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以关系型信贷的“关系”为立足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角度,以金融中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关系型信贷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学和社会关系学理论为技术维度,围绕“关系”是什么、“关系”怎么测算、“关系”在信贷决策中是否有用、“关系”怎么扩散(移植)等问题,开展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
本书作者陶永诚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教师,他之前主要在浙江当地做一些实务性较强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金融发展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陶永诚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以关系型信贷的“关系”为立足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角度,以金融中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关系型信贷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学和社会关系学理论为技术维度,围绕“关系”是什么、“关系”怎么测算、“关系”在信贷决策中是否有用、“关系”怎么扩散(移植)等问题,开展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 本书作者陶永诚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教师,他之前主要在浙江当地做一些实务性较强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金融发展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内容推荐 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农户为主的中小微经济主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吸纳就业人口上,都占据最大的比重。一方面,传统的交易型信贷主要依据公开的财务信息进行当次贷款决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中小微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而关系型信贷依据长期建立起来的银企关系进行连续的贷款决策,具有针对中小微经济主体的融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具有以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上的人际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型社会特征。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关系型信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关系型融资理论研究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90年代及21世纪初出现研究热潮,但总体而言,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充分地揭示关系型信贷中“关系”的本质与特征,特别缺乏基于我国的社会信任特征与社会关系结构来揭示“关系”本质的相关研究;二是对我国关系型信贷中银企关系的度量不够全面、客观,难以反映出真实的银企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是如何将“关系”应用于银行对客户贷款时的信用评价、定价和风险管理中;四是在我国城市化加速、社会信任关系逐渐变迁,以及地方性银行跨区域扩张的背景下,探讨关系型信贷的“关系”扩散规律,以帮助地方性小银行解决现实难题。 因此,陶永诚编著的这本《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以关系型信贷的“关系”为立足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角度,以金融中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关系型信贷理论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学和社会关系学理论为技术维度,围绕“关系”是什么、“关系”怎么测算、“关系”是否在信贷决策中有用、“关系”怎么扩散(移植)等问题,开展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本书的研究从交叉学科角度发展关系型信贷理论,为更合理地度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部分地发展信用评价、贷款定价和贷款风险管理等理论,并从理论上探索关系型信贷的发展趋势;同时,本书立足社会调研来度量“关系”,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关系型信贷中“关系”的本质与价值,揭示关系型信贷的特点与运行特征,为银行利用社会资本,把握和增进“关系”强度,利用“关系”开展客户信用评价、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以及解决跨区域发展的“关系”移植与扩散问题等提供决策参考,也为跨银行间关系型信贷的范式复制和模式推广提供帮助。 除第1章“导论”和第7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外,本书共有四个部分、五章内容。第一部分为第2—3章,分别从信息经济学和社会关系学两个技术维度来分析关系型信贷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关系型信贷的特点与运行机制,揭示关系型信贷中“关系”的内涵、本质与价值;第二部分为第4章,测算关系强度并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为第5章,从信用评价、贷款定价与贷款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关系”的应用价值;第四部分为第6章,立足社会发展与信任结构变迁、地方性银行跨区域扩张的背景,分析“关系”的扩散路径。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的研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 1.关系型信贷是信贷的基本模式之一,是解决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渠道。通过关系型信贷,银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内部信息产出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与约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下,发展关系型信贷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农户的信贷满足度,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因此,应大力促进关系型信贷的发展。 2.银企关系是银行与企业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中逐渐形成的,“关系”外在体现为网络结构,内生社会资本,即“关系”是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我国企业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以“熟人社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关系网络共同形成的,其社会资本以非正式框架为主体、正式框架为补充。因此,企业的社会资本产出更需要“关系”去发现和挖掘。另外,关系具有互惠性、稀缺性和扩散性的特征,银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形成信息租金、跨期优化租金和声誉租金等关系租金和合约收益,也会产生预算软约束和锁定成本问题。对于银行而言,构建合理的“关系”模式,可以降低关系成本,获得更多稳定、长期的关系收益。 3.“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进行度量的,度量“关系”的指标很多,有长度指标、距离指标、规模指标和深度指标等,而将上述指标进行整合来构建综合性指标,更能反映现实中复杂的银企关系,所测算出来的关系强度更能反映现实中银企关系的紧密程度。同时,实证研究进一步证明本书的关系强度测算的有效性。 4.在关系型信贷中,“关系”对贷款定价产生重大影响。本书认为,关系强度和企业信用等级是决定企业贷款定价的两大因素,且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与银行“关系”水平密切关联。因此,企业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企业更顺利地获得更优惠条件的贷款。 5.银行可以主动通过模式选择与构建来促进银企关系的扩散,实现关系型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与经济关系网络都发生变迁,地方性银行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通过构建企业团体、发展中介层模式和建设贷款中心三种模式,来扩大关系型信贷的规模与边界,应对关系竞争,加固关系结构,实现跨区域扩张。 本书在研究中作出的主要贡献有: 1.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角度来分析关系型信贷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关系型信贷的产生、发展与信贷市场结构演进,分析了关系型信贷的特征与运行机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会信任结构的演化与社会资本结构的变迁。将两个学科统一到对关系型信贷的“关系”研究上,以此探讨银企关系的本质与特征,认为“关系”的本质是信任,外在表现是关系网络,内在价值是社会资本。 2.构建综合性的关系强度度量模型,并对关系强度进行测算。已有文献对关系强度的度量大多采用单指标度量法,采用关系长度、关系距离、关系规模、关系深度等指标。本书将关系长度、关系规模与关系深度的6个指标统一构建“关系强度”综合虚拟指标,来对“关系”进行度量,并进行了有效性检验。 3.建立基于市场调查基础上的适合于地方性银行实际需要的客户信用评价模型。采用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模型,既能更充分地反映银行一线信贷经营与管理人员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同时更能体现对“关系”的重视,将“关系”因素融人到企业信用评价中。 4.建立关系型信贷的贷款定价模型。用“关系强度”变量与“企业信用等级”变量来构建贷款定价模型,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能更充分地反映关系型信贷中银企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价值,既符合理论逻辑,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5.提出关系型信贷“关系”扩散的三种路径。在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结构及社会资本结构变迁,以及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背景下,提出三种“关系”扩散路径,分别是构建企业团体、发展中介层模式和建设贷款中心。既为银行扩大关系型信贷和应对关系竞争、加固关系结构提供工作思路,也为银行跨区域扩张下迅速构建关系型信贷体系提供策略参考,对银行实际工作而言,具有较好的应用层面上的创新。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逻辑与结构安排 1.5 本书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信贷深化、企业成长与关系型信贷 2.1 信贷深化:从市场供给角度探讨关系型信贷的形成与发展 2.2 企业成长:从市场需求角度探讨关系型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2.3 关系型信贷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3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内涵、本质与价值 3.1 “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3.2 “关系”的本质:信任 3.3 “关系”的价值:社会资本 3.4 银企关系价值的外在体现:成本与收益 4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度量 4.1 “关系”强度及其度量方法的比较 4.2 “关系”强度的度量 4.3 “关系”强度的实证检验 5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应用 5.1 “关系”在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 5.2 “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5.3 “关系”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6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扩散分析 6.1 地方性银行发展对关系型信贷的影响 6.2 银企关系的变化与关系型信贷的挑战 6.3 关系型信贷的“关系”扩散路径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 样本数据一览表 附表2 样本的过程性测算数据一览表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