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顶峰的三次战略抉择
用了13年的时间,深创投夺下了一直由外国投资机构把持的中国创投行业的头把交椅,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内资创业投资公司的“领头羊”,登上了中国创投行业的巅峰。期间,它经历了创投行业的低迷期、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赶上了行业大发展的竞争时期。我们不禁要问,它是如何在行业中定位自身的竞争优势?拥有怎样独特的价值诉求?如何通过相互匹配彼此促进的价值链进行升级?这些问题,我们从它的战略部署中可以找到答案。
深创投的快速崛起,与其踏准每个战略节拍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战略的部署实施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深创投在短短13年里每一次的战略抉择,都是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其应对各种危机的战略,抓住机遇的准确,都堪称经典。
生存——饱受争议的盈利模式
深创投可谓是生不逢时。其成立时恰逢资本市场熊市,几年时间里,其他同类机构纷纷倒闭,而深创投却能在寒冬中实现盈利,作为其开创者的阚治东当记首功。
因为有着政府投资经营的背景,深创投建立初期,有着诸多需要理清的复杂问题,阚治东首要面对的就是来自内部的压力。例如,投委会上有些人过于谨慎,对各类项目基本投反对票。“在他们眼里,不投就不会发生投资失误,没有失误自然就不用承担责任。后来我就看记录,在过去一年中,对项目全部投反对票的,都让他们退出投委会。”阚治东说。他回忆到:“虽然政府方面原则性说法是不塞项目,但是真正做到还是很难。”投资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流程是自下而上的,须由项目经理根据实际分析挖掘潜力项目,然后再上报到总裁审核,而不应该是命令式地由上而下执行。
阚治东初期的战略考虑,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他的定位是,将投资的项目期限往后挪,往成熟期的项目靠拢。因为公司刚成立,当务之急是要出业绩,增加投资者的信赖度,之后再全盘考虑长远的项目。但他的苦心并未完全得到支持,有些领导提出了相反的思路,说不能光讲企业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应该对早期项目进行投资。阚治东态度十分坚决地说:“如果一开始就只投早期,那么几年都不会出成效,看不到业绩,下一步融资就会非常困难,而没有增量资金,公司怎么继续生存?”
阚治东说:“如果当时完全按他们的想法走,深创投就不是今天的深创投,很可能最终也会走到北京、上海、广州那些投资公司的路子上去,最终消失。我认为虽然深创投最初的资金来源于政府,但绝不意味着它是一种政策性或政府扶持资金。既然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那么资金投入都是讲究回报的。”事实证明,阚治东当初的思量和坚持是十分明智的。
当初深创投在筹建初期,深圳市领导一直在为总裁的人选而烦恼,当时请缨的大多是这个局那个局的领导,但市政府领导的想法是,不能搞一个官派作风的投资公司,需要的是擅长市场化运作的人。而阚治东,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多变,阚治东顶住了内部的诸多压力,外来的狂风巨浪却让他始料未及。
在2000年,当时创投业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市场运作效率不高,境外资本市场退出障碍重重,协议转让机会也甚少,项目退出艰难。而拟设立创业板的消息,让创投业看到了希望,大部分创投公司将资金高价投资到当时拟上创业板的项目上,深创投集团也当仁不让,首批推荐上市的15家企业中,深创投集团参股的企业就有6家。但事与愿违,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打来,扑灭了创投业刚刚燃起的点点星火。随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大幅下跌、网络股泡沫破灭以及香港创业板厄运牵连,国内创业板被无限期搁浅,直接导致了投资缺失退出通道,打破了创投公司资金运转节奏,资金运转的困难“憋死”了一大批创投公司,有的转奔他路,有的则从此销声匿迹。
深创投的憧憬幻灭了。眼看着就要到眼前的花样年华付之东流,反而陷入了巨浪的漩涡之中,深创投集团转瞬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很快阚治东证券市场运作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他制定了公司盈利模式三步走的计划:在初期,投资短期项目以争取尽早收益,期间先通过闲置资金运作来确保生存;在过渡期,即投资的项目产生收益后,过渡到靠创投主业盈利的公司;而在发展期,则是做成一个标准的基金管理公司,实现用管理费的收入养活团队,基金的收益回报股东。 初期资本运作的盈利模式使阚治东饱受争议,这是一种在夹缝间求生存的险棋,更是一步无奈之举。
1999年8月,深创投集团成立时,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出资2亿元。这份原始资金的累积其实并不容易。“原来的计划是政府拿5亿,企业拿5亿。但走了一圈,这些企业对政府所投资经营的公司都不看好,而上市公司要讲求回报,没有一家企业明确答复出资。后来,政府领导出面动员,这才三三两两凑了2个亿。”阚治东无奈地说到。
就是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在危机中寻求生存,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7亿元原始资金,阚治东开始了委托理财的资金运作。阚治东说:“关于闲置资金运作这块,有些人很反感。要知道在公司成立初期,项目投资并不会那么快就能盈利。当时的法律还没有修订,7个亿的注册资本金是一次性到位的,与其让这些资金趴在银行账户上,不如做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业务,多多少少给股东一些回报。实行闲置资金不闲置,这也得到了市政府的同意。”
事实上,在初期阶段,公司收入的80%来自于委托理财业务,而非创投主营业务,虽然一直饱受非议,但与整个创投行业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创投年年盈利。阚治东顶着压力大胆地迈出的这一步最终证明是正确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闲置资金的盈利,深创投后来的增资扩股可能都实现不了。据说,当时每年委托理财业务的收益率达到了10%,厚实的闲置资金使得公司每年能拿到一亿多甚至两亿元的利润。“到了1999年底,公司盈利后每股还能分几分钱,就决定分配。其实分红数额并不多,总共7亿股,每股3分钱。但是表明一个态度,投资我们会给你们带来收益,结果效果很好。
P8-10
他们在中国创投业一线,通过资金支持和专业增值服务,见证、参与、推动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柳传志 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创投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创业者们的拼搏努力紧密相连,投资者如何与创业者携手共勉,同谱佳话?相信你可以从本书的一系列真实案例中得到答案。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创投中国》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创投界具有代表性的创投机构、创投家及创投案例展示在读者面前,真实反映了中国创投作为重要创新驱动力的精神风貌。
——王守仁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
引导创新创业发展,让创业者与资本对话。
引领投资制度创新,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徐大麟 汉鼎亚太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这是一部讲述创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书。你若对创投和创业有兴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阎焱 软银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
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创投品牌。
强化正向激励,助推行业自律。
——刘健钧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
创投就像资本市场上一只无形的推手,成就了千万中小企业。《创投中国》向读者真实展示了投资人以及机构的创投经历和理念,非常值得一读。
——高峰 《证券时报》副总编辑
《创投中国》编撰工作从去年9月开始,至今年5月结束,历时9个月有,余。丛书第一辑共包括10家优秀创投机构、10位优秀创投家、15个优秀创投案例,共有35篇,涉及21家创投企业,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复杂的工程。中国创投委股权和创业投资研究院的丁明洪、石俊来、郑茹文、梁烁等同志为丛书的编辑付出了辛勤劳动。为保证图书质量,编辑小组通过实地采访、电话采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不厌其烦地多次沟通,保证资料真实可靠。
本书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首先要感谢图书涉及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很多创投家都在繁忙的工作中亲自接受采访和修改文稿;同时要感谢各创投机构的联络人承担了大量繁琐的联络工作,他(她)们是(排名不分先后):深创投的格日勒图和罗为为、江苏高投的刘贻文、IDG资本的陈静、红杉中国的杨涛、君联资本的翟凤林、同创伟业的董冬冬和张震、德同资本的张馨、硅谷天堂的吴亦婷、达晨创投的李卓轩、北极光创投的关静、上海永宣的朱晓瑁、广东粤科的黄俐俐、中信资本的安慧、浙商创投的林茹和凌晓璐、创东方的刘慧君、中国风投的刘晓兵、山东高新投的王庆民、如山创投的张晓阳、华威国际的孟欣、久盛创投的王骥、天图资本的张菁。其次,要感谢参与初稿写作的人员,他(她)们是(排名不分先后):丁金运、何莎莎、赵建鸣、张展培、谢俐娜、程琳、段毅、贾红宇、谢路、曹伟华、刘敏、陈静薇、汪长春、刘阳、孙晓瑜、刘烨、王维娜、肖芹等。最后,要特别感谢给丛书写序、推荐点评、案例点评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感谢秘书处全体同事的配合和协助。
为尊重知识产权,我们要求所有编撰人员在撰写文稿时必须注明所参考和引用文献资料的出处和来源;尽管如此,在搜集资料和编撰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一些疏漏,敬请业界人士和单位对丛书中存在的疏漏给予谅解。
由于时间关系和经验不足,本书难免存在不当和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宝贵的建议。
《创投中国》编委会
二零一二年五月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 张汉亚
创业投资在国外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动企业创业创新的重要投资方式。虽然我国创业投资业发展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其在促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完善、资本结构的优化和配置,扶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本力量。
2010年10月1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投资协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国家1 5个相关部门的联合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创投委”),标志着我国创业投资进入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新阶段。一年多来,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顾问热情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中国创投委遵照“为创业投资企业服务,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的宗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促进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健康发展和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创投委在2011年开展了首届创业投资行业评优表彰活动。这项评优表彰活动是中国投资协会主办的国家优质投资项目评优表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优质投资项目是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的通知》所保留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15项评优表彰项目之一。
《创投中国》是在2011年度创业投资行业评优表彰活动基础上,由中国创投委组织编辑出版的一套丛书,包括优秀创投机构、优秀创投家和优秀创投案例三个部分。丛书资料翔实,案例生动,集中展现了我国优秀创投机构、优秀创投家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业绩、经验和教训,为创业投资界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认识创业投资行业开启了一个窗口,对政府部门、创业投资界、创业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对相关科研部门和实践者具有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时期,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方针,并明确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创业投资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为生产力的新型资本力量,“十二五”及其后的一个时期正是我国创业投资业大有作为的时期。我国的创业投资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在推进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培育创业型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更大贡献。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创投中国》是在2011年度创业投资行业评优表彰活动基础上,由中国创投委组织编辑出版的一套丛书,包括优秀创投机构、优秀创投家和优秀创投案例三个部分。
沈志群主编的《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为丛书之一,《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资料翔实,案例生动,集中展现了我国优秀创投机构的成长历程、业绩、经验和教训,为创业投资界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认识创业投资行业开启了一个窗口,对政府部门、创业投资界、创业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对相关科研部门和实践者具有参考价值。
《创投中国》系列丛书包括创投家篇、创投机构篇、创投案例篇三本书,60万字,案例生动、资料翔实,集中展现了各优秀创投家、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和风采。丛书将成为树立创业投资行业标杆,推广行业最佳实践,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文献。
沈志群主编的《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为丛书之一:他们支持创新,扶持创业,引领中国创投行业发展方向,持续创新发展,坚持中早期投资,实力铸就知名名牌。受到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认可和尊重,是创投行业的标杆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