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间多是非,不平则必鸣。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是饱受人生困顿、世态炎凉,洞察社会的不公正,而产生深沉的思考,必以使命自勖,提出慈善(仁爱、博爱、慈悲)思想,济世救民。
本书主要从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中华慈善渊源流长、漫话西方慈善、慈善志士灿若星光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哲理的思考、人生的体验和世事的体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慈善面面观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陆镜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人间多是非,不平则必鸣。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是饱受人生困顿、世态炎凉,洞察社会的不公正,而产生深沉的思考,必以使命自勖,提出慈善(仁爱、博爱、慈悲)思想,济世救民。 本书主要从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中华慈善渊源流长、漫话西方慈善、慈善志士灿若星光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哲理的思考、人生的体验和世事的体悟。 内容推荐 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中华慈善渊源流长,漫话西方慈善,慈善志士灿若星光。社会需要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有着对当下的社会弊病的批评和否定。爱自己,也爱别人,各尽其分量,就会给自己和他人,乃至大众带来共有的温馨和安宁。 目录 和谐社会需要慈善 慈善与社会和谐 慈善与社会保障 慈善从认识恶、制止恶开始 慈善教化是治国济民之道 提倡广义慈善观 公信度——慈善组织的生命 慈善活动主体要向民间转移 浅析慈善与道德的异同 慈善的养成教育刍议 道德修养是慈善的基础——寄语青少年慈善志愿者 慈善与制欲 慈善的多元意义 慈善,人类的至爱 慈善是一种怎样的爱 慈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富人疏财即是仗义 尽力尽分慈善扶贫 慈善捐赠的理想境界 同大学生谈慈善 同博士生谈慈善 慈善的最高境界——终极关怀 慈善与“天人合一”——至诚孝敬地球母亲 不要假慈善,要真慈善 走出慈善的误区 中华慈善源远流长 古代劝善书的现实价值 佛门的慈善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释道——慈善思想文化资源 慈善的中西文化意蕴 中西方慈善思想异同刍议(上篇) 中西方慈善思想异同刍议(下篇) 漫话西方慈善 基督教——美国慈善事业之母 基督教的慈善观 慈善与西方的人文精神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美国大资本家的慈善观 美国慈善事业最发达的缘由——兼说美国对华慈善救济 慈善:犹太人民族凝聚的心灵纽带 西方慈善溯源 慈善志士灿若星光 范蠡的慈善壮举及其启示 解读大慈善家范仲淹的深弘誓愿 解读特蕾莎嬷嬷的慈善精神 解读弗·南丁格尔的慈善精神 慈善家卡耐基及其慈善观和慈善模式初探 试论约翰·D·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 刍议凡人慈善家 试读章节 善恶的观念是具有阶级性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换言之,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都以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由阶级利益引伸出来的善恶原则和规范来作为行为和善恶评价的标准。比如,统治者的暴政激起人民揭竿起义,统治者称造反为大逆不道,而人民则将推翻暴政为扬善止恶。不过,在涉及社会公共生活一些简单的善恶准则的场合中,也不排斥人们的善恶观念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西方富有法制传统和正义观的传承。早在公元前594年,古希腊的梭伦改革是为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始则推崇正义,进而倡导“法律”,指出“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因此,西方比较早就有了济贫法,努力为穷人提供基本的食品、衣着和住所,其中包括让穷人寄宿在救济者家中。然而,济贫法尚不同于近代的社会保障法律。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开始实行某些社会保障措施,而美国则因资产阶级保守主义势力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力量的相对弱小,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社会保障法的制定。“二战”以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律逐渐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简言之,包括就业和失业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福利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福利保障、妇女幼儿福利保障、残疾人福利保障、退伍军人安置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等等。它几乎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学环卫、天灾人祸诸方面。我们应该懂得,西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收入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并非是垄断资产阶级的赠予;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也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消除贫困的作用。比如,美国现仍有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只是刚刚起步。据中国新闻社2000年2月14日的新闻,民政部有关人士说,据测算,中国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我国社会保障滞后的原因很多,倘若只从学术界来看,从1949年以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普遍地高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而贬低乃至否定“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划时代的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举措),贬低,乃至否定洋务运动。换言之,有对农民的反抗斗争估计过高的偏向,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对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估计过低。按此思路,似乎农民运动做的都是好事,而资产阶级只会做坏事。这样,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而加以否定,而推动实行社会保障的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亦被指斥为修正主义而全盘否定。这些偏见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才彻底纠正过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引起社会变化,突出表现为人们的社会利益的巨大分化。这自然呼唤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以保障社会正义。在我国社会福利保障滞后的情况下,慈善工作就更是任重道远了。 慈善工作与社会保障举措虽然在有些方面是重合、交叉的,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因此两者中之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社会保障是从法律上规定保证劳动者的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保障法中沉积了慈善工作长期以来所做的和追求做的内容。社会保障中的变化,除了基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也借鉴了慈善的济民尺度。但这并非否定慈善工作的必要。社会保障法律是冷冰冰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所说:“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慈善比社会保障法干预的范围广阔得多。慈善是通过扶危济困,传播博爱、慈悲精神和仁道,使人们的人生道路确立一种扬善止恶的价值导向。社会保障法律总结了既往的慈善工作的部分经验和举措,慈善是社会保障法律的生长点。不过,法律的施行依靠强制。比如,在美国,有未成年儿童的单亲家庭可接受补助,若发现单亲家庭的妈妈与任何一位男子同居,则立即取消补助。又比如,西方的社会保障法中有公共医疗保险和公共医疗补助。有过住院治疗经验的人都体会到,有些大夫、护士是做例行医疗任务,有些是真诚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他们的量血压、触摸、问候都使病人感到温暖。他们的查房也是爱的巡礼。慈善的核心是真实、真诚,是施与受之间的平等,不会让受者丧失自尊和蒙受屈辱,反会感受到一股暖流,一片清朗,一种慈善的魅力。 社会保障法律确定的是种种权利,如失业保障的权利等。这种种权利经过社会保障法确立,即得到伞社会的承认和共识。这种权利若遭到侵害。则受害者可依法上诉。慈善的特殊性不同于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这一区别集中地表现为慈善的本质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问、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价值取向,即慈善活动往往是直接性地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正面价值和肯定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造成人生境界的提升。社会保障是企图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慈善的价值和内涵则起着为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生活导航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障的合理性来源于慈善的合理性。慈善构成了社会保障法律的合理性的内在根据。 社会保障法基本上是在物质层面上提供保障。慈善是把物质保障作为其形而下的层面,它还有形而上的层面。所谓“形而下谓之器(物质层面),形而上谓之道(精神层面)”。即使扶危济困的物质层面的工作也渗透着精神的、心理的影响力,体现出一种无私的爱,或爱的奉献,因此更感人,更震撼人的心灵,让人们享受现实人生和理想人生的和谐,让人们体验人类生存的崇高境界。人有心理需要,需要爱,需要关怀,而人的心理需要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并在价值信念体系中处于上层层面。 P12-14 序言 数年前,《慈善》双月刊创刊,主编李玉林先生邀我撰稿。其时国内对慈善的研究几乎刚刚措手。我却之不恭,从之无术,只能略陈浅见,算作同读者切磋琢磨。此后我始终得到玉林先生的眷顾。 我自孩提始,即在父母耳提面命下读一点儒家经典,而初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爱思想;上大学时,攻读西方语言文学,多少接触了基督教文化及其博爱情怀;壮年以后,对世界思想史渐感兴趣,而涉猎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及西方圣哲的经典。我深深服膺古往今来的思想家的微言奥义,敬佩他们的形而上的思辨深度。对于他们,我始终是“高山仰止”。他们使我懂得,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不过,我的天资驽钝,虽黾勉从事,但难知他们的思想、学说的究竟。 自古以来,人间多是非,不平则必鸣。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是饱受人生困顿、世态炎凉,洞察社会的不公正,而产生深沉的思考,必以使命自勖,提出慈善(仁爱、博爱、慈悲)思想,济世救民。慈善是历代思想家的学说的核心思想,犹如一组交响乐中的一个主体旋律。比如,能标识范仲淹的只有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弘誓愿。在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度断裂都会造成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肆虐,否定优秀的传统文化。继后,人们又置身于一个价值多元而紊乱的大时代,不少人感到彷徨而无所适从的焦虑。生活的乐曲突然失去了主旋律。信仰的缺失造成社会的普遍的迷茫。我也一时怅惘过,但阅读中外经典著作让我重新找到了精神自我,好像登高山而望明月,总觉得云淡而月朗。当我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心灵麻木、情感冷漠、精神自我失落时,心里常常有几分悲凉;当我看到一些人明捞暗贪、觥筹交错、声色犬马时,又抑制不住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纵观历史和现实,人们大凡是知小不知大,见近不见远。如知家庭、亲友之事,少知国家大事;见眼前之事,少思长远之事。因此,时尚文化泛滥,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等随时随地提供给人们以快感和满足。时尚文化喧嚣之时正是理想主义丧失的一个症候。理想主义者常被人讥笑为“迂阔”,对此我感受尤为真切。社会需要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有着对当下的社会弊病的批评和否定。我也正是怀着理想主义的情愫,写慈善文章。慈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就在人际交往之中,正如诗云:“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而“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这是慈善的起点。爱自己,也爱别人,各尽其分量,就会给自己和他人,乃至大众带来共有的温馨和安宁。 我写的慈善文章,其思想资源来自先圣和时贤,我只是做穿针引线和缝织的粗活,不是学术创作,只是编著,编中有著,是因为文章中也有我的一点点关于哲理的思考、人生的体验和世事的体悟的注入。但是倘若文章中有着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则要归功于先圣时贤。 慈善事业在我国只是近数年来受到重视,写慈善文章的人开始时也好像是在荒路寒径踽踽独行。现在不同了,研究慈善的人渐渐多了。慈善是一种动态的理念,永远不可能完美的实现,但也永远值得真情的追求。慈善是与乐和拔苦,自然呼唤止恶扬善,声讨社会上种种恶,上自高官显爵,下及市井细民,揭露其丑态,使之无所遁形;颂扬社会上种种善,使其与日月同辉,这样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因此,社会的文化信息都必然可以附丽于慈善这种理念的生命形式中。慈善的内涵和外延是宽阔的。慈善至今仍未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原因之一是专家学者习惯将“善”纳入道德伦理学的学科中。其实细究起来,道德讲善与慈善讲善并非完全是一个概念。道德与慈善的关系是:道德是慈善的基础,慈善是道德的升华。我以为,慈善有望成为一种边缘学科,而且慈善事业又是现实命题,因此不仅有发展潜力,而且富有生命力。我也是《慈善》双月刊的读者,该杂志中有许多文章有生命的痛感,心底情的缱绻,有盛世危言,有热血男儿、英烈女子,有社会使命、心灵良知,让人心甘情愿地咀嚼人类命运的橄榄滋味,跟踪、追随慈善家的足迹。今天我看到许多年轻人离别追星族的行列,走入白方礼助学基金会的捐款队伍,“慈善”(仁爱、慈悲、博爱)两个字正光彩夺目地实现在愈来愈多的人的身上。我也愿将这本《慈善面面观》作为一束洁白素静的鲜花,敬献给为慈善事业献身的英烈们。 陆镜生 2005年11月16日 南开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