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利比亚战地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闾丘露薇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 内容推荐 《利比亚战地日记》讲述的是记者闾丘露薇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利比亚战地日记》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目录 Day 1.出埃及记 Day 2.初到班加西 Day 3.“卷毛大叔”卡扎菲 Day 4.遥望的黎波里的 Day 5.两个利比亚司机 Day 6.意大利的殖民史 Day 7.办报纸的年轻人 Day 8.点燃利比亚风暴的人 Day 9.班加西的中国项目 Day 10.卡扎菲和他的绿宝书 Day 11.战争中的媒体 Day 12.拉登死讯 Day 13.利比亚版的萨哈夫 Day 14.卡扎菲口中的基地组织大本营 Day 15.从古希腊到阿拉伯 Day 16.耐心等待的利比亚人 Day 17.利比亚的部落社会 Day 18.卡扎菲的雇佣兵 Day 19.利比亚的贫富差距 Day 20.利比亚和埃及的恩恩怨怨 Day 21.来访的波兰外长 Day 22.民众眼中的卡扎菲 Day 23.利比亚民众眼中的好人——穆巴拉克 Day 24.亲历枪击事件 Day 25.巴勒斯坦的受难日 Day 26.阿拉伯媒体的力量 Day 27.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种人 Day 28.东边和西边的相互想象 Day 29.利比亚的学术自由 Day 30.不受欢迎的美国 Day 31.真假难辨的时刻 Day 32.欧盟的到访 Day 33.美国人的到访 Day 34.战乱中的受害者 Day 35.告别班加西 Day 36.埃及的解放广场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东国家的陆地边境过关,一直觉得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次也是一样。 站在埃及边境站的办公室门外,看着我们三个人的护照被放在桌上,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官员拿起一本翻了很久,我猜想可能是在找我们的入境图章,这让我产生一些担心,因为我的护照已经差不多盖满了,即便是我自己,要找到从开罗入境的图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的仔细。 结果,他把护照放下,开始从身边的窗口接收一叠叠的埃及护照。这些都是在利比亚工作的埃及人,根据利比亚政府的数字,有一百万人,军事冲突开始到现在,他们还在陆续地撤离利比亚的不同城市。 边境站办公楼门口,一批孟加拉国难民正在示威,他们高举着用纸皮做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we want bus.”(我们要巴士。)这些难民已经在这个边境站滞留了差不多两个月。同样的,在突尼斯和利比亚边境,一批孟加拉国难民等待着孟加拉国政府派出巴士,把他们接到市区,登上返乡的飞机。只是,和那些同样滞留在边境站的非洲难民一样,他们的政府无法像中国政府那样,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撤侨行动。他们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似乎还缺少动力。 办公楼内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孟加拉国大使馆”,旁边则是联合国难民署的标志。边境站外有一辆大型的流动厕所,上面醒目地写着联合国难民署,里面相当的整洁,不过只是提供给女性使用。当这些来自非洲的女性难民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她们很有礼貌地用阿拉伯语和我打招呼。从外面上看,她们的状态还算不错。旁边的办公楼下,难民署的工作人员正在派发午餐。虽然三餐不是问题,但是这种住在墙边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面的日子,不知道还要过多久。 看着那位官员毫无打算处理我们的护照,我开始焦急,开始敲打玻璃。终于,另外一个年轻一些的官员走了过来。我指着那三本远远地放在桌边的护照,请他是否能够快点处理。其实我最担心的是,这三本护照会不会被混淆在其他护照里面,再也找不到。看着这些官员工作的样子,实在觉得会有这样的可能。 通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那个年长的官员,拿着我们的护照,和那个年轻的官员比划着。很快,这个年轻的官员拿着护照走了出来,不再带有笑容,很严肃,目光穿越过我,直接和我身后的我的埃及司机用阿拉伯语说话。我听不懂阿拉伯话,但是因为里面有VISA两个字,我有些明白,应该是说我们没有签证。我想解释,持香港特区护照进入埃及,本身就是免签证。但是,司机很怕事的拉扯我,让我跟着他离开。从进入这个办公室开始,司机一直很小心地站在一边,不敢和官员对话。看到我忍耐不住的样子,他会在一边朝我挥挥手,示意我不要着急。 跟着司机上了二楼。因为他只会几个英文单词,所以我无法搞清楚,是说我们没有埃及签证,还是没有利比亚签证。虽然我们是离境,但是根据我旅行的经验,比如坐飞机的话,航空公司如果发现你没有下一站要去的国家的签证,是可以拒绝你登机的。但是我们要去的是利比亚东部,这里已经被反对派控制,再说,所有的记者都是这样进入利比亚的,因为很难从正规途径取得利比亚签证,前往首都的黎波里。 二楼显然是这栋楼里面最高级别官员的办公室。当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我想敲门,司机马上制止我,看得出来,他很怕因此惹得这名官员不高兴,把事情弄得更糟。 官员的电话很长,眉飞色舞了大约十分钟。就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另外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显然他们是认识的,而且有事情要谈。还好,两个人讲了一半,官员终于把头转向了我们。司机向他解释了情况,递上我们的护照。他看了一眼封面,然后在我们的出境表格上写了一行字,边写边用英文向我们解释:“香港是免签证的。” 我自然陪着笑脸,反正这样的情形遇到了太多次,第一线的官员经常无法分别中国护照和香港特区护照,在找不到签证之后,总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解释。也许,对于这些出入境官员来说,他们实在是分不清楚,为何一个国家会有两种不同的护照,而且待遇还不太一样。 走到楼下,我实在是担心自己耐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让司机把护照再交到那个年轻官员的手上。也许是因为有了上级官员的批注,司机显得底气足了很多,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唯唯诺诺。 P2-4 后记 落笔写后记的时候,算一下,利比亚的战火已经燃烧了六个月了。 时间真快,而人们对于利比亚的关注程度,在被其他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所转移之后,这些天又开始重新燃起,因为反对派攻入了的黎波里。 搜索今天最新的消息,卡扎菲不知所踪,三十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目前被困在Rixos酒店,用记者们自己的话来说,可以把自己形容成人质,因为门口还有卡扎菲的军人以及支持卡扎菲的志愿者把守,他们离不开酒店。 而根据这些记者的报道,从三天前开始,先是卡扎菲的家人,然后是高官和他们的家属们,最后是陪伴和看守记者的翻译们,都从酒店里面消失了。 这两天接到不少媒体的电话,问我如何看待这个急转直下的局势。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突然,因为这一天,总是会到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五个月前,当我在班加西的时候,一名反对派的官员就对我说过,他估计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够打到的黎波里,现在回头来看,他预测的相当准确。 其实的黎波里外国记者们的处境,和03年的巴格达极为相似,城市被包围了,大家都成为事实上的人肉盾牌。而不同的地方在于,03年的巴格达,萨达姆从来都没有派士兵把守酒店,记者们一直是可以在城市里面自由走动的,只不过不能够自由采访而已。也因为这样,当巴格达被美军保卫的时候,驻守在酒店内的外国记者,可以到市中心,到机场,去查看真实的战况。而这次,酒店变成了相对最为安全的地方。 就在一个月前,收到一个曾经在的黎波里中资石油公司工作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我们公司在的黎波里的经理部被军队占了。我们的车都被征用去打仗了,就连SABAHA那边的两个沙漠项目的上百辆车都被征用了。营房车也拉走打仗去了。” 而就在五月份,他给我的信里面还说,沙漠项目还有当地雇员看管,一切还算正常。 这从侧面证明了反对派之前的指控,卡扎菲的军队开始使用民用设施以及民用车辆。而说到中国,不管是反对派还是利比亚政府的代表,都先后访问了北京。而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也已经在不久前,直飞班加西。 为了胜利,不管是利比亚政府还是反对派,除了战场上的较量,同样也一直在进行舆论战,只不过一方完全开放,一方在用组织管理的方式。不管怎样,记者们都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确保看到和听到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和一个从的黎波里归来的同行聊天,回想起一场场被组织的现场拍摄,她笑着摇头:“实在是水平太低,居然那些血滴成了一个个规则的圆形,谁都知道那是布置出来的现场。” 我说:“其实会不会是人家故意留下的破绽?也许是消极抗命。” 离开班加西,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太多的问号。 到底是不是有雇佣军?虽然其他媒体有拍摄到,我也见过当地人手机里面的录像,但是因为无法采访到个案,我只能够放弃这样的报道。到底是不是有大批女性被强奸?因为我采访过的女医生之后又说,她已经失去了和所有受害者的联系。 很多时候,夸大苦难,也是一种争取关注和同情的方法,因为这个世界,对于苦难见得太多,同情心的标准,越来越高。 只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真相。但是不管怎样,不会改变反对派反抗暴力的合法性。 还有,见到那个重庆女孩了。当和平来临,女孩终于可以靠自己来握住幸福了吧。 2011年8月22日于香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