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就是规范。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到应当如何做人。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家庭得到幸福,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今重读这部经典,你会发现,它仍然对儿童的修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由陈才俊主编的这本《弟子规全集》就是《弟子规》一书的注译本。另外还有解读、史鉴典例栏目,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文学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编,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集》的内容大纲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弟子规全集》一书博采众家之长,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原文作出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还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使读者更能简单准确地了解《弟子规》的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
前言
《弟子职》拼音全文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信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附录一 小学诗礼
《小学诗礼》全文
《小学诗礼》解读
附录二 弟子职
《弟子职》全文
《弟子职》解读
虞舜至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还经常联合后母和弟弟来欺负舜。即使父母这样对待他,他仍然默默地忍受,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惹父母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问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都深为感动。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帮忙他。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乌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了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让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了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舜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主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20年,代理摄政8年,28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P30-32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据传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职》。
《弟子职》的内容大纲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弟子职》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今伴随着国学热,人们重读这部经典不难发现,它仍然对儿童的修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间了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个人的修养会得到提高,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
《弟子规全集》一书博采众家之长,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原文作出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还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使读者更能简单准确地了解《弟子规》的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此外,我们还在本书中附录了《小学诗礼》《弟子职》的注解,以便大家更好地领略传统童蒙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