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承源先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是具有杰出眼光、把中国古代文明传播给广大民众的传薪者,也是沟通中外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传给世界并把世界文明引入中国的先行者。马承源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的渊博学识、广阔心胸、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还有他对博物馆事业的孜孜追求、不断进取的开拓意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兄弟博物馆无私支援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

内容推荐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马承源生平大事记”、“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地下党”的双重身份,让马承源这位“大家”的经历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使得本书内容本身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

 1.少年时代

 2.同窗之谊

 3.青年地下党员

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1.上海博物馆的第一个观众

 2.幸运的人生转折点

 3.选择专业方向

第三章 年轻的行者

 1.山西石刻考察

 2.调查仰韶遗址

 3.艰苦的西北之行

第四章 与青铜器情定终身

 1.库房里自学出来的专家

 2.超前的鉴定眼光

 3.独辟蹊径的学术观点

 4.丰硕的成果

 5.卓越的学术研究

 6.“实验”出真知

 7.注重实地考察

第五章 为国家抢救文物

 1.披沙沥金,炉口夺宝

 2.竭尽所能,保护文物

 3.与收藏家们的深厚友谊

 4.征集商鞅方升

第六章 痴心不改矢志不渝

 1.“靠边站”的日子里

 2.解开西汉透光镜的谜团

第七章 走向现代化博物馆之路

 1.眼界初开,梦想萌发

 2.现代化陈列改造

 3.同行典范,业内标杆

第八章 建设新馆把梦想变为现实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终于盼来新馆立项

 3.破土动工

 4.工地上的日日夜夜

 5.千挑万选,追求完美

 6.精益求精的内部装修和展陈设计

 7.呕心沥血,梦想成真

第九章 培养青年提携后辈

 1.为上博的未来储备人才

 2.培养青年干部

 3.提携青年学者

第十章 国际水准的博物馆馆长

 1.与国际接轨的募款方式

 2.贡献巨大的“上博之友”

 3.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第十一章 从海外抢救征集文物

 1.小试牛刀,收购晋侯鼎

 2.抢救晋侯酥钟

 3.征集吴王夫差盉

 4.重见天日的战国交龙纹鉴

第十二章 轰动学术界的战国楚竹书

 1.楚简初现

 2.脱水保护

 3.艰苦的释读

 4.整理出版

第十三章 慧眼识宝情系宝鸡

 1.与青铜器之乡宝鸡的缘分

 2.慧眼识何尊

 3.破解双音钟的秘密

 4.考察杨家村窖藏

第十四章 古道热肠乐于助人

 1.与兄弟博物馆友好合作

 2.对业内同行学术出版活动的支持帮助

 3.帮助浙江省博征集抢救越王剑

 4.对上海其他文博场馆的鼎力支持

 5.对民间博物馆热心相助

 6.视野开阔,襟怀坦荡

第十五章 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

 1.对出版物图片色彩的“苛求”

 2.不只是挂名的主编

 3.对馆刊编辑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第十六章 广交朋友名满天下

 1.与希拉克的友谊

 2.宝岛台湾行

 3.学术访问

 4.参与设计“世纪宝鼎”

第十七章 勤奋敬业道德楷模

 1.有口皆碑的敬业精神

 2.刚正直率,一切为了文物

 3.廉洁自律,恪守职业道德

 4.永不自满,不断超越

第十八章 生活中的马承源

 1.多才多艺,心灵手巧

 2.慈父孝子

后记 追思和怀念

附录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6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参观者一周恩来总理。多年之后,那天的情形马承源仍历历在目。工作人员们把库房中最好的文物搬出来请总理欣赏,其中有一件外观并不起眼的西汉透光镜。马承源介绍说,这不是普通的铜镜,能够在反射光中现出背面纹饰。总理对此大感兴趣,特地把透光镜拿到窗口上反复观看,对这种透光现象啧啧称奇。马承源向总理解释,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是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也就传了下来。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个谜,但是没有人去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没人能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当时,总理手里捧着这面镜子翻来覆去看了许久,对透光镜的原理做了种种推想,嘱咐马承源等人说,你们以后要好好地做工作,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总理的嘱托马承源一直记在心里,然而当时正处“文革”前期,社会动荡,普通的日常工作都很难正常开展,更何谈科学研究和实验。直到1974年,上海博物馆才真正投入到西汉透光镜的研究中去。当时马承源刚刚“解放”不久,他再次想起周总理的话,就与同事陈佩芬商量。马承源说,现在离总理来上博时已经五年了,这个工作不能再拖了。上博馆藏中有大小不同的四个汉代透光镜,我们要落实周总理的指示,把透光镜的铸造原理弄清楚,仿制同样有透光效应的铜镜。陈佩芬听说要完成周总理交代的任务,也非常高兴。上博在文物研究方面学者如云,但要想搞清楚透光镜的原理,必须请专门的科学研究专家。马承源和陈佩芬请来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阮崇武先生,组织了很多高级工程师在博物馆开会,由阮先生主持这项工作。阮崇武当时也是刚“解放”不久,表示非常乐意参加这一考古实验。与会专家们设想了各种青铜透光镜可能成因的方案。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和几个工厂都参与了进来,分别用不同的方案做实验。专家们认为,首先得搞清楚透光镜与普通铜镜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弄清楚这一点,答案就近在眼前了。

上博馆藏铜镜多达上万枚,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汉代铜镜与前代铜镜对比,有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与之前战国时期的平面镜相比,汉代有很多镜子是凸面的,透光镜也是凸面的。这就是西汉透光镜的第一个特点:凸面。

接下来是研究铜镜的铸造过程。当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金属液倒人事先做好的铸镜陶范中后,金属液在陶范中有个冷却凝固的过程,而问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仔细观察馆藏的这四面汉代透光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边缘相对镜体来说有一个又宽又厚的镜环。由于镜体较薄,所以冷却快,而宽厚的镜环则冷却速度慢。所以当镜体已经固定成型后,镜环还在冷却收缩,对镜体产生了一种紧箍作用,形成铸造残余应力。这是西汉透光镜的第二个特点:镜环宽厚。

上海交大的盛宗毅教授参加了这项实验。他发现镜子在铸造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这也是通过多次失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他们在浇铸的时候,有时开箱早一点,这面镜子就裂掉了,这说明它的内应力是很大的。虽然镜体内部的应力很大,但镜体本身的刚度也很大,所以镜环的紧箍起初并不对镜子产生什么影响,就像用手去掰一块厚厚的铁板,铁板不会有丝毫变化。但铜镜毕竟是用以照面容、正衣冠的日常生活用具,必须不断地磨才能保持光可照人。古代中国有一种磨镜的职业,磨镜人用凹面的磨石研磨镜面,镜子在不断地研磨变薄时,镜子本身的刚度也就降低了,从而残余应力得到释放,镜体产生变形,向镜面方向拱起,这种现象就像同样用手去掰一块薄铁片,铁片就会变弯。从透光镜的剖面图来看,镜体很薄,镜背有纹饰、铭文的地方和没有纹饰、铭文的镜底厚薄差距很大。当镜体产生变形时,镜底向镜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镜环和纹饰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很难察觉的。这就是透光镜的第三个特点:镜体薄,镜背凹凸处薄厚差距大。

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较平,反射光集中,而无纹饰的地方由于凸起,反射光发散,所以有花纹的地方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而没有花纹的地方暗,墙上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案。这就是西汉透光镜的又一个特点:其花纹是环向分布的,只有这时才能产生显著的环向铸造残余应力,在镜面形成较为规则的凹凸来。

在马承源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地实验,七个月后,终于出了成果。上海交大首先搞清楚了透光镜的原理:镜背能透光,是铸造和磨制的结果。在充分研究了西汉古镜的特点后,研究人员又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理论论证,终于复制出几乎与西汉透光镜完全相同的镜子,并得出“铸造成因,研磨变形”的结论。上海攻克西汉透光镜的事迹轰动了中外文博界,积极参与这一考古试验的陈佩芬后来撰写了一篇《西汉透光镜及其模拟试验》论文,发表在1976年的《文物》杂志上。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告慰总理的。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上海交大制作了一面精致的镜子,反射在光影中的,是我们熟悉的总理面容。P45-48

后记

2004年9月25日,马承源先生离开了人世,享年77岁。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博界的巨大损失,令人惋惜不已。10月9日,马承源先生遗体送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悼念大厅内外挽联高悬,花圈排满。在低回的哀乐声中,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为他送行。

12月3日,为告别一生为上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老馆长,上海博物馆举行了“马承源先生追思会”,马承源夫人陈识吾及亲属,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所、大学、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五十多人出席了追思会。与会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顾了马承源先生投身文博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高度评价了他热爱文博事业、执着不悔的感人精神。陈识吾先生对从各地赶来参加追思会的朋友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她说,马先生的一生是忙碌的,他全身奉献,始终为文博事业思索和操劳,他希望博物馆多出研究成果、多培育专业人才。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世民等专家学者认为,马承源先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领域中的一面旗帜,是一位发表青铜器研究著作最多、自己上手青铜器最多且鉴定能力最强的学术大家。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辽宁博物馆馆长纪兵等博物馆管理界的同行们则高度褒奖了马承源先生在博物馆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他们称赞马承源先生是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巨匠,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的一个高峰,而上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崛起和90年代的新馆全面发展建设都离不开马承源先生的呕心沥血和忘我投入。在精益求精建设上海博物馆的同时,马承源先生还积极学习海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广泛结交海外友人,为努力推动中国博物馆发展竭尽自己的心力。与会者们普遍从文化的角度、人文精神的高度缅怀了马先生对文博事业的奉献。他对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自成一家,对文博、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功力深厚,对文物征集高度热忱,对文物研究严谨不苟,对普及传承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这些都对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承源先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是具有杰出眼光、把中国古代文明传播给广大民众的传薪者,也是沟通中外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传给世界并把世界文明引入中国的先行者。马承源先生一生无私奉献,刚正耿直,谦逊勤奋,广交朋友,爱护青年,是一位德高望重、宽厚仁爱的长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的渊博学识、广阔心胸、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还有他对博物馆事业的孜孜追求、不断进取的开拓意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兄弟博物馆无私支援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马承源先生离开已近十年,但他的精神力量将永远照耀和鼓励着中国文博事业的传承者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