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继续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的活动就必须适应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环境。由于战争活动需要部队进行大范同的机动,因此战争爆发地的地形,便决定了战争的主要特点。陆地表面崎岖不平的地形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障碍,会让大部队行动不便。因此一直以来,人类或是沿着障碍最少的路线行动,或是在一些更加难行的地区旷日持久而费劲地去克服遇到的障碍。这样一来,地球表面上便逐渐布满了易于通行的交通线路,它们在许多地方相互交叉,而在别的地方则被较难通行、有时甚至是无法通行的区域所分割开来。
与此相反,海洋在性质上到处都是相同的,因此海洋表面处处都可以航行。不过,由于海洋以海岸线为界,因此通常只是在同一海岸线上相互有联系的地方之间,或者沿着外国控制并规定下来的路线,才有航行自由;否则的话,人们便只有绕过海岸线,才能进行长距离的航行。
战争,是两种彼此根本对立的意志之间的冲突。一方想要占领地球上的某一区域,而其对手则想要抵抗这种占领;因此,倘有必要,双方都会使用武装力量。结果便会引发战争。
进攻部队会试图沿着阻力最小或者最易通过的路线,向己方想要占领的地区进击。防御方自然会将部队沿着敌军的进击路线进行部署,以阻住敌军的去路。为了更好地阻止敌军进击,防御方会尽量将部队部署在地形有利于己方之处,或是沿着具有最难通行之障碍的路线部署。因为这些天然的障碍都是永久固定、一直不变的,就像地球上的富庶和肥沃地区——因而也是各国最为觊觎的地区——一样,所以地球表面的某些地区似乎命中注定,永远都会是人类的战场所在。
由于战争只能在地球表面上进行,因此军队也只能沿着地表业已确定下来的路线进行运动和交战。所以,要想获胜,要想控制本国觊觎的地区,一方便只能突破对方的坚固防线去占领该地区。由于发动战争越来越需要各国的全部资源来支撑,因此,为了防止敌军入侵,交战国便不得不将己方的军队沿着战线部署;而随着战争继续下去,战线也在不断延长,以至于像上一次战争中那样,战线几乎遍布整个战场,把各方军队的去路全都阻断了。
在这些战线的后方,或者说一定距离之外——此种距离,是由地面武器的最大射程决定的——交战国的平民百姓并没有直接受到战争的影响。敌军的进犯,不可能在此种预定的距离之外对他们构成威胁;因此,百姓们会继续安全而相对宁静地生活。战场范围是严格划定了的;而武装部队也与平民百姓不同,后者顶多只是被或多或少地组织起来,以满足战时国家的需要罢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之间,甚至还有着法定的区别。因此,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影响到了所有国家,但只有一小部分人实际参与了作战并阵亡,这是事实。大多数人都继续在安全且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工作,为这一小部分人提供战争所需的资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首先突破敌方的防线,就不可能侵入敌方的领土。
但是,此种局面已经过去;如今,我们不用先突破敌方的坚固防线,就可以深入敌军后方了。正是空军,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飞机在行动和飞行方向上具有彻底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即直线飞行——沿着任何一条有利航线,往返于某一区域的任何地点。在地球表面上,人类完全无法干预一架在第三维度中自由飞行中的飞机。过去限定战争条件和赋予战争特点的所有力量,对空中活动都无能为力了。
有了这种新型武器,战争的影响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地面火炮的最大射程之内,而是让参战各国远至数百英里之外的陆地和海洋,全都感受得到了。各个地区的百姓不可能再安全、平静地生活下去,而战场之上,也并非只有那些实际的作战人员了。相反,战场将会以参战各国的边界为限;而这些国家的所有公民,也全都会变成作战人员,因为他们都有可能遭到敌方的空中打击。士兵和平民之间的差异,也将不复存在。陆卜和海上的防御力量,已经不再是为了保卫其身后的国土而存在;在陆上或海上获胜,也无法再保护本国民众,使之不会遭到敌人的空中打击了——除非此种胜利是实际占领了敌方领土,或者占领了敌方提供空中力量的一切基地,才能确保本国国民不会遭到空中打击。
所有这螳方面,都必定给未来的战争形式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将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有战争的特点。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就能直观地理解,制空权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将会如何阻碍并相对削弱地面武器在保卫本国不受敌国侵犯方面的威力了。
我们必定会得出的一个虽说残酷、却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这就是:面对如今航空技术的发展,在战争爆发之后,我们能够在阿尔卑斯山部署的最强大陆军,以及能够在海洋上部署的最强大海军,最终都将无法有效地防御敌方对我国城市进行的果断轰炸。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