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剜目凿佛
乐山佛由唐代开始修凿,是世界上最大的佛雕。作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古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关于乐山大佛修造的史料,目前仅存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撰写的一篇碑文——《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从碑文内容来看,大佛工程耗资巨大,修造工程中间停了两次。提到主持修造大佛之人,最有名的是海通和尚。
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的海通和尚,原籍贵州,本名清莲,寓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海通12岁那年便已出家,拜高僧慧净为师,24岁那年离开师父游历四方。
这年夏天,海通独身一人来到四川嘉州(也就是现在的乐山),发现凌云山上灵气甚好,山下即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汇流处,便欲在此地修行参禅打坐。此地虽具灵气,但在此过往的船只却常常不幸遇难。海通和尚独居山上修行,眼见此情此景,难免悲从中来。
一天,他亲自来到山下察看险情,当他攀过岩壁来到凌云山脚下的时候,一个急浪打了过来,一名壮年男子被打到了岩石上。只见他左手拿砖,右手拿锤,一动不动,已经昏死了过去。海通和尚立刻上前将男子背到岸边。过了许久,男子才渐渐苏醒了过来。原来这男子是名石匠,也是不忍见众多船工兄弟在此航行时丧了命,便下定决心在石壁上凿篙眼。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船只在行驶的过程当中碰到石壁。石匠的这种精神更加触动了海通和尚的心灵,经过日思夜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在临江岩壁上凿一座最大的弥勒佛像。如此一来,便可保佑苍生太平。
方法想出来后,海通和石匠分头行动。海通和尚到了江淮一带募化资金,石匠则留在嘉州会同远近的能工巧匠打造建佛工具。他们于开元六年正式动工。开工那天,千锤凿石,响声震天,场面极其宏大。被凿下来的岩石纷纷掉入江中,激起千层巨浪。
春去秋冬,寒来暑往,大佛就在大伙儿齐心协力的建造下,轮廓日渐明晰。三江汇流处开始有了太平。
嘉州当地有一郡守,听说海通和尚手里还有一大笔当时募化而来的钱财,于是带着一大帮随从前来敲诈。面对强权,海通毫不惧色,义正词严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被激怒的郡守恶言相对并说:“那你倒是挖给我看看啊。今天不挖,我把你们这一批刁民全部抓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海通和尚当真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捧在掌中,放到郡守面前。郡守见状吓得落荒而逃。
乐山大佛——“天下太平”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佛经上说过,弥勒象征着光明与幸福,弥勒出世将会“天下太平”。这与当初海通和尚选择弥勒佛镇守三江激流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弥勒下生经》里面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乐山大佛是具增添中国特色的古弥勒佛,整体形象超凡脱俗,双脚自然下垂,平稳且安定的坐姿让来往行船之人有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后世之人,凡提到乐山大佛,无不想起海通和尚。但事实上,海通和尚并没有完成建佛大业。他从前期筹集善款到开始修造再到后期主持,前后加起来差不多18年,其中募集与策划就占了10年。当他因积劳成疾圆寂后,修造大佛的工程也停了下来,剩下的大部分工程则是后来由当地官员组织完成的。
海通主持正式修凿大佛用了8年,完成了大佛头至胸的部位,而大佛胸到膝的部位则是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主持修建,花了7年。在章仇兼琼之后的节度使韦皋主持完成了“莲花座上及膝”这部分工程。在这之后的“丹彩以章”、“金宝以严”的大佛上色工程、“像设以俱”的九曲栈道工程、“万翕灯焰”的佛窟内其余小佛以及韦驮护法神的工程,还有大像阁的工程,前后加起来共耗时将近15年之久。
另外,海通当时募集资金数额十分有限,主要是以民间集资为主。章仇兼琼“持俸钱二十万以济经费”、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经费”,都先后拿出个人薪金以支持大佛的修造工程。但是由于此工程十分浩大,在财政上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地方财政的税收资金,而这也是得到皇帝的特许恩准。朝廷不仅以直接拨款的形式以示支持,更是将凌云山栖鸾峰这块风水宝地以免征地费的形式无偿划拨给海通和尚修造大佛。
以此来看,乐山大佛建造工程由最初的民间发起,后逐步转变为官府工程。官府花巨资修造的这一工程可谓唐王朝的形象工程。
据相关学者研究,乐山大佛的形象是严格按照佛教《造象度量经》有关尺寸进行施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大佛头顶有1021个螺旋发结,手指纤长,长8.3米。乐山大佛的头部、神态和衣饰有着明显的汉族化、世俗化的倾向:身材魁梧,体态肥美,双手抚膝,慈眉善目,仪表端庄。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朝皇帝唐玄宗是有名的道教君主,曾下令抑制佛教,禁止修造佛教寺庙,勒令僧尼还俗,既然如此,为何唐玄宗还支持如此浩大的佛教工程呢?
相传,还在李隆基20岁的时候,他因机缘巧合得到了一枚珍贵的佛祖真身舍利,并在梦中看见一巨佛坐在三江河畔遥望峨眉山。后来,经他人解梦得知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李隆基将开创盛世。公元713年,李隆基掌握实权,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开元。有说是登基后的李隆基为了还愿,因此修造了大佛。但最可能还原事实的说法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给供奉于凌云寺的佛宝舍利找一个安全的处所,因此下令开凿大佛。在开凿大佛的同时,命御林军亲自监督设计并主持修造了地宫。大佛修造前后共90余年,经历了唐代的四位皇帝。只是,大佛建造过程中所修的地宫门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无法得知。
P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