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城老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安子
出版社 陕西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城老话》作者安子以深厚的生活积累,用饶有地方风采的语言,将一个个“老西安”的往事、旧事、老事鲜活地描述了出来,比如,戏园子、耍猴、货郎担、跑堂、捏面人、面花、打井等63种几乎消逝的“老西安”市井生活故事,展示了一幕幕古城市民生活的实情、时情、世情。《古城老话》不仅使当今青年人了解一些昔日西安城的往事,也能撩拨起时下老年人那情结千千、五味杂陈的遐想与眷恋。

内容推荐

《古城老话》作者安子以敏锐的观察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透视,用60余篇随笔故事,以饶有地方风采和语言特点的写作笔法,把一个个“老西安”的往事、旧事、老事、故事鲜活的描绘出来,为我们讲述一个个曾经发生在不是太遥远、但又几乎消逝了的“老西安”的市井生活,为读者展示一幕幕被人们久已淡忘了“老西安”的市民生活的实情、时情、世情和历史风情画卷。

目录

“签子”

戏园子

书棚

皮影戏

剃头担子

大力丸和狗皮膏药

车把式

耍猴

撂地摊

“梆梆油”

裱糊顶棚

跑堂

磨剪子戗菜刀

货郎担

呱啦枣

“柳木腿”

“脸壳子”和戏曲脸谱

“水牌”

拴马桩和上马石

打井

辘轴井绳和捏钩

送水车

铁匠铺

锔碗补锅

火盆木炭

风箱

煤球和煤饼

面花

捏面人

叮当

栽墙

“斗鸡”

挂坡

糊“洋火匣”

金鱼

筒子楼

打槐花

买红苕

“蹦蹦车”

“糖炒”萝卜干

打褙子

纳底子

厨子老左

饴铬叔

“耐火社”李妈

郑先生

水站张伯

丸子叔和他的萝卜丸子

葫芦头

糊辣汤

桂花元宵

冰糖葫芦

老西安的城墙和护城河

“咚咚呛”

文艺队里的凡人轶事

木版年画

说三道四谝年画

消寒图

祭灶

春联

门神

除夕夜

拜年

后记

试读章节

“签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老西安城里的老戏园子“易俗社”门前,经常有一些从乡下跋涉十几里地,跑到城里来看戏的“戏迷”,他们都是一些衣衫破旧、灰头土脸的庄稼汉子。

在戏台子上的开场锣鼓响起之前,这些人才矢急慌忙、黑水汗流的奔跑到戏园子的门前,他们仨一群,俩一伙挤簇在那儿,紧紧地盯住“水牌”上当天上演的戏名和艺人名子。看清了!认准了!再挤拥在一块儿商量一番,又“一窝蜂”似地向那票房的窗口拥去……“呼”地一下,就把那个“巴掌”大的售票窗口,挤挡地严严实实,他们歪着头、捩着脖子,争抢着和坐在票房里头的卖票人搭话,生怕把自家“空”下。

当再一次确认了当晚的戏名和“角儿”后,一个个心急火燎的庄稼汉子才“忙迫”的从自己那破旧的衣裳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再添着吐沫,反复地数着那些又旧、又烂、又脏的一分、二分的纸币,直到凑够了二角钱以后,就再次挤拥到那卖票的窗子口,踮起脚跟,隔着人头,把那一小沓破旧的“票子”塞进那小小的窗口里。

等再从买票的人堆子里挤出来时,一个庄稼汉子那粗糙的大手里就捏着一根一指宽的、扁扁的、脏乎乎的竹签子。这签子原本尖尖的端头已被磨圆,上面的墨记和漆痕也己模糊不清了……这是一种没有坐位,只能在“池子”两侧的木栅栏后头站着看戏的“站票”!

这就叫“签子”。

那个手里攥着“签子”的庄稼汉子,一边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急急忙忙的从怀里摸出一个裂了皮的干馍,大口的咬嚼着……那喷着馍渣子和唾沫星子的嘴巴还不停地嚷叫着,催促着还没有买到“签子”的同伴们。

当这些从十几里外的乡下,专程赶到城里来过“戏瘾”的庄稼汉子们,人人手中都攥着一根“签子”时,戏园子里头已传出了震耳欲聋、勾人魂魄的开场锣鼓声。顿时,他们就像“惊了”一样,一拥而上,挤拥到戏园子的门口,失急慌忙地把手中的“签子”,往收票人的手中塞去,立即又急急匆匆、脚步蹋蹋地冲进剧场大门,照直就往摆满了坐椅的“池子”里头闯。

“签子”是“站票”,根本就不能进到“池子”里,他们当下就被“池子”口的“茶房”挡住了……无奈之下,只得又悻悻地拐向“池子”的旁边,垂头丧气、骂骂咧咧地向那大柱子的后面、用长长的木栅栏隔开的狭小空间处冲去……那儿才是买“签子”的人看戏的地方,那里也早己挤满了和他们一样爱看戏的庄稼汉子们。

在那些站着的、立着的、趴在木栅栏上,趔地、趄地靠在墙跟前和木柱子旁的人群中,他们又发现了乡党和熟人,于是便又隔着挤挤攘攘的人群,惊喜地嚷叫着,高声地寒暄着,你拍我一巴掌,我擂你一拳头……用庄稼汉子们的方式兴奋地打着招呼。

他们一边感叹着乡里人看戏的不容易。一边踮起脚跟、伸长脖子、东瞅西盯地打量着戏园子的前后左右……眼馋地盯着“池子”里还没坐满看客的空座儿;羡慕地瞅着那些坐在前几排吃烟、品茶的城里人,心里头暗骂着,却又憧憬着、向往着,幻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囊囊哉哉”地坐在那里看戏,也像那些有钱的城里人一样,好好地“品麻”上一回。

这些灰头土脸的庄稼汉子,才是真真正正的戏迷。他们确实是戏园子里最忠实的观众!在那个连吃饭都还存在问题的年代,在一角钱买的盐,能叫全家人吃上好长一阵子的岁月里,这一根小小的竹“签子”,在他们的生活里,要占有多么大的份量啊?

他们一年四季在田间劳作,汗水滋润着庄稼,贫苦伴随着全家,从嘴里抠,勒肚子省,攒下这一沓子分分钱。趁着农闲,邀朋招伴,顾不上吃饭,揣上几个白面和苞谷面掺在一块儿蒸成的“二面馍”,跋涉十几里到城里看戏,要知道是到西安城的戏园子里看“名角儿”啊!这是多么诱惑人的事,又是多么美气的事呀!这样的好事一年里头能有几回?

他们中的一些人,把戏文烂熟于心,张嘴就能吼几句,而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还真正有些“挣烂颡”的韵味。

P1-3

序言

安子印象

溪坪

(陕西省慈善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创作委员会主任)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瞬,识君四十载矣。少时,即因共拥崇文尚艺之趣、性格品行之近,结友至今。悉闻其新作《古城老话》即将付梓,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安子从文之途不同凡响,其涉猎之广博、造诣之高远,令余叹服。安子出身书香世家,幼即聪颖。少时,即有书法作品公展,一时好评如潮,亦获“神童”之誉,此日起,三秦大地之书界即有了安子的一席之地。然书法之静,难拘安子躁动之心。复喜戏曲,观秦腔、看京剧、听曲艺,是为其弱冠期学业外之主趣。课余,常赴诸剧院尽其气力随师习练“控腿涮腰,唱念做打”,时至今日,“性起”时亦能以其少时之功做势展示予诸君。

体健,则身更强。其习戏“武松”“赵云”之身段诸后,复觉与现实生活之距。迅极添加游泳、跳水之趣。因其悟性与刻苦,短期内,即迁体育场内跳水教练之一。同期,亦喜舞蹈。谙熟其道后,又转为舞蹈编导,执导作品多部。纵观其少时之事,实属不易。

身强,乃心更高。步入青年时期,又倾心致力于阅籍研典。上汲文坛巨匠之学养,下览人间万态之风情,遂进入文学创作与书法探索阶段。其书法作品除研习与继承外,亦更弦易辙,创造出即不失传统又唯其独有之“水墨书体”,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安子兄新作《古城老话》付梓前,其内美文业已拜读,其文将恍如隔世之地道老西安风情风貌倏然呈现眼前。读《糊洋火匣》《打槐花》余热泪盈眶,勾起对故乡小院与辛勤一生却早逝母亲的思念;读《剃头担子》《送水车》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生活的古阡巷间;读《书棚》《戏园子》更是感慨万千,此处乃余奋斗一生之事业的启蒙与开篇。拜读之余,顿感安子兄历史与人文知识之广博,视角之敏锐,文字之洗练。

现时,随社会之发展,不可回避之无形无意间,将丢失诸多宏观文化遗存与具象人文行为和景观。《古城老话》的出版,必对此做出不朽的贡献。其必是送给老年读者返老还童之灵丹妙药,更是给年轻读者人文知识之雪中送炭。

是以为序。

后记

放下手头《古城老话》的校对稿,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似乎也轻松了许多。

这本小小的册子,描写的时代、事物、风情、风貌都是几十年以前老西安人的日常生活,和当代“大西安”的现实差异非常大!会使一些年轻人觉得陌生、诧异和好奇,咦,西安咋还有这么多样样项项的“怪”事呢?

是啊,年代久了,时间长了,时代进化了,生活的模式也大大地变了。不要说“七零后”“八零后"的西安娃不知道古都西安的许多风俗习惯、传承和典故;不知晓老一辈的西安人是咋样吃喝、咋样过活、咋样做人、咋样过日子……就连多少六十来岁的“老西安”,也把原先的生活经历、吃喝穿戴、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都忘咧!

俱往矣……

但是,传统不可忘却,文化需要传承!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我在几十年以前所经历过的生活一一当时老西安的风情、风貌、风物、风俗以及萦绕在我心中数十年来的“老西安”情结,依我的经历,我的记忆,我的想法,我的理解,浅显地描述一下,搜寻一些儿时嬉戏生活的情节和小事,讲述一下原先的风情、风貌和民间传述……把那些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芝麻、绿豆的琐碎事情记录下来。不仅是自己“忆旧”,也可使我们的孩子能得以了解一点“老西安”的往事、故事;知道一点儿“老西安”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地方风情……于是,就在某一天,掸尘、铺纸、思索、动笔……断断续续,拉拉杂杂地写了起来,不料想稀里糊涂的就“弄”了几十篇,竟然也有了几十万字。

一些老事,几篇拙文,本是“忆旧”的随性文章,不料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响。《阳光报》社长孙恩戈先生闻悉此事,在百忙之中审阅了稿件,大为赞赏,当即安排叶锋先生为责任编辑,以整版、套红的版式予以发表。美编冯小军先生组织专人精心地配以多种形式的插图,又为拙文锦上添花……

经过《阳光报》精心挑选的一些文章,从2009年5月7日起以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全文发表,连载了8个多月,竟连续发表了整整32版,正如孙豹隐先生在此书《序》中所言一一“足见编辑对这些文章是青睐有加……如此的连载在国内报刊上是相当罕见的!”

此间,另一些文稿又被《西安晚报》的白崇碹先生看中,便委托商臻女士作为责任编辑,以《往事拾零》为专题,将另外十余篇拙作在该报上删节、刊截。

之后,《陕西老年报》《劳动者报》《西安之窗》《大秦腔》等报刊也相继选发了一些篇章。

文章巧拙,自有品评!但是,倘若不被《阳光报》《西安晚报》等报纸刊物的编辑们“慧眼青睐”,这些杂说、闲谝的市井文章也就难以问世,更不会被时人阅读并予以嘉评。那么,老西安的一些往事、旧事、老事、遗事也就会被社会和人们慢慢遗忘……

编辑们的职业敏悦性真令我佩服,他们对拙文的评价亦令我赧颜!谢谢他们对“非物质文物遗产”的保护和支持,谢谢这些为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承大力宣传和努力发掘的有心人!

文章发表后,朋友们一片叫好,于是,就有人鼓动我出个册子。嗨!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竟然也要出书?

“拉大旗作虎皮”是俗人的俗态,既然想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就得请位名人写一个《序》,借人家一点儿光,给咱铺点儿路,借此也把自己抬高一下……于是,就硬着头皮去咨询任陕西省文学评论家协会主席的老朋友孙豹隐先生,能否忙中抽暇,写上几句话,以使这本小册子能有点“分量”,不料“领导同志”不仅耐心地读了拙作,还细心地写了《序》,而且赞赏有加。

豹隐先生的“生花妙序”又为此书增加了许多文采。

老友溪坪在我的索求下,写了篇《安子印象》其言简意赅、情意深长,也成了《古城老话》的一段华彩乐章。

画家陆楣先生妙笔生花、形神兼并的插图,更使此书“增颜添色”,引人入胜。

儿子赵曦和他的朋友郭少鹏为此书设计了精彩的封面、封底和版式、版样。

老友王和平、孙嘉涛、李维新、夏雨祥慷慨解囊,资助出版。

在《古城老话》付梓出版之前,深深地感谢诸位领导和朋友们,也深谢为此书面世付出心血的有心人们。

谢谢了!!!

安子

2013年10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5:51