祥地,即所谓龙兴之地,所以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并未在此设置行省,而是以盛京为留都,设盛京将军。一直到大清朝快要灭亡之前,才改制设立东北三省。老赵主持办讲武堂时,尚未改制,所以还是将军。老赵名叫赵尔巽,汉军正蓝旗人,1905年出任盛京将军。他有个弟弟赵尔丰,好像现在比他名气还要大点?看对谁说了,赵尔巽主编了《清史稿》,文化人肯定说赵兄比赵弟高;推崇铁腕行政的呢,无疑就要认可赵弟了。搁过。

赵尔巽虽不像他弟弟那样有武功,但对东北地区的军事还是有点贡献的,东北编练新军自他任上开始,系统化的新式军事教育也同时起步,他还办起一所奉天陆军小学堂。1906年,在陆军小学堂内,增设了一所陆军速成将弁学堂,也叫奉天讲武堂。不妨再多白话几句,清末大行洋务运动,其中一大项就是国防西洋化,化要化得扎实嘛,就从儿童团搞起。于是各省建陆军小学,全国则统建四所陆军中学,文化科学军事课一起上,学生们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地爬楼梯,由陆小而陆中,再经入伍生阶段升去初级军官学校学习,完了事还要实习,这就是军官养成,排长就是这样练成的,很系统很正规。后来保定军官军校的学生,最后两期除外,多数学生就是这样一级级学出来的,素质也确实不错。只不过缓不济急,中国内忧外患的,新军等着用人,而旧军更有大量缺乏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需要培训,所以免不了就要搞速成。奉天讲武堂,就是这样一所速成性质的军官学堂。

赵尔巽对办军事教育虽然是外行,但作为最高行政领导,主观上还是很重视的,经常轻车简从,亲到各学堂训话。不过奉天讲武堂只办了一期,随后进入东三省讲武堂时代。盖因东北改制,赵尔巽调去做四川总督,未已改授湖广总督。当然他在在外边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了东北,成为清朝的末任东三省总督。而东北新军编练及军事教育的高潮,是在首任东三省总督任内形成的。首任东三省总督,便是北洋大佬、日后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时由清廷巡警部尚书(公安部部长)任上调往东北。徐世昌到任之后,加速东北整军建军的步伐,为培训干部,遂在原奉天讲武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继续办学,改名称为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并迁校址于今沈阳小东边门外。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的主要任务,与奉天讲武堂差不多,但比较正式,规模相对也要大一些。

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1908年10月正式开办,开设陆军、巡防两个班,陆军班每期学期半年,巡防班一年。学堂广招人才,很多外地人都应聘前往任教,楚才就更是要楚用的了,由东北地区最早选派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留学生韩麟春、张恕,学成回国后,均入该堂任教练官。学生方面,很多为调训的东北地区训防营现职营哨官以下的军官,如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汲金纯、汤玉麟、邹芬、阚朝玺等人。这些人,以及教官韩麟春等,日后都是奉系军阀集团的台柱子。

东三省讲武堂后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停办,次年复学,此后半死不活,1915年彻底结束。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东三省后,于1919年3月,在东三省讲武堂旧址重新开办讲武堂,隶属于东三省巡阅使署(张作霖时任东三省巡阅使,相当于清末的东三省总督),定校名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以后校名多次变更,不过换汤不换药,控制权总在张氏父子手中,办学也是连续的,也就是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东北讲武堂。徐世昌始办之东三省讲武堂,及其之前的奉天讲武堂,可以算是东北讲武堂的前身吧。

至于学校三个阶段的兴办人赵尔巽、徐世昌、张作霖之间,亦存在蛮有意思的关系。赵尔巽既是清末东北改制前的末代将军,又是改制后的末代总督,辛亥革命发生时,沈阳一带驻防的部队,以同情革命的新军为主,烈火干柴,赵尔巽吓得要死,急调旧军前来保驾。本来张作霖部还不是首选,不过张作霖贼聪明,知道要发“认购证”,岂有错过的道理?于是不调自来,跑得飞快,成为赵尔巽的依靠。由于老张的保护,赵总督不但没掉脑袋,还做了民国首任东北都督。张作霖呢,则在一片混乱中,依靠赵尔巽的政治支持,在奉天建立起了军事优势,打下日后控制全东北的基础。

所以说赵尔巽是奉系军阀的接生婆。以后张作霖虽然权势越来越大,对早已退出政治舞台的赵尔巽,却依然保持恭敬。还一再要送一个闺女给赵尔巽当儿媳。谁知道赵尔巽竟嫌老张出身不好,一直也不肯答应。

P1-3

序言

继《史客》第一辑《东方特工在行动》付梓面世之后,经过新一轮史海淘金,《史客》第二辑《兄弟袍泽》也如约而至。

“史客”是什么含义?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面对浩如星河的历史,我们的确都可以称作历史的匆匆过客。不过,“史客”在这里还有另一个含义。

在福建或者台湾,假如有人行事不按牌理出牌,便会被戏称为“人客”,意为这家伙到人间是来做客的,所以为人处事不免外行。

《史客》的作者,大多是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或在网络论坛,或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历史文章,但都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他们所具有的,无非第一是对于历史题材的喜爱,第二是肯付出时间和努力,将他们所考察到,所了解到的历史片断,展示给读者。因为不是历史学家,他们的写法也不免外行。但是,正因为他们不是历史学家,所以他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视角,也往往与专业人士不同,从而揭示出历史某一个鲜为人知,或者被专业历史学家所忽略的角度,使我们熟悉的历史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也许,这就是“史客”们存在的价值。

《史客》的作者,大多是对某些历史题材进行过较深入研究的朋友。从两年前开始,文汇出版社即注意到网络上一些历史爱好者新颖的写史视角,并认为将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广大读者,可以丰富历史研究的频谱,并将这些作者的研究成果以较为正规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也期待着广大历史爱好者对《史客》提出宝贵意见,乃至加入到《史客》的行列中来。

萨苏

2011.1.26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7: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