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它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成熟的标志。忍耐也不是消极颓废,而是把难熬的寂寞、忧忿、艰辛强压在心底。忍耐是初春的细雨,夏天的凉风,秋天的熟果,冬天的暖意。忍耐是意志的磨练、爆发力的积蓄,是用无声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
忍耐的哲学内涵丰富,张新国等精心编写了《有一种性格叫忍耐/励志人生》,就此从六个方面告诉读者如何学会忍耐,并用忍耐的精神去获取人生的成功。书中的内容凝结了先人的智慧,撷取了种种成功与失败的事例,为你精辟解答了做人处世中的种种疑问,并指出了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同时,本书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帮助你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灵活处事,圆润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汇集经典故事,尽释人生哲理!
成功只属于坚韧不拔的人。激发斗志,汲取智慧,获得人生的成功,张新国等精心编写了《有一种性格叫忍耐/励志人生》。
《有一种性格叫忍耐/励志人生》制作精美,内容精彩,涵盖古今中外的励志经典。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哲理。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不言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到达人生的胜利之巅!
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与对方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甚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因邻里纠纷而刀枪相见,更是数不胜数。指望这种人成就大事,无异于天方夜潭。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忍耐是动力。谚语云:“万事皆因忙中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要成就一件事情,须观察时机,等待因缘,急不得的。忍辱负重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也是对因缘法的认识。许多事业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败后,愈挫愈勇,最后取得成功。因此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涵养,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
P2-3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荀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王安石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绪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
苏轼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从古至今。中国有关“忍耐”的名人名言可谓是数不胜数,可见中国的“忍”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化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这个字当属“忍”——“忍”乃是汉字中的会意字,“心”字头上一把利刃,其意义不言自明。在说文解字中,“忍”字的意思是谦让不争之意。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为精华的内涵。中国的“忍”文化。对国民影响力极大,个人成败与国家兴亡,无不讲一个“忍”字,甚至能不能忍还成为衡量一个人修养的标尺。忍耐,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忍受。二是继续做下去。前者意味着无可奈何地承受自身的痛苦。这是懦弱的表现。后者表示不屈服于种种障碍,继续不停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中国人的“忍”,体现在“忍受”上。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大度;而体现在“继续做下去”上,则是一种强大无比的韧劲。但凡成功者都属于后者。有人说:“能耐。就是能够忍耐。”这话虽有些极端,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忍耐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但如果不懂得忍,那他往往就是冲动的座上宾。很多人认为“忍耐”是没出息,是忍气吞声。这显然是对“忍耐”的误解。真正的“忍”绝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委曲求全,而是对人宽容、对己的克制和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才是中国“忍”文化的真谛。真正的“忍”是一种理性而睿智的人生智慧——忍耐不是沉沦,而是等待,是审时度势,是对大势的清醒认识,是奋起前的沉默。真正的“忍”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也不管面对尘世的浮华或人间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真正的“忍”是韬光养晦、积聚能量的人生谋略——在隐忍中进取,在等待中崛起。真正的“忍”是识大局、明大体的克己负重——权衡利弊,保全自己,忍便是由弱到强、克敌制胜的最佳战略。真正的“忍”是最博大的包容——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流,“忍”更让你广结善缘,拓展人脉。从古至今,能够隐忍的人通常都能功成名就,甚至流芳百世,取得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可以说,忍耐是欲成大事者必须修炼的高超境界和不凡品质。没有忍耐,你可能无法坚持寒窗苦读,难以掌握充足的学识;没有忍耐,你就无法面对困境,难以磨砺身心;没有忍耐,你就无法赢得积弱成强的时间;没有忍耐,你就无法认清自己,更无法认清局势;没有忍耐,你就不能很好地构筑人脉;没有忍耐,你甚至不可能有夫妻和睦的生活。因此,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你首先就要学会忍耐。
忍耐的哲学内涵丰富,本书就此从六个方面告诉读者如何学会忍耐,并用忍耐的精神去获取人生的成功。书中的内容凝结了先人的智慧,撷取了种种成功与失败的事例,为你精辟解答了做人处世中的种种疑问,并指出了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同时,本书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帮助你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灵活处事,圆润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