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劳伯勋的一部代表作,具有严肃的学术性,作者采纳了我国研究蛇类学者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且引用了他自己观察、实验所得来的若干第一手资料,这就使该书更增强了学术性。《蛇国探秘》写得富有情趣和时代色彩,该书在叙述上穿插了许多科学趣谈、历史掌故、风俗逸闻、民间故事,特别是采用了世界近年各地有关蛇的新闻,这就使得该书增强了文笔情趣和时代色彩。全书图文并茂,版面活泼,书中还配有照片、插图,弥补了文字叙述之不足,并有效地装饰着版面,使生硬的版面鲜活起来,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形象化。它的出版,对于用科普手段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抵制迷信和同歪理邪说作斗争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从建国60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少儿科普读物精品中遴选100部作品编辑出版,目前已经出版60部。主要包括少儿科普原创作品、少儿科学文艺作品和少儿科普翻译经典作品三部分。书系具有权威性、高质量、开创性、双效益明显四大特点。为了丰富、完善本书系,希望各位作家不吝赐稿、荐稿。
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群另类。它们虽然无足,却能“行走”,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便是有着让人害怕,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动物——蛇。本书是一本通俗的科学文艺书,从各方面介绍了有关蛇的知识。
我国早在唐朝就有养蛇户
唐朝柳宗元著有《捕蛇者说》,介绍捕蛇者捕捉野生的剧毒蛇,制成中药材的事。同是在唐朝,还有“养蛇户”,他们专门养殖蟒蛇。
介绍“养蛇户”的事,记载于《岭表录异》这本书中。此书的作者,是唐末昭宗朝(889~896)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广州司马的管辖区为岭表。岭表也叫岭南,,范围相当于现今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和今越南北部地区。该书涉及面广,凡草、木、鱼、虫、鸟、兽以及风土人情均有涉猎,书中写了养蛇户每年抬蟒蛇到官府,当堂取蛇胆作为“土贡”(地方给皇宫的贡品-)的事。
《岭表录异》原书早已亡佚,但因书中颇多精彩而重要的内容,被包括本草学家、医学家在内的历代学者所珍视并予以引用,从而得以流传。清代的《四库全书》就是一字不易地从明代《永乐大典》照抄照搬的。
对《岭表录异》这本书,鲁迅先生十分重视。1911年1月间他将它从《永乐大典》上抄录下来,并在不晚于1912年2月,作了校勘。广东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6月出版了经鲁迅校勘的刘恂《岭表录异》。
在该版本《岭表录异》中,同是养蛇户取蚺蛇胆的内容收有两条:一列于正文,系抄自《永乐大典》;一列于校勘记,系抄自宋代唐慎微《大观本草》二十二所引《岭表录异》条文。对后者,鲁迅作有按语:“此条与《(永乐)大典》本绝异。”这校勘工作是鲁迅离绍兴去南京前作的,但通过校勘对《永乐大典》本的某些条文存疑,相信当时他若有充裕的时间,是很可能早就判定这两条中符合原著的是《大观本草》而不是《永乐大典》。其理由如下:①《岭表录异》虽是唐人著作,但正式公之于世是在宋人编的《新唐书》中,《大观本草》编撰者唐慎微就是宋人,他当然可以直接读到《岭表录异》,可《永乐大典》是明朝政府所编撰,是否有缘见到原著《岭表录异》就值得怀疑,有可能是辑录有关文献涉及条目的可能;②这一条目带有相当强的专业性,若将相近条目放在一起,让编辑家(通家)和本草学家(专家)从中挑选时,本草专家会借本草专业知识作出正确的抉择,而编辑家就不及本草专家了,这是因通家与专家的知识面决定的;③不少本草著作也提供不少佐证证明《大观本草》是符合《岭表录异》原著的,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的文字就与《大观本草》一致,这就是一个旁证。
以上之所以对这节文字要作一番考证,这是因为涉及唐代“养蛇户”的历史真实性。兹将刘恂《岭表录异·蚺蛇胆》录之于下:“《岭表录异》云:
雷州有养蛇户,每岁五月五日担舁蛇人官以取胆。每一蛇皆两人担舁,致大篮中,藉以软草,屈盘其中。将取之,则出置地上,用权拐十数,翻转蛇腹,旋复按之,使不得转侧,约分寸于腹间,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切取之,复内肝腹中,以线缝合创口,蛇亦复活。舁归,放于川泽。其胆暴干以充土贡。或云,它日见捕者,则远远侧身露腹疮,明已无胆,以此自脱。或云。此蛇至难死,剖胆复能活三年,未知的否耳。”
这段文字的意是说:广东雷州半岛的养蛇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抬蟒蛇到官府去取蛇胆。每条蛇都由两个人抬,蛇盘曲在垫有软草的大篮子里。临取胆时,把蛇放在地上,用十余条杈拐翻转蛇的腹面并立即按住,让蛇无法改变位置,用手探摸确定其胆囊的位置后,剖开腹面取出紧靠在一起的肝脏和胆囊。蟒蛇的胆囊像鸭蛋那么大,把胆囊割下后再把肝脏送回到腹腔中去,用线把刀口缝合好后,蛇又像未取胆时那样活动了。蟒蛇胆晒干后,就成了地方上向皇宫进贡的贡品。养蛇户将取过胆的蟒蛇抬回去后,放回到有水源的林野。有人说,被取掉胆的蟒蛇今后见到捕蛇者,很远便侧着身子露出侧面的刀疤,表明自己已经没有胆囊,以摆脱再吃一刀之苦。有人说,蟒蛇很难死,割掉胆囊后仍旧能够活上三年,这种说法不知是不是可靠。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上述文字作了小议,说:“南人嗜蛇,至于发穴搜取,能容蚺之再活露腹否?”
这一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但综观全文,笔者以为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光从送官取胆这一过程,就可看出养蛇户为了让蛇尽量少受损伤,他们始终对蛇小心翼翼、珍之宝之的。其目的还是为了将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尽快让蛇康复,能够再多活几年。因此,他们抬回去后也决不会随便乱放,当必选择良好的栖息环境,并派专人守护。
取过胆的蟒蛇能存活下来,这是肯定无疑的,这从现今养蛇的做法提出反证。有些人因病向养蛇场求取蛇胆时,养蛇人员应病人之急就临时从活蛇身上取胆交给对方。或许因当时疏忽未即时将取过胆的蛇单独放开,后来难以区别哪条蛇取过胆了。原来,一般的蛇个儿小,因此刀口也小,很易愈合,而胆囊大似鸭蛋的蟒蛇非得缝上多针才可愈合。
这儿,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养蛇户为什么如此善待这些取胆的蟒蛇,让它们能多活上几年呢?看来,这里面大有文章。但是,何以传世的古文献都未见只言片语,难道是当时的养蛇户作为职业秘密故意不传,或是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灭失了呢?笔者以为,养蛇户之所以对这些取胆的蛇珍之宝之,是将它们用于繁衍后代的。之所以作此猜测性的判定,是基于包括蛇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陈过于下。
凡取胆的蛇均是年富力壮的蛇,因为这样的蛇胆囊大胆汁充实。可是一蛇仅有一胆,即使再多的蟒蛇,取出的无数个大似鸭蛋的胆囊堆成一座小山,一经晒干也就没有多少。装在袋中随手一提就可拎得的东西罢了。既已作为地方的“土贡”,每次取胆还非得把年龄及格的蟒蛇的胆每次都取个精光。
养蛇户这时自然会想到自行繁殖从幼蛇养起的问题。这就得有一批公蛇和母蛇。他们当然知道种蛇应该有胆囊,可是那些有生殖能力的蛇均被取掉胆囊了,而且发现取过胆的蛇居然好端端地活了下来,后来发现就是这些取过胆的蛇竟然能交配,母蛇照常能够产卵。于是,这一新的循环就开始了。
或许,取胆时对刀口的缝合问题处理失当,曾发生刀口愈合不良甚至溃烂致死的事,后来群策群力,搞得更为周备。
唐代张■著述的隋唐朝野遗闻《朝野佥载》,他在岭南生活过,其中就有一条是讲蟒蛇取胆的,被辑入北宋李防著的《太平广记》中。录于下:“泉建州进蚺蛇胆。五月五日时取胆,两柱相去五六尺,以杖于腹下来去扣之,胆即聚,以刀封取,药封放之,不死,复更取,看肋下有痕。”
看来,当时皇宫对蟒蛇胆的需索量很大,印证刘恂文,除取胆期定在五月五日相同外,这里不是雷州而是泉建州,取胆前还行“聚胆”手法。张■条目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它取出“药封放之”。由于张■条的文字原本过于荀略,疑完整的意思应作“以线缝合创口,药封放之”。这样才符合实际。否则,一道让鸭蛋大小的蛇胆可以通过的较宽刀口,光用药封仍难愈合起来。“药封”之药为何,文中虽未点出,揣测当为消炎杀菌之类的药物,这在中医药宝库中多的是。看来,当时取胆的蟒蛇养蛇户对取过胆的养护士作均甚倾注心力的。该条文字的结尾也如刘恂一样点出:取过胆的蛇不会死,下次再取胆时见到有刀痕的蛇就放掉。
讲到这儿,或许有人会心急地提出:胆囊是消化时排胆汁到十二指肠中,管消化脂肪用的,没有胆囊排放胆汁蟒蛇怎么能活,尤其蟒蛇是一种食肉动物?再则,它们没有了胆囊,仍无碍于繁殖吗?
确实,胆囊中的胆汁在脂肪消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食物经过十二脂肠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会分泌大量的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张力性收缩,于是胆囊中浓缩的胆汁就流入十二指肠去参与脂肪的消化。但是,胆囊的胆汁却是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要分泌大量的胆汁,一部分进入胆囊,胆囊将胆汁贮藏和浓缩,而其余的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前面在引述刘恂《岭表录异·蚺蛇胆》时,有以下文字:“……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切取之,复内肝腹中……”,为什么取胆时将肝也带出来了呢?原来,肝有一条名叫肝管的细长管子,自肝脏向后延伸向胆囊,并与胆囊的胆囊管会合成胆总管,胆总管穿过胰脏开口于十二指肠前部。养蛇户在切下胆囊时,他会只切断胆囊的胆囊管而取出胆,可是绝不会去损伤肝脏那条细长的肝管。这样,当肝脏送回腹腔后分泌的胆汁仍能通畅地由肝管送到十二指肠。
当时唐朝养蛇户在饲养取掉胆囊的蟒蛇时,观察后发现了些什么情况,因无资料流传下来,不得而知。但人类因患胆囊结石等疾病,行外科手术而切除胆囊的已有百年历史,对蟒蛇取胆后的消化情况也可作一类比。这是一种痛苦小而手术后恢复快的成功技术。
当病人的胆囊切除后,起初,尽管肝脏分泌的胆汁可通过肝管输入十二指肠;但是,这些胆汁是未经以往那样经胆囊浓缩过的,以致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有的病人会出现轻度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加,这时调节饮食并服用消炎利胆药物,便可预防不良症状。及至一些时日后,病人的胆管会出现代谢性扩张,消化功能逐渐得到调节和补偿,几乎无异于常人了。
取过胆的蟒蛇,从唐代存世的文献均明确地表明均可以存活下来。那么,这些年轻力壮的蟒蛇是否可以胜任繁衍后代的任务呢?应该是可行的!因为从切除胆囊的病人而言,当其病愈,不但饮食起居如同常人,连性欲和性生活也和常人无异。由此推论,这些取过胆的蟒蛇,日后理应也能正常发情、交配、繁殖的。
蛇场里有了越来越多取过胆的蟒蛇,所幸是它们均能交配繁殖,从而这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子子孙孙呈现一派生气。由于养蛇户沾替官府办事的光,犹如清朝时的红顶商人,经济上物资上得到支持,所以办起事来也顺风顺水。由于后来唐末面临改朝换代的动乱,具体资料早已无从查考。
不过,根据岭南是蟒的原产地之一,当年养蛇户对蟒的生物学知识等的掌握,不难作出符合其当年实际的推测。 当年的养蛇户,与其说是建个养蟒场,不如说是将蟒蛇的家园进行扩充。因为这里原来就是地处旷远人迹罕现的山林,为蟒蛇的世袭之地,蟒爱攀林戏嬉;周边有几处水面,蟒蛇常来此饮水泡浴;蛇洞是蟒蛇的住处,由于养蛇户又从远处引入了不少蛇,所以又开挖了一批蛇洞。蟒蛇的繁殖是卵生,每条母蛇一次可产十几枚至三十几枚,甚至约百枚卵,母蛇守护着卵直至幼蛇出世。
在这儿,尽管原来也有些可供蛇食用的动物,可由于蛇丁口激增远难满足需求,周边又有栅栏圈住蛇无法到远处觅食,势必会出现大蛇吃小蛇的事。养蛇户对蟒的食谱早已了解,因为从野外观察中早已有了认识,但从市场上易于采购或自行繁养着眼,就投给鸡、兔等等小动物,偶尔也给予鸟、蛇、蛙等。费心的是幼蟒蛇刚出世时,为了投喂幼蛇吞得下的小动物,张罗上得费心机。
正因这儿原来就是蟒蛇的故居,因此它们均以主人自居,饮食起居上均无陌生感,不存在人工环境中养殖时会出现拒食等现象。
P1-7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二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在秦牧先生为本书写的序中,其篇首意味深长地写有这么一席话:“现代化的建设事业,要求社会和学校培养出大批的科技人才,而怎样像磁石吸铁似的,使千千万万的人热爱科学,跨进科学研究的门限呢?娓娓动听,情趣盎然的科普作品,不待说,在这方面可以担任一个重要的‘向导’角色。”深感此言非虚。
如今笔者年逾古稀,但童年时代捧读法布尔《昆虫记》的趣事仍深留脑际,当时从田野捉回一些小动物饲养观察,不时地自问自答地和它们对话。正是出于对动物学的爱好,后来考大学时就投考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由于对动物的深爱,当1975年搞蛇毒生化研究时直接接触到毒蛇,发现蛇的人工养殖技术没有解决,就一头扎进这一技术的研究中去,从而努力前进,始终不渝。
《蛇国探秘》是笔者对蛇类的研究和调查中的副产物,记录了一些我在养蛇技术研究中的一些轨迹。此书最早在1984年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继之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这次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已是出此书的第三家出版社了。临出版前,我又改写了其中部分篇章,增补了新稿。以往出版,笔者总会收到大量读者来信,他们是“蛇迷”,经过通信后来进而成为了“蛇友”。
秦牧先生生前不止一次地向我提过,以为《蛇国探秘》宜若干年修订一次,更新材料,充实内容,让它更有活力。凡对蛇的所见、所闻、所思,平时我记有大量的笔记,及至《中国养蛇学》出版后,决心好好整理一下。
笔者竭诚欢迎读者来信指教,信件可寄:
(邮政编码: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暨南花园17栋105房
劳伯勋
作者2008年9月 于广州
《蛇国探秘》写得颇有情趣,科学趣谈、历史掌故、风俗逸闻、民间故事。特别是世界各地有关蛇的新闻,增强了本书的这一特点。在叙述科学道理的同时,作者将科学知识通俗化,插进生动的描绘和有趣的比喻,这种文学手段的运用使作品叙述的事物更加清晰,增强了形象的魅力。
——著名科普作家 刘兴诗
民间有“毒蛇越小越毒”之类的说法,为了检验这一说法的科学性,作者甘愿被刚孵出壳的小毒蛇咬上几口;伤口仅仅稍微红肿的事实,说明刚出壳的小蛇的确能咬人,但是它的毒液是随着它的成长而逐渐增强浓度的,小毒蛇的毒性不是特别厉害……这样的故事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科学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著名科普作家 朱恒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