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读书随笔文丛,起名《书声!书声!》,受陆川《南京!南京!》的启发,在“书声”后加上惊叹号,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是到了确有紧迫感的时候了!《一脉风骨》是该丛书之一,由徐怀谦编著,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脉风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怀谦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读书随笔文丛,起名《书声!书声!》,受陆川《南京!南京!》的启发,在“书声”后加上惊叹号,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是到了确有紧迫感的时候了!《一脉风骨》是该丛书之一,由徐怀谦编著,全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等。 内容推荐 《一脉风骨》是由徐怀谦编写,全书共分6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同样是书生——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文化的良心——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辑:书叶漫评 艺术家的童心 ——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猛虎与蔷薇 ——读余光中散文 蓝田日暖玉生烟 ——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 寂寞学术悲凉人生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不是我,是风? ——读《反思郭沫若》 同样是书生 ——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文化的良心 ——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 可贵是书生 ——读袁鹰《两栖人语》札记 那一代人的幸与不幸 ——读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 胡耀邦的常识理性 ——读满妹《思念依然无尽》 柔和的心与柔和的美 ——读《严文井选集》 圆融贯通见学问 ——读《南怀瑾讲演录》 良心、血性PK昏庸、腐败 ——评王开林《敢为天下先——湖南人凭什么纵横中国》 不只是图一时嘴皮子快活 ——评潘多拉杂文 “唯一律”之外的真声音 ——评《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 更高的规律 ——读《瓦尔登湖》 存在:虚无抑或不朽? ——米兰·昆德拉读解 平山的饥饿精神 ——读平山郁夫《悠悠大河》 居里夫人的清贫与富有 ——读《居里夫人传》 第二辑:读史随笔 “战国四公子”得失谈 谏的悲剧 论狂狷 生趣盎然 欺人与欺天 谋略催人老 排队割阴茎的另一面 言官如狗 推诿有术 又见皇帝穿新衣 骨鲠精神一脉承 最是从容不易学 侠义情怀不是梦 张居正三题 仿《道德经》五百言 读史札记 有聊才读书 阅读:时尚与经典 文字与生命 第三辑:回到鲁迅 鲁迅的热闹及其他 回到鲁迅 细节中的鲁迅 鲁迅论敌的态度气量和出息 鲁迅去世七十周年祭 媚俗的年代缺乏思想 杂文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四辑:大家风采 宿儒本色季羡林 气和心暖 ——追怀季羡林先生 “打油高手”杨宪益 那个勤勉的清洁工走了 ——悼林公 “愤老”已去,“孤本”长存 ——怀何满子先生 周汝昌:红楼无限情 草婴:用翻译唤醒人性的光辉 袁行霈:儒雅的师长 永不掉队的高莽 韩静霆的“情”、“色”、才、气 第五辑:学人访谈 生生不息其命维新 ——访学者任继愈 读史使人明智 ——访学者王春瑜 守望精神的田园 ——访学者叶朗 诗是你在世界上消失不了的声音 ——牛汉谈诗 把字镀上阳光 ——金波谈儿童文学 有容乃大 ——访陈平原 第六辑:序与跋 《拍案不再惊奇》后记 《生命深处的文字》后记 聆听大师 ——《智慧的星空》自序 《游与思》自序 从历史中打捞一把盐 ——《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自序 从四大名医的医德说起 ——《京城四大名医》后记 风景深处有一颗美的心灵 ——序孙继泉《农历的日子》 为“活化石”立传 ——序赵仁东《银杏文化学》 试读章节 《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在中国现代艺术家中,丰子恺先生该是最富有童心的一位了。 生前,他就曾这样感慨: “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儿童漫画,而没有见过我的人,大都想象我是一个年青而好玩的人。等到一见我,一个长胡须的老头子,往往觉得奇怪而大失所望……想一想,我明白了。我的身体老大起来,而我的心还是同儿童时代差不多。因此身心不调和,使人看了奇怪。” 事实上他也的确令常人奇怪:他爱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他知道孩子们在想,眠床里可以生花草、飞蝴蝶,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他能画出《花生米不满足》、《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之类童心盎然,令人怀疑系出自儿童之手的漫画…… 他阐明自己创作漫画的动机无非是家庭亲子之情,即古人所谓“舐犊情深”,而且自以为卑微琐屑。但每一个真正了解丰先生思想的人都知道,他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好多好多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在周围一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他企慕他们的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他认为“世界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佩服小女儿瞻瞻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就是从这份童心出发,丰先生成就了自己的伟大。正如《缘缘堂随笔》的日文译者吉川幸次郎所评价的那样:“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在铜臭气愈来愈浓、人情味愈来愈薄的现代文明社会,童心之于艺术家就显得尤为珍贵。其实本来每个人都多少有点童心的,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可是为什么到头来童心却变成“物以稀为怪”了呢?这就显出了艺术家的修养,见出了艺术家与常人的分别。因为大凡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常人只能困于世俗事务而不能自拔,只有艺术家才能完成这种超越,他凭借的就是童心——一种伟大的对人类的爱,一种回归自然的天性(事实上,儿童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无所谓回归不回归)。 当然,童心的实质并不是指一种生来就有的先验的观念,而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人事的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反应。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童心绝不仅仅是自我的表现,更是对于万物普遍的爱和对于人生的纯真向往。 从这个角度来说,童心应该不只是艺术家的专利,而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中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丰先生说:“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但愿人们对童心不再感到奇怪的日子早点来临。 原载《四川日报》1991年4月28日 《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 我们大多数读者是从“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以及“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诗句里认识余光中的,后来才知道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散文也写得好。惜乎选本不多,就笔者目力所及,只读过他的几篇小品,如《我的四个假敌》、《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记》、《听听那冷雨》、《借钱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气所熏醉。不过,跟读梁实秋一样,总感觉机巧有余而厚重不足。及至读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最新选本《桥跨黄金城》,才似乎窥到了余光中散文艺术之全豹,不,用他的话说,是全虎,是细嗅蔷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气。当余光中驾着他的小道奇疾驰在辽阔的美国西部的时候,当他饮过嘉士伯啤酒开始浮想联翩的时候,当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时候,余光中就是一头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联想》一文中,他说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话: “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诗人的余光中或许永远不会说出“我倒觉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闲着,精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等痛快淋漓的话,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说来却显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阉人,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应该是最健全、最富生气的人,是猛虎。 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意义上的猛虎气。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赡、节奏紧张、内蕴深厚、造语奇特见长的。他的散文内容不外游记、咏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艺随笔等几类,但他是带着他全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凝重的历史感进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对星空作逍遥游,面对莲花而意兴遄飞,从李白、杜甫到米芾、苏轼,从可口可乐到黄河饮过的血、扬子江饮过的泪,从盖提斯堡的古战场到周幽王的烽火、卢沟桥的烽火,纵横开合,火花迭现。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这种语言的密度是才气,是历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气。 “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阳刚一面,也自然有其阴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语言之迭宕、意象之开合,无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气,但就“冷雨”这个整体意象来说,它毕竟是阴柔的、古典的。 与余光中的诗相比,他的散文的涵盖量更为广阔。有传统的乡愁,也有对沉重历史的回忆,有对自然山水的礼赞,也有对现代文明(如噪音、空气污染)的哀叹。在他的《不朽,是一堆顽石》、《伐桂的前夕》等名篇中四处浸润了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等终极性命题,体现出一位散文大家的本色,确如一只警醒的猛虎;其散文中俯拾即是的诗意语言,诸如“如果你此刻拧我的睫毛,一定会拧落几滴蓝色”、“那夜的月色特别清亮,好像一抖大衣,便能抖落一地的水银”、 “有时索眭走在轨道上,把枕木踩成一把平放的长梯”等,不正如路边蓬勃着的芳香无比的蔷薇么? 余光中在自序中评价这个选本,“于我的散文艺术,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他是满意的。这一点,让我想起内地出的多种多样的港台文学选本,似乎这类反映全貌、遴选精当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原载《博览群书》1996年第9期 P3-6 序言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银幕上再现,一个个悲惨的镜头,让我们的心头滴血。《南京!南京!》的二个惊叹号,分明象征着警世钟,紧迫地告诫国人,毋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替北方文艺出版社主编的这套读书随笔文丛,起名《书声!书声!》,决非跟在陆川身后“东施笑颦”,而是受其启发,在“书声”后加上惊叹号,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是到了确有紧迫感的时候了! 谁能说得清当下有多少农村儿童失学?多少农村小学关门?以我的切身经历来说吧。1942年,我虚岁六岁,在江苏建阳县(今建湖县)蒋王小学上学。这是新四军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创办的新式小学。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学,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有英才出现。但我三年前返乡,这所学校已关门大吉,宽敞的校舍,成了祭祖的场所。如果列祖列宗地下有知,当为子孙的失学而“长太息以掩涕兮”,无可奈何。我家曾请过几位小保姆,都很聪明,却因家贫而早早退学。第一个小保姆只读到初小四年级,我问她知道周恩来、朱德吗?她说没听说过。我妻叹息着说:“这简直是新一代愚民。”另一位小保姆,读完高小,算术、语文、美术的成绩都很好,但未学过地理,一次问我:“伯伯,上海是不是在内蒙古呀?”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夸她真有想象力。其实,这样的女孩,国中又何止成千上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大量的学校不断关门,大量的儿童不断失学,如果对这种状况听之任之,发展下去,我们的民族总有一天必遭报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是可以断言的! 文坛耆宿吴江先生已年逾九十,去年书一联语赠我:“人生到老尽归佛,唯有神仙不读书。”何其有味也!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提倡读书的传统。在农业社会,“渔、樵、耕、读”,是家家户户遵奉的信条。即使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这一传统并未断绝,石在,火种就在,读书的种子始终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天寒地冻、狂风暴雨,都不能摧垮它。非典肆虐的那年,我在京中谈非典色变、形势严峻的日子里,去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仍有几百位读者在买书、看书;在三联韬奋中心,也看到有几十位读者在买书、看书,而且其中还有几位小朋友。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作为一个学者、作家,还有什么情景,比看到在如此严酷的日子里,读书入仍痴心不改,更让我感动呢!我认为,当今世风浇漓,浅薄浮躁,日甚一日,读书的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悲观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当然,我们要不断为提倡读书鼓与呼,编这套读书文丛,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加入本文丛的作者,有学者、编审、评论家、作家,虽然岗位不同,但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手不释卷的饱学之士,而且都是思想者。显然,他们的作品,是值得读者认真一读的。 20lO年8月24日下午于老牛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