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化庭专著的《粟裕征战录》以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战争指导作为历史顺序,以粟裕亲历的征战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粟裕所在部队和他指挥的战役战斗的翔实史料为依据,结合我军相关的军史战史不分,进行初步展开叙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粟裕征战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于化庭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化庭专著的《粟裕征战录》以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战争指导作为历史顺序,以粟裕亲历的征战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粟裕所在部队和他指挥的战役战斗的翔实史料为依据,结合我军相关的军史战史不分,进行初步展开叙述。 内容推荐 粟裕的征战历程是一部学习、贯彻和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史,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我军战争实践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规律,既是我们学习我军战史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教材,也是我军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逐步发展壮大历程的生动写照。因此,粟裕的征战历程能够生动展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历史的一个侧面,也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征战录》一书,以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战争指导作为历史顺序,以粟裕亲历的征战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粟裕所在部队和他指挥的战役战斗的翔实史料为依据,结合我军相关的军史战史不分,进行初步展开叙述。于化庭专著的《粟裕征战录》作为一部战史性通俗读物,尽管书中所涉及的战例都是我军战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史料,但从粟裕征战的角度上来阐述,读起来仍然会令人感到颇有新意。 目录 第一章 征战开始阶段:在战争实践中学习 一、 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武装斗争实践 二、在井冈山斗争中学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在赣南闽西斗争中深入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第二章 经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一、从北上战役到攻占吉安 二、反“围剿”作战:贯彻诱敌深入方针的胜利 三、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 第三章 北上抗日先遣行动与坚持浙南游击战争 一、“左”倾错误指导造成北上抗日先遣行动失利 二、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三、在反“围剿”斗争中创建和发展浙南游击区 四、在斗争中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第四章 开展江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一、新四军先遣支队首战韦岗 二、创建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巩固和发展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四、在挺进苏北之前经历了半年徘徊 第五章 挺进苏北与决战黄桥 一、迅速创建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在反顽斗争中以劣势兵力组织实施黄桥保卫战 三、黄桥决战后的反顽斗争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四、积极应对皖南事变后的复杂斗争形势 第六章 领导苏中抗日斗争的艰难岁月 一、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重心从城镇转向乡村 二、坚持对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区进行反复争夺 三、贯彻“一面巩固,一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的艰难历程 五、从坚持到发展:指导思想的再次转变 第七章 奉命向苏浙敌后发展 一、贯彻向苏浙敌后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组织实施天目山反顽自卫作战 三、积极应对抗战胜利后的复杂斗争形势 第八章 过渡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一、组织实施高邮、邵伯战役 二、针对国民党军抢占战略要点的斗争 三、指导军调部淮阴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团的工作 第九章 苏中七战七捷 一、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我军战略方针的调整 二、苏中战役的组织指挥概况 三、苏中战役对全局的影响及华中战场形势变化 第十章 从宿北战役到鲁南战役 一、改变华中战局需要打大歼灭战 二、山野、华野共同夺取宿北战役的胜利 三、宿北战役后实现两大主力在鲁南会合 四、取得鲁南战役的重大胜利 第十一章 夺取莱芜战役大捷 一、 积极应对国民党军实施的“鲁南会战”计划 二、示假乱敌:贯彻北线作战方针的关键 三、莱芜战役的胜利及其宝贵经验 四、莱芜战役胜利的全局性影响 第十二章 从孟良崮战役到华野“七月分兵” 一、通过“耍龙灯”不断调动进攻之敌 二、实施孟良崮战役的决心和部署 三、在孟良崮围歼整编第74师 四、华野“七月分兵”与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第十三章 实现战略转折的沙土集战役 一、沙土集战役前的战场形势 二、沙土集战役的部署与实施 三、华野西兵团迅速挺进豫皖苏 第十四章 建议暂缓渡江与中共中央城南庄决策 一、粟裕对改变中原战局的思考与中共中央的决策 二、积极进行渡江准备与提出暂缓渡江建议 三、中共中央作出城南庄决策 第十五章 改变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一、选择在中原战场上打歼灭战的作战方案 二、攻占开封是调动国民党军、实现全战役企图的关键 三、睢杞战役的组织实施和豫东战役胜利的意义 第十六章 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济南战役 一、“攻济打援”战役方针的形成 二、济南战役的准备与实施 三、攻占济南后华野行动方向的确定 第十七章 淮海战役中华野的准备与实施 一、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华野的战役准备 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 三、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完成南、北线阻击任务 四、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为配合平津战役而暂缓歼灭杜聿明集团 第十八章 渡江战役中指挥华野连续作战 一、战略决战后的战争形势与渡江战役准备 二、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突破江防,解放南京 三、渡江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逃敌于郎溪、广德地区 四、渡江战役第三阶段:解放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大部 第十九章 战略追击中担负的作战任务 一、指挥三野第10兵团迅速完成入闽作战任务 二、指挥三野第7兵团完成解放舟山群岛任务 三、担负筹划和准备解放台湾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二十章 新中国成立后承担的征战任务 一、中共中央对组建东北边防军的相关考虑 二、粟裕同指挥抗美援朝作战擦肩而过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经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粟裕征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经历了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过程。在这个战略性转变的过程中,粟裕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了毛泽东关于作战形式转变的战略思想。 运动战是正规战争的一种基本作战形式,主要执行歼灭敌人的任务。红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性转变,即向正规战争的转变。应该说,这是红军作战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由于数量少、装备差、敌我力量悬殊,所采取的作战形式只能是游击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游击战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能够通过快速性流动实现分散化,是群众性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全国红军的大发展,已经把土地革命战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适时进行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作战形式的转变,就成为战争指导的重要方面。 在红军组建了正规兵团之后,正确指导红军从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式转变,就成为战争指导中的全局性任务,也是掌握战争主动权、加快战争进程、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其具体特点,一是正规兵团,二是优势兵力,三是进攻性和流动性。 红军实施的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是红一军团组建之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开始的。而实现这次转变经历了复杂的转战过程,在取得了反“围剿”战争的连续胜利后,才逐步完成了这次战略性转变。粟裕与广大红军指战员共同经历了这个战略性转变,并积累了指导运动战的作战经验。 毛泽东指导红军实施作战形式的转变,是在作战实践中对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干部做了大量“艰苦的教育工作”,逐步消除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干扰,以及在统一作战思想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才推进了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步伐,并经过反“围剿”战争的反复实践,才最终完成了这次战略性转变。 红军完成从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都是通过运动战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所以,指导红军逐步完成作战形式的转变,是打破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的坚实基础,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红军作战形式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过程中,粟裕亲身经历了“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所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粟裕更加重视对战略问题的研究,这是他后来能够在独立的游击区或独立的战略方向上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不断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 P33-34 序言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史军史工作,对于始终保持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继承和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深入持久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深入学习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深入学习中国革命战争史,做好以党史军史育人工作,正是现阶段加强我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我军的全新历史,实质上是我军“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史、发展史、实践史。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基因”,都积淀蕴藏在我党我军的伟大历史当中。 历史是未来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做好以党史军史育人工作,就需要从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中,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艰苦奋斗和英勇善战的光辉历程中获得动力、吸取经验、坚定信仰,从而更好地履行人民军队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现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我军战史,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民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为再铸我军履行神圣使命的“坚盾利剑’’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尽快解决好学习的“入门”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志学习党史军史的热情很高,都希望把党史军史学好、学实,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有些困难是无法回避的。其中,有些非党史军史专业的年轻同志们,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但是,当他们面对“大部头”的党史军史战史专著时,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阅读计划,在思想上感到有些压力。有一次,我接触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位青年理论工作者,他提出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我对于新四军是怎么来的一直弄不清楚。”我给他简要解释了新四军的来历,但他仍然说印象不太深刻。 根据我从事多年军事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这些同志很需要一本生动、形象的通俗性战史读物,作为学习军史战史的入门向导。这也是我构思《粟裕征战录》一书的初衷。我希望通过这本读物能够对我军的发展历程,至少是在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生动、形象的展示,从而成为青年同志学习军史战史的入门性读物。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之中,粟裕将军光辉的征战历程,堪称是我军战争史的缩影。粟裕从南昌起义开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达23年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全过程,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粟裕的征战历程是一部学习、贯彻和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史,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我军战争实践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规律,既是我们学习我军战史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教材,也是我军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逐步发展壮大历程的生动写照。因此,粟裕的征战历程能够生动展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历史的一个侧面,也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征战录》一书,以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战争指导作为历史顺序,以粟裕亲历的征战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粟裕所在部队和他指挥的战役战斗的翔实史料为依据,结合我军相关的军史战史部分,进行初步展开叙述。作为一部战史性通俗读物,尽管书中涉及的战例都是我军战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史料,但从粟裕征战的角度上来阐述,读起来仍然会令人感到颇有新意。 由于是从全新的角度上阐述我军战史,书中既有对战争全局形势的简要分析,也有对主要作战指导过程的特点研究,而且以解读粟裕的作战指导为重点,所以有利于加深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解,也便于对我军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给予生动的展示。 阅读((粟裕征战录》一书,对学习军史战史的入门和提高是有益的。作为我军相关军史战史内容的生动形象展示,本书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努力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涉及党史军史的文化产品良莠混杂、戏说历史,甚至颠倒是非界限的作品进行的有力反驳,是用正史、信史维护我军光辉形象的一种努力。 应该说,《粟裕征战录》一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全书几乎涉及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全过程,包含着极为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和引人入胜的政治、军事斗争情节,但这完全是严肃的历史性研究成果,都引用了相应的文献资料,而绝不是纪实性作品。 当前,似乎有一种倾向性的趋势,就是把纪实性、文学性作品,作为党史军史著作来宣传和普及。尽管这些著作的可读性强,便于广泛传播,但是也容易失真,容易把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混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是不利于党史军史研究和普及的。本书的内容都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的,没有纪实性的描述。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程的加快,我军官兵的成分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青年官兵对我党我军历史和传统的了解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军队的党史军史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粟裕征战录))一书正是在吸取近年来军队党史军史工作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反复修改而写成的,相信对增强读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是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无限崇敬的心情,整理相关的史料,进行构思和写作的。这个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把过去教学中的有关战例连贯起来思考的过程。这个期间,我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站在军事院校教员的角度上,深入思考军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粟裕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只有战争实践才是军事家成长的舞台。我们对战争实践的学习,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战争实践,而且更多的是学习历史上的战争实践。因而,把粟裕的长期战争历程和指导战争实践的经验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学习、研究,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粟裕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遵照党的指示?经历7千百次的征战?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征战史诗。而《粟裕征战录》只能展示粟裕战争实践的一部分,而不可能详尽地展开。这既是篇幅所限,也是作者的研究深度所限。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在研究和整理粟裕的征战历程方面,很可能是挂一漏万,把极其丰富多彩的粟裕征战实践,表述得不够准确和精彩。因此,我心中始终是忐忑不安的,恳请读者指出书中的不足之处,并名多提改进意见。 《粟裕征战录》一书,在文字表述上力求增加知识性和可读性,尽量使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可靠的文献资料,努力成为在通俗性读物中的严谨性作品。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本书是近年来有关粟裕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是我在学习、研究和吸收所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的成果。在这里,对所有的相关作者、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对所有的军史战史研究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他们详细审读,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也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对于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能够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及时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于化庭 2012年12月于解放军国防大学二号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