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卓嘎和好好,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宽容、博大,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一个人用心温暖着五个男人粗犷的胸膛,并把他们紧紧地系在家里,以此积蓄和延续家庭的力量。一个任性、随意,只生活在自己的想象和欲求中。这是两种完全背离的思维方式,她们分别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因为故事中人物的交集,使她们不得不相遇,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成是一种打扰,因为她们谁也不可能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而她们在自我坚守中的接触必将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婚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多吉卓嘎 |
出版社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卓嘎和好好,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宽容、博大,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一个人用心温暖着五个男人粗犷的胸膛,并把他们紧紧地系在家里,以此积蓄和延续家庭的力量。一个任性、随意,只生活在自己的想象和欲求中。这是两种完全背离的思维方式,她们分别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因为故事中人物的交集,使她们不得不相遇,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成是一种打扰,因为她们谁也不可能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而她们在自我坚守中的接触必将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内容推荐 “卓嘎”是一个在藏东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父亲按照当地“兄弟共妻”的传统婚俗,把她嫁给了一家的兄弟五人。这种婚姻形式是:以长兄为家长,男人们做工挣钱,回来把钱交给共同的妻子保管;妻子管家做家务农活,养育的后代称家长为父。作为共同的妻子,卓嘎有义务让自己的五个男人们团结在一起,而她的身体和心灵也必须平分给几个男人。然而,在婚姻的“义务”背后,卓嘎内心里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传统婚姻与现代情爱之间的碰撞,对纯粹公平爱情的向往……善良而恭顺的外表下,一颗灼热的心灵在挣扎…… 试读章节 我看了一眼腕上的表,已经七点半了。这块表是上个月我满十八岁时,阿妈亲自给我戴上的。这块表在阿妈的箱底压了很多年,却从来没见她戴过。表壳过于大了些,表面还有很多细细的划痕,表带有些松,在我细细的手腕上可以转来转去,显然它不是一块女人戴的表。 我还记得那天阿妈拿出来时,还特意用帮典仔细地擦了擦。当时我就站在阿妈的身后,虽然看不见阿妈的眼睛,但我能感觉到,阿妈一定在泪光里看见了自己。 我不知道这块表是怎么来我家的。这样一块表,明显不是我们家族的东西。爸啦也有个看时间的表,在拉萨买的,没有表带,阿妈用羊毛捻成线编成小辫穿上,给阿爸挂在腰上。那是阿爸身上最值得炫耀的东西,家中每每有亲戚来,他总会从腰上解下,教他们怎么看时间。小时候我一直都奇怪,阿爸那么喜欢表,阿妈为什么不把箱底的那块表送他呢。 现在,阿妈把这块表给了我。突然的、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阿妈就把它给我了。说是祝贺我满十八岁,正式从女孩变成女人!其实,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生的,阿爸阿妈都记不清楚了。在我们这个民族里,没有记录详细生日的习惯。大人都只是记得某个孩子大概是某个年份的某个季节出生的,阿妈说我今天十八岁,那就是十八岁了。 于是,从那天起,这块表跟那些塑料镯子、玻璃手链一起堆积在我细细的手腕上,从没摘下来过,睡觉也戴着。早上,我不用再盯着山头太阳到哪了,我只需看一眼手腕,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赶羊出圈。傍晚,也不用再看谷底的阴影,只需抬一下手腕,就知道该不该喊牧羊狗赶羊回家。 就像今天,已经七点半,尽管太阳还高高的,但我知道该往回走了,到家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呢!今天是藏历一月十五,新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我们的年就算过完了,日子仍将回到原来的轨道。昨晚听电视里说,今天还是汉族人的元宵节,汉族人要吃一种圆溜溜的东西,说是象征团圆美满什么的,也没搞明白。 “顿珠!”我朝山顶上喊了一声,一道黑色的细线便从某一块岩石上飞快跃下。那是我的牧羊狗,长得像小熊一样的家伙。顿珠的母亲是一只野狗,在顿珠出生七天后就得怪病死了,是我把五只小狗带回了家,天天挤羊奶喂它们,最后只有顿珠活了下来。 它从小跟我就形影不离,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阿妈说,因为顿珠第一次睁眼看到的是我,所以把我当成了妈妈。平时,哥哥们上山放牧时,会带着家中其他三只狗,独有我只带顿珠。因为一个顿珠,比其他三只狗还管用。重要的是,顿珠很听我的话,只要我一声招呼,它就会不管不顾地冲锋陷阵。我喜欢胆子大、不怕流血的狗。从十五岁起,只要是我一个人上山,周围牧羊的男人们总会想方设法地把牛羊赶过来,夏天送我一些新采的黄蘑菇,冬天送我一些野鸭肉等。我喜欢黄蘑菇,用酥油炒一炒,比牦牛肉还鲜呢!我也喜欢吃野鸭肉,冬天用羊粪火炖一锅浓浓的汤,一天的寒冷也就消除了。但这并不代表那些送我黄蘑菇、送我野鸭肉的人就可以在我身上乱摸,更不代表他们就可以脱掉我的袍子。 每每遇到那些送我东西后想占便宜的阿哥们,顿珠只需我一声招呼,便毫不迟疑地冲到我身边,颈毛立起,血红的眼睛看着对方,那人就会自动赶着牛羊离开。 我慢慢赶着畜群往回走。我家的牛羊数目在村里并不算多,十只牦牛、八十只羊,我也不需要天天放牧,有时是哥哥、有时是嫂子。只是近一段时间,阿爸让我出来的多一些,特别是家中有不认识的客人来时,阿爸总让哥哥们留下陪客,而让我上山。说实在的,我不喜欢放牧,山上太寂寞了,很多时候,都只能跟顿珠说话。 远远的,我看见山脚下的村子已升起了袅袅炊烟。顿珠跑前跑后,把离队的牛羊赶回群里。我扯开嗓子也唱起来:“太阳下去了,月亮爬起来。阿妈的织布机停了,阿爸的青稞酒香了。妹妹和她的牛羊,踩着白云回家了。” 我的歌声足以传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在那些角落里,总会有男人竖起耳朵,抬起头找寻歌声的来源,这是嫂嫂告诉我的,她说那些男人只要一听见我唱歌,就会放下酒杯。 到家时,跟以往任何一天一样,阿妈已停下了织布机,和阿爸坐在天井里喝酒。奇怪的是,两个哥哥今天也没捻羊毛,跟阿爸阿妈坐在一起喝酒,嫂子侍立在一边。以往的傍晚,都是阿爸喝酒,阿妈和哥哥们一起捻羊毛的啊! 对了,我还有个奶奶,一个天天念佛的老人,她是我最亲近的人。按习惯,我放羊回来,奶奶都会在门口等我,给我塞上一把奶渣。今天也没见着,奇怪! 我在家人的嬉笑声里,把鞭子挂在天井的柱子上,摘下头巾顺手搭在绳上。从家人不同寻常的开心来看,今天来的客人想必是久不走动的吧?不知又是哪一家远亲来过! 序言 《藏婚》是我的第一部长篇。本书付梓之际,每天都有不少读者和记者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西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最初我会回答,西藏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阳光。时间久了,我也在思考:西藏,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曾经,我也是内地大都市中忙忙碌碌的一员。每天早晨化着精致的彩妆,穿着名牌的职业装,汇入熙熙攘攘的上班族。工作之余。出入于装修得或浪漫或高雅的场所,要上一杯咖啡或是新鲜的果汁,听着轻柔的、不知所以的音乐。 第二天,又重复着昨天的日子。在那个车水马龙、什么都能用金钱买到的大都市里。我唯独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安放内心的方寸之地。 日复一日,直到厌倦,直到无法忍受。 拉萨,并不是我最初的选择,毕竟自己已经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毕竟对这片高原就像对月球背面一样陌生。但最后还是留在了这里,因为拉萨有我的家。家在哪里,女人就会留在哪里。不是吗? 还记得初到拉萨的日子。突兀而来的清闲让我一时无所适从——常会在某个清晨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最后才发现无处可去。我颓然坐下。对着还不明朗的晨曦告诉自己,无须再如从前,这里是拉萨,重新安排自己吧,换一种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于是我开始玩摄像机。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两年后能拍出像模像样的纪录片,自己欣赏也拿到电视台播出。也是那些日子,让我爱上了野外生活,整天都想往外跑。我所说的野外生活,可不是游人如织的风景点。而是人烟稀少、游人不愿涉足的荒山野外,一顶帐篷、一辆越野车,看着太阳慢慢落下,看着月亮缓缓升起,跟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喝酥油茶,吃生肉。渐渐,我忘了化妆品,忘了职业装,忘了雀巢咖啡的味道,忘了要多吃蔬菜少吃肉才能保持苗条的身材……甚至,忘了说话之前要三思才能不得罪人…… 恍惚间。我似乎就是那些爱唱爱笑、无所顾忌地表达爱、也无所顾忌地表达恨的牧人中的一员,千百年前就属于这片土地。原来,我的根就在这里。我不再莫名地忧郁,也不再莫名地烦躁,触目所及的黑帐篷、酡红色的脸、成群的牦牛、宁静的湖泊、圣洁的雪山,一切都让我那么快乐。任何一件简单的事都能让我开怀大笑。 十年间,从珠峰脚下到澜沧江畔,从藏北草原到雅砻河谷,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用脚一步一步丈量着这片苍茫的大地。用心一寸一寸地抚摸着这片温暖的高原。一个个放目太阳的白天,一个个凝望星月的夜晚,我一路行吟,感受她的律动,触摸她的神奇,品味她的美丽。无论她是壮美深邃、绚烂缤纷,还是散淡清雅、静谧悠远,都使我的身心渐渐地开始滋润,开始柔软,开始充盈。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我拾起了久违的笔。记下所思所想。当那些文字和图片出现在各类杂志上时,自己体会到的不只是简单的成就感。而是在记录中回味的欣喜和在分享中给予的愉悦。 《藏婚》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我的朋友。多少年来,我亲眼看着他们在爱的旋涡中挣扎,然后上岸。卓嘎,一个美丽而温顺的女人,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一个人用柔弱的心温暖着五个男人粗犷的胸膛,并把他们紧紧地维系在家里,以此积蓄和延续家庭的力量。我常常想,她的心该需要多么的厚实、多么的绵韧。嘉措,这个兄弟中的大哥、家庭中的家长、卓嘎嫁进家门的第一个男人,如果他一辈子不走出草原,也许会自然而然地沿袭祖辈历经千年的生活方式,可他偏偏走出了草原,走进了拉萨,碰见并疯狂地爱上了好好——一个融进自己骨髓并不愿跟任何人分享的女人。在传统家庭责任和理想的自由爱情夹缝中,他痛苦着、幸福着、挣扎着、呼唤着…… 他们一波三折的生活,颇富戏剧性,但我从没想过要把这些故事变成铅字。投入写作之后,尤其是在网络上连载之后,一是自己沉浸其中着了迷,二是架不住网友们一天天在后边讨债似的催促,就这样一天几千字,一节节写下来,完稿之后数了数,居然近五十万字。 我不是个专业作家,所以谈不上写作技巧。只是因为自己对这样的生活熟悉,信手写来,倒也不费什么事。也许是因为轻松,也许是因为得意而忘形,同时玩起了另外两部长篇,《玛尼石上》和《金城公主》。《玛尼石上》写的是《藏婚》中另一个主人公莲的故事,加进了西藏八世德穆活佛的传奇,真实而丰富,写得倒也顺手。 如今,《藏婚》和《玛尼石上》都已经完稿。尘埃落定之后,心反而有些空落了。有太多的故事还在心中萦绕,书中的主人公们还没远去,那些现在和过往的人和事总在不经意间闯进我的梦里。也因此,我开始进入了《大藏北》的写作。 写作是我生活中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听着键盘“嗒嗒”地响,思绪在那些或古老或现代的故事中游离。于是心就平静了,安然了。当然,当手中的故事告一段落,我还是会出去,带上我心爱的相机,行走在神山圣湖之间,跟那些素不相识却能一见如故的牧人闲聊,我知道我不会失望,他们总会告诉我新的故事。 那些故事让我神往。 那灿烂的笑脸,那沉甸甸的青稞穗子在风中舞动的身姿,那冰河中咕咕而出的甘冽雪水,那白云下袅袅而起的淡蓝色的桑烟,那雪山顶上猎猎翻飞的五色经幡,还有那流淌在夕阳中的牧歌,那蒸腾在帐篷里的青稞酒,甚至暗夜里旷野上那凄厉的狼嚎……都让我感动,让我沉醉,让我的心充溢着平静而真实的幸福。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在众多反映西藏生活的文学作品中,《藏婚》是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说。民族习俗和奇异的生活画卷把一场男女青年的婚恋装扮得异彩纷呈。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在一个家庭一个人物身上多重交叠,整部小说鼓荡着远古的风范和当代的气息。作者没有停留在表现一妻多夫猎奇的层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这种婚姻形态带给家庭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上,使我们在体会一种另类生活的同时,被人物的命运所感动。这就是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 《中国西藏》杂志社副社长 金志国 《藏婚》以独特的角度,对西藏传统的一妻多夫制婚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同时通过现代拉萨的世俗生活,从女性视角进行了对比。作品虽然涉及藏族一妻多夫制婚姻这样较独特和敏感的题材,但没有猎奇心态,而是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和描述,使之成为一种较为严肃的探寻,这是值得肯定的。 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 吉米平措 卓嘎是真实的,起码她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当然也有加、减、乘、除的成分。“卓嘎”和“好好”,小说里的这两个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女性,被作者摆到了同一个地方——西藏,还让她们爱上了同一个人——嘉措。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她们又有了如此不同的生活和表现。很有意思,又那么真实。其中人类的本性和极富哲理性的东西不言自喻。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德穆·旺久多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