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泪光里回望故乡
逆流时光,聚焦历史的某个安静角落,在香港浅水湾的玛丽医院,萧红躺在病床上,安静而孤独地望着窗外的飞鸟和湛蓝的天空,偶尔伴着她几声无力的咳嗽,时光显得格外寂静。
此时此刻的萧红,是平静的,却也是孤独的,她用生命最后的温度,燃烧着几分思念和牵挂。
有她最爱最痛的萧军,有她家乡的亲友。于是,她提起笔开始给乡亲、给弟弟写信。深沉的情感,凝结着一生的重量,就埋在那一字一句间。她在信中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飘零他乡,却得不到一丝慰藉。可是,宿命如此,她已然无力抵抗,唯有一声叹息。最后,信笺寄出去,便不再有消息,随着这漫天的战火,翻飞而去。又况且,这本就是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擦干思念的泪,她唯有在这玛丽医院里度过这病痛缠身的光阴。
也许,漂泊是她不可逃避的宿命,就连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也无法享受安宁。因为现实的住院费问题,她始终无法安心静养。同样,她的病情加重,让她越发焦躁不安。所以,平日里,她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优雅健康。
出门之前,她会将两根辫子仔细打理成钉锤的模样,穿一件镶有金边的枣红旗袍在院子里散步。有时候还会带上书,沐浴在阳光之下,边走边读。有书为伴的时光,也会变得柔软许多。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被一场海风打乱。某天夜里,刮起了海风,萧红因为着凉,病情更加严重。
萧红请护士给端木蕻良打电话,希望他能来医院。第二天一早,端木蕻良和周文鲸便赶来看望她。这让她得到不少宽慰。她再也不想忍受一个人被撇下的孤独,便迫不及待地向端木和周文鲸提出,让她出院,回到九龙。因为病情严重,友人极力反对。几番周折,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她最终回到了九龙。
她居住的小屋,小而杂乱,空气污浊,光线暗淡,萧红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靠阅读打发时光。看着她脸色越发苍白,朋友们都十分心疼,劝她回到玛丽医院。可萧红像一个固执的孩子,不愿再回医院。
事情就这么僵持着,还没等萧红做出决定,炮火硝烟就袭来了,打破了萧红宁静的疗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整个九龙陷入炮火之中。危难之际,萧红却被疾病缠身,行动不便,只能在小屋里静听屋外的惨叫和哀号。
还好朋友记挂着她的安危。骆宾基、端木和柳亚子先后探望她。虚弱的她,露出了难得的神采。
几个人商量过后,便想办法帮助萧红转移,他们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将萧红安排进了思豪大酒店。
酒店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富丽,一片破败狼藉,就像是一间古董店。萧红被安置在一张没有床帏的床上,床周围的铜栏杆柱也已锈迹斑驳。
外面,遥远的海滩上不时传来炮火声。而经过连日折腾后,萧红的身体越发虚弱。骆宾基此后便一直陪在萧红身边,纷乱的战火,让她体会到了无尽的痛苦,却也让她收获了一个陪伴她的人。
夜深时,她常常会和骆宾基漫无目的地畅谈,关于文学,还有那如烟的往事,她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往昔的一切,如此邈远,又格外熟悉。就这样,伴着月华,她沉沉地睡去。
梦里,她是自由的,可以跨越现实的屏障,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乡,可以逆转岁月,回到最初的时光。
梦的开始,是北方一座美丽的冰城,呼兰。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富丽和繁华,却守着一份独有的宁静。呼兰河蜿蜒地流淌而过,守着小城里世世代代的悲欢故事,也见证了萧红的到来。
彼时,正值封建时代的末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迅猛开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萧红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来到这个世界。
P2-4
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
以女士之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而疾病困之,忧患中之,致令奄然长往,一瞑不视,宁非人世之大哀欤!
——柳亚子
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丁玲
严格说起来,她确是一位不凡的散文诗人,一切是自然,清新,通明,透剔;美丽得一尘不染!从20岁她正式开始写作,到32岁逝世为止,短短10年期间她文学事业上的成就,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衡量,在我国女作家群中是少有的一位。我作为和她共同生活六年的伙伴,作为她的一个读者,是永远怀念她的……
——萧军
短短31个春秋,萧红将岁月写成了一本书,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萧红的一生,反抗和漂泊是她生命的两个主题词。萧红每一次的辗转,背后都是一个新时期文学青年与封建社会抗衡的故事。
大家之所以偏爱萧红,甚至消费萧红,大多因为她短暂又传奇的一生。萧红自从踏出呼兰河畔那一刻,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没有再回到故乡。她辗转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东京、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每一个城市居住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一年,只有在上海待满了3年。在香港弥留之际,萧红已经说不出话,枕边放着刚刚完稿的《呼兰河传》,在双眼轻合的一刹那,萧红的灵魂化作一缕青烟,回到家乡呼兰,完成了一生的漂泊。
萧红的爱情,是自由和忠贞的。她这一生面对诸多男人,却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归宿。萧军的关心与扶持,端木的崇拜与呵护,萧红得到了比一般女人更多的宠爱,却始终挣扎在感情的旋涡里,日复一日品尝着爱情的苦涩。萧红死后几十年间,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都曾因为萧红著作的版权问题争论过。世人评价:三个男人吃一坛陈年老醋。
萧红是不幸的,她漂泊半生,内心孤独,失去了两个孩子,最后英年早逝。但萧红又是幸运的,她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生命的价值。她用血肉之躯承担起了女性和民族的解放,她用实际行动和充满血泪之情的文字告诉世人,一个新时代渴望自由的女性,一位进步的文学青年,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温暖和帮助。
萧红永怀一颗悲悯之心,在浮世中难得葆有童真。她始终相信人间的真善美,她对自然的美和人性的善有着毕生的追求。短短31年,萧红给世人留下的珍贵财富,却是穷极几个31年都无法消用殆尽的。
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在萧红的生命中激烈地碰撞。中国的文坛上,几乎没有一个女作家像萧红这样,一人展现多面,将平凡与伟大共同展现给世人。
经历了战争、饥饿和贫穷,萧红更加理解和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漫长的岁月里,萧红的精神和执念已经被无数后来者所传承发扬。后人的评说与萧红再也无关,香港一别,萧红终于挣脱了凡世的劳苦,回归了自然和母亲的怀抱。
萧红已经化作一个符号,深深刻在人们心头。她的传奇也必将是一个永恒,流芳百世。
传奇似乎总在生活之外,于是,我们常常将目光抛掷到一段过往岁月,看一看不同时代的景致,品一品老故事里的余味悠长。
这一段传奇的开篇带着冰凉的气息,那是封建时代的末端,在中国北方的冰城,一户封建宅院,有一个性格倔强又接受过新思想的女孩,张廼莹,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却没有得到同样美好的命运;她渴望父母的关爱,偏偏尝尽了亲情的冷漠;她渴望一片自由的天空,偏偏受到了家庭的重重禁锢;她渴望在青春里写满浪漫与幸福,偏偏命运让她饱受寒苦……
生命之初,便被一笔笔地勾勒出尖锐的矛盾。为与命运抗衡,她成为出走的“娜拉”,踏上了追梦路,开始一生跋涉,故事由此便丰富起来。故事里有过痛苦和绝望,有过残酷和无助,有过苦难和饥寒……而她也得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切。
她在深陷旅馆、负债累累、困窘不堪时,遇见一生挚爱萧军。在爱情泉水的浇灌之下,她完成了生命中华丽的蜕变,与萧军组成“小小红军”,她便是萧红。他们投身于大时代,漂泊相守,共度饥寒,在那些细碎的时光里,烙下深刻的幸福印记。读过他们那一段岁月,会让人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幸福那么简单,又那么难得。
在一路漂泊中,萧红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因为梦想相遇,共同度过一段诗酒年华、欢歌岁月,又在命运的洪流之下四散分离、追逐梦想。她也遇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引领着她走出困惑,走向文学的更高境界。
在命运百般锤炼之后,萧红对生命有了独特的领悟,也因此留下了永恒的文学经典,她笔下的饥饿、寒冷、苦难,像一首首时代悲歌,触动人心,任时光荏苒,她笔下的故事却日日如新。
纵观这一生跋涉,她经历了苦难,却也收藏了丰实的回忆。就如同呼兰河水,在漂泊中起起伏伏,向远方奔流,浪花滚滚,波澜壮阔。
翻开书页,便可与萧红一起,活过一生爱恨悲欢,涂画一个绚烂如虹的梦幻。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一个不凡的女孩,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乡绅家庭里开始了传奇人生。她的童年里交织着父母的冷漠与祖父的温暖,还有那珍贵的后花园时光。当革命的大潮席卷而来,冰层下的新思想也渐次觉醒,萧红在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之后,便开始了人生跋涉。这一路,她尝过苦痛与饥寒,也感受过爱与温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锻造了她的灵魂,她将人生悲欢与感慨诉诸笔下,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经典作品。
虽然她的一生只有短短三十一年,但她传奇的故事,像一抹嫣红,怒放在世间。而百年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一行行的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怀念这位集才情和美丽于一身的奇女子。
夏墨编著的《萧红传(苦难冰河绽孤红)》将萧红一生的苦难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进属于她的世界。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民国文学女神”;是鲁迅眼里的最为欣赏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照耀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殿堂。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的人生经历能够映照每个人,她的爱情、她的命运,就像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会遇到萧红身上的一些问题,即使在当下也会这样。
夏墨编著的《萧红传(苦难冰河绽孤红)》分为十二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萧红传奇却也漂泊的短暂一生,将萧红一生的苦难娓娓道来,让我们重新发现“另一个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